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文化札记以电影——美国好莱坞的产品对美国文化深层影响为基本框架,描绘了美国大众的集体意识及政治无意识与电影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关注美国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形象和学院体制所建构的“中国学”。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但没有采取逐一分析电影文本的方式,而是以问题为切入点,让文化研究与电影解读相互融贯、相映成趣。同时,为了把电影分析与个人经验勾连起来,本书把不同的主题分析,统统放入作者一次赴美讲学的经历框架内,以期产生文化的“临场感”和形式上的整体观。全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西线无战事”,针对好莱坞电影如何演绎20世纪没有硝烟的战场——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微妙变化。第二部分在“往日情怀”项下,通过细读不同的影片文本和文化现象,讨论美国公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昔日美好时光的集体记忆,对消费文化喧嚣浮躁的无奈。“第三部分称作“异国幻象”,以萨义德的后殖民视角,观察美国大众传播中的中国形象。

目录

代序 戴锦华

自序

上编:西线无战事

 世贸大厦之后

 电影中的冷战

 满洲候选人

 别了,麦卡锡

 无疆帝国

中编:往日情怀

 沉睡谷传奇

 女巫轶事

 电影的黑色调

 好莱坞史诗时代

 悲剧的死亡

下编:异国幻象

 西洋镜下寻南京

 后殖民悲情城市

 远近视差观亚洲

 想象的“东方”

 哈林区的香格里拉

附录

 附录一:对话:美国亚洲研究 王炎、张隆溪

 附录二: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

结语:大同世界的乡愁失语

试读章节

“大陆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的班机开始俯冲,徐徐降落到纽瓦克机场。我从机窗俯瞰曼哈顿,纽约壮观的“天际线”逐渐清晰起来。远远看去,下城以世贸中心为轴心的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因双子塔不复存在而让这道空中风景线残缺不全,使“帝国之州”(纽约州的别名为Empire State)的心脏霸气大伤。为了赶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办理讲学所需的人事手续,我提前一周飞来新泽西。八月底的北京还很热,我只穿着T恤和短裤在机场提取行李,却发现这里的人已穿上风衣、戴上帽子,自己倒像是从夏威夷回来的度假客。一出机场我就领教了美国东部的冷夏,这里仿佛已进深秋了。

刚讲了一周的课,我意识到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就要来临:今年的九月十一日是“九·一一”五周年,人们默默地准备着纪念活动。公共媒体、大学校园、社区图书馆纷纷公布了活动日程,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世贸双子塔遗址上的悼念仪式。那天早上八点钟,曼哈顿下城已经聚满了遇难者家属和前来凭吊的人,其中二百名家属用几个小时大声诵读近三千名死者的名字。在这个冗长的过程中,人们默哀了四次,分别在第一架飞机撞人世贸大厦的八点四十分,第二架飞机撞人的九点零三分,世贸南楼倒塌时的九点五十九分,和北楼倒塌时的十点二十九分;场面肃穆哀切。因当天下午有课,我只好在前往大学的九十五号州际公路上,从车载收音机里收听着悼念活动的转播。

“九·一一”那年我正在美国学习,那时晚上经常要赶论文,早晨一般起得很晚。记得九月十一日一大早,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吵醒了,我没好气地接起电话,那一端是个同学,让我赶快打开电视,说飞机撞上世贸大厦了。我真犹豫是继续睡懒觉,还是起来看个空难新闻。但反正是睡不着了,就不情愿地打开电视。所有台都是冒着烟的世贸大厦的画面,不像往常总有现场记者喋喋不休地解说,这次CNN breaking news的气氛有些异样。恰在此刻,电视屏幕上第二架飞机撞入双子塔,镜头开始晃动起来,伴随着混乱的尖叫声:恐怖袭击!我完全醒了,意识到出大事了。拿起电话给曼哈顿下城的朋友、同学打电话,想问问他们那里怎么回事,看到什么没有。但所有曼哈顿的号码都不通了,通讯已经中断,看来情况已非常严重。我想到现场去看看,就匆忙穿上衣服,开车驶向横跨哈德逊河的华盛顿大桥。这个连接新泽西与纽约市的悬索大铁桥,始建于一九三一年。是它成就了新泽西北部的市郊文化(suburban culture),在纽约市郊生活的人(suburbanites)逐渐成为美国富裕中产阶级的象征。

P14-16

序言

不足十年,二十世纪似已负载着沉重的记忆,渐行渐远,犹如一个悄然远去、已遭漠然的背影。不同于十九世纪,这一世纪终了时甚至无需感叹世纪末的颓废与奢华,相反,它承载着诸多轻盈的期盼与畅想。的确,我们并非在一九九九或二000年送别二十世纪,这一炽热的世纪早已在其八十年代的终结时分就落下了帷幕。

短暂的世纪?或“极端的年代”?或如《魔鬼代言人》一片中阿尔·帕西诺以他特有的恣肆,酣畅着魔鬼撒旦的宣言:“二十世纪是我的世纪?”或者如三十余年前的瑞士电影《二ooo年,约纳森将满二十一岁》的片头题记:二十世纪的所有预言,都是关于革命的预言;二十世纪的全部记忆,都是革命遭到失败的记忆?

全球化的新世纪创造着“新”的时间:一个永远封闭的现在时,萦绕着纤巧、温馨的怀旧。于是,历史丧失了其纵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动全球化进程、终结冷战的时刻,成为新一代历史地平线的尽头。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忆因而碎裂纷扬。如同历史始终是“胜利者的清单”,可言说的必定不是关于失败的记忆。二十世纪的诸多热战——尤其两次世界大战,似乎无从回避,也无需讳言,但覆盖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最重要的历史事实与记忆:冷战,却遍遭冷遇,似一个必须放逐的邪恶幽灵,一处需以帷幕遮挡的狰狞废墟。

当历史的言说首先启动了遗忘而非记忆的机器,一点儿历史的回顾似成必然:

先是彼时的英国首相的富尔敦演说,亦称“冷战宣言”。一九四六年,人类战胜法西斯的狂欢庆典后不足一年,三月五日,丘吉尔在其富尔敦演说中称“一个苏联的势力范围”正在形成,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共产主义的第五纵队”,“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道铁幕缓缓落下,将欧洲一分为二”,将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全球冷战正式揭幕。远大于丘吉尔的欧洲关注,被“一分为二”的远不仅是欧洲,而是整个世界。所谓“沿易北河并流经柏林,经朝鲜的三十八度线(南北朝鲜分界线)和越南的十七度线(南北越分界线),沿着中国海岸的金门和马祖以及土耳其到巴基斯坦较为脆弱的‘北层地带’”的冷战分界线,分割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生死对峙。在两大阵营的对峙角逐之间,人类坐在一处可能会随时喷发、将全人类乃至地球生命彻底毁灭的超级活火山之上。

与此伴生的,则是黑白判然、绝不容情的冷战思维,或日冷战逻辑——“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有一个军事和宗教的集团,它严格采取以下原则:不赞成我的人就是我的反对者。面对这样的集团,唯一值得尊敬的态度,就是完全赞同或彻底否决,没有中间选择”。

也是在这酷烈、铁血的氛围间,电影,这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视觉艺术,也是超巨型的娱乐工业,成为参与冷战的工具、对抗冷战的言说与关于冷战的别样记忆。这里再度显影了电影的悖论:电影,工业时代发明出的、最伟大的目击者与见证人,人类古老的“木乃伊情结”的平复和满足,同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谎言家、最厚颜的造假者。冷战年代的电影、关于冷战的电影,便往复于这巨大的怪圈之中。

通过影片——在此是好莱坞电影,王炎的写作,在遗忘的氤氲间揭开了冷战记忆的一角。对电影光影间的穿行,同时成为对历史的再质询与对昨日的钩玄。冷战历史在新世纪的喧嚣间遭掩埋。后冷战(post-Cold War)一词,尽管加了有趣的前缀,依然鲜获提及,这里仍想赘言:post不是after,此“后”非彼“后”。可以说,全球化/后冷战的世界,仍是某种意义的冷战的伸延,尽管柏林墙——冷战的地标已然倒塌,冷战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继续,冷战逻辑的幽灵仍盈盈笼罩着思想的天空。唯一的变化,是胜利者一方拥有绝对的言说与阐释的权力。记忆对抗遗忘,当你阅读并分享之时,或许同时掀开了历史与岁月的暮霭。

从前,人类陷入了一场无声的战争,叫冷战……

二00八年六月三十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3352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97.12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