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新安江(第三只眼看徽州)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是作家赵焰以一位文化行走者的姿态,用感性、生动的散文笔法,以生动而富有穿透力的现代语言方式,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和诠释了徽州历史、地理、文化、人物,既有整体概貌,同时,各本书又各有角度、各有侧重点。

《行走新安江(第三只眼看徽州)》为该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既有对新安江两岸风情的描述,也有对徽州文化的深刻阐述,更有对东西方文化深层次意义的哲学思考。

内容推荐

新安江发源于徽州,又流经徽州。在她两岸,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随处可见的徽州文化遗存。因此,有人说新安江是中国最美丽的河流。作为一个文化学者,《行走新安江(第三只眼看徽州)》作者赵焰从新安江的源头开始行走,脚步所到之处,笔尖娓娓道来,既有对新安江两岸风情的描述,也有对徽州文化的深刻阐述,更有对东西方文化深层次意义的哲学思考。这本《行走新安江(第三只眼看徽州)》是一本“地理指南”,也是一本“历史指南”,更是一本“文化和哲学指南”。

目录

总序 苍白的乡愁

序曲

第一乐章 率水:高山流水

第二乐章 横江:风水宝地

第三乐章 渐江:水调歌头

第四乐章 练江:古村九歌

第五乐章 新安江:山水画廊

尾声 奔向大海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这个古老的王国中,一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这个世界中最活跃的一群。飞禽是最丰富多彩的。翻开那些鸟的辞典,就会发现,似乎只要是辞典中列出的,这座山上就有它们的影子,它们是猫头鹰、鹞鹰、画眉、八哥、黄莺、山树莺、银鸡、锦鸡、红鹁、乡眼鸡、竹鸡、白鹭、池鹭、夜鹭、棕嗓眉、绿翅鸭、花脸鸭、鸢、山斑鸠、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鸺鹃、翠鸟、长耳鹗、白颈长尾雉、秃鹫、锦江鸡、白头鸭、火鸠、八音鸟、喜鹊、鹌鹑、金腰燕、大雁、啄木鸟、小云雀、黄鹂、乌鸦、灰椋鸟、雀鹰、文鸟、蓝翡翠、大山雀、红头山雀、一枝花、环颈雉,等等。它们的种类多么丰富啊,正因为丰富,所以整座山峦会变得特别有诗意,仿佛整座山峦就是一个百宝箱似的,只要一打开,就有七彩斑斓扑面而来。

飞禽,是这座山峦华美的诗句;而走兽,更像是森林的孩子。即使它们拥有庞大的身躯,它们同样也是孩子。在自然界,只有走兽的心思最为单纯,它们的眼神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走兽们一直是这个世界的经历者,在不断的轮回中,它们明白了很多真谛。它们不贪婪,也不复杂,它们具有真性情,从不装腔作势。它们一直是平等的,一只松鼠与一头豹子之间,往往可以平等对话;它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时有悲剧发生,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冲突和恐怖。在它们中间,是不存在着身份地位的,也不存在着种族差异。无论是黑麂、猕猴、毛面短尾猴、苏门羚、小灵猫、云豹、金钱豹、獐、毛冠鹿、娃娃鱼、豹猫、刺猬,还是水獭、石獾、狐狸、黄鼬、豺狗、九江狸、貉子、红春豹等,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天地,也有着各自的活动习性。它们全都单纯透明地生活着。比较来讲,阴险一点的,是大蟾蜍、蝾螈、蓝尾石龙子、虎纹蛙、五步龙、蝮蛇、金环蛇、银环蛇、赤练蛇、黄肚蛇、土公蛇、竹叶青蛇、王锦蛇、虎斑游蛇、金钱龟等,但它们也只是外表丑陋,至于具体的心思和行为,也狡猾诡异不到哪儿去。它们的内心,跟这个王同所有的居民一样,都是一目了然的。

相比较而言,那些常年生长在崇山峻岭中的树木们,倒像是六股尖真正的主人,因为它们的生命更长,经历也最多。它们的心最静,那是因为它们的欲望最少,它们一直静静地生长,静静地观看,静静地思考。它们想的、看的,似乎比谁都多,但它们一直缄默不语。尤其是那些大山深处的千年古树,更像是这个庞大家族中的智慧老人,只有它们,才能控制得住局面,使得所有的关系趋于平衡与和谐。走兽飞禽们当然是聪明的,但跟这些树木相比,它们往往只有自甘渺小的份。

当然,这些树木似乎也是不一样的,它们也有着不同的姓氏,有着不同的家族和不同的出身,它们就如同人一样,繁衍、迁居、聚集、生长。在这些树当中,红豆杉、黄杉、银杏、香榧、皂荚们的存活时间都在千年以上,它们都可以说是这座山的活化石。它们分别都揣着一本厚厚的谱牒,记录着这座山的历史。

冒着雨,我们一直沿着新安江流水的方向跋涉而上。能够来到这样的地方,是我们的机缘,也是我们的幸运。是新安江,让我们与这座山峦拥抱。几乎没有道路,我们在两边一人多高的茅草中穿行,我们顺着小溪一路攀援而上,终于接近六股尖的新安江之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指的是黄河发源于高原,水从高原之上倾泻而下。同样,新安江水也可以说是天上来。还没有接近源头。我们就听到了哗哗的水声,从茅草的隙缝中,我们看到一个高达十几丈的瀑布倾泻而下,清澈的泉水从崖头跃落,似一匹银色的绸缎,悬挂在山问一那就是新安江之源“龙井潭”了。

那真是一个神奇无比的瀑布,也是一个神奇无比的深水潭。水清澈无比,像音乐般透明,又似孩童瞳仁般晶亮。在潭中,反射着四周青山,蓝天白云全都显现在深潭之中。潭的四周,清雅幽静,一片绿色。雨下得越来越大,我们只好躲在潭边一棵老树下,这棵树看起来也很奇特,它的树干硕大,树枝茂盛,正好遮蔽我们。我们看看潭,又看看头顶上的树,但遗憾的是我们孤陋寡闻,无法判断它究竟是什么树种。这样的源头模样是符合新安江的,一条中围最漂亮的河流,当然应该有一个漂亮的源头。在这样的地方,天高云淡,峰峦拔地而起,山中长满了杉树和毛竹,一片翠绿……第一滴水是无法寻得的,它有可能是从泥土里渗出的,也可能是天上落下的雨水……反正,在这样的地方,新安江诞生了,它从某一株古树之下,从某一丛植物之下,缓缓而轻盈地诞生了……一个生命就具有了意义,而她自诞生的一刹那起,就情不自禁地大声歌唱,如同一个婴儿降临在人间一样……

新安江的源头,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水滴的故事。那么多的水滴,由于机缘,凝聚在一起,凝聚成一个新的生命。于是,一条江形成了。在六股尖,在玉龙山脉,在徽州,在皖南,在群山耸立中……新安江奔腾而下,然后,迤逦而行……

P5-7

序言

一幅图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一直端坐在老屋堂前八仙桌的两旁,静穆无声,就像是一幅巨大立体的古代容像。

他们似乎一直是老人:外公长得白白净净的,有着稀稀拉拉的胡须,说话慢条斯理,永远是慈眉善目的;而外婆呢,似乎总是有倾诉不完的怨气,只要一开口,便用一口难懂的歙县话大声地数落。平日里,很少看到他们走出那个黑漆漆的大门,一有空闲,他们总是喜欢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土地庙里的一对菩萨。

老了,也许只剩下沉默和思想了。外婆的心思是好揣摩的,无非家庭,无非生计;而外公呢?这个十来岁就开始“下新安”,后来又壮志未酬的“老徽商”,对于自己的人生,会不会有着失意的懊恼?或者,有着对宿命的怀疑?——总而言之,他们应该是在反刍吧,人与牛一样,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反刍的。当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做完,无需再做的时候,他必定会选择沉默和端坐,反刍岁月,内·心忧伤。

一物件

20世纪70年代,外公、外婆的家已近一贫如洗了。我小时候只见过几枚老银元,很漂亮,沿着边猛一吹气,侧耳聆听,便能听到风铃似的清脆响声。后来,银元不见了,拿去换钱了,一枚银元,当时能换八元人民币。我能得到的,只是一些铜板。铜板很漂亮,上面有一些字,“光绪”、“成丰”什么的。铜板是我们用来“打币”的:把一分、两分的人民币硬币放在青砖上,用铜板去打,打下来的,就归自己了。铜板是无孔的,铜钱则是有孔的。铜钱我们都瞧不上眼,在一些角落和路边,经常会看到一些生锈的铜钱。铜钱,就像历史的弃儿。

那一年夏天,我忽然迷上了斗蟋蟀。有一天,在老宅的旮旯里逮到了一只蟋蟀,顺手就放进了一只玻璃瓶子。泥菩萨似的外公忽然开口,他对舅舅说:你找几只蟋蟀罐给他,让他放蛐蛐。于是,舅舅不知从哪个角落拖来一个脏兮兮的大木橱子,里面竞然有数十个蟋蟀罐子!有的是陶砂制的,有的是青石刻的,看得出,是有些岁月的了。我挑了一个最漂亮的:似乎是用龙尾石雕刻的,比一般的蟋蟀罐要小,因为小,根本就不能放蟋蟀,一放进去,就跳出来了。但我喜欢这只罐子,它小巧、精致、漂亮,盖子上刻有一个人物,身着明代官袍,线条流畅;罐底下,有着篆刻印,大约是制作者的图章。

这个蟋蟀罐至今还留在我的身边,放在我的柜子里。前些年有一次拿出来赏玩,盖子落在地上,打碎了,随后又用胶水粘上,算是破相了。有时候偶然瞥到这个物件,我会突然想:当年这个蟋蟀罐到底是谁的呢?它比外公的年纪大,甚至要比外公的外公年纪都大。这个罐子那样精致,那样漂亮,当年的主人一定对它爱不释手吧?但爱不释手又能怎么样呢?物还在,人已去。两厢渺渺,物我两忘。

人真苦,童年如白纸。命终复空旷。我们生而支离破碎,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物件,来修修补补。

一本书

如果说“心想事成”的确有的话,那么,我与《歙事闲谭》这本书的结缘,还真是心想事成。

2004年左右,正是我对于徽州有着浓厚兴趣的时候,我阅读了很多有关徽州的资料,发现很多资料都出自许承尧所编撰的《歙事闲谭》,但我一直没找到这本书。那一天,我们去了徽州,把车停在屯溪老街边的延安路上买东西,顺便就进了旁边一个小书店,就在书架上看到了上下两本《歙事闲谭》——这样的感觉,不是“心想事成”,又是什么?

《歙事闲谭》其实就是怀旧。怀旧的心思,除了追溯尘封的人物和事件,还得触摸一些过去的品质:清洁、专注、端庄、认真、静美、自然和真实。那些不怀旧的人,总是显得肆无忌惮、无所畏惧。他们都是没有故乡的游子,是漂泊在这个世界上的萤火虫。在《歙县闲谭·自序》中,许承尧这样阐述他编撰的初衷:“垂老观书,苦难记忆,因消闲披吾县载籍,偶事副墨。以备遗忘。”他所说的“以备遗忘”,不是针对个人,更像是对未来。也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回忆,是一个老人对于前世徽州的回忆和总结。眼中有大美者,内心必有敬畏和惜缘。

许承尧是老徽州最后的“六味真火”。当老徽州注定逝去,新的世界携着锋利、快速和浮躁扑面而来的时候,也许,最佳的选择,就是躲进书斋,用一种温润的回忆,来消解这个世界的寒冷。

回忆,是怀念,是留存,更是确立一种根基。许承尧的用意,我想就在于此。

一段话

现在回忆某些久远的事件和场景,会不由自主地眩晕,像跌入空潆,飘荡于云雾之中一一从2(?00年开始,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徽州的书,比如2004年的《思想徽州》,2006年的《千年徽州梦》,2007年的《行走新安江》以及穿插其间所写的《发现徽州建筑》(与张扬合作);然后,又因为喜欢徽州老照片的缘故,在2010年写作了《老徽州》。写这些书的初衷,是想以自己自以为是的思想,撞击一下徽州,然后去触摸徽州文化的内里。这样的感觉,就像一个妄自尊大的年轻人,以吃奶的气力,试图晃动千年古寺边上硕大古老的银杏树——然后喘着粗气,听头顶上叶子惑率的响声一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书出版之后,大约是切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和思维方式吧,不时地,会听到一些肯定,引发一些共鸣。有点小得意的同时,也会让我诚惶诚恐、羞赧生怯。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是他们给这一套书穿上了新装。沉静的包装风格,对于文字和思想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尤其是对于我淡淡的乡愁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小团圆”。

徽州就是一个人、一幅图、一物件、一本书、一杯茶、一朵花……当安静地看,用心地品,用思想去解剖,用体温去摩挲,用禅意去赏玩,当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商业化,带着他们的人、事以及心思时,一个人,如果能独守空灵,借助于某种神明,用内在的纽带试图去连接那一片安谧的气场,就该是一种幸事吧?这样的感觉,与其说是思念的流露,不如说是乡愁的排遣。一种坠落于时空变幻中复杂情感的宣泄。

徽州从未消逝,它只是和流逝的时光在一起。

后记

2007年金秋十月,我去浙江慈溪参加《十月》杂志组织的一个作家论坛。同行有很多全国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新形势下的散文创作。对于此类话题,我一直心有余悸,毕竟,这一类的话题空泛而虚无,没有实质性意义。对于散文来说,它不像小说或者诗歌那样,可以用加法定义,它只能用减法,那就是,所有的文字体例,减去小说、诗歌、戏剧等,就等于散文——散文就是所有文章形式中相连的那一部分,既是广阔领域,也是中间的缝隙。散文是难以把握的,在更多时候,它的写作就像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使用的“六脉神剑”,有时候可以发出功来,有时候则只是一个招式,是莫名其妙的“四不像”。

散文怎么写?不好说。在我看来,所有的定式都是错的;所有的口号也都是哗众取宠。我的基本看法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写散文就是写自己,散文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一个人的真实影像,从散文中,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思想、人品、志向等。散文写作暴露的不仅是文章本身,而是个人的很多东西。一个散文作者,最重要的是冶炼自己,丰富自己,直至找到自己。只有内心拓展了、内心博大了,风轻云淡、神清气爽,文章才会好起来。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散文写作者来说,同样也有一个比喻,那就是“刺猬”和“狐狸”的比喻。比较而言,我是喜欢“狐狸”风格的文章的,因为“狐狸”文章通达而讲理,有一种阅读快感;不像那些“刺猬”文章,锋芒毕露,大刀阔斧,咄咄逼人。还有一些文章,粗暴而武断,可以说,不仅仅是“刺猬”,简直就是“野猪”了。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新散文”,在极具才华的同时,也是具有某种“野猪”特性的。

前几天读《收获》杂志中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历史的母本》,颇有启发。余先生说,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在余先生看来,《史记》才是最伟大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我同意余先生的观点。好文章总是有着纵深感的,它风轻云淡,也生动有趣。它就如同一个悟彻天地的人一样,看尽落花流水,看尽风云变幻,然后,悲愤和悲悯交织,一切了然于心,并且,也隐藏着一种内在和谐,与历史相通,与人性相通,与音乐相通,与流水相通,与天地相通,也与“神”相通。人对于文字,实际上是具有某种天生的判断力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如果一篇文章,让人读起来很舒服,让人气脉顺畅的话,那么,它肯定算是一篇好文章了。

最后说一说《行走新安江》。可以说,这本书的诞生是一个偶然。本来,我接连写完《思想徽州》以及《徽州梦忆》之后,很想远离一段时间徽州,以积蓄新的能量和底气。2007年初,安徽电视台的制片人程力找到我,问我对于行走新安江有没有兴趣,他们想拍一个系列文化专题片。这样的设想让人怦然心动。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是在时间和历史的意义上探寻徽州,诠释徽州,而在地理上,在地理与文化的结合上,我却是比较陌生的。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角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无法拒绝这样的提议。于是,2007年春节刚过,我们便开始沿着新安江行走。那时腊梅还没有谢,山野里尽管有野樱桃花绽放,但新一轮春色还没透出来。在行走过程中,我一直坚持记笔记。《行走新安江》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我在行走过程中的见闻和随想。在这种情形下,我心无旁骛,那段时间几乎谢绝了一切业余社交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与写作中。

在春天里诞生的这些文章,也让我在这一年的秋天有了收获。作为一个徽州人,能为我的故乡做一点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快乐和欣慰的。感谢我上述提到和未提到的所有的人,也感谢徽州。我要再说一遍,我得到的所有恩赐都来自徽州——是徽州,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种活法;并且,在这个世界上,给了我温暖的记忆,也使我的想象插上了超越时空的翅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新安江(第三只眼看徽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400840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201106452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3
出版地 安徽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7 7: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