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内容
编辑推荐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纪念版)》作者(尹建莉)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内容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纪念版)》是尹建莉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第一版在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荣获二十多项大奖。

本书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文化精髓,紧贴现实,呈现了优质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著作晦涩艰深的现象,在普及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和世界最先进水平接轨,并开始对外形成影响力。

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且在所有出版国家和地区均得到好评。CCTV“新闻联播”、“朝闻天下”、“面对面”等多个栏目,以及境外的《华尔街日报》等上百家媒体曾对本书及作者进行报道和专访。

目录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 “打针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4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 像牛顿一样

 7 古诗滋养的孩子

 8 给孩子“犯错误权”

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1 让孩子识字不难

 2 开“小卖部”

 3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学习能力强

 4 修得一支生花笔

 5 “好阅读”与“坏阅读”

 6 阅读需要诱惑

 7 不看“有用”的书

 8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 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 遇到一个“坏小子”

 5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2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 替孩子写作业

 4 不写“暴力作业”

 5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2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4 “不管”是最好的“管”

 5 做“听话”的父母

 6 学会开“家长会”

 7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1 女儿的“隐私”

 2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3 睡觉不怕吵 学习不怕吵

 4 不怕小动物

 5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6 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7 开“提意见会”

 8 让孩子成长得更安全些

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 不上学前班

 3 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4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5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她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

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她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她的愿望肯定是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她,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

打针的时候她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她。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

门诊看了几天不见好,圆圆就住院了。一个病房有八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基本上都两到三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句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她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她,一脸忧愁地等着。虽然她也不喜欢打针,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针过程中她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表扬。  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门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七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脑袋却一动不动地让护士摆弄。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她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这个小家伙。

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做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她自然呼吸十分钟。P3-5

序言

认识尹建莉缘于她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师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刚好是教师教育这个领域,这样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

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我读了后觉得她很细腻,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一个“诗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究一个问题,并用完全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学术话语去完成自己的论文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是个胸有诗情却脚踏实地的学生。她的论文做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规范,并且有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做论文期间,她的另一篇文章还获得了北师大教育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节征文二等奖。这些,让我对她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了信心。

尹建莉从北师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去忙碌她自己的工作,只是在每年教师节,她会和我联系。令我没想到的是今年教师节前,她带来了她新书的样稿。二十几万字,我几乎一口气读完。

我以前看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不多,但也接触过几本,那种口号式的、群体无意识的东西不合我的胃口。尹建莉的这本书却让我一口气读完——并非因为我们曾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因为她的东西写得不仅通俗,而且非常专业;她对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辟,甚至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儿童阅读方面、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等。

尹建莉对教育有着深沉而执着的情感,她曾立志要到小学去工作,认为小学教育最重要。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她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她现在用研究和写作这种形式,致力于教育理念的传播。她说,她的目标是让正确的教育思想直接作用在孩子们身上,而不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上或理论层面上。所以她写作这本书,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来写的,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为讲出来。我认为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读性。能同时做到这几点,不容易,非常可贵。它可以真正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养儿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我早有耳闻,知道她的女儿很优秀;只是在读了她的作品后,才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源头的。从书中可以看到,她对女儿何等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无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一个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的妈妈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呢?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情况则恰恰相反,家长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如果这本书能让家长和教师们看到,面对孩子时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时如何“无痕”,那么就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尹建莉这本书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丝毫没有在妈妈与老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意思。老师在学校和课堂中是孩子的引路人、指导者,甚至是行为上的楷模和榜样,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况且作者本身就是从教十多年的教师。此书名只是想说明一个很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道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懂教育的妈妈写出的家庭教育作品,本书值得一读。

后记

一位经常向我索取新作的家长,她在这本书还没出版时,就读完了我所有的文章。

她说:“之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但经常是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上初中了,只恨没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呢?!’’

我写得不算太慢,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这二十几万字,但我确实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至少有十几年,从工作到研究,再到亲自把孩子一天天带大。

我知道,许多家长是非常渴望学习的。这些年来市场上一直不缺少家庭教育方面的图书,这也说明了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我本人自从有了孩子,也读了不少谈家庭教育的书。有专家写的,有成功家长写的,也有翻译和“编”出来的。这些书,有的让人受益匪浅,大多数却令人失望,更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读了让人生气。每次站在书店里,看着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谈家庭教育的书,我总在心底暗暗感叹:家庭教育何等重要,家长们确实需要一些好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可要选到一本不唬人、不蒙人、不讲套话,更不误导人,既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又具有操作性的好书是多么不容易啊!

作为家长,我深知什么样的书对我是有用的。所以,当我经过长长的酝酿和准备,开始动手写这本书时,内心充满虔诚。我必须做到让购买我的书的家长觉得这本书对他们有用,否则,不如不写。

我周围的一些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看到这些文章后,给了不少积极的反馈。这更鼓舞我把每篇文章认认真真地写好。

感谢作家出版社,使这本书得以正式出版,能被更多的家长看到。如果这本书同样能使更多的家长们感到“实用”,那是我最感欣慰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毫无比较“妈妈”和“老师”这两个主体的想法,更无轻视教师育人功能的意图。在这里只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家庭是他的第一教育场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就是对他影响最深刻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他身上正常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的重要性胜过“老师”。

书中处处提到我的女儿圆圆,更多地表现了她的优点。我无意树一个“成功典范”,只是想通过我教育女儿这一“个案”,来呈现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更多的父母们分享一些有效的教育经验。圆圆是个普通的孩子,她也有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由于本书并非重在写她个人,所以和主题相关性不大的内容就“忽略不计”了。同时,也基于圆圆并非“楷模”而只是案例主角的想法,本书只写出其乳名,一些不相关的信息则隐去——这也是为了尊重她的意见,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在这里我要谢谢我的女儿,是她成全了我的许多相关“经验”。

同时,也感谢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先生对本书的推荐,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我深感荣幸。特别是钱理群先生,他并不认识我,在没有人引荐的情况下,先生居然能够在百忙中抽时间看我寄去的稿子。他不但对个别不妥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而且欣然同意推荐本书,先生做出选择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书稿的质量。先生退休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到教育公益事业上,此时,我成为直接受益人。我知道,先生这样热心而无偿地推荐这本书,实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中国教育,他的服务目标指向的是更多的家长和教师。在此再次向先生表示敬意和感谢!

如果读者朋友们对本书观点有疑问和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需要咨询和反馈的,欢迎通过作者简介处我的邮箱和博客联系我。我愿意尽我所能和大家沟通交流,互相学习。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愿天下父母都在养儿育女中感受到美和幸福!

愿生活更美好,明天更美好!

2008年10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惶惑的家长指点了迷津,给焦虑无助的孩子营造出一方健康成长的心理乐园,给纷乱迷离的教育界提供了一部鲜活生动、可以传唱的教育史诗。

——教授、博士、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 姜继为

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作者的一位老同学

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的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道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昵?!

——一位最先读完全文的家长

作者介绍

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作者的女儿——本书案例主角——品学兼优,北京市市级三好生,曾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取得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美国长春藤盟校硕士学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建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6631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4252262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74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6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