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大战)/共和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发生的数十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毛泽东与邵力子畅谈治淮;大力治理淮河干流沱河等。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肃清匪特,再到依法治国;从开国大典到六十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中国商业浪潮的滚滚而来;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从取缔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论十大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从“双百”方针到人才强国战略;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对其伟大的实践;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新型国家;从以捍卫主权为目的的抗美援朝到多次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军队以数量取胜到精兵之路;从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竣工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从医疗制度改革到住房制度改革;从农民工培训到希望工程。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其所在的每个领域都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了不朽的诗篇。

本册为《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大战)》,书中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发生的数十个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讲述了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目录

一、中央决策规划

 毛泽东紧急批示治理淮河/002

 周恩来部署治淮工作/009

 毛泽东与邵力子畅谈治淮/014

 中央作出治理淮河决定/020

 治淮委员会编制治淮规划/025

二、河南治理淮河

 河南省治淮工程拉开序幕/032

 治理淮河一级支流沙颍河/034

 平原河道建立排水系统/036

 修建水库及其配套工程/037

 淮河流域驻马店地区抗洪/039

 水电部召开防汛安全会议/048

 进行水库复查和除险加固/052

 对周口地区进行综合治理/054

 大力治理淮河干流沱河/058

三、安徽治理淮河

 兴建大型的山谷水库/064

 建设洼地蓄洪控制工程/068

 两次加高加厚淮北大堤/070

 豫皖苏三省开挖淮北新河/072

 综合治理淮北大平原/078

 淮北人民开挖新汴河/081

 兴建淠史杭大型灌区/084

 皖北人民开挖茨淮新河/087

四、江苏治理淮河

 党政军民制服苏北洪灾/092

 兴建苏北的灌溉总渠/095

 兴建苏北引江济淮工程/098

 苏北人民力克水旱灾害/100

五、山东治理淮河

 拉开导沭整沂工程序幕/104

 贯彻蓄泄并重治理原则/108

 对蓄水工程进行加固/

 实施洪水东调南下工程/112

 菏泽人民积极引黄淤灌/114

试读章节

这封电报让毛泽东泪流满面。

毛泽东一生遇到这样三种情况就常常流泪:一是看戏看到情节悲伤处,会被剧情感染,情不自禁地流泪;二是相处久的警卫员牺牲了,或亲人、朋友离别,或是见到自己骑过的老马死了,用久了的东西破损得不能再用了,会流泪;三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人民群众饥寒困苦乞讨流浪的场面,会让他流泪。

毛泽东看到“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地方,不忍再看下去了!这时,他的眼前景物似乎化作了水急浪高的滔滔洪水,渐渐地漫过房屋,只有大树的树冠还露在洪水的上面。他似乎看见了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在树权上哀号求生……

毛泽东终于又从幻化的思维中回到了现实来,他那滚动欲出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滴在了这份电报上。接着,毛泽东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下边,重重划了两道横杠。

毛泽东毕竟是一代大政治家,很快进入了理性的思索。他按着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从历史到现实、从历代帝王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层面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大禹治水是第一件无与伦比的伟业。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中国古代治水自禹之后,代代有传人,在防洪、通航、灌溉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大堤,始于东晋时代的荆江大堤,开创于东汉时期的江浙海塘,都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从春秋时期开始,经历隋唐到元明清完成的京杭大运河,把西东走向的江、淮、河、汉通连了起来;秦始皇时期建成的广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汀的水系,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运的范围。

为解决干旱问题,我同很早就修建了技术水平很高的灌溉工程。岷江上的都江堰,造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国;黄河河套灌区,创造了塞外汀南的奇迹。

但是,近代帝同主义侵入中同以后,水政荒废,河流失修,不涝则旱,民不聊生。

在蒋介石执政的20多年中,由于于水利长期失修,加上连年战乱的破坏,尤其是像黄河花同口人为决堤,给人民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

1938年6月,同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当开封陷落、郑州岌岌可危的时候,他们为了阻止日军追击,于6月9日扒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从贾鲁河、颍河倾泻入淮,进一步加深了淮河水患。1947年,黄河被挽回故道,却给淮河留下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恶果。

1946年,黄河又发生大灾,灾民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救济,连美国记者白修德都看不下去,到重庆质问蒋介石,蒋介石居然说河南没有灾民。

仅1949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国被淹耕地达1.2亿亩,减产粮食110亿公斤,重灾区灾民达1000万人。其中,华东地区被淹耕地5000余万亩,占全部耕地的五分之一,减产粮食35亿多公斤,灾民1600万人。

可以这样说,蒋介石兵败东南数省,与洪水成灾、失去民心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表现出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当1949年淮河发生洪水,帝国主义曾幸灾乐祸,预言共产党无法克服中国的灾荒,无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时,毛泽东向世界序严吉告:

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从大禹治水兴天下,到蒋介石因失修水利等原因而败退台湾,对“水兴同家兴,水害国家败”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毛泽东认为,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并应付国际和国内的突发事变,必须考虑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年年造成灾害的局面。唯有如此,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心一意地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否则,其他一切革新都会因为洪水成灾而付之东流!

毛泽东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

据原水利部长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围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那里是中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

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为此,毛泽东在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发来的电报上作了批示:周恩来:

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毛泽东

8月5日

这个批示,表达了毛泽东对治理淮河刻不容缓的急迫心情,说明灾区人民的苦难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指示下达不久,治淮会议在8月底召开,决定了“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河南、安徽、汀苏省委存在着意见分歧。

为了加快治淮步伐,毛泽东再次批语周恩来,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开工:周恩来:

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毛泽东

9月21日

经过毛泽东的批示和周恩来的协调,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党委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在当月就制订出动员勘探计划,10月就开始动工。并决心以3年为期,根除淮河水患。P3-7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巾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大战)/共和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泽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7380
开本 32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3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