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河与桥的故事/老上海城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本书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以飨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带着读者一同去回望那一段段峥嵘岁月,重温那一桩桩曾经发生在河边、桥畔的往事,使您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有新的认识。

内容推荐

老上海的河与桥,既是租界、华界的分界线,两种文明对视的分野,也是中外移民客跨越语言、信仰、观念、习俗等生疏、隔阂的鸿沟,彼此接触交流、共享文明成果的文化空间。如今,众多的河与桥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

本书为《老上海城记》系列丛书之一,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 话说黄浦江

黄浦江寻梦

龙华寺旁龙华港

陆家嘴话旧

复兴岛的风风雨雨

黄浦江上话轮渡

黄浦江越江工程流产记

二 悠游苏州河

一条通往苏州的河

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

“里摆渡桥”边话邮政

被称为“铁大桥”的缘由

西藏路桥畔的烽火

苏州河畔的“东方哈佛”

三 消逝的河与桥

“衣被天下”乌泥泾

李枞泾畔的沪西首镇

小河浜大名气——洋泾浜

泥城浜与泥城之战

肇嘉浜往事

“郑家木桥小瘪三”

从上海地名中探寻已消失的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陆家嘴话旧

陆家嘴,地处黄浦江东岸,在这里,黄浦江的流向出现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在陆家嘴的斜对面,正是苏州河流人黄浦江的河口,所以这里的水文情况特殊。人们从一百多年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陆家嘴是荒芜的江滩地,如今,这里已是上海最炙手可热的地方。在这块点石成金的土地上,云集了5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以及证券、钻石、石油、金融期货等国家级重要市场。耸立在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不但成了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无论你登上其中的哪一座,都能让你居高临下,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瑰丽景色,而脚底下陆家嘴的风貌,更让人惊叹不已。其实,从历史发展来说,陆家嘴本身就有许多趣闻轶事。

陆深与“陆家嘴”

陆家嘴原本是由黄浦江水长期冲刷形成的滩地。因黄浦江河道在陆家嘴一带由南转折向东,上游来水流速放缓,加之下游的潮汐逆流上溯,长年累月大量泥沙沉积,遂出现了一片弧形滩地,犹如突出的吻部。但是,那里为何不叫“王家嘴”、“李家嘴”,偏偏以“陆家嘴”来命名呢?原来,明代大儒陆深的私宅“后乐园”及陆氏祖茔均建于这片由河滩形成的土地上,此地故名“陆家嘴”。

这陆氏家族早在明代即是黄浦江东岸地区的望族。陆家最初是从陆深的曾祖陆德衡开始迁居浦东。陆德衡年少时因家境所迫,离开魏塘(今浙江嘉善)马桥老家,外出流浪,后入赘浦东洋泾一章姓的殷实之家,从此开始在黄浦江畔开枝散叶。陆深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饱读经书的才子。陆深继承家学渊源,天资聪慧,23岁即高中乡试解元(全省第一名举人)。传说陆深书房外有一株牡丹,每年开花仅数朵而已。不料在他参加乡试的这年春天,这株牡丹竞怒放奇葩近百朵,乡亲们都啧啧称奇,大家揣测陆家必有喜事临门。果不其然,陆深在秋闱乡试中得解元。4年后,他又在会试中成为二甲第一名进士。少年得志的陆深刚过而立之年,就入选翰林院任编修,步入仕途。

在翰林院里,陆深每日与诗词文章打交道,生活悠游平静。可他秉性耿直,刚进翰林不久就得罪了权阉刘瑾,结果被外放南京主事。后来刘瑾案发伏法后,陆深才得以回到京城,官复原职,后又擢授国子监司业等职。然官场上的明争暗斗让人到中年的陆深备感心力交瘁。1521年,陆深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乡陆家嘴为父守丧。按理守孝满3年后,陆深应回京复职。可此时的他已萌生退隐之意,不但推辞北上,反而在陆家嘴旧宅北隅购地,营造了一座“后乐园”。

“后乐园”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曲径游廊百转千回,池沼溪流与古树名木相映成趣。园内最具特色的是一座五峰高耸、状若卧龙的土岗。这座土岗耗费了陆深不少心思,筑岗所用的土石都是他雇人从别处运来。在土岗之上,还建有澄怀阁、小沧浪、柱石坞、四友亭诸景。看着这“俨然山也”的土岗,陆深自鸣得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自号“俨山”,他的文集也取名《俨山集》。

归隐“后乐园”数年之后,在同僚的推荐下,陆深又重新复出,沉浮于宦海之中。论起为官之道,陆深恐怕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说到书画辞赋,他堪称大家,连《明史》也称其为“赏鉴博雅,为词臣冠”。他的书法落笔遒婉,字形飞动,字里行间透着秀逸的风韵。只可惜,陆深的真迹传世者不多,上海博物馆和豫园珍藏有几幅。

1544年,陆深病故。嘉靖皇帝敕葬于陆家嘴,赠封“礼部右侍郎”,赐谥“文裕”。次年,还在其陵墓以北辟建陆文裕公祠。孰料数年后,倭寇屡犯浦东,烧杀劫掠,无恶不作。陆深后人为避灾祸,举家迁往浦西,“后乐园”从此颓败。  在现今的陆家嘴有一条名为花园石桥路的小马路,夹在高楼大厦之间,平时不为人注意。事实上,这“花园石桥”就在“后乐园,,之南。清乾隆年间,有一顾姓的崇明籍富商在“后乐园”南部定居。当时沿黄浦江已筑起防潮护塘,在其内侧有一南北向的护塘沟,与陆家嘴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交汇注入黄浦江。二水汇合处有一石拱桥,因顾姓人家在护塘沟旁广种花木,石桥在花丛中若隐若现。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叫此桥为“花园石桥”,称小河为“花园石桥港”。1935年,在建造浦东自来水厂时,花园石桥港被填没,修成的马路就叫花园石桥路。

在上海民间还有另一个关于“陆家嘴”名称由来的传说,这里也不妨提上一笔。相传,过去有一位姓陆的姑娘在黄浦江东烂泥渡摇船帮人摆渡过江。渡口西面一里处有一庄家宅,那里住着个读书人,以教书为生。某天,读书人过江赴约,赶到渡口,正巧坐上了陆姑娘的船。看到陆姑娘十分美丽,读书人顿生爱慕之心,便拿出一锭银子作为摆渡钱。姑娘说:“三十文足矣。”儒生笑答:“余下的就赠与姑娘。”陆姑娘看了看银子说:“祖传的银子有何稀罕,就是堆成银山,我也看不上眼。”儒生听了大吃一惊:“这银子一不镌名雕字,二不画花刻记,怎知是我家祖传?”姑娘微微一笑:“世上万物,数银子最有灵性,我家有祖传验银法,只须丢人水中,它便告诉我来龙去脉。”儒生将信将疑,便将银锭丢人水中,只见银子落水处,荡漾出一圈圈波纹。姑娘指着波纹说:“这水波从中间一圈圈地传出去,不是明白地告诉,你的银子像水波一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吗?”儒生连称高见。过了几日,他向东家借来一锭纹银,来到渡口,意欲再试试陆姑娘的验银法。当渡船到达对岸,儒生将银子递给姑娘。她接过一看,对儒生瞟了一眼,二话没说又将银子抛入江中。儒生忙问:“这锭纹银并非学生祖传,何故抛入江中?”姑娘假装发怒:“怎么,你忘了我家祖传的方法了!刚才银子丢人江中,不是‘咚’的一声响吗?这说明银子是你东家的。还没到冬至年关,你东家怎么会付你酬金?”儒生被说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至此,儒生暗下决心,要亲手赚银子,赢得姑娘的芳心。打那以后,他白天教书,傍晚帮人挑水劈柴,终于攒下一锭银子,小心翼翼地交给陆姑娘。姑娘知道那是儒生凭本事赚来的辛苦钱,遂答应了儒生求爱。她还下水把江中银子捞出,修造了一个码头,方便渡船泊岸。四乡八里的人纷纷称颂陆姑娘的善举,便将这个渡口称为“陆家嘴”,用来纪念这位姓陆的巧嘴姑娘。

P33-36

序言

自古以来,上海这片“襟江带海”的土地,须臾离不开河流的滋润。在面积约达69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江、河、湖泊相问,港、浦、泾、浜交错,水域面积曾占陆地总面积的10.9%。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的水面积比重和河网密度,也是名列前茅的。

早在远古时代,上海的先民们就傍河而居,以耕种、渔猎为生,繁衍生息。相传“战国七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开凿黄浦,造福一方。唐宋之际盛极一时的青龙镇、明清两朝“衣被天下”的乌泥泾以及法华、龙华等诸多古镇的兴衰起落,无不与河道的流徙变迁休戚相关。1843年开埠以后,以黄浦江、苏州河为依托,上海走上了一条以港兴商、以商兴市的发展之路,由一个滨海县城迅速成长为一座屹立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大都市。

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历程中,河流的作用功不可没。翻开近代上海的历史长卷,随处可见其身影。自通商门户开放后,借助于水运的便利,黄浦江、苏州河沿岸一改往日的宁静,洋行、银行、工厂、码头、仓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轮船的汽笛声、机器的轰鸣声整日盘旋在城市的上空,数以百计的“上海第一”、“中国之最”在河边的企业里诞生,黄浦江、苏州河也因此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地处英、法两大租界交界处的洋泾浜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却成为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舞台。在此孕育出的“洋泾浜英语”已化作个性开放、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一个重要的符号,至今仍影响着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抗战军兴,上海军民浴血奋战,在苏州河畔重创日军,谱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1949年,人民解放军以英勇与智慧,里应外合,跨过苏州河,彻底粉碎了独裁者的美梦,将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手中。

如果说河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桥则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从古迄今,上海的桥何止成百上千,从木桥到石桥,从铁桥到钢筋混凝土大桥,桥的材质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改良。从威尔斯桥、花园桥到外白渡桥,从里摆渡桥、邮政局桥到四川路桥,形形色色的桥名成为上海发展变化的有力佐证。遍布城区的各类桥梁,有如一部部卷帙浩繁的书籍,记录着这座城市成长的足迹。

或许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行色匆匆的人们对每日里擦肩而过的河与桥早已司空见惯。更何况,众多的河与桥业已消失在市政建设的隆隆筑路声中。然而,河畔的故事和桥边的逸闻,却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它们只不过如陈年佳酿窖藏在城市记忆的宝库之中,一旦取出,细细品来,必然令人回味绵长。

时下,“老上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怀旧文化潮流的指向标,与之相关的著述、画册等层出不穷。然尽管如今有关老上海的出版物林林总总,蔚为壮观,但以河与桥为主题的书刊却难觅踪影,这对于钟爱老上海历史的读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有鉴于此,笔者从有关老上海河与桥的轶事趣闻中撷取十余则故事,敷衍成篇,以飨读者。不过,当年“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有关河与桥的逸事可谓汗牛充栋,岂是一两本书所囊括的,因此本书所讲述的关于河与桥的故事,只是上海发生过的众多河与桥故事中的极小部分。希冀能通过这些故事,带着读者一同去回望那一段段峥嵘岁月,重温那一桩桩曾经发生在河边、桥畔的往事。若在浏览之余,能使您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有新的认识,自然是对笔者最好的褒奖了。

后记

出于工作需要,也是自己的兴趣所至,每次去新华书店或图书馆,总喜欢翻翻与上海有关的书籍。史学界将上海史研究称之为“显学”,海内外治上海史者成百上千,已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或通俗读物不计其数,故而每当拜读名家新著或发现一些前所未见的资料,总不免一阵欣喜,却又生几分感慨。想想自己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虽自称“阿拉是上海人”,专业方向也紧贴上海史,但对上海城市历史的了解却如“井底之蛙”,只有那么浅薄的一点点。因此,当2009年初春,马长林先生嘱我承担此书的撰写任务时,真是倍感压力,举棋不定。尽管心中颇为忐忑,可想到有前辈的支持,我也就应允下来。

关于老上海河与桥的故事,在其他著述中屡见不鲜,但以之为专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却难得一见,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过说来惭愧,囿于学力,且平时工作繁忙,我虽伏案奋笔,总感文字晦涩,又唯恐挂一漏万,有负前辈厚望,贻误读者。幸而在写作过程中,我的领导与同事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邢建榕研究馆员及庄志龄研究馆员、何品副研究馆员,还有樊琳女士、彭晓亮先生等十分关注本书的进程,并给予诸多的支持与帮助。对诸位师长、学友的关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本书得以问世,还离不开上海贝叶图书有限公司的倾力襄助。从前期选题策划到后期排版制作,贝叶图书公司同仁提供了一切便利,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此外,笔者亦不敢贪功,书中借鉴、吸收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虽在参考书目中略有提及,但因篇幅有限,恕不能一一罗列,此处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有不足之处,尚祈读者指正。

2010年4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河与桥的故事/老上海城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姚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7118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49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