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是谁在忽悠我们
内容
试读章节

“逃离”中国?

导读:

近几年,不断有国内外媒体恶意炒作中国的精英与富人“争相逃离中国”的新闻。

它们这么做,无非是想唱衰中国。但遗憾的是,无数不明真相的百姓上了他们的当,对这些新闻做了错误的解读。

最近,有关各路社会精英纷纷“逃离”中国的新闻,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其实,这个话题本是个老话题,并无什么新意,但不知为何却格外受到中外媒体的青睐,近些年来总是被反复提及,甚至是爆炒,在民间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成为无数愤青发表愤世嫉俗高论时的一个有力武器。

媒体炒作这个新闻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本质无非就是想唱衰中国,通过渲染大量精英纷纷“逃离”中国这一“事实”来证明这个国家到底有多糟,甚至是越来越糟。

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这个国家真的有那么糟吗?那些离开祖国另谋高就的精英们,真的是在“逃离”自己的国家吗?

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让我们对“糟糕”和“逃离”这两个概念做以下分析。

先来说说“逃离”。

何谓“逃离”?

顾名思义,就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换个能活的地方活”的意思。

反之,“即使能活得下去,但是换个地方可以活得更好”的话,恐怕就不能用“逃离”来表现,而只能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形容了。

按照这个逻辑,很显然,当年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为躲避纳粹的迫害离开德国投奔美国,可以被称为一次完美的“逃离”;但奥地利出身的施瓦辛格跑到好莱坞发展演艺事业,恐怕用“逃离”奥地利来形容就显得有些过于牵强了。

所以,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以及更大的人生舞台,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一个普世真理,并非中国所独有。去一个更先进的国家发展,和去一个更先进的国内城市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并无任何区别,原本就与爱国二字无关。如果说中国人去美国发展就是“逃离中国”、“不爱国”的话,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一个从青岛到北京谋发展的人就是“逃离青岛”、“不爱家乡”呢?

至于说到投资移民是“财富外流”,是拿中国人的财富“孝敬”外国人,则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说对外投资就是一种“孝敬”的话,那么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吸引外资无数的中国岂不也是尽享了来自外国人的“孝敬”吗?

来而不往非礼也。难道只允许人家“孝敬”我们,我们“孝敬”人家一下就成了大逆不道?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外国人给我们投资,主要是为了给他们自己挣钱;而我们的人玩投资移民,则完全是给别人创造财富,自己国家没落到一分钱好处,这如何能相提并论呢?

可我要说,此言差矣。甭管外来投资是否给外国人自身也带来了好处,这些钱确实给咱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事实是不容否认的。正是因为外国人的钱给咱中国带来了就业、税收、工资收入、厂房设备,以及先进的制度理念、生产工艺与管理经验等有形无形的财富,我们中国人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推古及今、推己及彼,现如今腰包已然鼓起来的我们把钱投给人家,让人家也尝尝甜头,实在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

所以,在当今这种全球化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世界性的人财物交流越发兴旺的大气候下,还顽固地抱有“财富只能进不能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单向交流思维的人,实在可以被称为异类了。

话又说回来,在这个话题上上赶着起哄架秧子、兴风作浪的外国媒体也很成问题。投资移民这种政策又不是给咱中国量身定制的,对全世界所有国……

P51-52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的真相与假象

就是要当“臭五毛”

硬着陆一次,又何妨?

玩儿的就是“浪费”

数字的学问与猫腻

城镇化!城镇化?

关于人均GDP:谁在忽悠?

反腐重拳“拖累”中国经济?

“逃离”中国?

钱荒?钱慌?

利率自由化——一场真正革命的开端

第二章 关于通胀,谁在忽悠?

关于购买力的忽悠

通胀的真相与假象

通胀问题再考

对货币超发的几个基本认识

关于“外汇储备”的几个认识误区

“铸币税”是个伪命题

第三章 看懂大势才能理好财

美日欧货币宽松政策的异同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中国股市和楼市最一针见血的剖析

股市投资:就是要在熊市布局

“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别逗了!

第四章 谣言重灾区——楼市

“炮灰”是个好东西——也谈近期楼市的“一线春光”

写在《“炮灰”是个好东西》一文的后面

也论专家的“良心”——驳荒谬无比的“地产救国论”

大 势 已 去

“国五条”引发的悲喜剧

我勒了个去!

一 石 二 鸟

第五章 互动与答疑

与网友“佳人”的互动——关于“中国人的房子情结”

与网友“祝我平安”的互动——关于“阴谋论”

与网友“玫瑰花蕾”的互动——关于“既得利益”

与网友“老树苗”的对话——关于“购买力”与“理财保值”

与网友“弥勒佛”的对话——关于“小产权房”

与网友“旭日升”、“酱子牙”的互动——关于“贸易”的功与罪

与网友“千年豆子”的对话——关于“人口红利”问题

序言

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你兜里有五万元闲钱,不急着花掉,你会怎么处理——存银行?买股票?换成美元?或干脆买上一根大金条?

相信在理财路上已然身经百战的你一定会这样回答:都存银行不靠谱,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银行利息赶不上通胀,把钱放银行越放越不值钱;都买股票、美元和黄金也不靠谱,因为风险太大,它们的价格就像“发情”的兔子,整天上蹿下跳,没有片刻安生,首先这小心脏就受不了。

所以,真正靠谱的做法是:三分之一放银行、三分之一买股票、三分之一投给美元和黄金。这就是经典的“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论,现如今已然路人皆知,早就不新鲜了!

必须承认,这个答案很有代表性,但“有代表性”不等于“正确性”,也不等于你真的认真思考过。如果我没猜错,很大程度上你不过是在随大流而已,而这种轻率的做法,已经有可能把你带进了沟里。

道理很简单。只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就能确保鸡蛋的安全吗?

未必。如果这些篮子不那么结实,或者根本就是破篮子,那么就算你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这些鸡蛋也照样有可能碎一地。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多找几个篮子,而在于你找到的篮子是否结实,结实到足以保护篮子里的鸡蛋。

把话说到这里,事情就一目了然了——多找几个篮子,即“分散投资”这种办法本身并不能确保你的鸡蛋(财产)绝对安全,只有正确的投资方法,即找一个真正结实的篮子,才是确保鸡蛋(财产)不会碎的唯一靠谱的做法。

可是,现在更大的问题来了。

正确的投资方法只能来源于渊博的经济学知识,而后者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是绝对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专业人士,让他们来替你完成这个极端专业的过程。

而且,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你似乎运气不错。我们这个年代,是个盛产“专家”的年代,也是各路“专家”空前活跃的年代。

但一个异常诡谲的现实却令你很头痛:无论你看好哪个“专家”支的招儿,结局似乎总是差强人意。基本上无论你信任的“专家”是何种程度的牛人,他们支的招也总会让你打碎一篮又一篮的鸡蛋。

而蛋壳、蛋清、蛋黄流了一身的你,却楞拿这些支招的“专家”没什么脾气。因为人家自有人家的道理:经济学和别的学科不一样,它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正常的。

言外之意就是:你倒霉是你自己的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赔钱的时候你想到我了,赚钱的时候你跑哪儿去了?

乍一听,这话似乎很有道理:诚如他们所言,经济学确实是一个不确定性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如果这些“专家”真的是尽心尽力了,确实不该如此地为难人家。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专家是否真的尽心尽力了呢?或者换一个更大胆的说法,他们尽心尽力做的,到底是帮你去找那些结实的篮子,还是故意诓你去选那些破篮子呢?

这样的问题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我们的“专家”堕落了,对这个社会、对每一个百姓的危害要比流氓的堕落还要严重一百倍!

没错,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让我告诉你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当今社会的“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已经不似以往那般纯粹。由于他们的精英身份以及渊博的知识对无数普通百姓而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而这些特质在一个愈发物质化的社会里又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因此,许多“公知”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所牵绊,已然变得身不由己。

而这一点,对广大无辜的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是极具悲剧性的。因为他们与精英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识落差”,而这种落差对后者而言是极为有利的,属于绝对的“单边优势”。尤为关键的是,精英群体还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声平台,因此,他们就有充分的条件将这种“单边优势”所能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尽管口头上标榜着“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但私底下“天下苍生的福利”恰恰是他们要大力觊觎与掠夺的对象。而对于这一点,作为经济学纯外行的普通百姓几乎无计可施,只能自认倒霉,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比如说,对许多百姓的理财生活而言,以下的场面也许是一道日常风景:

专家说房价要涨,百姓就拼命买房;专家说股价要涨,百姓就拼命买股;专家说金价要涨,百姓就拼命买黄金……

但是你可知道,某些无良专家是如何为百姓支招的吗?

请全神贯注听仔细了:

这些人惯使的招数是:

房子——自己买了就说要涨,没买就说跌;

股票——自己买了就说要涨,没买就说跌;

黄金——自己买了就说要涨,没买就说跌

……

看见了吧?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更有甚者,某些无良专家还学会了“变色龙”的绝技,善于紧跟潮流、见风使舵,老百姓喜欢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无所不用其极地为自己博取所谓的“人气”:老百姓对什么有意见,他们就对什么破口大骂;老百姓对什么有憧憬,他们就把什么奉为神明、彻底捧上天……  对这些“公知”而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真理的客观性、中立性与科学性已然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心态与投机钻营的伎俩为他们带来的诱人利益。

而在这些诱人利益的背后,是无数张失去血汗钱的老百姓那充满忧愤和无奈的脸……

这真是一个悲剧性的局面。

因此,尽管有螳臂挡车之虞,我也愿倾尽自己平生所学,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为尽可能多的经济学“菜鸟”和无辜草民做一些事。让他们少上当、少吃亏。我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这本小书,将某些无良“公知”的惯用伎俩彻底打回原形,然后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大家看。知道了骗子的伎俩,自然也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在本书中,将出现大量转载于各类媒体的经济新闻,也许在您看到这本书时,它们已经变成了“旧闻”。但是这不打紧,任何经济类信息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看得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防身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悟到一些防身的技巧。

所以,如果您能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学到一点看懂经济新闻的方法,掌握一些正确的分析信息、吸收信息、应用信息的技巧,您就会拥有一双看穿乱世纷扰的慧眼,从而更为有效地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家庭幸福。

果能如此,则我的心血便没有白费,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为了这一点,我也要向您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南勇2013年6月21日

内容推荐

对这些“公知”而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真理的客观性、中立性与科学性已然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心态与投机钻营的伎俩为他们带来的诱人利益。

而在这些诱人利益的背后,是无数张失去血汗钱的老百姓那充满忧愤和无奈的脸……

这真是一个悲剧性的局面。

因此,尽管有螳臂挡车之虞,南勇也愿倾尽自己平生所学,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为尽可能多的经济学“菜鸟”和无辜草民做一些事。让他们少上当、少吃亏。作者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是谁在忽悠我们》这本小书,将某些无良“公知”的惯用伎俩彻底打回原形,然后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大家看。知道了骗子的伎俩,自然也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在《是谁在忽悠我们》中,将出现大量转载于各类媒体的经济新闻,也许在您看到这本书时,它们已经变成了“旧闻”。但是这不打紧,任何经济类信息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看得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防身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悟到一些防身的技巧。

所以,如果您能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学到一点看懂经济新闻的方法,掌握一些正确的分析信息、吸收信息、应用信息的技巧,您就会拥有一双看穿乱世纷扰的慧眼,从而更为有效地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家庭幸福。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经济、对于理财生活,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中国人真的不该涨工资吗?

“硬着陆”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城镇化就一定意味着农民进城和房价上涨吗?

富人和社会精英真的都在“逃离”中国吗?

和二三十年前相比,中国人的购买力真的下降、人民币真的不值钱了吗?

通胀真的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超发”真的是引发通胀的罪魁祸首吗?

中国的外汇储备真的可以无偿发放给老百姓吗?

百年不遇的大熊市里真的不能碰股票吗?

楼市真的会“只涨不跌”吗?

在“小产权房”问题上,真的存在“法不责众”的可能吗?

……

如果你多多少少抱有这样的疑惑,那么也许你有必要翻阅一下南勇的《是谁在忽悠我们》这本书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是谁在忽悠我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4064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3218002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