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时的春秋战国被誉为“最残忍与最宽容的时代”,诸子百家存在于这一时代是幸运的,但这也决定了诸子各有道理却都有问题。汉武帝独尊儒术虽为后人诟病,但错不在儒术而在独尊。

道家大气,儒家实在,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做人要学道家,豁达大气;做事要学儒家稳扎稳打、踏踏实实。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要我们抽象继承诸子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开本书,也许你将会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几千年前,东西方就把自己的双眼投向不同的地方,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走向。如果说西方人开始了用科学去认识客观世界,那么东方中国就开始了认识人本身。孔教和道教作为东方本土最主要的两种哲学派别,与其说有对立高下之分,更不如说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经纬线。凡是中国人几乎都无法逃脱“国魂经纬”的坐标定位,不同的无非是孔学的成分多些或道家的成分多些。于是,如何综合两家矛盾的哲学,如何吸纳两家对立的精华,是国人几千年来最大的人生功课。

本书教你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做事,如何运用道家思想做人,寄教育于娱乐,品阅本书,秉承传统文化精髓,体味为人处世的哲学。

目录

第一章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2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5

不执于心,不执于物/8

我心向善,万物一般/13

大道养万物,万物自荣枯/17

简单生活,万水归海/20

第二章 儒家: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4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26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29

小处聪明必大处糊涂/31

欲超越对手,先向对手学习/34

第三章 道家:人性自有大陷阱在

虚名嚼破无滋味/40

贪欲为枷,心窠为臼/43

花花世界,清介君子/48

虚荣之窟,万世之阱/51

自高自大,愚昧之极/55

第四章 儒家:人生自有大欲存焉

好德好色,水火两难/6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6

恃才傲物,固步自封/69

急功近利,欲速不达/71

第五章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

立身立心,以孝为先/76

善待他人,尊重自己/79

父母之念,血浓于水/83

父亲楷模,一生模影/85

养责为小,敬意为大/88

重情重义,德之大哉/91

第六章 道家重心:心逍遥于万物之上

知足常乐,天下无碍/96

战胜自己,战胜人性/98

名利乃身外之物/105

乐在我心,万物悠然/107

少则得,多则惑/110

低调做人,高标处世/113

第七章 儒家重世,人游刃于人海苍茫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118

中庸之道,万古之慧/120

行胜于言,行成于瞬/124

虽千万人吾往矣/127

不靠天,不靠地,不靠人/129

我活我心,我走我路/132

第八章 道家做人,人清乾坤静

行成于思毁于随/136

欲速不达,迂迥直达/140

神龙见首不见尾/143

高瞻远瞩,心纳百川/147

风物长宜放眼量/150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154

第九章 儒家做事,事成万功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158

东施效颦,为我不齿/160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163

小不忍则乱大谋/16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70

天生我才必有用/172

第十章 道家做人最高楷模:如鱼得水归大海

淡泊如水,水归大海/178

识人先识己,识己先识心/180

万物万性,我有我命/185

人而无信,不知见可/189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92

第十一章 儒家做事最高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立自强,敬业敬人/196

身教胜于言传/199

知人善任,万心归一/200

用人德为先,德至天下同/203

心胸宽广,兼容并蓄/205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208

试读章节

真名士自风流

【道家语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老子·默耻第十三》

【心语雅说】

世俗之人得到尊宠与凌辱,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一样,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受宠就觉得扬眉吐气,被辱就觉得低三下四。不论受宠,还是受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这就叫宠辱若惊。那么,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是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对于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慎之又慎,就可以做到寄望以天下;吝惜自己的身体,舍不得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就可以做到交托以天下。

俗话说,三贫三富不到老。一个人一生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有喜从天降的时候,也有祸不单行的时候。荣辱、祸福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但谁都不知它们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对此,很多人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如临深渊。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似的。灾难本来是不好的东西,可是人们对它却不敢掉以轻心,重视大的灾难,总是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呢?因为得宠也好,受辱也好,都是因为你过于关心自己的地位,所以得宠时你会吃惊,失宠时你会吃惊,受辱时,你更会吃惊。这就是“宠辱若惊”。很多人长期受压抑和排挤,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时来运转,当此阴霾扫尽、日出云开之时,若非具有淡泊名利的真功夫,很少有不得意忘形、欣喜若狂的,甚至会喜极而泣。这就是“受宠若惊”。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立志走科举之路的老童生,非常刻苦用功,可是他的考运不佳,考了很多次,都名落孙山。虽然人到中年,但他矢志不渝,非要把这条路走通不可。他的儿子很聪明好学,也热衷于科举功名。儿子长大了,也报名参加考试,父子两人同科应考,颇为引人注目。考试结束了,他不敢去想考试的结果,因为失望的滋味,他领略了多次。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儿子前往看榜,见父子二人都已经上榜,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报喜。儿子回到家时,他正关着门在房里洗澡。儿子咚咚敲门说:“父亲大人,我考上了,考了第三名!”他一听,以为自己又落榜了,失望之余大声呵斥说:“不就考了一个秀才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沉不住气,就这点能耐,将来还想干大事?”儿子一听,再也不敢放肆了,便轻声说: “父亲大人,你也考上了,是第五名!”他一听,猛地从房里冲出来,“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儿子又重复了一遍。他听了,又大声呵斥道:“你小子没大没小的,怎么不早说,光想着你自己,你想气死老子呀!”儿子说,“父亲大人,你还没有穿衣服哩!”他一看,自己周身都是泡沫,又冲着儿子嚷道:“你小子敢取笑我!”不过兴奋之情已溢于言表。

这便是对“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很好诠释。

不过,《小幽窗记》里面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考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如果不送礼物,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录取。而李白却偏偏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杨国忠一看卷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说:“磨墨也算是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说完便将李白赶出考场。

后来有个番国派使者来唐朝递交国书,国书上面都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太师杨国忠开读国书,杨国忠接过番国国书,哪里认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识。唐玄宗大怒,堂堂大国,连一个番国的国书都不认得,太有失朝廷体面。

有人推荐李白,说李白游历广泛,学识渊博,可能认得乌兽文字,现在正在京城。唐玄宗便召见李白。李白没有推托,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道:“番国要求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

唐玄宗一听,急问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无计可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待我养精蓄锐,用番文回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忙拜李白为翰林大学士,并宫中设宴款待。

次日,李白上殿,对唐玄宗说:“我虽已精气充沛,但还缺乏神气,神气不旺,难以回应番国。”

唐玄宗问道:“怎样才能有了神气?”

李白说:“杨太师和高太尉,皆为朝中重臣,皇帝心腹。请万岁吩咐杨太师为我磨墨,高太尉为我脱靴,我方能神气飞扬,口代天言,不辱使命。”

玄宗心切,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为李白磨墨,捧砚侍立;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为李白脱靴,并捧跪在旁。

李白这时神气十足,提笔挥毫,一口气书写下了一封陈述利害的大唐诏书,番使读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其实,李白要求杨太师磨墨,高太尉脱靴,并不是为了要羞辱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是他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拒绝虚伪逢迎,洒脱自然,置宠辱于不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后来他离开京城的主要原因。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

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呢?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一个人最恐惧的是什么?就是死亡。灾难来临,性命攸关,谁又敢对它掉以轻心呢?所以,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想办法渡过这个难关,重视它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换句话说,重视它就是重视自己的身体。

其实灾难并不可怕,厄运并不是末日,来了就从容应对,想办法解决。一个人一生经历几次灾难,有过一段艰难岁月的经历,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定成熟,这样的人往往能干大事,成大器。正如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以能够像重视自己的身心那样去重视天下的疾苦,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民,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P2-5

书评(媒体评论)

半本《论语》治天下。

——《宋史》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曲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林语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杰楠//侯清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00827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4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