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滨孙漂流记(大字版)
内容
编辑推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讲述了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于中间阶层的幸福生活。但他抵挡不住海外新世界的诱惑,几次三番出海闯荡,终于有一次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28年的孤岛生活仍然未能阻止他的冒险精神。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凭着坚忍的毅力,在蛮荒之地白手起家,造房子、修田地、种植粮食、驯化野兽,与食人族大战,勇夺叛变水手控制的商船,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脱险,得到可观财富,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内容推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一问世即风靡全球,而且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主人公鲁滨孙不满足于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几次三番出海闯荡,后来遇险流落到荒岛上。在进退无路之际,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渊博的知识,竭力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去——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终于遇救返回了故乡。

目录

传世的作品 丰满的形象

第1章 不顾劝诫

第2章 初历风暴

第3章 遭遇海盗

第4章 逃离奴役

第5章 来到巴西

第6章 船只遇难

第7章 劫后余生

第8章 蒙难初记

第9章 吃住问题

第1O章 祸从天降

第11章 卧病在床

第12章 康复之后

第13章 荒岛历险

第14章 我的作品

第15章 感念之思

第16章 驾舟出巡

第17章 略有好转

第18章 发现脚印

第19章 海滩惨状

第20章 终日惶惶

第21章 一艘沉船

第22章 野人来了

第23章 我的伙伴

第24章 教化仆人

第25章 再造新船

第26章 一场战斗

第27章 派出使者

第28章 与敌周旋

第29章 夺回大船

第30章 回到故土

第31章 一路惊险

第32章 重返岛上

试读章节

第1章不顾劝诫

我于1632年生在约克城①的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不过算不上英国人,因为我父亲是来自不来梅②的外国人,他起初在赫尔③落脚,靠经商挣下了一份不错的家产,然后放弃了生意,住到了约克。在那儿娶了我母亲,她娘家姓鲁滨孙,在当地是个殷实之家,由于她的缘故,我就叫鲁滨孙·克鲁茨纳尔。但是,按照英国单词读音变化的规矩,如今人们都叫我们克鲁叟,而且我们也就这样称呼和拼写我们自己的姓氏,于是我的伙伴们也是这样叫我。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是驻佛兰德④的英国步兵团中校,该团曾由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指挥,这个哥哥后来在敦刻尔克⑤附近与西班牙人的一次战斗中阵亡了。我对二哥的下落毫不知情,就像我的父母不了解我后来的情况一样。

我在家中是老三,又没有一技之长,却从很小开始就满脑子都塞进乱七八糟的想法了。我父亲年事已高,早就给了我足够的学识,既有家教,又读过人人都上的乡下义务学校,他打算让我从事法律。可除去出海,再也没有别的事情能令我满意。这个念头使我对父亲的意愿和命令,以及母亲和其他亲友的恳求和劝告一味抵触,在我这种天生的偏好中似乎有一种命中注定的东西,直接导致了落到我头上的悲惨生活。

我父亲是个明智而又严肃的人,针对我的打算,他把所能预见到的一切,给予了我认真和高明的忠告。一天上午,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由于痛风病,他已足不出户了。他非常热心地规劝我、问我,除去一心要四处闯荡还有什么原因使我要离开乡土故园,留在这里我原可以受到很好的举荐,只要我用心和勤奋,就有指望积攒一份家业,过上轻松惬意的日子。他告诉我,只有那些一贫如洗或者渴望发大财的人,才会出海去冒险,在脱离常轨的事业中去赢得声名;而这一切事情对我要么高不可攀,要么低不可及;我则身处中间阶层,或者也可以说是下等生活中的上层,从他漫长的人生经验来看,是世上最好的地位、最幸福的阶层,既不致自暴于艰辛,干人类机械重复的粗活儿而受苦,也不会有上层人的骄奢淫逸、为野心和忌妒心所困扰。他对我说,我可以从一件事上判断这种状态的福分,那就是:这是一切人都羡慕的生活,王公们时常哀伤由于出身高贵而带来的悲惨后果,巴望他们被置于贵贱两个极端之间,不高不低;智者则在祈盼别太穷也别太富,这才是真有福气的标准。

他要我注意观察,这样我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灾难是上层和下层人才有份儿的;而中间阶层的人灾福是最少的,不致像上层或下层人那样有那么多的沉浮沧桑,也不会由于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或是苦苦挣扎依旧缺吃少穿,因其自身的生活方式而自作自受,招灾惹祸。中庸的生活注定有一切长处和各种愉快;平和与富裕是中产生活的忠仆;节制适中,恬静健康、社会交往,一切称心的消遣和一切如意的愉悦都是属于中庸生活的人们。照这样,人们悄然而平稳地穿行于世界,再舒舒服服地走出来,免受手脑劳役之苦,也不致为了每天的面包去卖身为奴,或者陷于失去灵魂宁静与肉体休憩的困境;不为忌妒之情或野心勃勃的私欲所激怒,而是在自在的环境中,泰然漫步于世,毫无辛苦地品尝生活的甜蜜,体验自己的幸福,从逐日的经历中学会更深刻地理解幸福。

此后,他十分认真又动情地极力劝说我切不可少不更事,不要仓促行事使自己遭到不幸,凭我出身门第的禀性和生活状况,原是不该这样莽撞的。我用不着去为糊口奔波,他会好好地关心我,会尽力把我引上他一直为我安排的生活道路;而如果我在这世上觉得不自在、不快活,只能怪我的命运或过错,不肯走那条路。他还说,他已经警告我不要一意孤行,他深知那是对我有害的,他已操够了心,也就没什么责任要负了。一句话,只要我照他的指点安心在家度日,他就会为我尽心操持,也就不必对我的不幸担一份责任,好似他纵容我外出似的。最后,他告诉我,我有大哥的前车之鉴,当初父亲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要投身低地国家①的战争,但未能说服他,年轻人的欲望驱使他跑去参军,结果捐躯沙场。父亲虽然口口声声说,他要不停地为我祷告,却又不惜冒犯神灵地对我说,若是我采取这一愚蠢的步骤,上帝就不会保佑我,今后我再想弥补就可能孤立无援,到那时就要后悔当初没听他的忠告了。P1-4

序言

1704年9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抛弃在距智利500海里的安·菲尔南德岛上。该岛方圆36英里,荒无人烟。4年后他被著名航海家伍德斯·罗杰斯所救,于1711年回到英国。罗杰斯在其《环球巡航记》(1712)中首先披露此事;后著名文学家理查德·斯蒂尔采访了塞尔柯克,写了一篇特写,刊登在由他主编的《英国人》杂志第26期(1713.12.3)上;数十年后,诗人威廉·库珀又以塞尔柯克的口气写了一首诗。但游记也罢,特写也罢,诗歌也罢,充其量只记叙了一个普通人孤身一人求生存的事实,抒发了一些知足常乐的观点而已。

真正将这一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将一个普通人刻画成一个典型人物,将平凡的生活提炼成富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传世小说的,则是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

笛福出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本来单姓一个福字,是他自己加上了法文的徽号,遂以笛福一姓传世。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手工业工场化的生产正孕育着工业革命,机器已蓄势待发,随时准备迈入工厂的大门,再将产品推向社会。而始于1642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在复辟与反复辟的阵痛中,步步巩固其成果。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强大,一个拓展海外殖民地的大英帝国正在形成。

这样的时代特色也铸就了笛福的一生。他本业原是商人。做过内衣业的中间商,也经营过烟酒及羊毛织品销售和制砖业,后来曾多次破产,只好做些零碎事情。他在政治上不甘寂寞,经常撰写文章评论时政,为此,他既得到过英王“奥伦治的威廉”的青睐,也遭受过枷锁示众的惩处。他辗转投靠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甚至当过秘密间谍,一生经历之丰富、荣辱盛衰之剧变,本身就颇具传奇和戏剧色彩。总的来说,他身处新兴的工商业者的中下层,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反对贵族、教会、政客的专制统治,反映他们政治上要权、经济上要利的愿望,体现了一个尚属弱小的新兴阶层的咄咄逼人的进取精神。如果说,笛福原先以政论文而赢得人心的话,他在年近六旬时发表的《鲁滨孙漂流记》才使他跻身文坛,而由于该书的影响,使他得以在文学史上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

这部小说的主题,讲的是鲁滨孙在孤岛上从缺吃少穿到创建家园的过程。他从狩猎开始,继之畜牧,进而种植,还在实际需要中从事着制陶等手工劳动。单从居住状况来看,也经历了树居、穴居、屋居诸阶段。为我们生动地展现出远古人类为了谋求生存、改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并逐步提高劳动技能的过程。表面看来,鲁滨孙是孤身一人生活在孤岛上,远离人类社会的群体,但实际上,他所使用的工具、武器和种子,无一不来自沉船,也就是文明社会。而他的生活要求、他的劳动技能、他的策略谋划,更是他自幼所受教育的结果。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又在集体劳动中发展了自己,发展了文明,发展了社会。可以设想,鲁滨孙如果真是个地道的孤身原始人,既没有接受过文明的哺育,也没有得到过集体或他人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休说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猛兽侵袭,即使在气候和暖、天然物产丰富如书中的那座孤岛,他又能延续多久生命呢?更不消说什么改进生活质量了。

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是由小说的主人公,亦即孤岛生活的唯一人物鲁滨孙来展开的。因此,如何认识这一形象,对于分析理解全书至关重要。

故事一开篇,鲁滨孙就以一个不安分守己的青年形象出现。他不顾父母的忠告和劝阻,抛弃了现成的、安稳的小康生活,一心要去闯荡世界。这样的愿望不仅反映了青年人追求独立及朝气蓬勃和勇敢无畏的普遍特点,更体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凭着这种精神,当鲁滨孙乘船遇险只身来到孤岛、陷入困境之后,没有在那里挨饿等死,而是顽强地想要活下去,并且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改进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且产量不丰,他不得不省吃俭用,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这正是劳动创业、勤俭持家的典范,这种精神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读者,在跨越时空去了解当时的社会时,更应该认真领会的。

但是当礼拜五来到岛上之后,鲁滨孙立刻就暴露了他心理和性格的另一面,他当即毫不含糊地把他视为奴隶。后来岛上又来了西班牙水手和礼拜五的父亲,他就俨然以国王自居了。在作者续写的第二卷故事中,他已经成为那座孤岛上真正的领主——不再是假冒的总督,把那里变成了他个人拥有的殖民地。到此时,鲁滨孙已经从劳动者彻底变成了资产者,甚至是殖民主义者了。

其实这种变化说起来并不奇怪。一方面是他原先生活的社会教给他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另一方面也与物质财富的积累有关。当岛上只有鲁滨孙一人时,粮食打得多于他的食量只能霉掉,猎物吃不完也只能白白腐烂,就是金钱,也毫无实际价值。但当岛上出现了一个人类聚居的“小社会”时,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就与社会地位互为因果了。至于印第安人和黑人,在这些由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培养出来的白人种族优越论者的心目中,自然是野蛮人,其愚昧落后与动物无异,只能做供白人驱使的奴隶。当然,鲁滨孙作为白人中具有民主意识的代表,还能善待他们——前提是他们这些奴仆必须忠顺,他也能倨傲地承认他们的长处。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鲁滨孙从非洲脱险后,他的长艇卖了80枚金币,而黑人少年克苏瑞只卖了60枚。他初次打量礼拜五时,从四肢看到牙齿,完全是估摸奴隶劳动力价值的目光。

由于该书不啻一部浓缩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又顺应了时代要求,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去海外开发殖民地,1719年刚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加之它那以亲历者(初版时笛福没有署名)的口吻,用通俗的语言叙事的方式,描写出可信的环境和逼真的细节,就更赢得了平民读者的欢迎。文学终于披上了长篇小说的外衣,迈出了由贵族和文人建造的殿堂,走进了平常百姓当中。

由于当年长篇小说在英国乃至欧洲还处于雏形期,我们不能苛求笛福的这部开山之作有什么完整严密的结构、发展丰满的人物性格和润色考究的语言。囿于当时的条件,在准确的大背景中也难免有知识性错误。但是,笛福的这一作品毕竟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含了巨大的社会哲学思想。单从其在文学内部的影响而论,不久就在欧洲引动了一批以流浪冒险为线索和题材的长篇小说。笛福及其《鲁滨孙漂流记》确实功不可没,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作为启蒙主义者,笛福在书中也对宗教和文明等多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疑问,进行了探讨。深入读去,主人公——也就是作者,在力表对宗教虔诚的同时,也对上帝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在赞颂金钱的能量的同时,也警觉到了它的腐蚀性。优秀作家的思想应该是超前的,也只有超越时代的作品,才能传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滨孙漂流记(大字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丹尼尔·笛福
译者 胡允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245742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2013248572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