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人轶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学人轶事》为我们集中展示了31位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学人的500余则逸事,这些学人绝大多数是文科方面的知名专家。全书不以对学人著述和生活的全面记录为追求,而是收集、发掘、拣选出一些有趣的故事精心编撰而成。一个学人一个单元,按学人出生年序先后排列,每个单元又按故事发生先后编排。每个单元前面,则有作者精心编撰的学人小传,以介绍学人的籍贯、字号、求学经历、教学和科研经历、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学术著作等等事项。

内容推荐

20世纪上半叶,可谓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人处新旧过渡阶段、身逢中外碰撞时期,有代表性的学人不仅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能够背诵,同时外国的一套学问真工夫也被如数学来,加上社会转型、政治激荡、中西碰撞而各呈其能,因而成就了一段学术的辉煌。这个时代的学人,不仅学富五车,而且风采卓异,逸闻趣事同样可以满载五车,只因为散逸各处而仅显一鳞半爪,不似学人们留下的专著那样熠熠生辉。现在,叶新君广为搜罗、精心编著,撰成《学人轶事》,让一个个鲜活的学人走上前台。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将一幅幅严肃的学术面孔之外的别样新面孔呈现,可谓嘉惠众人。

《学人轶事》为我们集中展示了31位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学人的500余则逸事,这些学人绝大多数是文科方面的知名专家。

这些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学人,他们在上学、留学、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或真实或系传说,均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学人的情趣、学问、爱好和品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学人所崇尚和遵循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传统。一册在手,可在轻松中认识众多才华横溢的近代学者,在趣味中领略一个时代所积累起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人轶事》实可谓民国时代的《世说新语》。

目录

辜鸿铭(1857—1928)

蔡元培(1868—1940)

章太炎(1869—1936)

梁启超(1873—1929)

张伯苓(1876—1951)

陈独秀(1879—1941)

柳诒徵(1880—1956)

鲁 迅(1881—1936)

马寅初(1882—1982)

熊十力(1885—1968)

黄 侃(1886—1935)

钱玄同(1887—1939)

陈寅恪(1890—1969)

刘半农(1891—1934)

胡 适(1891—1962)

陶行知(1891—1946)

刘文典(1889—1958)

赵元任(1892—1982)

许地山(1893—1941)

顾颉刚(1893—1980)

吴 宓(1894—1978)

钱 穆(1895—1990)

金岳霖(1895—1984)

林语堂(1895—1976)

傅斯年(1896—1950)

罗家伦(1897—1969)

潘光旦(1899—1967)

闻一多(1899—1946)

梁思成(1901—1972)

梁实秋(1903—1987)

叶公超(1904—1981)

试读章节

辜鸿铭,翻译家、文学家。名汤生,自号“汉滨读易者”。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7月19日(清咸丰七年农历闰五月二十八日)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辜鸿铭幼年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他随义父布朗(英国人)夫妇前往英国游学。在义父的培养下,他对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73年,他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师从卡莱尔,专攻西方文学。187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去欧洲大陆学习,得莱比锡大学工科文凭。1880年,他从英国回到槟榔屿,任职新加坡海峡殖民政府。1882年,他与撰写《马氏文通》的马建忠相遇,深受影响,转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1885年,他到广州,进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后任两湖总督)幕府,担任洋文案(外文翻译),处理翻译、邦交事宜。1893年,他兼任武昌自强学堂讲习。1905年,他担任外务部侍郎,并出任上海黄浦浚治督办。1910年,他被清廷列为“游学专门”一等,赏给文科进士,位第二,列严复之后。1911年,他担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1915年9月,他被聘为北京大学英文门教授,讲授英诗和拉丁语等课程。1924年10月,他应日本大东亚文化协会邀请赴日讲学,达三年之久。1928年初,他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未到任。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辜鸿铭精通英、德、法、意、拉丁、希腊语,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著有《尊王篇》(英文)、《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英文,即《中国人的精神》)、《呐喊》(德文)、《辜鸿铭讲演集》、《读易草堂文集》等,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译有《痴汉骑马歌》等;又以西文介绍儒家经籍,将《论语》、《中庸》等译为英文,在西方流传甚广。

巧妙答房东太太

辜鸿铭早年在英国读书时,阴历每年冬天,必在自己的房间里备下酒馔,遥祭祖先。英国房东太太等他叩完头、祭拜完毕之后,笑嘻嘻地揶揄他说:“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喝你的祭品呢?”

他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就在你们的祖先嗅到你们所献的鲜花的时候。”回答得诙谐隽永,令人会心解颐。

倒过来看英文

辜鸿铭有一回在英国乘公共汽车,车上一群英国人趾高气扬,脸上露出瞧他不起的神情,他不动声色地掏出一份报纸来看。

这群英国人一看,个个笑得五官挪位:“看看这个大老土,连英文都不懂,还要看报!你瞧,他把报纸都拿倒了!”

辜鸿铭等他们笑罢,不慌不忙,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英文这玩艺儿太简单,不倒过来看还真是没什么意思!”

这群英国人大惊失色,等车一停就赶紧下车了。

看不起洋顾问

辜鸿铭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中充当洋文案(外文翻译)时,幕府中也有外国人充当顾问。辜鸿铭认为他们水平都不是太高,根本看不起他们。

有一天,一个外国顾问为了起草文件,来向辜鸿铭请教一个英文字的用法。他听后一句话不说,走到书架上抱了本又大又重的英文字典,“啪”地一声丢在外国顾问的桌子上,说:“你自己去查去!”弄得外国顾问很是尴尬。

发愤读书

有一次,两广总督张之洞做寿,府中大宴宾客。一帮文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辜鸿铭也在席间大谈西方学说。谈兴正浓时,他突然发现同是幕僚的沈曾植在一旁一言不发,而且面有不屑之色。辜鸿铭忍不住问道:“沈公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沈曾植轻描淡写地答道:“你说的话,我都懂,但是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

这番话对他刺激很大,记忆犹深。他知道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很不够,就向张之洞请教。在张之洞的支持和点拨下,辜鸿铭的学识日益精进。以后,他逐渐扩大范围,四书、骚赋、诗文,无所不览。

二十年后,辜鸿铭再次见到沈曾植。他让人把张之洞的藏书一部一部搬到沈的面前,沈笑着问道:“你这是做什么?”辜鸿铭拱手施礼说:“请教沈老前辈,哪一部书老前辈能背的,我不能背?老前辈能懂的,我不懂?”

“呜呼哀哉,尚飨”

有一次,辜鸿铭应邀出席湖北自强学堂的开学典礼,全省官员以及教员学生百余人参加。典礼一开始,学堂监督梁鼎芬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颂词,叫一个日本归国留学生站在台前高声朗诵,对上至张之洞总督、下至学堂的各级上司歌功颂德。其颂词之谄谀肉麻,令在座的辜鸿铭浑身不自在。那位留学生终于朗诵完毕,辜鸿铭马上接着说:

“呜呼哀哉!尚飨——”

声音古怪又响亮,整个会堂顿时哄笑如雷,肃穆慷慨的气氛荡然无存。

擅长多种外语

有一次,两湖总督张之洞邀宴来访的俄国皇储和希腊王子一行于晴川阁。辜鸿铭以法语周旋其间。宴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俄国皇储与希腊王子私下用俄语嘀咕,意思是当晚还有他约,宜节量。没料到话音刚落,辜鸿铭当即对他们说:“此餐颇合卫生,还望贵客尽兴尽量才好。”客人十分惊异。

张之洞吸鼻烟,希腊王子感到好奇,忍不住用希腊语问俄国皇储,说主人鼻上所吸何物?辜又马上将此语转告张之洞,随即把鼻烟取来,递给希腊世子。皇储和王子更加惊奇,深感中国藏龙卧虎,小觑不得。不久,当他们得知辜鸿铭所显露的还是其不太擅长的外文语种时,更是惊诧莫名,骄傲之心大为收敛。

临行之前,俄国皇储郑重表示,若辜鸿铭有机会到俄国游历,他一定会以上宾敬待。他还特意取出一块刻有皇冠的金表,赠与辜鸿铭。俄国皇储后来抵达上海,逢人便说:“汉上见张总督,有辜某所通语文至博,各国无此异才。”

向外国人推广孔孟之教

有一次,日本政客伊藤博文来华,到武昌游玩,恰好辜鸿铭的英文《论语》译成,便送了一部给伊藤。伊藤说:“听说你素精西学,难道还不知孔孟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不能行于二十世纪之今日吗?”

辜随口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譬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数千年前,其法三三得九,至今二十世纪,其法也仍是三三得九,不能三三得八的。”

伊藤无言以对。

《爱民歌》

1902年西太后68岁寿辰时,大小官员大搞祝寿活动。辜所在的两湖总督府衙门自然也不例外,请来各国驻汉口领事及学界军界要人们,开怀畅饮,尽情享受。为了给大家助兴,席间还伴奏西乐,反复播唱新编为太后歌功颂德的《爱国歌》。

作为陪宴人员,辜鸿铭看着眼前热闹而又奢华的场面,忽然间想起了官衙外老百姓们的辛劳与悲苦。他颇有感慨地对邻座的梁鼎芬说:“唉,现在满街都在唱《爱国歌》,却没有人唱《爱民歌》的!”

梁鼎芬听罢,对他戏言道:“你何不试着编一首唱唱看。”

辜略一伫思,便说:“我已得佳句四,梁大人愿意听吗?”  “当然。”梁某应声道。

这时,只见辜鸿铭摇头晃脑,一字一句地大声念将起来: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闻听这惊人的十六字打油诗,满座一片哗然。

孔子之教的好处

有一次,他应邀参加一个外国朋友家的宴会,来客中只有他一个是中国人,众客人便推他居首座。席间,大家谈到中西之教问题,主人一向了解辜鸿铭的崇儒思想,有意活跃气氛,笑着对他说:“辜先生,你是一贯尊孔的,你说说孔子之教到底有何好处呀。”

话音刚落,辜鸿铭便笑呵呵地接道:

“刚才诸君你推我让,不肯居首座,即是孔子之教。若照竞争原理,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争到胜败决定后,才能举箸,要是这样,恐怕咱们今天这顿美餐,就谁也别想吃到嘴了!”

如此恰当的现身说法,直听得满座洋人点头称是。P1-5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可谓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人处新旧过渡阶段、身逢中外碰撞时期,有代表性的学人不仅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能够背诵,同时外国的一套学问真工夫也被如数学来,加上社会转型、政治激荡、中西碰撞而各呈其能,因而成就了一段学术的辉煌。这个时代的学人,不仅学富五车,而且风采卓异,逸闻趣事同样可以满载五车,只因为散逸各处而仅显一鳞半爪,不似学人们留下的专著那样熠熠生辉。现在,叶新君广为搜罗、精心编著,撰成《学人轶事》,让一个个鲜活的学人走上前台。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将一幅幅严肃的学术面孔之外的别样新面孔呈现,可谓嘉惠众人。

《学人轶事》为我们集中展示了31位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学人的500余则逸事,这些学人绝大多数是文科方面的知名专家。全书不以对学人著述和生活的全面记录为追求,而是收集、发掘、拣选出一些有趣的故事精心编撰而成。一个学人一个单元,按学人出生年序先后排列,每个单元又按故事发生先后编排。每个单元前面,则有作者精心编撰的学人小传,以介绍学人的籍贯、字号、求学经历、教学和科研经历、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学术著作等等事项。

这些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学人,他们在上学、留学、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或真实或系传说,均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学人的情趣、学问、爱好和品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学人所崇尚和遵循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传统。一册在手,可在轻松中认识众多才华横溢的近代学者,在趣味中领略一个时代所积累起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人轶事》实可谓民国时代的《世说新语》。

打开《学人轶事》,扑面而来的,首先是与一本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和长篇大论所不同的新奇面孔。如我们在研读著名学者刘文典的《庄子补正》(10卷)、《淮南鸿烈集解》等著作时,绝想不到他不但是个敢当面顶撞蒋介石的硬汉子(见“顶撞蒋介石”),也是个在国难当头而自我消沉、抽起鸦片烟以麻醉自己的“软骨头”(见“二云居士”);如著有《姓名古训辨证》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这个“傅大胖子”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干将,还曾经将蒋介石政府里的两任行政院长骂下了台(见“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说”)。同样是这个“傅大炮”,有时则心细如丝,如一次在重庆跑日本的空袭警报时,面对急促凌厉的空袭警报,住在同一栋楼第一层的傅斯年不但没有往楼下跑,反而拖着肥胖的身躯往住在第二层的陈寅恪家跑,因为他怕双眼已几近全盲的陈寅恪有危险,直至搀扶送他进防空洞(见“悉心照顾陈寅恪”)。

近代学人辈出、群星璀璨。但近代实在是个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的时代,既有全盘西化论者,也有长辫拖肩者。比如清亡后不剪辫子的辜鸿铭,他是生在南洋(马来西亚)、学在西洋(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婚在东洋(娶日本人为妻)、任在北洋(在北洋系统任过职)的“四洋”奇才。一次,辜鸿铭在北大上课,有学生对其脑后拖着的长辫子窃窃私语,他当即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见“斥无形的辫子”)。这样的话语听起来是那么的振聋发聩。

又如,“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不仅通晓世界上在用的各种主要语言,据说会说33种国内各地的方言。一次,他在公开场合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的各地方言,十足地表演了一次方言的“全国旅行”(见“表演‘全国旅行’”);而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老乡”,他用巴黎世俗土语和带柏林口语的德语,与当地人交谈聊天,便多次被认同为“老乡”(见“中国语言学之父”)。

再如,学人们对待婚姻和爱情的趣事,在书中也多有展示。如章太炎反对包办婚姻而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提出征婚五标准:一、女方是鄂籍;二、大家闺秀,性情开化;三、要通文墨,精诗赋;四、双方平等,互相尊重;五、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使得众多慕名而来的大家闺秀望而却步(见“广告征婚”);蔡元培则在自家书房上贴了择偶五条件:一、女人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这些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条件,同样让媒人惊骇离去(见“惊人的择偶条件”)。此外,如赵元任的新式结婚(见“新人物的新式结婚”)、许地山的爱情公约(见“许地山的‘爱情公约”)、吴宓的苦追女诗人毛彦文(见“苦爱毛彦文”)、林语堂烧结婚证书(见“烧婚书”)等,无不在风趣幽默中尽显这些学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在一次对大学新生的演讲里说:“根据我的经验,做学生的,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晚上熄灯以后,躺在床上,回味、议论某位老师(教授)课堂上(或课堂下)的趣闻逸事——我们当年做学生时是这样,我深信诸位现在也是如此,这也是学生的‘传统’。以至于毕业很久了,当年这些教授们讲了些什么,都已忘却,惟独这些逸事反见鲜明,每次同学聚会必津津乐道,有时候还写成了文章。”(见《周氏兄弟与北大精神——北大演讲录(一)》,载《压在心上的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诚如斯言。譬如,对于陈寅恪,由于一个时期的渲染,可谓人人皆知,但真正了解和熟悉其学问的人则实在不会太多。不过,透过他的诸多逸事,这位著名学人的形象便令人难忘,例如他在撰写对联中所透露出的才情和风趣。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做导师时,他为学生作一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指康有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另一位导师王国维在清宫教过已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任过南书房行走。因此,可以说学生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也是大清皇帝的同学(见“赠联诸同学”)。又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罗家伦192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拜访陈寅恪。他随身带着一本自己编的《科学与玄学》,记叙了张君励、丁文江辩论的一段旧事。陈寅恪在翻了翻后,送给罗家伦一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联中嵌入“家”“伦”,甚为精妙。罗家伦大笑不止。陈则再送匾额一个:儒将风流。陈寅恪解释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见“赠联罗家伦”)此外,人所皆知的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出的国文试题中,陈寅恪出的“孙行者”的上联、让考生对下联的故事(见“孙行者”)。正是凭借这些逸事,让我们认识和加深着对陈寅恪先生的了解。

清华园里的故事到处流传,北大发生的“刘博士”与“胡博士”的故事,也同样有趣而令人回味。1919年2月,胡适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扩充修改,以《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的名义出版,并在封面上赫然写着“胡适博士”五个大字。一时间,“胡博士”的称呼满街皆闻。其实,那时的胡适只不过是个“博士候选人”,并未获得博士学位,是在十年之后,才正式获得学位的,但当时并没有人去考证这个博士的真假(见“胡博士”)。1917年受聘为北大预科教授的刘半农,连高中文凭也没有,而与他同年生的胡适常常以博士自居,自然有意无意地让刘半农受到刺激,因此下定决心要到国外拿个博士回来。经过数年苦读,刘终于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因为学位是国家所授,便屡屡在人前自称“国家博士”。因此,在北大的圈子里,“刘博士”与“胡博士”并称,相与流传(见“自称‘国家博士’”)。

书中选辑的两则教授择时为大学生讲课的故事,则反映了那个时代教学之灵活和师生之有趣味。在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在中文系开设《文选》课。一次,他在讲了半个小时的课、结束上一讲的内容后,忽然对学生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到了这一天,校园里摆下了一圈座位,刘文典坐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从而使学生们获得了奇特的体验和难得的享受(见“择时讲《月赋》”)。与刘文典月圆之夜讲《月赋》相辉映的,是闻一多趁夜讲《楚辞》。闻一多在清华有一个学期讲《楚辞》时,有一次与校方交涉,要将课移到黄昏后上。待至人约黄昏后,点上一支烟、念过“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的开场白后,讲课开始,直至兴味盎然地讲到“月出皎兮”之时,才全兴而归(见“趁夜讲《楚辞》”)。

这些逸事给读者的收获,并没有到此就完。实际上,我们从这一幅幅鲜活的单个面孔背后,是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一些面孔的。

譬如,柳诒徵训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没有民主修养(见“训斥教育厅厅长”),刘文典当面顶撞蒋介石等,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学人不畏权贵的品质和独立人格;没有大学学历的钱穆被燕京大学聘用任教(见“因《先秦诸子系年》而成名”),“不是博士、没有著作”的陈寅恪被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为导师(见“力荐陈寅恪”),则反映了那个时代看重真才实学和教育制度之灵活;校方听从冯友兰等一批学生的反映,将不称职的教师解聘(见“赶走不称职教员”);以及日后成为著名学者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成为著名诗人的臧克家等,都是当年因为文学才华卓绝而数学却考零分进入大学的学生(见“破格录取臧克家”、“被破格录取”等),同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活跃、学术发达的一些面貌及某些深层之因。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不同风格、不同学派的学人兼容并包、相互激荡的片段,以及那个时代学人的学识、气度与雅量。而这些都是以一种轻快、幽默、机智的故事表出,读者只需在轻松阅读中细心玩味,便不难发现其中奥秘。比如风头最劲的新文化运动于将胡适等与另一拨留美派、主张“融化新知,昌明国粹”的“学衡派”干将吴宓、胡先骗、梅光迪和柳诒徵等人的针锋相对,(见“倾力办《学衡》”“欲杀胡适耳”等);比如民国时代极有影响的“疑古派”与反对者之间发生的故事(见“考证‘禹的生日’”“上课趣说‘疑古’”);比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黄侃等新旧两派学人虽然观点对立而免不了要斗智斗勇,但表现出来的逸事则令人朵颐,学人情怀与学者性格跃然纸上(见“与陈独秀的过节”“雅谑胡适”“反对白话文”“称胡适为‘著作监’”“为黄侃圆谎”“与黄侃争吵”“与钱玄同合演‘双簧戏’”等)。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具体形态。譬如在北大,章太炎一生弟子众多,特别是一拨留日派弟子如马幼渔、朱希租、钱玄同等来到北大任教,将桐城派旧学人逐步挤出北大主流;留学欧美而到北大的学人又逐渐取代留日学人掌握主要话语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蒋梦麟校长的再展雄风,至20世纪20年代北大逐步完成现代学术的转型。又如在清华,1928年罗家伦以北伐军少将的身份任清华学校的校长,将清华改制,正式成立清华大学,走上“教授治校”道路,解聘不称职外国教授、广罗优秀人才,进行教学改革等。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学术转型在北大和清华的逐步完成的过程(见“在清华搞‘四化’”“解聘外国教授”“强聘蒋廷黻”等)。所有这些,在书中均有不同体现,只要细心阅览,便不难找到里面的蛛丝马迹。

与过去相比,现时代的学人似乎趋于死板、流于无趣。实际情况也许并不是这样,或许只是一些回忆录并没有完整地反映出学人真实的一面。因为时下的一些回忆文章,多半是些只适合在政府官员开会的场合上宣读,而实不宜三五人群聚在学生宿舍津津乐道。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到台湾的一些学人,在撰写回忆文章时,尚多少保留着当年的那份韵味,而大陆由于经历长期的政治运动,学人在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后,早已收敛起风雅轻松的一面,也因而文章飘逸有趣者不多见。一些回忆文章刻板,也正反映了人们思想的禁锢,心灵打不开自然就赤裸裸地直奔主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张中行、季羡林等先生一些回忆文章的出现,一些有味道的回忆文章才慢慢地增多起来。近年来,笔者在与一些北京的中青年学人接触和参加相关研讨会时,他们风趣幽默的言谈、私底下流传的一些学人逸事,仿佛又看到了民国时代学人的这一个侧面了。

《学人轶事》参考大量文献,为读者展现出了近代学人真性情的一面,实质也寓含了作者的一种态度。此书当初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之时,叶新君不仅在一所大学同时开了两门出版方面的专业课程,手头做着版权法和出版法的研究课题,还担任了该大学出版系的系主任,工作之繁忙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虽然作者曾表示将会写一长文置于书前,系统地概述一下民国时代的学术、本书所收所写的因由、选编标准及题材取舍等等,无奈均因时间不够用而舍弃了。而目前国内出版业繁荣,历史题材的图书也是常做常新。就笔者所见,近代学人的轶事已多有人在关注,如近来已有刘文典逸事等专书出版。此次修订再版,加上各位学人的照片,并对这些逸事进行精选,也是对当年缺憾的一种弥补。

写到这里,不由得感叹时间流逝之快。二十年前,笔者与叶新君同读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历史系。那时我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为题,申请了学校的青年科研项目经费,甘苦自知地做起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来;而自谓来自徽州(歙县)的叶新君则是举重若轻地阅览着这拨人的另一面。而这大半是受当年“哈佛三剑客”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徽州休宁人)先生的影响所致。据说吴先生当年于抗美援朝时期站在“国立武汉大学”的校门牌坊(由右向左书写)下演说时,随口就说出了“学大汉、武立国”,活用了校名;而1989年初期吴先生对新登门拜访的我班学生谈到“史学危机”时,也巧妙地说出“‘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来,虽然从事的研究领域早已非牛是马,但叶新君对近代学人的雅好却始终保留了下来,并终于以一本叶氏风格的书予以呈现。

《学人轶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个大学者的面前,见着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丰富多彩,也揭示了时间力量之大、时代变化之大。我想有此之好的叶新君,不妨把那个时代的外国学人的逸闻趣事也一并辑录出来,特别是被介绍进中国、或在中国有过影响的外国学人的面貌勾勒出来,也就更能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学人的整体面貌了。而就我所知,叶新君对此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且让我们翘首以待《学人轶事》的姊妹篇早日问世。

刘诗平(新华社记者)

2005年5月写于香港皇后大道东,2010年4月改于北京宣武门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人轶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64959
开本 32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4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1
14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