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博采古今望诊之精华,探讨诸家望诊之经验,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各科实践,从整体到分部,以中医望诊进行了别开生面地总结、整理与提高,提示出望诊知病、望诊分证与治疗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图文并茂,融会新知,妙处横生。本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更好地发扬中医望诊之经验,指导各科临床有现实意义;本书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填补了中医大型望诊工具书之空白。
本书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编写。
图书 |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博采古今望诊之精华,探讨诸家望诊之经验,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各科实践,从整体到分部,以中医望诊进行了别开生面地总结、整理与提高,提示出望诊知病、望诊分证与治疗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图文并茂,融会新知,妙处横生。本书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更好地发扬中医望诊之经验,指导各科临床有现实意义;本书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填补了中医大型望诊工具书之空白。 本书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编写。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望诊基础 一、望诊源流 (一)先秦时望诊立体而《内》、《难》奠基 (二)汉三国望诊广用而《伤寒》系统 (三)晋隋唐望诊承古而全面整理 (四)宋元时重视总结而《金镜》问诊 (五)明清朝望诊发展而专著迭出 (六)近百年望诊由衰而复转光大 二、望诊之要 (一)相气不微,不知是非 (二)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四)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立形定气,而视寿夭 (六)变化相移,以观要妙 1、理色脉而通神明 2、变化相移,以观其妙 3、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三、望法阴阳 (一)法阴阳而知平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法阴阳而知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试读章节 望诊 半身不遂,又称“偏瘫”“偏枯”。其典型表现可见患者左侧或右侧肢体瘫痪,不能进行随意活动。有时可伴有面部口眼斜,瘫痪一侧肢体肌肉干枯萎缩,语言不利。《灵枢.刺节真邪》认为:“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则说:“编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P12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华医学望诊大全(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树生等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771021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00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800 |
出版时间 | 1994-08-01 |
首版时间 | 1994-08-01 |
印刷时间 | 200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8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34.625 |
印次 | 4 |
出版地 | 山西 |
长 | |
宽 | |
高 | 3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