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团长之后的追寻--我的团长我的团评论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从此将炮灰团深深烙在历史长轴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死亡之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内容推荐

1942年的中国,怒江以西国土全部沦陷,中国远征军坚守怒江与日军形成隔江对峙之势迭两年之久。1944年,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大反攻,拉开了收复国土的序幕。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展开。

《我的团长我的团》真实地描述了一群一路溃败的中国军人绝地反击碧血千秋的英烈壮举,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度日维艰中的挣扎与渴望及无间的袍泽情谊;最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提出了在中国远征军一串串伤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理应得到后人的敬重和缅怀;作品还展开了泱泱大国的我们为什么会败得如此惨烈、输得那么彻底,我们的民族之魂究竟丢失在哪里的拷问,直击华夏裔孙心胸。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由于演职员的倾情演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从而引起全社会对那段历史,对中国远征军及幸存老兵的关注。正如网友所言,这部作品扩大了我们的人生半径。广大观众围绕着作品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层的思考和积极的追寻,在网上发表了大量文辛,仅百度团吧里主题帖就有三万六千多个。

一部文艺作品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既证明了作品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证明了华夏民族善于并敢于审视历史和灵魂的智慧和勇气,更证明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

为此,本书汇编了部分网文精品,以期更好地解读这部具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而这些才华横溢、呕心沥血的佳作本身,也成了中国当代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录

一、剧情篇

笑问客从何处来——小议团剧中的方言

我很想把命交给你,只要你别把它当成路边的牛粪

一路瘸来个孟烦了(节选)

与“团长”相关(节选)

十二集的庭审戏——冷看虞啸卿之悲

“团长”里的戏曲与小调

吃!——关于团剧中几场吃戏的研究(节选)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情语赏析(节选)

虞龙斗法集(台词逐句品味版·节选)

男儿膝下有黄金——那些震撼人心的男人跪(节选)

慢慢寻找——邵些团剧里藏头露尾的隐喻

二、人物篇

你,究竟是我的谁一龙文章与虞啸卿

大多数人的孟烦了

团剧第一眼之角色东北情哥迷龙

团剧角色(节选)

虞师和他的大男孩们

一天一个,闲扯“团长”中的大小角色(节选自天涯社区)

敬业的战士——写给克虏伯

那一群让人心疼的人之六——豆饼(节选)

守望天真——写给小书虫和曾经小书虫过的人们

有多少偏见得以修改——麦师傅(节选)

关于“攻击立止”的来龙去脉,我唐基有话说

光影瞬间,“团长”在每一个含泪的微笑里(节选)

三、感悟篇

龙文章:谁是历史的主人

我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节选)

“烦死啦”的世界:理性与信仰的交锋(节选)

“团长”——兰晓龙式的叩问

世间再无龙文章

生命需要证明吗一观“团”之惑

孝是天经地义

难忘“三敬”

有腿的溃败——输得最像样的一次

一炷心香

四、评论篇

“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感想我的感

我的记忆我的路:再看“团长”

管中窥豹说“团长”(节选)

审美“团长”(节选自《乱弹团长的那些事儿》)

五、诗词篇

我的团长,你国士无双

这是一曲春天里的伤逝

大爱康洪雷

大爱悲歌——“我的团长我的团”狂想曲

划一支湿火柴燃在前进的路上

龙文章之望乡

你的脸上,我的心上

满江红·戊子孟秋抗战胜利周年日为龙文章赋

团长,我为你歌唱·祭文章(节选)

虞美人·虞啸卿

仿“红楼梦十二金钗”吟“团长”人物

六、史实篇

跪求老麦——答案不该是死啊

安可期·滇黔记(节选)

“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的历史与精神

关于庭审台词及年代记的评说

高黎贡山的私人博物馆(节选自《城市与记忆之一》)

跋 尘埃里生出的一朵花

附录:团吧精品索引目录

试读章节

说到团剧中的方言,有人说是母语,有人说是生动,有人说是讨好观众。我想,还有其他原因。就含在那第一章,入伍询问中。

作为北京人艺的铁杆拥趸,入伍那场戏让我想起我特喜欢的《茶馆》第一幕,唐铁嘴的那段开场白:“掌柜的,捧捧唐铁嘴吧,手相奉送,分文不取,今年是戊戌年,您贵庚是……”

时间,地点,人物,背景。都交待了。多含蓄多自然。

“李四福,攒(川)军团,总(重)枪二连,下四(士)!”

把要麻放在第一个自报家门,除了强调炮灰团川军团的背景,颇有致敬的意思。

抗战期间,有数字显示国民政府八年总支出是一千四百亿元,而四川一省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而川军则是以武器落后但能吃苦耐劳而著称。首战娘子关,次战徐州会战,打出了赫赫战威。

去年“五·一二”的时候趴天涯,一哥们儿的帖子题目就叫:“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当时刚看了川军抗战的资料,明知道蒋总裁的话是虚与委蛇,但是也太应时应景了点儿。让他煽呼得鼻子都酸了……

至于要麻,在出了名的武器落后的川军里,居然是重机枪手,技术兵种,不简单啊。

“李连胜儿,少尉连长,辽宁锦州人,打过仗……”

1931年,九·一八。柳条湖后,日军进攻东北军辽宁北大营,守军奉命不得抵抗,东三省沦陷。

我们知道迷龙曾经有妻有子,但是像影子一样活着的李乌拉,他的过去,我们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抗日战争五千万死难者中,有多少这样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的过去的军人?

孟烦了,北平人,学生从军。

1937年,七七事变。月底,平津沦陷。华北腹地洞开。

孟烦了从军五年,学会了两字儿“不信”!但这实在不能怪他。如果排国土丢得最窝囊的前五名,这段一定能排上号。这片除了南口,几乎没有过像样的抵抗。因为保存实力的考虑,因为畏惧,因为种种原因,打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

败,不怕。咱实力在那儿摆着,确实不如人家,用尽力打了,虽败犹荣。但是烦了所经历的不是败,是溃。闻风而逃未战即溃。这段国土丢得太利索,与其说是日本人厉害,不如说是我们大方。孟烦了满腔的报国热情,上了战场,唯一能替国家做的是逃命……真是分开顶门八片骨,迎面泼了盆雪水来……

话说日军连战连捷,取保定渡黄河一直打到了——

“山西大同ng,康ng火镰,打过仗ng。十七整理师运输营ng,准尉副排长。”

1937年,9月上旬,日军进犯大同。守军连阵地都没进入就被冲散。9月中旬,大同失守。

十七整理师属三十八军,西北军孙连仲部。孙部1937年秋正在娘子关参加太原会战。该会战我方英勇抗敌,毙敌两万。11月底,太原平遥等地相继丢失,会战结束,华北全面沦陷……

开车那年头应该算是一门手艺。从家乡丢失到从军,时间太短,学驾驶来不及。康丫如果是在家乡失守后从军的,参军前,他应该是一名卡车司机吧。

“林译,桑(上)海人,啊……还没打过藏(仗)……”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一场正面对决。我方付出了三十三万人的惨重牺牲后,被迫撤离。年底,南京大屠杀…… 所以他和烦了一个是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一个是怀疑主义加悲观主义的碎嘴犬儒。阿译见到的,是最辉煌最悲壮的一场战役。

“马大季(志)——,最早参加过徐州会战,粤军,步兵连下戏(士)!”

1938年,1—5月,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这是个迷。徐州会战没有粤军参战。原著中蛇屁股参加的不是徐州会战,而是淞沪抗战。老兵。历史上淞沪抗战有两次,第二次的机会给了阿译,而第一次确实是粤军打的,指挥将领一个叫蔡廷锴,一个叫蒋光鼐。没错。一二·八。

“我叫谷小麦,河北保定的,新编五十一师,辎重上等兵,打过仗,么上过学。”

“你也就十五六岁吧。”

“长官,我十九咧,我当了悟(五)年兵咧。”

五十一师属七十四军,国军嫡系。1938年5—6月,五十一师正在河南参加兰封会战。日后,这支部队南征北伐几乎参加了所有抗日的大型会战,威名赫赫,被称为“抗日铁军”!

1937年9月中旬,日军进犯保定,守将弃城而逃,两天之内,保定陷落。

豆饼在原作中的籍贯是河南焦作,剧中改成了保定,那么,他应该是在十三岁家乡沦陷后流浪到河南,为了能吃饱饭当了兵。有网友善意地笑康师傅对保定情有独钟,生把豆饼的原籍改了。殊不知这么一改,豆饼就从一个被意外抓夫的农村小子,变成了家破人亡小流浪儿。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国破,家就必然会亡啊。

看见这几位,仿佛看见了半部中国抗战史。

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那是用烙铁烙在史书和心里的日期……

东北、华北、华中、华东……那是轻易或迫不得已放手的他乡和故乡……

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粤军、桂军……嫡系的或者杂牌的,曾经拼尽死力或者一逃再逃,败到虚构中的禅达,只剩了俩字儿概括:溃兵。

家人,财物,勇气,自尊和自信……剩下的,只有乡音。

龙文章庭审念地名时,相信他们比谁都感触深刻。那是亲眼看着,亲身经历,亲手放开的东西,本来属于咱们的,数不清的好东西……

编导以这种内敛的方式,对那些过往参战的老兵,致以了自己独特的敬礼。

最后一个自报家门的是不辣。敬持枪大礼。P1-3

序言

《我的团长我的团》未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会占据的位置,以及这部小说未来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据的位置,现在没有人能知道。我所能说的,只是一个爱之者出于热爱而听上去充满偏见的热情的断言——它的未来,不可能默默无闻,湮没在一堆平庸里。它的未来,必定会大放异彩,成为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并且,突破时间的界限,恒久流传。

影视作品而能传世,听起来几近梦呓。但,什么样的可能不是从不可能中走出来的?作为一个被团长深深感动过的观众,对这部宽广博大的电视剧,对这部已经在艺术与思想性上超越了同期所有艺术作品的电视剧,为什么不能报以这样的期望呢?

很多我认识的人都不愿意去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但是更多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人,在看完后,都会情不自禁流泪,感动,一遍遍重看,一遍遍咀嚼。

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已过一年后,那些被此剧震撼过的人,至今依旧沉浸在该剧剧情中,至今依旧被该剧影响到情绪,甚至生活。

真正的经典,总是这样的,它感动人,不是用浅薄庸俗的套路,不是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更不会用强行灌输的推销,而是一以它的机智、深沉、广袤,让人探寻,思索,激荡,感动,回味无穷。

真正的经典,唯其探摸到了人心最深的那条线,才会令许多人痴狂,许多人战栗。

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一褒贬不一,但,争论良多。

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面对这样的结果一经历了良久的争论,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偏见与误解终于随风而去,世人的目光终会正视它的光彩。

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艺术佳作?它的狼狈表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魔力,才让人痴狂,痴迷,痴心不改地认定它的杰出?

或许,我们应该问的是,是什么样的特质,使它无法被人遗忘,无法令人释怀,无法令人不能待之一如寻常剧集?

或许,我们应该问的是,当我们身处的世界越来越冷漠无情,当我们几番挣扎却依然跋涉在对美好的绝望中时,这样的剧集为什么能进入我们的视线?驻进我们的心间?

或许,我们应该问的是,当麻木、放弃、沉沦变成我们对自己的无奈放逐,当任由命运摆弄任由心灵干枯变成我们对自己未来的态度时,这样的剧集为什么会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热情?

《我的团长我的团》描述的是一支灰头土脸的炮灰队伍,但就是那样一支不堪的部队,却以它蕴含的巨大能量感染着我们——身处绝境却绝不放弃,身处危难却心怀家国,身处逆境却抗争到底,身处无望却仍有希望!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用他们对命运的态度告诉我们,宁死不屈的姿势是如此高贵,如此骄傲,如此无愧于天地!

当命运对我们无情戏弄,原来,我们竟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回应。

不是逆来顺受,不是任由摆布,不是放弃自我,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昂首挺胸,做所有该做的,用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畏无惧对抗一切能将信仰摧毁人生压垮的几乎无可抵挡的沉重压力。

炮灰团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来作炮灰,依旧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作炮灰,依旧可以将人字写得工整完整。作炮灰,依旧能以孱弱的身姿对抗强大的命运。

当炮灰用他们指天骂地的姿态亲手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时,我们泪流,我们开颜。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自由的灵魂,支撑着他们高扬的头颅,支撑着f电f门挺直的脊梁;我们终于知道,若炮灰们能对抗他们注定成灰的命运,我们为何不可以?

所以区区一部电视剧偏能激发出观者如此的热情——不遗余力地对于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位人物,每一场戏进行种种分析、点评!

是的,团剧是镜子,它照出了丑,也照出了美,它照出了卑微,亦照出了高贵。那些发自肺腑的好评与赞赏,客观理智的评论与感悟,都充满着评论人本身与此剧在思想上的交汇与互动,亦因此,众人观之,众人各有所得,众人各有所感,众人各有所悟。

而那些所得,所感,所悟,与团剧相映成辉!

以一部电视剧而收获如此良多,只能反证,经典的艺术作品并不挑剔它的载体,戏剧、电影、电视剧,无论何种形式,没有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之分,只有唯一且必须是唯一的标准——好。 一部好戏,不会是一部循规蹈矩的戏,甚至不会是一部必须按理出牌的戏。也许以后都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杰作,那么也许,回味,分析,了解,尽可能地解读出它的好,以及好在哪里,会是令我们能再次遇到这样的好戏的一个好办法。

至少,它能让人知道,那些真正能感动人心的,打动心灵的,荡涤灵魂的,安抚伤感的,激发热情的,摩挲着人的每一寸肌肤,用虚幻却真实的感受带着人重回人生每一寸时光的奇妙体会,究竟是如何成就的?

因此有了这本自发的书,集结了许多的文字,出自爱此剧的人——爱它,愿意接纳它的好,接纳它直刺到心底的痛楚,接纳被它唤醒麻木后的隐隐惆怅,接纳被它改变的人生轨迹。

这本书不是仅仅为了替团剧粉丝们留个念想,不,如果仅仅如此,网上的贴吧论坛已经足够。

而是,为了留下一个火种:思考的火种,思想的火种。

也是,为了留下一个见证:思考的见证,思想的见证,团剧对世人影响的见证,团剧存在的意义的见证。

我们的国家并非只出产凤姐芙蓉,我们的社会并非只拜金爱财,我们并非真的如此不堪。

我们有思想,我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有我们坚守的信条,我们也许无法让人正视我们的美好,我们也许无法发出响亮的声音。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传承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血液,血液里并非只搀着无情自私。

所以,感谢这本书,凝结了我们的思想,汇聚了我们的声音。告诉这世界,告诉我们的前人,我们的后人,我们当今身处的光陉陆离的时代,我们还在,还会因为美好而感动,因为丑恶而愤怒。

看进团长,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看进团长,只是未来方向的一个选择,它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向我们提了太多的问题,而我们,只有在未来的岁月里,努力不辜负那一场被团长打动的感悟。

后记

国产电影数到如今,我心目中的第一名,还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这电影能粉碎我们的所有幻想。对敌人的幻想,对自己的幻想,对整个世界的幻想,甚至对胜利的幻想。里尔克不是说了吗?“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切。”

用团迷习惯的说法,姜文导演也是个很“虐”人。和兰小龙一样。没办法,不从自虐开始,就会以被催眠告终。

所有幻想被粉碎,那么剩下的就是真相。面对真相,往往两个选择,或绝望,或不绝望。那些很“虐”的创作者,姜文啊,兰小龙啊,其实都希望我们不绝望。他们写得这么“虐”,是想让我们一劳永逸的不绝望,而不是心中残存一点点幻想,今天不绝望,明天绝望,或者明天不绝望,后天绝望。

当你退到悬崖,当你变成孤儿,当你沦落成炮灰,当你掉到十八层地狱又发现地狱只有十八层,你是不是开始有了一点安全感?你是不是因为逃无可逃,变得惧无可惧?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黑洞吧——太年轻的人不用急着反驳我,我说的是整整一生一那时候,你要记得你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你就像烦了一样,是一根湿乎乎的划不着的火柴。

现在,你自己去找阳光,把自己晒干,你自己去找磷皮,把自己点燃。这是个真实的起点,这是个温暖的过程。先学会什么都不信,再一点点去信,这真的很美好,又很踏实。兰小龙笔下所有人物,我最爱孟烦了。因为他是掀开书页的手指,点开页面的鼠标,他那多疑而又警惕的小灵魂,替我这个读者在前面扬潞。

烦了都能信的事情,我肯定能信。

《我的团长我的团》,如果你像我一样,不仅看了那部神采飞扬的电视剧,还看了那两本精华内敛的小说原著,你看到孟烦了最终的结局,你会体验到一种巨大的幸福。

烦了最后相信了胜利,相信了未来,他孑然一身,他放下武器,他从容老去。

所以,那天在东城区图书馆的讲座上,兰小龙说: “我觉得《团长》是我写的最乐观的作品啊。”

读《团长》原著的时候,我最受不了的是攻打南天门前,龙文章逼大家钻汽油桶。孟烦了排在第一个,然后发现上当了,前面是堵死的,此时,后面的人还在拼命往前挤,烦了断定,自己会被这群兄弟挤死。好窒息。

这时如果允许跟帖,有人就会说: “没错!”“承认吧,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然而,没有人被挤死。你以为会挤死你的那些人,用他们有力的臂膀,将你拖到了阳光下,等你苏醒。这也是中国的现实,或者说,这才是中国的现实。

你们肯定明白,炮灰们很团结。他们未必知道对方的全名,也许只用一个难听的外号一康丫、豆饼、蛇屁股——就把人家从生喊到死,但他们总会记得人全不全,谁在不在(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家忘了豆饼,但是从那以后,人人的歉疚都够把豆饼淹死)。他们都像小学生春游时的班主任,操心地神经质地一遍遍在心中默数着人头。他们可以不信别的,只信彼此,那就足够足够了。彼此为家,家家为国,家国大义,就从这最基本的袍泽依恋开始。

我家住湖南,你家在四川,日军打湖南你能坐视?日军进四川我能不急?爱护了彼此的故乡,连起来就是爱这个沧桑的国,爱这个千疮百孔的国,爱这个也养活了唐基,陈主任和某大员及其侄子的国。

审讯中的招魂,谁能忘?喜欢不喜欢这场戏,我武断地当作是不是真正团迷的标准。龙文章数着一个个我们基本都很生疏的地名,像在一刀刀凌迟着我们的河山,忽然一个“梅河口”,这是我熟悉的地名,我是东北人,这一刀剜到我了,我疼,然后我再听着下面的地名,我知道,一定有别人在疼。

这就是同胞之情,同胞之义,个体的痛,变成共同的痛。都知道痛了,一起抬头,就可以看到那个血色中的少年中国。

我喜欢《团长》中的许多角色,孟烦了龙文章郝兽医阿译麦师傅迷龙不辣张立宪虞啸卿小书虫小醉,包括那个唐基,他搂着郝兽医老泪纵横的时候,他后来寻着兽医坟头一哭再哭的时候。别滥用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作秀”一词——那是真正的忧伤。有家难归,有国难复,有敌不克,有恨无言,那个年头,没去当伪军的中国军人,都有哭的理由和哭的资格。

《我的团长我的团》,对我的另一重意义是我去跑了一次龙套,演世航大师。两集戏,十六句台词,三百八十二个字。我这么恐高的胖子,能走过高空索桥并完成表演任务,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一切辛苦的报偿就是,现在偶尔有人找我签名,不许我写史航,只许我写世航。

这段经历自是难忘,犹如兰小龙在《零号特工》里引用的那段《圣经》:“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受委托给这本书写跋,很局促,也拖了很久,因为只写过书评,没写过跋。

但是,知道团迷们自己的文字将结集出版,这真是个好消息。当话语权更多的属于名人名嘴的时候,当媒体更多地关注风波争议的时候,普通受众的诚恳读解,这种民意的真正体现,走出网络,去了更远的地方。

《我的团长我的团》,该书该剧,远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团迷的这本书,也许就是一道赶来支援的彩虹。

支援什么?支援思考和怀念。反对什么?反对轻佻的否定,草率的概括,武断的误读。

“每个人都该死,你,我,他,都该死。”虞啸卿说。 “我不认识该死的人。”龙文章说。

我一次次地回忆着龙文章的这句台词。那么不轻佻,那么不草率,那么不武断。

这是团迷写的书,那么,写书的团迷应如何概括呢?

我想他们首先是一些被感动的人,而且他们珍惜这种感动。他们还是一些跟炮灰们走进历史的人,他们触及到许多冰冷的真相。但是,但是,无比可贵的但是,他们没有被那些真相冻结,成为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的人。有多少读书人最后把自己读成了冷血书生,从蔑视伪善蔑视假象,慢慢异化成蔑视信仰蔑视热情,最后索性蔑视一切。

老天保佑那些看破红尘补红尘的人们,我说的是为《我的团长我的团》工作过的所有人,还有崔永元那样用纪录片来挽留历史的人,还有张立宪(没跟小醉白头偕老的那个,中国当代出版人)和他的《读库》,还有……你们。你们这些团迷,你们这些在团吧里忙碌的人,你们这些在地铁里,在MSN上,在家里,一次次问别人“你看没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人。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但是,如果你爱了,那尘埃里会生出花朵来。

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团长之后的追寻--我的团长我的团评论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不等井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58077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7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