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于十七世纪,即全球化的萌芽时期,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这本书让你用新的眼光看待维梅尔。你将感受到巨大的时代脉络,并且从看似渺小的事物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历史与艺术领域中极具洞察力的著作,一本了解物质文化的导航书。

内容推荐

在一幅绘画中,一名荷兰军官倾身向前,正对着一名面带笑容的女子。在另一幅画中,一名女子站在窗口,掂量着几枚银币。在第三幅画中,水果从瓷碗中滚出,滑落在一条土耳其地毯上。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向来以美丽与神秘征服世人:这些描绘精巧的动人时刻背后隐藏着何等奇妙的故事?正如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尽管这些图画的含义似乎十分私密,但它们实际上为世人打开了通往一个迅速扩张的世界的大门。

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欧洲探险家从土著美洲人那里用武器换取海狸毛皮。贩卖海狸毛皮的收益则为水手寻找前往中国的新航线之旅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中国,欧洲人用秘鲁银矿出产的银子,购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瓷器成了这段时期荷兰画作中最亲切的常客。

卜正民追溯了迅速成长的全球贸易网络,正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让海狸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国瓷碗同时出现在台夫特(Delft)的客厅里。一位法国客人曾写道,荷兰码头“货品的丰富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维梅尔的帽子》恰恰展示了荷兰码头的库存何等丰富,以及人们攫取全球财富的迫切贪念如何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改造世界的彻底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提供的丰富内容,让我们对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及其所描绘的年代有了全新的理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台夫特一景

第二章 维梅尔的帽子

第三章 一盘水果

第四章 地理课

第五章 吸烟学校

第六章 秤量白银

第七章 旅程

第八章 结语:人非孤岛

试读章节

维梅尔在台夫特的生活没有留下任何其他的痕迹。我们只知道,他从小生长在父亲开的小旅店里,离大市场广场不远,他成年后大半时间居住在他的继母玛丽亚·辛斯位于欧德朗恩迭克(oude Langendijck,即“老长堤”)的房子里。在那里,楼下永远有一群数目不断增加的孩子需要他照料;他的画作大部分都是在楼上完成的;他在43岁时突然死去,临死前他债台高筑,艺术灵感的源泉也已干涸。他居住的房子在19世纪被拆掉。维梅尔在台夫特的生活,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遗物。

要走进维梅尔的世界,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他的作品,可这在台夫特也无法实现。维梅尔共有35幅画作存世(此外还有一幅画,于1990年在位于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被盗,至今下落不明),但没有一幅留在台夫特。维梅尔的作品在他死后都被出售或拍卖,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其他地方,如今,这些画作分散在从曼哈顿到柏林一共17家不同的画廊里。有三幅距离台夫特最近的画放在海牙皇家摩里斯宫。这些画离台夫特可不算远——在17世纪,从海牙到台夫特,乘坐航运驳船需要四小时,但现在坐火车只要10分钟——但这些画已经不在当年画家作画的地点了。要让台夫特的实景与维梅尔的作品相互印证是不可能的:要欣赏维梅尔的作品,你必须离开台夫特到其他地方去。留在台夫特,你又无法看到维梅尔的画。

要解释台夫特为何能出维梅尔这样一位人物,可以有很多理由,从当地的绘画传统到日光照耀在小镇上所造就的独特光影效果。但这些理由都无法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维梅尔生活在荷兰的其他地方,他不可能画出如此出类拔萃的作品。生活环境很重要,但它不能解释一切。同样道理,我可以找出任何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文化交流改变17世纪生活的全球历史必须从台夫特开始。但这些理由都不能让你相信,台夫特是历史发展轨迹的唯一起点。事实是,在那里,根本没有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可能除了艺术史以外,我也不打算反证这一点。我从台夫特写起,只是因为我碰巧在那里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只是因为维梅尔碰巧生活在那里,只是因为我碰巧喜欢看他的画作。只要台夫特不妨碍我们审视17世纪的世界,上述说法都可以成为选择台夫特作为一个支点的正当理由,可以思考从台夫特看出去的风景。

假如我选择另一个地方来讲述这个故事:比如上海,理由是我在初次造访台夫特的几年之后去了上海,那次上海之行让我成为一个中国历史的研究者。实际上,这样正适合本书的设计,因为欧洲和中国是我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相互联系的磁场的两极。如果选择上海而不是台夫特作为起点,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即将讲述的这个故事呢?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上海实际上很像台夫特,如果我们想求同存异的话。和台夫特一样,上海城建立在曾经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土地上,城市依靠排水闸排干泥沼里的水。(上海这个名字,可以解释为“在海上”,其实是“上海浜”一词的缩写,即“上洋水闸”。)上海同样是一个有围墙的城市(不过城墙建于16世纪中叶,目的是抵御日本侵略者)。运河和桥梁在城内纵横交错,并有水路直接通人海洋。作为填海兴建的多产农业经济的营销中心,上海也在周边的农村孕育了商品生产的工匠网络(当时是手工棉纺织品)。上海没有维梅尔画中描绘的城市资产阶级(或其画作的富有买家),文明开化程度也不在同一个水平。

P4-5

序言

在一幅绘画中,一名荷兰军官倾身向前,正对着一名面带笑容的女子。在另一幅画中,一名女子站在窗口,掂量着几枚银币。在第三幅画中,水果从瓷碗中滚出,滑落在一条土耳其地毯上。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向来以美丽与神秘征服世人:这些描绘精巧的动人时刻背后隐藏着何等奇妙的故事?正如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尽管这些图画的含义似乎十分私密,但它们实际上为世人打开了通往一个迅速扩张的世界的大门。

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欧洲探险家从土著美洲人那里用武器换取海狸毛皮。贩卖海狸毛皮的收益则为水手寻找前往中国的新航线之旅提供了资金支持。在中国,欧洲人用秘鲁银矿出产的银子,购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瓷器成了这段时期荷兰画作中最亲切的常客。

卜正民追溯了迅速成长的全球贸易网络,正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让海狸毛皮、土耳其地毯和中国瓷碗同时出现在台夫特(Delft)的客厅里。一位法国客人曾写道,荷兰码头“货品的丰富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维梅尔的帽子》恰恰展示了荷兰码头的库存何等丰富,以及人们攫取全球财富的迫切贪念如何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改造世界的彻底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提供的丰富内容,让我们对维梅尔的绘画作品及其所描绘的年代有了全新的理解。

书评(媒体评论)

《维梅尔的帽子》旁徵博引,叙事精彩。卜正民以维梅尔画作的多处细部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出入十七世纪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广阔世界。他以台夫特为中心,读者随之神游历史,旅途中可见瓷器、海狸毛皮和火器,碰上船难的水手与其同伴、银矿和马尼拉大帆船。书中处处叫人惊喜。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前朝梦忆》、《追寻现代中国》作者,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卜正民不安分且永不失好奇的目光检视下,维梅尔的小画放大为波澜壮阔的世界史,从船难、屠杀到全球气候模式、烟草传播史,过往诸事尽收眼底。本书一如维梅尔笔下的珍珠,映照出自身以外的世界。很难想像还有比这更引人入胜的世界史和维梅尔的指南。

——罗斯.金恩(Ross King),《布鲁内列斯基的圆顶》(Brunelleschi’s Dome: How a Renaissance Genius Reinvented Architecture)、《马基维利》(Machiavelli: Philosopher of Power)作者

《维梅尔的帽子》构想绝妙,完成出色(可惜我自己没早想到这点子)。在卜正民的笔下,维梅尔的画化为开向过去的窗,照亮那段世界正因全球贸易而改头换面的迷人时期。

——汤姆.史坦迪吉(Tom Standage),《六面镜中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卜正民
译者 刘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9464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Timothy Brook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