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
内容
试读章节

“奶香”臭豆腐,是直觉还是错觉

“阿拉就是馋痨呸”(“阿拉”是沪语“我们”的意思),是我微博对自己的标签,每天深夜放“毒”,介绍各种美食小吃。有隐匿在弄堂内的“苍蝇馆子”;有凌驾于“空中”的小资餐厅;有马路边上的粤菜小馆;也有风情万种的异域餐馆,当然还有我念想混搭的各种美食,目的在于和大家分享“吃”的快乐!

身边的老友都知道我不爱食豆制品,唯独对“豆腐”情有独钟,尤其是那闻着“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倘若几日不吃,馋瘾发作,那是必然。

臭豆腐,其名虽陋,外丑内秀,是种风味特别,极具特色的小食,爱它之人,自然是欲罢不能。臭豆腐也有好几种,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第一名,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绍兴和湖南这“黑青两兄弟”,到现在也难分伯仲。但对我而言,可能江浙一带的“青方”更得我心。

记得小学一年级放学,最壮观的就是大家齐刷刷地冲出校门,奔向附近的小食摊。当时我每月的零花钱差不多有十元,一角一串的螺丝肉,来个五串,就是我们“工薪阶层”能承受的消费水平了。“工资”稍微多点的同学,则会选择五角一串的里脊肉或是一元一串的炸鹌鹑蛋,有些同学为了吃点“高级货”,在班中已出现“结党营私”的不良风气。

“油墩子”(上海方言:萝卜丝饼)通常用旧报纸旧杂志垫着,吃得满嘴流油,二角五分的价格,现在早已翻了20倍,变成五元一只。有人说我语速过快,想必是那时“旧报纸”的油墨吃多了吧。

众摊之中,人气最旺的无疑是臭豆腐,很远就能嗅到那“臭”而弥香的味道。油锅里的臭豆腐“啪啦啪啦”作响,老奶奶捞出炸好的臭豆腐,放在锅内侧的铁网上滴下油,再夹入圆形的塑料小碟内。甜面酱和辣椒酱放在塑料罐或玻璃瓶中,要自己动手加料,因为料是免费的,所以大家都“恶狠狠”地使劲舀,直到老奶奶心疼地大叫“把嘎西多组撒(上海方言:放那么多干嘛),够了,够了”,我们才停手。然后顾不得形象直接将烫口的臭豆腐塞入嘴里,一边捂嘴一边跳脚,希望它快速冷却,“呼呼”“哈哈”的声音此起彼伏,阵仗堪比一场气势“恢宏”的打击音乐会。

走在西塘的巷子里,时不时闻到一股奶香味,原以为是面包店,经过一座石桥才发现居然是臭豆腐飘来的味道,顿时起了兴致,三两步连奔带跳跑过去。臭豆腐的摊位卡在钱塘人家旁边小道的“墙缝”里,有半个油锅探出脑来,墙边挂着一块破落不堪的“管老太”黄色招牌,下面的小黑板写着“百年老店祖传秘方”。

走近,一个约莫四十岁模样的妇女,蹲坐在不足两平方米的“墙洞”内,身着暗桔色格子衬衫,随意扎起的马尾有些凌乱,正炸着“奶香浓郁”的臭豆腐。

瞄了一眼腌渍在缸中的臭豆腐,并无特别之处,跟摊主要了一份。下锅、捞出,手起酱落,很是利落。两勺甜酱和一勺辣酱,咀Ⅱ爵的过程中,淡淡的“奶香味”骤然而出,实在叫人惊喜,“敲锣声,鼓掌声,拿着扇子的舞者乐匠……”瞬间萦绕在我身边,终于明白《中华小当家》里那些食客品尝到美味料理时洋溢的幸福之情了。

西塘凡是卖臭豆腐的摊子都挂有“管老太”的招牌,回顾朱家角、乌镇等古镇,稍有名气的小吃,统统“挂牌经营”,已变成现在许多景区的固定模式,让人分不清孰真孰假。

稍后在和老板的聊天中得知管老太已85岁高龄,品牌早已交给下一代打理,变成连锁品牌,由总部统一制作送货,所以西塘的“管老太”大都是正品货!里面的成分她们也不得而知,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美食当前,自然懒得深究,毕竟在家里自己腌一缸臭豆腐,就算有地,估计也受不了那味。

迷路豆花

在古镇寻店,绝对是件麻烦事,就算地址再详细,标识再清楚,当你穿过四五条小巷,拐过七八个弯后,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更何况我这个不折不扣的路盲!

在旅行中找美食,一般采取分散一集中的吃食方式。所谓“分散”,就是走到哪吃到哪,看见喜欢的,就来上一份,随遇而“吃”;而“集中”则是每次出游前的例行功课,搜罗好那些在网上被推荐的美食,查好路线,集中品尝,寻味尝鲜不可错过。

“安境桥与永宁桥之间”有一家“豆花店”——钱氏祖传豆腐花。网上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觉得好吃与否,亲自尝过方才知晓。

小摊位于桥下,棕木色招牌有点陈旧,应该有些年月,旁边玻璃镜框里的一张黑白色证书纸上印有“豫园江南古镇美食文化节最受市民喜爱江南名小吃”的字样。

年过花甲的老人独自忙碌,摊子上支着一顶黄蓝相间的遮阳伞,依旧掩盖不住老人那日晒雨淋的黝黑肤色。小摊不过五六个平方,摆着几张木桌已经坐满。只能买了边走边吃,便跟老人要了两份豆花,一成一甜。

老人用扁扁的铁片两三下,一碗豆腐花就已躺在碗里。配料有虾米、紫菜、榨菜、葱花……还下了点辣酱,搅拌几下,尝一口,豆花嫩香滑爽,“咻”的一下就滑进肚子,口感不错,但豆花和配料的融合感稍显寡淡,不知是不是老人年岁已高,口味变得清淡。接着再尝尝甜的,舀一勺在调羹里,如奶酪般质感的豆花微微颤抖,送入口中,甜甜的豆香不断涌出,从外形上看,称它为“豆花布丁”更贴切些,脑中闪现出儿时坐在路边与家父吃豆腐花的影像记忆。

“东淡西浓,南甜北成”,寥寥几字,却涵盖了中国区域的饮食习惯。豆腐花也称“豆腐脑”“豆花”,南方叫“豆腐花”,北方则称“豆腐脑”。南方喜甜,炒个青菜都要下糖,吊鲜味;北方爱成,腊肉、肉夹馍,不成不下饭。上海虽不是北方,但多以咸味为主,只有在甜品店才能尝到甜味豆花,我是两者皆可,并无特别挑剔。

做豆腐花,“点石膏水”是关键,太少,不能凝固,太多又会有涩味,直接变成了豆腐。做时一定要量大,做满一锅豆浆,点石膏时看豆浆的变化,出现小块的颗粒状时,石膏量就够了,盖好盖,温度下来,自成一锅嫩豆花。

豆花摊旁不出几步,是一排小吃,翡翠小笼,铁板豆腐,各点了份,却完全没有一点食欲。颜色碧绿的“小笼”看似晶莹剔透,入口粘牙,内馅无汁,视为败笔:豆腐吃起来焦香有余,成味不足,吃在嘴里只有干辣,嗓子瞬间“冒烟”……

P2-6

后记

素年锦时

初识鱼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在当时盛行的博客上,他是绝对的红人,拥有不少的粉丝。一个阳光帅气又能做出艺术品般精致美食的男孩确实夺人眼球。对于我这个金牛座吃货来说,更是无法抗拒一张张充满诱惑的照片。

初见鱼菲,是相识一年后我去上海旅行。那时他还是平面设计师,有着上海男人特有的腼腆和客气。大热天的背着个双肩包,蹬着双帆布鞋来火车站接我,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记得中午是在四川路吃了烤肉,那时的他已然会写一些美食评论来养自己糊口。也同样,那时的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着实难以想象,一个热爱美食的平面设计师最后成了职业美食家。人生的旅途恰似如此,冥冥之中,却又有些不经意。

平时称呼鱼菲,喜欢叫他鱼二二或者二二,至于这称呼怎么得来的也并不记得了,可能是出于他的淳朴,好在这个称呼现在看来倒也Fashion。每次去上海,见二二必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吃饭或是下午茶。繁华多变的魔都,能有二二这样一位挚友推荐最新最棒的餐厅,聊聊各自最近的生活和近期的计划,却也是一件幸事。最近二二说要写书,在我这个懒人看来,出书真的就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但转念细想,却也并非如此,因为二二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喜欢捣鼓的人,总能在一个人的捣鼓中自得其乐,同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个能把爱好作为工作的人,一定是快乐和“姓福”的。

不论你是否已经认识鱼菲,或是在书店里不经意间喜欢上了这本书,并把它带回家。我相信在读完之后,你都会喜欢上这个帅气并热爱美食的作者。在我看来,鱼菲的真诚、钻研和认真是他最大的禀赋。从今天开始,二二又多了一个让我羡慕的谈资,就是书。青春易逝,用文字记录青春的美好确实美妙。所以,后言的结尾,也不免俗的送上祝福,祝福鱼菲和正在看这本书的你,都能有一段丰富而纯粹的素年锦时。

南京音乐电台炫动106.6

DJ吉小古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西塘

◎“奶香”臭豆腐,是直觉还是错觉 /2

◎迷路豆花 /5

◎烤布蕾,入乡随俗不随流 /7

◎闻香识鸭 /9

◎酱菜,怀旧的手工触感 /12

◎金陵塔,塔“金铃” /16

◎醉翁之意在米酒 /19

◎手札笔记 /22

◎菲尝食谱 /26芝士泡菜臭豆腐 /26 麻辣豆花鱼 /27 三味烤鳕鱼 /28 黑椒鸭锁骨 /29 干锅泡菜猪尾 /30 松茸牛肉饺子 /31 禾风如意锦囊虾 /32 太妃咖啡慕斯 /33

第二章 厦门

◎充满诗意的海胆 /36

◎进福小馆,12点 /40

◎演唱会,觅食三部曲 /44

◎春卷也Fusion /49

◎逛菜场,淘海鲜 /53

◎琴岛石阶上的“冰石花” /58

◎飞回来的伴手礼 /62

◎菲尝食谱 /66芒果雪梨青口贝 /66 越南芒果虾卷 /67 三文鱼塔塔 /68 番茄甜酒青豆泥 /69 蜂蜜酱烧鲍鱼 /70 意大利海鲜饭 /71 低温辣烧墨鱼 /72 糖脆 /73

第三章 成都

◎相隔一世纪的火锅/76

◎“甜猪手”VS“鱼美人”/80

◎当传统遭遇现代/83

◎实现梦想的老妈蹄花/89

◎午餐,随遇而安/92

◎还有好食材/96

◎熊猫麻婆豆腐/99

◎台风吹来一朵静心莲(番外篇)/102

◎正宗土特产/104

◎菲尝食谱/108宫廷麻辣火锅 /108 冬瓜雪梨茶 /109 蹄花也要Mojito/110 麻婆豆腐馒头 /111 荷塘月色 /112 饭“醉”现场 /113 海葵静心莲 /114 法式龙虾烩蛋 /115 Lollipop蛋糕棒棒糖 /116

第四章 苏州

◎最糟也最棒的土灶馆 /120

◎皇城里的“鸡脚”旮旯 /124

◎奶酪,是一种情绪 /128

◎本家粥摊,潘玉麟 /132

◎遇见,未知的奶茶 /135

◎新货登场 /139

◎菲尝食谱 /142柠檬醋蟹肉球 /142 陈皮糖醋小排 /143 三色水果班戟 /144 想到牛肉粒 /145 豚肉海带香菇盅 /146 粗茶淡饭 /147 锡兰奶茶 /148 桑葚提拉米苏/149

第五章 乌镇

前奏——包打听/152

◎初食“糕”捷/154

◎谁言寸草心,抱得青团归/158

◎做鸭那些事/161

◎把酒临风,“羊羊”得意/164

◎马兰头,万物生/166

◎吃不了兜着走/170

◎菲尝食谱/174富贵藕盒 /174 三叶草青团/175 无花果四季豆色拉/176 双味焗口蘑/177 豆腐三重奏/178 非鱼籽蜜桃虾/179 茉莉茶香水晶棕/180 抹茶草莓大福/181

后言/182

序言

我的“粉丝”们经常在我搞活动前这么说:“哎哟,弗好意思呀,明朝阿拉囡仵高考”,要么就是“喔哟,搿天正好阿拉‘毛脚新妇’上门!”,还有“小阿弟啊,我帮侬讲,阿拉迭个辰光,大黄鱼三角一斤……”(方言)

鱼菲的“粉丝”们经常和他这么说:“oops, 明天考六级”、“晚上的活动啊?要到几点啊?从来没这么晚回去过!”以及“哇,鱼菲哥哥做的东西,看上去好好吃啊!”

这就是我和鱼菲的区别,最可恨的是曾经有一位粉丝问他“我可以不可以带着妈咪一起来啊?”,其实那个“妈咪”比我还小几岁。

区别肯定是有的,而且不止是一点两点。由于是个所谓的“美食作家”,(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我其实很少看别人的美食文章。美食文章,与艺术不一样,后者需要大量的临摹与学习,而前者呢,需要的是自己的积累和实践;那种“看遍天下美食文章”再“融会贯通”乃至“青出于蓝”的,充其量不过是拾人牙慧,甚至是抄袭剽窃,难怪会有人不管评论什么食品,都是“入口即化”了。

然而我现在就捧着鱼菲的美食文章在读,在读没烤箱没锡纸如何做出“烤三文鱼”来,在读Crème Brlée又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之所以愿意读鱼菲的美食文章,因为我知道他的确是个会做菜的,不至于会误导我。

鱼菲曾经捧了一只硕大的塔吉锅放在我的面前,在掀去了高高的尖耸的大盖子之后,我什么也没看到,因为水汽迷了我的眼镜,这就是近视眼的苦了。等我再次定睛观看,一朵雪白的莲花躺在锅底,虽然眼镜上的雾气尚末褪尽,但我可以认出那的确是朵莲花,白莲。

如果书中有这道菜,用这句:莲花当然是不能吃的,莲花却也是能吃的,卖个关子吧,书中自有奥妙。

如果书中没有,用这句:一朵可以吃的白莲,用白菜雕琢而成,虽似繁复,但巧妙地利用了切口与蒸汽,反正化繁为简为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鱼菲”是他的网名,大名潘晋元的“创意美食家”是学设计出身的,业界颇有名气;他先是于工作学习之余小试牛刀,即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步步走来,踏实、稳健,这虽然是他的第一本美食书,但看了之后就会让你期待第二本。看鱼菲的书,让我悟到一个道理:一如摄影,所谓的摄影就是摄影者前几十年的审美的总和,其实与技巧没多大的关系,美食同样如此,技巧是辅,审美为神。这本书不但包含了美食的“创作”,也包括了作者对于美食的理解、寻找、感悟以及升华。我相信,你会喜欢的。

是为序,邵宛澍于梅玺阁。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鱼菲在网上贴了张照片,是“糖醋小排披萨”。  梅玺阁主

2013年9月

内容推荐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内容分为西塘、成都、厦门、苏州、乌镇五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五个曾经行走过的地方,并探寻当地的美食与食材,并将它们焕然一新搬上餐桌。在每章后的“菲尝食谱”单元里,还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如何亲手做出前面介绍过的美食味道。边游边做,让读者们能在旅途也能学到精彩的厨艺。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由著名80后美食达人鱼菲所著,文字轻松优美富有情趣,厨艺讲解更是专业精当,对广大热爱旅游更热爱DIY美食的读者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著名80后美食达人鱼菲老师与您相约美食之旅,一边旅行一边学做当地那些难忘美味。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内容分为西塘、成都、厦门、苏州、乌镇五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品尝介绍了各地富有特色的美食及背后的美食文化。作者还在每章后的“菲尝食谱”单元里,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如何自己亲手做出前面介绍过的美食味道。边游边做,让读者们能在旅途也能学到精彩的厨艺。本书由著名80后美食达人鱼菲所著,文字轻松优美富有情趣,厨艺讲解更是专业精当,会对广大热爱旅游更热爱DIY美食的读者大有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鱼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46026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3256620
中图分类号 TS971.2(2)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83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