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开现场会。在这次会议上,国防科工委按照“综合利用”、“一次实验,全面收效”的精神,提出了中国第二颗卫星的总体方案,并将这颗卫星命名为“实践-1”号。
“实践-1”号将要肩负空间科学探测和航天新技术试验的双重任务。
不久,技术研究院将“实践-1”号科学实验卫星方案汇报中央。
1970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了这个方案。从此,中国的“实践-1”号进入研制阶段。这时距离毛泽东提倡中国研制卫星已经12年了。
那是在1958年5月17日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一位代表提到了中国的人造卫星问题,会议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抽完一支烟时,毛泽东说话了。
“看样子,人造卫星把我们都搅得不得安生呀!苏联抛上去了,美国也抛上去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会场上一片寂静。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领袖,听着他那用湖南口音说出的每一个字。毛泽东把手掌往外一推,提高声音说:
当然啦,我们应该从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国鸡蛋那样大的,我们不放。要放我们就放他个两万公斤的!
毛泽东似乎被自己的话感染了,话音刚落,便呼地一下站了起来。其他代表更是情不自禁,站起来长时间地热烈鼓掌。
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之后十多天,聂荣臻即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召集专门会议,责成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的负责人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组织有关专家拟定人造卫星计划。但卫星计划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还曾一度停止。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发展了最初的探空火箭,为以后的航天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5年前后,科学院及有关单位对研制卫星开展了许多预先研究。比如电源系统中太阳能电池片,镉镍电池的可靠组合,主动无源热控系统,百叶窗机构在真空状态下轴与轴之间的真空冷焊等关键技术。
P2-3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该套丛书的其中一本,介绍了中国成功发射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的故事。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编写了本书。本书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