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董玥编写的《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的三个部分考察了民国北京城的空间变迁,物质生活,和对民国北京的社会科学、历史学、文学的再现。

内容推荐

董玥编写的《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的三个部分考察了民国北京城的空间变迁,物质生活,和对民国北京的社会科学、历史学、文学的再现。第一部分研究了城市的空间变化:前三章着眼于民国北京的空间和管理转型,在不同力量争夺城市空间控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权力关系模式,以及国家资助的建设新的、公共的、象征的仪式空间的方案和项目。第二部分讨论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第四、第五章研究了民国北京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模式,由此引向第六章关于天桥这个“回收中心”的个案研究。第三部分关注了对城市的文化表述:第七章详细地分析了社会学对民国北京的研究;第八章和第九章考察了老一代学者和新知识分子对民国北京的不同表述。

目录

序言

前言

绪论

I 规划北京

第1章 从京师到北平

第2章 权力:城与人

第3章 传统:城市与国家

II 经历北京

第4章 生产:新经济体系中的北京

第5章 消费:空间和实践的等级

第6章 回收:经历天桥

III 书写北京

第7章 社会学:诊察城市病

第8章 历史:记录老北京

第9章 文学:书写新北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明朝定都南京,将大都改名为北平。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并将其改名为北京,这一时期完成的城市布局基本上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这位君王建造了一座空前壮观的都城,这里有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宫殿,最宏大的建筑和庭苑,最精美的庙宇和桥梁。明朝的宫殿基本建在元朝宫殿的基址之上,只是将北墙南移,用砖墙代替土墙进行了重修。1553年嘉靖(1522—1567)年间,在四方城南墙外又加建了一个长方形的部分,城市原有的部分被称为内城,新加的部分称为外城。清朝继承并保留了明朝国都的基本格局,只是作了些小的变动,新建了一些庙宇和祭坛,这也即是民国初年北京城的面貌。口

北京城的整体布局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对于皇权的崇敬。这首先表现在它的空间布局中展现出来的规模之宏大以及对称和均衡原则之一致性。北京城规划的中心是一条贯穿全城南北八公里的中轴线。这条线上的景山和山上的万春亭是整座城市经纬的交点,也是这条中轴线的制高点与正中心。这条线和这一点在两个维度上定义了北京。梁思成曾大为惊叹这种设计的恢宏效果:“全世界上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从内城北墙到外城南墙永定门之间的中轴线既是连接皇家重大祭祀场所的基线,也是内外城的主要干道。在永定门内,天坛和先农坛分别位于南北通衢的东西两侧。梁思成曾指出,在漫长、笔直的正阳门大街末端,在各种醒目的商业建筑映衬下的正阳门构成了内城的第一个亮点。正阳门前百米处有一座装饰性的拱券,紧邻着一座引导和守卫城门的大石桥,经过小一些的大清门,千步廊将人们引导到高大的天安门前。梁思成评价道:“这中间千步廊……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口从天安门向北,和谐排列的城门和殿堂一直延伸,屋顶上金色的琉璃瓦如波浪般层层叠叠。中轴线前半段的最高点是太和殿,之后逐渐下降直到神武门,但是再向北又有景山高高耸立构成宫殿的背景。由此向北,绵延不绝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中轴线穿过钟楼和鼓楼,到达北城墙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梁思成赞叹道:“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也没有第二个!”正如梁思成评价的那样:“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和气魄。”和世界上其他帝国都城一样,北京城高大宏伟的建筑蕴含着皇权的威仪以及其他复杂的意识形态、天地观及美学信息;但又与其他城市不同,北京城市中的皇家建筑结构并不会“在整座城市的包围中变得矮小”。北京城的宫殿并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部分,相反,整座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浑然一体的纪念性建筑,强烈表述着帝国的权力。城中有众多的皇家祭祀场所,如太庙、社稷坛、先农坛、日坛、月坛和地坛等,这些祭祀坛庙有系统地参照中轴线与宫殿而建,决定了城市主要街巷的布局。朱莉·布莱顿(Juliet Bredon),一位20世纪初来到北京的英国妇女赞美道:“毫无疑问,北京的巨大魅力部分来自于它庄重的和谐。在这里,没有什么是卑微可鄙的,没有什么是渺小细琐的,也没有什么是无足轻重的。”梁思成把这座城市盛赞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北京城市设计的连贯性也表现在细节中。城中的建筑物并非单摆浮搁,而是被组合成一个个建筑群,反映了城市设计的连贯性和协调性。紫禁城、皇家祭祀场所、佛寺道观及城门都是精心安排的建筑群。一个中心建筑通常会主导一个建筑群,诸如紫禁城里的太和殿、天坛的祈年殿等,围绕它们的是精心平衡分布的小型建筑、开放的空间和许多花园。城门也是这样,每一座城门外都有环状的围墙,称作月城或瓮城,上设箭楼。完整的城门建筑群还包括庙宇,一般是观音庙或关公庙,建在月城和城门之间。城门因此同时具有现实交通和祭拜神灵的双重意义,它们不仅体现了在整座城市的空间秩序中显现的原则,更证明了空间的社会与文化维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P7-9

序言

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上大学时第一次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北京让我着迷,一方面是因为火车站自动滚梯和城市地铁这些在当时的中国仍属新奇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些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建筑,和那些在当代中文中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的街道名字。当那些现代便利设施的魔力很快变成首都城市生活熟悉的一部分而丧失了它们的新鲜感时,我对这座城市历史的兴趣却渐渐地更加浓厚了起来。乘着公交车或者骑着自行车去探寻这座城市迷宫般的街巷,占去了我在北京大学第一个暑假的所有空闲时间。我背上一壶水,带上一本书,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随它把我拉到哪里。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尽管随处可见,但对于我这样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者来说还是不那么容易理解。但是,我在这座城市的“探险活动”也使我知道,北京也是可以了解和接近的。在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长期在北京大街小巷中穿梭得到的自信给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主要的街道都走不通了的时候,我总是能穿街走巷,到达我想要去的地方。

然而,这座在我看来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活跃的生机而让人喜爱的城市,却也给它的许多居民带来了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那些老旧的居民院落的魅力,也因缺乏诸如自来水和卫生间等基本的设施而大打折扣。许多房子雨季漏雨,冬天寒冷。取决于季节和气候变化,四合院里的房屋要么过分炎热、要么过分寒冷、要么过于潮湿和黑暗。因为一个院子通常挤着几户人家,住户们往往没有一丁点的私人空间。搬出这些院子成了许多家庭的梦想。

这座充满亲和力的城市在十年之内消失了。1995年,离开这座城市六年后,第一次回到北京去做这个研究项目的时候,我已经认不出我眼前的北京城了。人们搬进了高高的塔楼,他们的生活条件表面上看起来正在大大改善。面对所有这些变化,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种事物、各色人等的混合杂处,像大部分人一样,我沉浸在弥漫于北京空气中的那种令人兴奋的气氛中。但是,我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在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溜达,已不再让人感觉愉悦了;骑自行车则意味着你要吸纳汽车排放的尾气,忍受阻塞的车流和新建的令人恐惧的立交桥系统。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个朋友,她住在一座公寓楼的第25层。那天电梯坏了,于是我决定去爬那没有窗子的楼梯。当我爬到一半的时候,大楼停电了。我被困在黑洞洞的楼梯中间进退不得。感觉着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犹豫着是坚持摸索着向上爬,还是回过头下楼去。后来我得知,这种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我的朋友经常被迫在同样的黑暗中爬楼梯,一只手抱着她的小儿子,一只手提着大包小包。她总是在手提包里装一只电筒。她的小儿子最喜爱的地方是“他的河”,但是朋友告诉我,那只不过是一条脏水沟,因为附近没有可以玩的地方,孩子只能去那里。当这个孩子到了昆明看到了天上的白云时,他说美极了。别人问他,这些白云像什么啊,他回答说,它们就像“北京天上飘的塑料袋”。

这个小男孩的故事让我难过。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在没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的平房院落和这样的公寓楼之间做出选择吗?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在长安街和商业区的形象工程与附近完全没有任何适当的公共场所的居民住宅楼之间做出选择吗?北京近年来的发展从任何标准来看都是令人惊叹的,然而,人们是否从这种高速发展中分享到了公平的利益呢?

关注今日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体验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思考这座城市新近发生的变化,以及这座城市20世纪初期的历史。当我开始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曾一度着迷于北京曾经发生的有关城市发展与城市保护的争论;现在,当我写完本书的时候,我认识到,对于北京居民来说,与他们关系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这场争论之外。从阜成门通往石景山的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就从那个小男孩的家门前经过,它的建成是北京上世纪90年代最为自豪的成就之一。穿过这条路的时候,我要小心地躲开那些运输钢材的载重卡车,这使我想起了圣地亚哥至洛杉矶号高速路上的一个交通警示牌,上面画的是一个非法移民家庭,正在狂奔过一条宽阔的、吓人的高速公路。我站在十字路口,手拉着男孩的手——他现在已是一名大学生了——心里祈求着能够再次安全通过这条马路,并期望着这座城市的政府部门在下个工程上马之前,能够问问当地的居民们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我同时也希望城市规划中市民参与机制能够成为现实;我希望这座城市里修建的下一条马路如果不能给当地人带来方便,也至少不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过去的几年里,我对北京历史的研究带给我最深的认识就是,无论是思考一座城市的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首先应该关注的不是城市建筑及其得失,而是居民对于城市的感觉和体验。一座城市,只有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拥有呼吸和生存的空间,它才会真正具有活力和动力。“人文尺度”(human scale)这个词不仅指建筑的尺度和形式,更应指广义上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永远都应该是它的居民,而不是发展还是保护这样的命题,更不是把城市当作国力的展览品。北京应该首先属于它的居民;只有这样,它所展示给世界的才能是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而富有活力的生生不息的传统。

后记

当前,在海内外华人学者当中,一个呼声正在兴起——它在诉说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它在争辩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立地位,它在呼喊中国优秀知识传统的复兴与鼎盛,它在日益清晰而明确地向人类表明:我们不但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我们还要群策群力,力争使中国在21世纪变成真正的文明大国、思想大国和学术大国。

在这种令人鼓舞的气氛中,三联书店荣幸地得到海内外关心中国学术文化的朋友们的帮助,编辑出版这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以为华人学者们上述强劲吁求的一种记录,一个回应。

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应本店之邀,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完全独立地运作,负责审定书稿,并指导本店编辑部进行必要的工作。每一本专著书尾,均刊印推荐此书的专家评语。此种学术质量责任制度,将尽可能保证本丛书的学术品格。对于以季羡林教授为首的本丛书学术委员会的辛勤工作和高度责任心,我们深为钦佩并表谢意。

推动中国学术进步,促进国内学术自由,鼓励学界进取探索,是为三联书店之一贯宗旨。希望在中国日益开放、进步、繁盛的氛围中,在海内外学术机构、热心人士、学界先进的支持帮助下,更多地出版学术和文化精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九九七年五月

书评(媒体评论)

《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张鹂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 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京不仅是政治活 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  ——唐晓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0915
开本 32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167682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