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目录

总序/张岱年

序言 法家的再评价

第一章 法家概述

 一 法家的缘起

 二 法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1.法家生活的时代

2.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三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派系

1.法家的先驱

2.法家代表人物

3.法家的派系

 四 法家的变法实践及其成果

1.法家的变法实践

2.法家与成文法的形成、发展

3.法家的著作

 五 法家的历史地位与历史遗产

第二章 法家思想概述

 一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1.法家的历史观与变法论

2.法家的人性论

 三 法家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 

1.法律的定义及其本质

2.法律的起源

3.法律的作用

 四 法家的“法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说

2.法家的“势治”说

3.法家的“术治”说

4.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五 法家的立法、司法、刑罚论

1.法家的立法论

2.法家的司法论

3.法家的刑罚观及犯罪预防论

2.法家思想与儒、墨、道、名诸家的关系

 六 法家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1.法家思想与名辩思潮

 七 齐法家与晋法家的关系

1.晋法家与齐法家思想的异同

2.法家思想与地域文化

 八 法家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 法家精神述要

 一 尊君与尚法

 二 公法与私情

 三 公端之心与明法审令

 四 不避权贵与刑无等级

 五 法随时变与移风易俗

第四章 法家精神与封建法制

 一 法家精神与集权政治

 二 法家精神与历代变法

 三 法家精神与历代律典

 四 法家精神与历代酷吏

 五 法家精神与严于吏治

 六 法家精神与律学传统

 七 法家精神与法律教育

 八 法家精神与法律艺术

 九 法家精神与历代清官

 十 法家精神与罪刑法定

第五章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

 一 对待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 法家法律文化遗产的分类

1.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良性遗产

2.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

3.先秦法家法律文化的中性遗产

后记

试读章节

“法家”一词,作为学术派别意义上的概念,最早由西汉初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在其《论六家要旨》一文(《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在这篇论文中,司马谈第一次总结了当时流行的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先秦时期的各派学说,并称之为“六家”,分别就各学派思想的特征、得失,作出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评论。关于法家,其云: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关于法家的缘起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东汉史学家班固最早提出:法家出于理官。《汉书·艺文志》云: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理官”多见于春秋战国文献。如:

《左传·昭公十四年》:“叔鱼摄理。”

《管子·小匡》:“弦子旗为理。”

《吕氏春秋·孟秋》:“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

郑玄注《礼记·月令》“命理瞻伤”:“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可见,“理官”是专职司法官,但常设于春秋战国时期。

三国曹魏的刘劭却在其《人物志·流业篇》中说:“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这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近人章太炎则认为法家起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其《检论·原法》主张:“著书定律为法家,”而李悝就是“著书定律”的第一人。

以上前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失之偏颇。

法家并不等同于理官,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春秋时期,不仅出现了专职的司法官,而且还有关于执法、司刑、治狱的工作程序、专门知识与法律艺术。不过,当时还没有产生学术派别意义上的“法家”。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春秋时期理官的出现的确为法家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法家以重“刑”而著称于世,“刑”在春秋以前就存在。这些“刑”大多被法家所继承,其中包括理官对“刑”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理官的出现就不可能突然产生法家学派。

春秋中后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出现了一大批重视法律、“以法治国”的政治家,如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与邓析,晋国的赵盾、范武子与赵鞅等。他们大都参与国政,执掌国柄,程度不同地实施了国内的政治改革,并为后世留下了可资楷模的法制,如“管仲之法”、“夷蒐之法”、“士会之法”、“刑鼎”、“刑书”以及“竹刑”之类。虽然他们曾经参与大量的立法、司法活动,远非“理官”所能比拟,但是其业绩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孟子·告子下》所说的“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法家”指的就是这些人,并非后来“法家”这个学术派别,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没有提出一套系统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立法、司法实践活动,为法家学说的创立提供了前提和依据。法家后来尊这些人为先驱,也正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

可见,“法家”既非“出于理官”,又非“以辅礼制”为宗者,更不能等同于“法吏”、“律家”、“刑官”。

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呼声日渐高涨。其中主要有两类人:一是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一是在野的学者、知识分子。这两类人常常是互相转化,以重法、言刑而著称,所以时人往往称之为“刑法之士”、“法律之士”、“法术之士”、“法士”等。他们都主张“以法治国”。因此,司马谈把他们作为一个学术派别。

“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法家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春秋末期的管仲、子产、邓析,但是法家学派的真正形成是由李悝完成的。《汉书·艺文志》法家类,首列《李子》32篇,注云:“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可见,班固是将李悝作为法家学派的始祖。史载,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他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完成了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至此,法家思想才初步形成体系,法家才成为一个学派。

P4-6

序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儒家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整理了从古传下来的历史文献,重视人伦道德,为两汉以后的文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儒家所传授的《周易经传》更是富于深刻的智慧,为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渊奥的源泉。道家富于批判精神,揭示了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失,要求回到自然,对于自然的奥秘有较深的体会。墨家追求“国家人民百姓之利”,富于牺牲精神,对于自然科学与名辩之学有较高的贡献。法家强调变革,主张以法治国,虽然其所谓法是专制主义的法,但是肯定法治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兵家的军事著作更是闪耀着符合实际的智慧。诸子学说既包含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糟粕,也含有符合客观实际、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华,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察现代实际,发扬创造性的思维的同时,研读诸子学说,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朱耀廷同志主编《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邀请我写一篇序文,于是略述研究诸子学说的意义以为之序。

张岱年

1997年8月于北京大学

后记

应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朱耀廷先生之邀,我们写作了《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一书。

在多年的法律史教学及法律文化研究中,我们感到,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法家思想的研究很不深入,尤其是关于法家的法思想。这种状况与儒学、道家思想研究之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法家思想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即所谓“外儒内法”、“明倡儒经,暗行法术”)颇不相称。法家“以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在历史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史家所称道。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由于水平所限,敬请海内外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并愿意同大家一起将法家思想的研究推向深入。

本书是合作作品。武树臣首先拟定了写作大纲,李力提出部分修改补充意见。具体分工如下:

武树臣:序、第一章、第五章。

李力: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全书由武树臣统稿。

送交出版社后,朱耀廷先生审读了全书;责任编辑李晓霖女士审读了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们向朱耀廷先生和李晓霖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母校北京大学!

祝贺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

作者

1997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树臣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30475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1998-03-01
首版时间 1998-03-01
印刷时间 199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