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由钱树棠所著,《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为钱树棠先生手著原稿。1995年动笔,大致成稿于2010年初。共分为楚魂、史影、湘灵和诗统绎四篇,详论《离骚》中屈原的楚人性格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一家之言,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术集成之作。
图书 | 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由钱树棠所著,《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为钱树棠先生手著原稿。1995年动笔,大致成稿于2010年初。共分为楚魂、史影、湘灵和诗统绎四篇,详论《离骚》中屈原的楚人性格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一家之言,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术集成之作。 内容推荐 《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由钱树棠所著,包括“楚魂”“史影”“湘灵”“诗统”4篇共17章,详论《离骚》中屈原的楚人性格和历史价值。作者还着重就《离骚》的比兴手法、逐层相叠的篇章结构、哀而不怨的顿挫情怀等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分析,堪称一家之言,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术集成之作。 《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作者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亲传弟子之一,学识渊博,笔力深厚,思想新近,文采卓然。足以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新的风景,产生长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篇 楚魂 第一章 楚魂与写影 第一节 解说楚魂 一 何谓楚魂 二 长期分裂、历史淀积的结果 三 由“风俗”入手分析 四 写影推考的基点 五 本章论旨的线索 第二节 西汉时楚夏心态之差异 一 “剽楚” 二 西汉时代依然存在深刻的楚夏分化对立 第三节 地域根性的社会薰陶作用 一 独尊儒学之前无共同信奉的育人标准 二 在地域根性熏陶下楚人成长的实例 三 即使受过儒学教养楚气也难脱净 第四节 楚人地域根性的文化升华举例 一 楚人的语态 二 楚人的服装 三 楚人的战术 四 楚人的歌舞 五 楚国的出土文物风格 第五节 对楚人心态之分析 一 从《史记·货殖列传》入手 二 从文字上推敲 三 地域根性的一致性和偏至性 四 行迹上各不相涉精神面貌显然相同 五 楚魂的构想与教养的素胚 第二章 《离骚》里的楚人情结 第一节 “人穷则反本”——《离骚》里的“援天引圣” 第二节 《离骚》所崇尚的耿介精神 一 “耿介”——楚人文化的心态所塑造出的尧舜形象 二 关于“耿介”的形象性说明 三 “耿介”——在中夏只属士阶层的情操,在楚却是楚人的灵魂蕲向 四 “耿介”精神贯串着屈原的天道观、政治观、历史观.与儒家德治论有同有异 第三节 屈原的政治品格不宜以中夏文化的中和格调求之 第四节 《离骚》——楚国文化淀积里挺生出来的奇葩 第五节 楚人强烈的君国观念亦是楚魂之所系 第二篇 史影 第一章 考证的方法 第一节 《史记·屈原列传》评屈有两歧义 第二节 比勘的主导思想 第二章 《史记》《离骚》比堪重现屈影 第一节 以三个基点比堪《史记》与《离骚》 第二节 班固评屈之谬与妙 第三节 《骚》文中有关屈原赋《骚》年岁之内证 一 “摄提贞于孟陬”之正解 二 赋《骚》岁月——《骚》文中的内证 第三章 比兴虚喻观屈影 第一节 《骚》文中指斥的四类人 第二节 《骚》文中词情最为凄婉痛绝的缘由 第三节 分析《骚》文揭穿芜秽芳草的比喻 第四节 考证揭示屈原“广植众芳”的改革意图 第五节 论证《骚》文虚用“兰”喻手法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四章 考证怀襄之际屈原活动弥补史传空白 第一节 对《离骚》后半篇究实考证 第二节 评说王树枏的推想 第三节 剖析“春宫”、“少康”、“二姚”之谜底 第五章 神话喻言观屈影 第一节 实话虚论话巫咸 第二节 “陈辞”是屈原精气神的自我写影 一 “陈辞”是屈原自论其政学观点的结晶 二 独向重华“陈辞”是因重华拥有多重神圣光环 三 “陈辞”开篇前四句引子,唱断了女媭的詈声,引起了屈原深喟 四 “陈辞”以韵体写哲理文,却明鬯生动,一扫学究枯燥刻板气息 第六章 本篇结语 第三篇 湘灵 第一章 楚国巫教文化气氛及其美育作用 第二章 从《九歌》看《离骚》 第三章 《离骚》与《诗经·正月》篇对比 第一节 赏析《诗·小雅·正月》篇 第二节 比较《离骚》与《诗经·正月》 第四篇 诗统绎 第一章 上古把诗谣用作舆论载体 第一节 《诗经》里的怨风诽雅和《左传》《国语》里的舆人之诵 第二节 上古庶人非奴隶,有着下以风刺上的自由 一 考析上古歌谣的舆论效应 二 考析庶人对贵族的讽议 第二章 孔子“兴观群怨”的诗经观可以诠释 上古一切诗谣的历史特质 第一节 上古诗论之精髓“兴观群怨”的统一观 第二节 诗之“兴”与“观”,古今诗歌所必具之特质 一 诗之“兴”的来源 二 诗之“观”应是观省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统 三 诗的审美反思之“观”与事理领悟之“观” 四 两例“断章取义”之“观” 五 “兴”与“观”是一切诗歌之灵魂 第三节 诗之“群”与“怨”,上古诗的群体亲和力与舆论职能 一 诗之“群”:古代小国寡民社会里的诗歌更具有亲和力 二 诗可以怨刺君长,以诗支持弱势群体 三 诗“可以怨”含有多大的民主性 四 以“群”节“怨”与以“怨”乱“群”之谣应予同等重视 五 “诗可以怨”的儒门正解 六 关于诗的“群”和“怨”的几层论点的概要 第四节 本章总旨 一 分别看待上古与中古诗的“兴观群怨”观 二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观 三 本文“兴观群怨”观的立论不同于王夫之 四 上古诗谣与中古文士诗其“兴观群怨”之精神风貌不同 第三章 《离骚》是新体政治讽喻诗 第一节 《离骚》沿袭往古“下以风刺上”的氏族遗风 第二节 《离骚》里的“群”和“怨” 一 剖析《离骚》之怨与《小雅》之怨的区别 二 赋《骚》酿成文字冤狱的缘由 三 司马迁论说赋《骚》缘由成为屈原身后最亲切悼词 四 怨谏统一起来解说诗统绎 第四章 本篇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离骚四绎(钱树棠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钱树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0924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2013197297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