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秋青少年版第2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汤一介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秋(青少年版)(第2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人文类普及读本,适合青少年及广大爱好人文知识和精神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精心挑选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关心的36个主题,并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挑选朗朗上口,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内容推荐

汤一介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秋(青少年版)(第2版)》精心挑选数千年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今天仍然被人们所关心的36个主题,并从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中挑选朗朗上口,思想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秋(青少年版)(第2版)》不仅仅是对古代文言进行注释和文意解说,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每个阅读单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引申出对今天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性的启示,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图片。

目录

第一单元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休养生息

 1.民惟邦本

晏子为民造福

 2.民贵君轻

刘备以民为贵

 3.载舟覆舟

民心不可违

 4.富之教之

富民兴邦,文教兴国

 5.以人为本

文景之治

 6.与民休息

唐太宗减轻百姓负担

第二单元 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生活的普适法则

 古人的盟誓

 1.诚信为本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2.言而有信

晋文公谨守诺言

 3.言信行果

梁颢说话算数

 4.无信生患

季布一诺千金

 5.不轻许诺

宋濂守信成大器

 6.曾子无戏言

商鞅移木立信

第三单元 和而不同 人类需要和谐与宽容

 盛唐气象

 1.德莫大于和

文化使者文成公主

 2.亲仁善邻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3.千人同心

众志成城

 4.有容乃大

子产不毁乡校

 5.万物并育

百家争鸣

 6.和实生物

和而不同

第四单元 明礼尚礼 礼仪之邦的社会理想

 中国为什么称为“礼仪之邦”

 1.人禽之辨

晏子重礼

 2.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叔孙通制礼

 3.礼义之始

孔子守礼

 4.立爱立敬

黄香温席

 5.冠礼祝辞

赢政加冠

 6.用餐礼仪

文雅进餐

第五单元 清廉节俭 齐家治国的黄金戒律

 古代的巡视与监察

 1.“不贪”为宝

子罕拒贪

 2.暮夜却金

“四知太守”杨震

 3.敢饮“贪泉”

贪泉与廉泉

 4.物来不易

“一品宰相”曾国藩

 5.训俭示康

一双象牙筷与一个王朝

 6.俭昌奢败

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六单元 天人同庆 中国人的节日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

 1.千门万户换桃符——元旦

辞旧迎新的春节

 2.火树银花不禁夜——元宵节

憧憬光明的元宵节

 3.梨花风起去游春——清明节

饮水思源的清明

 4.彩索缠筒吊汨罗——端午节

端午思屈原,重温爱民情

 5.明镜满月思团圆——中秋节

希冀圆满丰收的中秋

 6.饮菊登高佩茱萸——重阳节

企求健康长寿的重阳

试读章节

刘备以民为贵

这是孟子所说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就重要性而言,人民最为宝贵,其次是国家,最后是君主。

孟子积极倡导“以民为贵”的思想,他还说:“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可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君王可谓是这样的典范。他一生都爱民保民,在万分危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保护百姓。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宽容仁厚,爱民如己,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其中最感人的要数“刘玄德携民渡江”这个故事了。当时,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操的军队之后,就转移到樊城,在那里驻扎下来。曹操为了报仇,亲自率领大军,分兵八路,向樊城奔来。

曹操军队声势浩大,刘备军队兵力不足,加上樊城的城墙和护城河都很薄弱,诸葛亮估计抵挡不住曹操的大军,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刘备不忍心抛弃跟随他的百姓,就派人在城里到处发布通告:“曹操的军队快要打过来了,樊城将要守不住了,百姓们谁愿意追随刘备的,可以一起过江。”通告一出,城里的百姓明知跟随刘备会有危险,却仍然齐声大呼:“我们宁愿死,也要追随使君(指刘备)!”襄阳城中的百姓,也有很多乘乱逃出城来,跟随刘备一起撤退。

刘备命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百姓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哭着向刘备的军队跑过来,两岸哭声不绝于耳。刘备在船上看到了这样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悲痛,大声哭着说:“为了我一个人,让城中的百姓受到这样的大灾难,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完,就要投江自尽。手下的人急忙抱住他,才得以制止。随从们见到此情此景,一个个都痛哭起来。

刘备渡过江到了南岸,回望江北,看到还有不少百姓没有渡江,他们都朝着南面招手呼号。刘备急忙命令关羽派出船只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刘备方才上马离去。

后来,曹操军队就快追上来了,很多人都劝刘备说:“暂时把百姓留下,您先走最重要。”他却哭着说:“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以人为本,现在人们都归顺我,我怎能弃之不顾呢!”祸在眉睫,随从简雍又劝他:“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主公您应该在今夜迅速离开这里,不能再管百姓了。”刘备还是说:“百姓从新野跟随我到这里,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就这样,刘备带着数万民众,缓缓而行,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在大难临头的危急时刻,他始终没有抛弃百姓。

正因为刘备有一颗仁慈爱民之心,为了百姓而置自身的危难于不顾,才在战乱中赢得了百姓的真心归附。

P10-13

序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汤一介

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所谓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么人文精神从何而来?照《周易》看,它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人文精神对人们进行教化的经验,这些无疑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受到珍视。例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修养德性,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知、不改过,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什么?我想就是孔子说的要讲道德、讲学问,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句话: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学会“做人”。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技术虽然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但也可能严重地危害人类社会。今天,我们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们的发展)并不都能造福人类,例如克隆“人”的问题,生化用作战争的手段,等等。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科技的发展呢?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金钱和权利的诱惑,当前存在着严重的不顾“道义”,用非常不道德、损人利己的手段“争权夺利”,致使人们失去了“理想”,丧失了“良心”,使人类社会成为无序的、混乱不堪的社会。我想,当前我们必须用“人文精神”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这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想,如果从我国历史来看,也许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学”当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说的“修德”、“讲学”、“徙义”、“改过”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种“爱人”的精神。

那么我们何处去了解、体会孔子的“爱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读《论语》。《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他的思想),而且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为人行事。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我对孔子“爱人”的人文精神的体会。《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来?在《中庸》里有孔子的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有一个调查报告,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和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时,美国学生把父亲排在了第一,母亲排在第三;日本学生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内地学生却没有一个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实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众多的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一点“爱心”。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应让我们深思,看来要对学生进行“仁爱”的人文教育。但“仁”的“爱人”精神不能停止于只爱自己的亲人,郭店楚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甚继之爱人,仁也。”笃实地(实实在在地)爱自己的父亲,这只是爱;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仁”。又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对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这就是说,孔子儒家的“仁学”,必须要由“亲亲”(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仁民”(扩大到对老百姓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爱精神”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日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学者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日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1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解释,我认为很有意义,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是东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仁”是人自身内在具有的品德,“礼”是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是为了调节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出乎人的自觉的“仁爱”之心(内在的真诚的“爱人”之心),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其由人乎?”对“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制礼作乐”只是一种形式,甚至可以是为了骗人的.它是虚伪的。所以,孔子认为,有了出自真诚的“仁爱”之心,并把它按照一定的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我们把《论语》中这种“仁爱”精神,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阅读文化典籍,使之了解中国文化精神,而且要对孔子儒家思想“仁爱”的内在精神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诵读一些古典名著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诵。通过诵读,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准则,这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和发展的趋势等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觉”也许最主要的就是通过阅读或诵读文化经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举的孔子“仁学”的例子,我们必须读孔子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学“的真精神。我想,阅读我们的文化经典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决不能把它和阅读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经典分割开来。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古代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世界大环境之中,世界已经连成一片,像是一个地球村。因此,我们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能从“他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我们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们能够自觉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养我们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诵读我们自身文化经典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青年学生诵读一点其他民族文化的经典。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读一点柏拉图的著作,例如柏拉图《理想国》的片断。柏拉图认为:“善的生活里表现出来的特性是:(1)适度;(2)均衡,美,完整;(3)理性与智慧,亦即真理;(4)知识,技术,正确的判断;(5)不伴有痛苦的纯粹快乐,以及适宜的食欲满足感。”这样的思想可能对我们有启发。我们也可以读一点《圣经》,例如耶稣的“登山训诫”(见《马太福音》第五章)。当然还可以选读其他一些西方经典片断,也可以选读一些印度经典(如《奥义书》和佛典)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片断等等。有些经典最好读英译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我们应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眼界开阔一点,用一句套话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繁荣富强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的青年学生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一定要通过对文化经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应是我们做老师的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却的责任。

书评(媒体评论)

人文精神,它有四个侧面要同时顾及:一个是自我问题,一个是群体问题,一个是自然问题,还有一个是天道问题。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像春雨一样沁入人的心田。

——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

——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秋青少年版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一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02142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