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外资热土》。讲述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外资热土》。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要建立一批经济特区时,各地都积极响应,其中广东与福建最为强烈。
在1979年4月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率先提出要搞出口加工区,为此,广东要向中央要政策。
在此次会上,福建和广东并不在一个小组,但他们听说广东在向中央要政策,福建也马上闻风而动。
福建的代表说:“广东是毗邻港澳,我们是面对台湾,广东华侨众多,我们福建的侨胞也是分布世界各地……因此,福建也要求参照广东,在福建实行类似的政策和在厦门设立特区。”
就这样,福建虽然在提出特区上比广东慢了一点,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同广东搭上同一班车。
在当时,在福建省内,也在为建立特区而争夺,其中福州、厦门两地争取得最为激烈。
中央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4个城市分两批办特区。第一批深圳、珠海,第二批汕头、厦门。
1979年夏初,根据邓小平的倡议,中央很快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
“规定”在“要充分发挥广东、福建两省的有利条件”一节中指出:
广东、福建两省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有利。中央规定,对这两省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他们在开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为国家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时,考虑到办特区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需要中央直接派人去支持。同时也考虑到,办特区是新事物,能否超出中央控制,是不是会搞乱了,对于这些,也需要中央能够掌控得住。
因此,中央发出开办特区的信息后不久,就决定派出一个指导办特区的工作组。
工作组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带队。
1979年5月11日至6月5日,谷牧率领中央工作组来到广东、福建。
陪同谷牧一同到来的还有国务院进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甘子玉、同家计委段云、外贸部贾石、财政部谢明、建委、物资部等部门同志组成的工作组。
谷牧一行包括了外贸、财政、建设、物资等部门,可谓阵容庞大,也显示出了中央对开办特区的重视。
在广东的18天里,谷牧同习仲勋、杨尚昆、刘田夫、吴南生、王全国、曾定石等同志座谈讨论,先后看了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中山、新会、汕头等地,还约见了时任港澳工委书记的王匡到广州交换意见。
在当时,叶剑英正好也在广东,谷牧就专门去作了汇报,并和叶剑英充分交流了看法。
接着,谷牧一行又驱车来到福建。
在福建的8天里,除在福州与廖志高、马兴元、郭超、毕际昌等同志讨论外,谷牧还看了漳州、厦门、泉州等地。
每到一地,谷牧都与地方同志一道分析那里的经济发展条件,研究规划目标和重要措施,讨论如何改革经济体制,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加强对外经贸工作,增收外汇,增加先进技术的引进问题。
在谷牧考察时,广东、福建也在抓紧制定向中央申请改革的文件。
6月6日,广东省委正式拟定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发挥广东优势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
不久,福建省委也拟定了《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会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 谷牧把两份文件汇齐后,带回北京,正式转交给中央。
谷牧除了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外,还当面向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
谷牧的考察结果,给中央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中央决策层胆子更大了,速度更快了。
同时,因为谷牧对特区及改革各项事业的支持和邓小平的总设计师相对应,谷牧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7月15日,中央颁发了[1979]5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报告”决定:
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在特区内,在维护我国主权、执行我国法律、法令等原则下,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吸引侨商、外商投资办厂,或同他们合办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中央50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特区在中国即将破土诞生。P5-8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