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
内容
试读章节

很多时候我自己审视自己:一味地遵从自我,一味地放纵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放纵到我妈这个岁数还有三十年,放纵到姥姥那个岁数还有近五十年。看着我妈,她是遵从自己而活吗?为了不让她血管栓住,我们无条件地宠着她。她说月季花好,我们公共的院里,前后左右都让她把花种满了。她说树好,最远跑到河北,黑更半夜地拉回七棵果树。儿子说:“真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母亲说:“错了,现在是谁想乘凉谁栽树去!”一副只为自己活着的架势。不对吗?有时看上去不对。小倩让我劝劝老太太,“不能再买花了,第二个莱太花市马上就要在咱院里落成了。”七棵果树已经死了两棵了,不远的河北也去了好几趟了,可是我们谁都张不开这个嘴,因为眼看着母亲摆出了那副当家做主的样子。我们都说,这比上医院看病省钱多了。

遵从自己就是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软,不照镜子、不上秤称,进门和出门可以是一个人,越活越简单,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别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舒服了一个人,难受了所有人。

成功者说什么都是对的,有资本了做什么都有理由。

上周中国视协演员委员会颁发演员形象金榜,我和濮存听分别获了演员公众形象的男女金榜,在台上致领奖词时我说:“我不愿意获这个奖,谁能成为榜样啊?这压力太大了,天下哪有完美的人?就说胖这事吧,本来这纯属个人的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不出图像了,在家随便吃随便胖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因为做了个出名的职业,于是你就被各种与你不相关的人管着,说你胖了、难看了、老了,一片关心,一片担忧,有的干脆开骂了。你其实挺感动的,他们没有任何企图,不求任何回报,单纯得只剩下关注你、对你好,你还不领情,你是块石头?”这也是我不想再拿起话筒的一个原因吧,不想被众人管着,遵从自我。

真正意义上的遵从自我实际上不是放任。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谁都清楚。社会、家庭、团队,都是一张无形的网,纵横交错地网着你,你可以视而不见,却脱离不了它。

于是我在考虑了半个月后,决定接手《等着我》。

第一次走进新台演播厅的时候,我是摇摇晃晃的,那里像个迷宫一样让我不停地感叹今非昔比。想起当年我刚离开主持人岗位的时候,几家地方台的领导找我,希望我能去他们那儿做节目。不算年轻的我口吐狂言:“你见哪个运动员打完国家队再打省队?”现如今省队的都在打国家队!这种变化是我那时无论如何想不到的。

而今阔别十年了,当教练都该换成第二拨了,我以什么样的胆量从深更半夜走向天亮?即使是姚明,十年后重回NBA能成为当年的姚明吗?  栏目很想为重新出山的我打造一番,智者也希望我全方位地收拾一下再出来。于是他们帮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宣传计划,大有把我炒爆的架势。罢了罢了,亲爱韵小同事们,这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踏踏实实地把节目做好,好馆子会有回头客的。你们努力打造我,、能打造成谁?能收拾到十八岁?这很不靠谱。于是我卸下了所有的耳环、项链、手镯,放弃了华丽耀眼的衣服,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地出场了。

有记者说:“你改变风格了,从前煽情的你现在平和从容了。”我说:“内心没改变,只是形式改变了,因为环境不同了。同样的屋子里,你对着一百个人说话和对着一个人说话,语调能一样吗?”一个连环境都掌握不了的主持人是个不称职的主持人。

有人猜测《等着我》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哈,我哪有那么重要!平心而论,这样的栏目谁都可以来做主持人。这个栏目的主持人是个功能性特别强的主持人,他只需把求助者的情况问清楚,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就可以了。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栏目里是比较受限制的,用我的话说:可惜我这块木材了。

敢于再次拿起话筒,源于我内心的盲目自信,这也是我这些年来唯一的支撑点。这份自信来自我对人性本身充满的好奇和接纳,这个人性囊括了善与恶。感谢我的神经从不因为年老而麻木,相信美好、相信善良,在我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无比宽敞的家。这个家里收藏了很多宝,从古到今、从上到下,无所不有。在这里,我既可以强大,也可以弱小,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不想要的可以随时抛弃,欣赏的可以遍地开花,游刃有余地做着这个家里的主人。在这个家里既没有父母,也没有爱人,没有孩子。虚幻吗?一点儿都不!是精神的,是心灵的。现实依旧存在,现实被精神套住了、雾化了、分裂了,于是你就从根本上是自由的了,这就是我目前真正的生活状态。

一个主持人,当你内心对这个社会、对社会中的人、对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有着基本上的尊重和强烈的好奇时。你就不会一直说空话,你也就不会专拣那些华丽的词去涂抹自己,言不由衷是最可怕的。观众最聪明,你没有权利小看他们,他们听不听你说的话,是你做主。你说的是他们想听的话吗?想听的话可不一定都是哲学啊,有的时候是废话。

《等着我》仅录了三回,我就知道了,在这个栏目里,不是我付出了,是我得到了。

P4-5

后记

今年的这本集子编得比每年都困难,为何?乃作品太多。虽然反复对比斟酌,几经删减,但字数仍然大大超出。看看似乎哪篇都不能删去了,只好对长文作节选。一而再,再而三,最后交付给出版社,仍收到“无情”回复:必须再删掉7万字!

倒不是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但删不去确实有删之不去的理由。有的是因为立意、结构、文字表达,通篇皆好;有的是因为内容重大,博厚沉雄;还有的是因为题材重要,比如少数民族一家亲等等。存在即有存在的合理性,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

一、人物命运紧紧抓住了散文的心

此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组人物散文。

朱秀海的《山在山的深处》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我想读者会与我一样久久不能释怀。一个声震全国的战斗英雄李大德。战场上的狮虎豹,在和平年代竞落得那样悲惨的下场,像蚂蚁一样默默无闻地死去了,是什么“力量”消失了英雄的血肉、筋骨、精气神?更有一种看不见的可怕“力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连高位的将军,乃至于省委书记、市委书记也奈何不得。生活荒诞得难以想象,如果是用小说呈现,那就一定以为是作家的肆意编造;可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与命运,它击碎了我们胸中的许多美好理想。我此刻只想呼号:那荒诞之源,在哪里?

王宗仁的《不冻泉》又是写西藏线上的兵站人物,这回是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的主人公老惠和惠嫂,一对军夫民妻的高尚奉献精神,即使在今天这个物质化了的年代、金钱化了的社会,依然会让有情操的人们热血奔涌。以写西藏官兵为“生命源”题材的王宗仁,不知怎么掌握了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他手里就像有一个百宝囊,什么时候伸手都随时能抓取出一个宝贝。王宗仁的表现手法也值得一书,他总是把自己摆进去,用个人情感和内心活动作为引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就把故事讲完了,同时也把故事的主人公树立在读者的眼前。这种“不露痕迹”却“尽得风流”的手法,亦即“没有技巧的技巧”,恰是被许多文学大师们推崇过的重要的文学手段。

田珍颖《冬天的记忆》中的母亲,传奇又平凡,伟大又普通,既是过去中国极少的高端知识女性又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温良女子。作者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通身闪耀着神性光辉的“秦先生”,她的形象定格在端庄、美丽、知性、善良、大度、良知、坚强、勇敢、顽韧、忠贞不渝、不屈不挠、深明大义……这样的知识女性形象在中国散文长廊里很稀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我还特别喜爱王多圣的《咫尺无限》,他笔下那个完颜家族的小男孩,是多么的有血有肉,让人陪着辛酸:上到二年级还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帆布黄书包,只能延用姐姐的旧花兜而变得忧郁,小小心思里装满了小大人的各种梦,即使挨打也一次次远远地行走……如果我臆想得不错的话,我猜这个男孩的生活原型就是王多圣自己。不过又不完全是他自己,而是经过岁月的锻造之后,经过生活的淬火之后,经过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的熏陶之后——如今已四十多岁的王多圣,回望自己的来路,越发清晰地了解和理解了那个小男孩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以这篇文章开拓了一个新的写作视角。

倪萍的《等着我》虽然不是专写人物的篇什,但她笔下的几个人物的命运,还是深深抓住了我们的心,令我们的眼窝发热。那位执拗寻找生身父母的白化病女孩,那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小白兔”,连同是否要重新站回到聚光灯下去做这个节目主持人的倪萍自己,一组人物的命运纠结在一起,显示出共同追求真善美的热度。倪萍可真会写文章,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无距离的推心置腹,深切信任之下的交心,构成了一个大大的“真”字。“真”字开头,善良形影相随,美便留下了永恒。

二、璀璨的散文之光亮起来

除了诗歌的凝练,散文在诸种文学体裁中,可能是最讲究艺术审美的文字了。

散文艺术审美的高度在哪?首先——文字。好的语言是散文写作的制高点,一篇散文,第一段就把你抓住,让你忠实地跟着走的,除了悬念性的情节,就是语言了。光彩的语言是报春花,万紫千红,灼灼烁烁,一下子就把人的精气神调动起来了。

两位领衔者继续领衔:陈世旭的几篇年度散文(包括本书所选的《东坡赤壁怀古》)继续保持了他凌虚高蹈的诗意气场,一句一花,一字一叶,花叶葳蕤,香气四溢,诗情、画意、覃思、胸襟、理想,全借着灼人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徐刚则继续蜗居在他那温馨的书房,边品茗边读和写,有经年累月的大量阅读打底,徐刚的文字继续保持着他博厚古拙的书卷气,一俯一拾,一吟一诵,观古照今,神思飞兴,于历史中沉潜,于现实中发问,不仅辞章粲然,更具文史哲深度,能把当代散文书写到这境界者,除八十岁以上老先生辈,当代作家中殊少,全国也许超不过十人?

不过中青年后来者不断涌现出来,又给散文带来了强大的能量和耀眼的光芒。中国真不缺人才,散文界也真不乏才华横溢的后来者:

张亚丽《京城的告密》从北京的建筑起笔,逐渐涉及人心、社会、国家、政治,以及文化、文脉、文明……感觉先锋,视野磅礴,语言瑰丽,气象万千,既有传统文化的素养,又有现代新锐意识,十分难得。

任林举《西塘的心思》是一篇才华摇曳的散文,只消读上两三行,就身不由己地跟着作者的思绪,走在自然的西塘和他主观的风景里。诗意的文字里荡漾着哲思,新锐的感觉中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是浓郁的美的享受。安然《亲爱的花朵》是一篇诗意美文,由百花盛开而哲理追索而人生况味。有能力把几朵花儿写得这么千秋万代、地老天荒的,不仅靠才华,更是投诸了生命的火焰。

这些似乎都是“新人”,名字没怎么见到过,但他们出手就如此高大上,直让人感慨文章是写不完的,才华之外有才华。与他们相比,不少“名家”的作品反倒弱了,我想距离不应该在技巧,而更在于“气”,文章不是用笔(电脑)写出来的,而是用全副的生命灌注,呕了多少心沥了几许血,全在文章里呢,所谓“文以气为主”,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贯长虹”,古人太有才了,能展示得这么恰切而又如此大气磅礴。

三、个性是世上一种难得的珍宝

散文是当今中国创作数量最多的文学品种,散文创作大军从来就不愁源源不断的兵源,每天,都有大量新的作品问世。要在这么澎湃的作品大潮中被人看到被人喜爱被人刻骨铭心,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以为是——独特的个性。

也就是说,无论就题材、语言、观点、结构、创新等各方面,你至少得占上一样,把文章写出你的与众不同。

读萧歌《向死而生的飨宴——<鲁本斯、凡·戴克与弗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这篇艺术随笔,青年文学评论家饶翔用了“惊艳”两个字,我认为是太准确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虽然书写这两个画展的观后感对于学艺术史的清华硕士萧歌来说,正是她的强项,但能腾身到欧洲艺术史的半空中,脚踩滚滚流云向下俯瞰。捋出几条主要脉络然后及面、及点,不禁使不甚了了的外行读者们得着进门的通道,能迅速登堂入室,觅得珍宝。何况萧歌的语言不按常理出牌,既是感性的诗意的,又是哲学的理性的,还具有新一代高智商小资们所特有的先锋范儿,每一句话都能让你心醉。这个“80后”女孩的文学天分是我所碰到的“惊为天人”的那种,她写得真是太漂亮了,又一次印证了“散文在散文之外”乃颠扑不破的真理。

林岫也是艺术界中人,是中老一代的学者型才女,她的华贵更多体现在传统的中国古典美。诗、学、艺各方面的修养,不仅成就了她的才情,也熔炼出了她独卓的识见和深度。《从看画和画燕逆飞说起》即是一扇窗,可见林先生艺学、诗学与文学的一角。

王巨才在生活中是一位宽厚平和的长者,低调做人,没见过他慷慨激昂,连高声都很少见,但这篇《浪打沙湾寂寞回》却显示了他持拙守衷的韧性。从题目看似乎很文气的文章,内里却处处风骨,把他个人对郭沫若这个有大争议才子的钦佩,大河流水一样地放开了心闸。自从做了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更加严苛了,据说有时一上午仅写二三百字,但到下午就又全部推翻。所以他的散文数量不多,却一篇扎实似一篇,篇篇皆保持在高线之上,赢得了喝彩和尊敬;他自己则收获了畅游创作之海的自由,身心脑俱轻松,是真正的文学享受。

周大新《当兵上战场》以朴实的文笔,实在的述说,于无声处炸开惊雷,让人对军人充满崇敬。该文所具有的思想容量是为闪光处,值得一赞。

张曼菱和黄怒波这回以奇谲的题材取胜,一东南亚湄公河毒巢金三角,一哥伦比亚游击队员,皆是吸引眼球的热题材。二人都尽量在事件的叙述中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眼光和观点。尤其是张曼菱关于“帝国主义祸害”的发问,义正词严,是能给不少不分青红皂白的“西粉”们上一课的。这一课的见解之独立,之犀利,之勇敢,之深刻,之一针见血,是多年来未听到的声音了,所以,在此一定要引上两段,与读者共享:

是谁把“金三角”变成了亚洲的伤口和耻辱?

罪恶的根源来自西方。当年英国人殖民扩张,到“金三角”种鸦片,向亚洲强行推销,引发了中国的鸦片战争。现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却不愿承担责任了。当他们指责“金三角”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个无辜者。

每个亚洲人和中国人都应该清醒地看看历史:那些处于世界潮流中心的发达国家,在完成了掠夺,吸饱了殖民地的鲜血之后,就遗忘和抛弃了这个被蹂躏过的地区。

当茶叶、咖啡和罂粟都已经过时,石油成为优势资源,同样的事情,它们又到中东,到伊拉克去做了。动机还是掠夺,把别人的土地搞得一团糟。

这么揭示罪恶、把血淋淋的历史伤口重新撕开的文字,肯定要遭到某些人的谩骂。但曼菱不怕,这个历来特立独行的“女汉子”,秉持着文人宁折不弯的秉性,“坚持真理”在她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一种担当,该说出来的就一定要说出来,她坚信有用,不仅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而且会惊醒一批梦中人的。

格致是近年来散文界的一朵奇葩,其独树一帜,在于她的文学世界乃纯粹一己的“心相世界”,除了自我的主观想象,其他客观物象似乎通通都不存在。你看她这篇《外科医生的手》,突然就把别一种思维楔到我们面前的生活中,突兀,奇特,叫人奇怪世界的同一性原则在哪儿走岔了道?但这被作者楔来的世界竞然很迷人,同我们身在的世界是有差距的但又血肉相连,格致用她主观构建的世界给了我们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实性,散文的功能被这位才女彻底革了一命。

今年继续推出“微信选萃”栏目,相比于正统写作的散文,这几篇“随意”出现在微信上的微文章,其个人特性当然更生动,也更顽韧。因为没有了发表的绳墨“标准”着,它们抵达心灵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厚度似乎都更激情。它们有正统散文中所丧失了的一些素质,有时候让我们更加感动。

四、结构上的杂乱无章,似乎是今年散文的大敌  我个人认为,2014年散文创作的最大毛病,在于作家们完全置读者的感受于不顾,而只是个人信马由缰地发泄和倾吐。对,就是“信马由缰”这个词。很多文章都到了毫不节制的程度,一上手就七八千、一两万乃至两三万字,什么都往里装,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大概是当下发表太容易了,编辑部也不能从严把关,从而,把散文的写作规律完全搁置在一旁,形成了一种冗长的、沉闷的、碎片化拼接的散文创作“新模式”。甚至有些颇有名气的作家,居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散文了。

散文什么样?散文有创作规律可言吗?当然了!重温过去福楼拜、契诃夫、鲁迅、茅盾、老舍、汪曾祺、林斤澜等中外名家关于创作的论述,便能依稀回想起文学的(散文的)严格训练与要求。“惜墨如金”,“删去一切可删去的字”,“简洁是真正作家的标志”等等,窃以为这些经典之语并没有过时。一篇《岳阳楼记》,总共才368字,有情节,有细节,有写景,有抒情,有文字,有结构,有观点,有思想,有天地胸襟,有家国情怀,有千古名句,有万人背诵,前呼后应,一气呵成,乃中华千古第一至文,这是真正的散文典范。

我们虽然写不出这样的至文,但至少不应忘记朝此方向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太看好本书中的长篇大文,尽管它们有些片段的文字很地道和漂亮,尽显作者的才华;但你已经读上一半了,还不知它的结构在哪儿?它到底想表述什么?而它的冗长已经开始让你昏昏欲睡了。这样的散文读起来成了受刑,谁甘愿呢?倒是有几位新手的短文值得推荐。

林文钦的《中药芬芳》是一篇很完整很规矩的散文,围绕着“中药”下笔,感觉和个人识见编织在情节和人物中,叙述的口吻很平和,文笔时见光彩,读后掩卷品味。很舒服。在当下散文写作大多不重视结构、只任自己一路狂泻的“病痛写作”中,该文的“规矩”显得弥足珍贵,尤其对于一位业余作者来说是正路子。

还有这几年突然喷涌出大量作品的呼伦贝尔女作家艾平,她肚子里的生活实在太多了,所以一写就收不住笔。本书中我特意收入了她最短的一篇《八月,别走》。别看此文只有两千多字,但却布局精巧,颇费匠心,以“八月,别走”作为一句循环往复的吟唱,把蒙古族男孩小斯日古楞即将上学的准备过程一段段展开,并在这过程中一一展示了蒙古族人家的日常生活和心情。小文短而全面,草原简直被写活了,情趣和温暖像无边的牛群羊群般漫卷开来,一点不输艾平写的其他长篇大文。

总之,我认为,冗长的散文之风是这些年来散文界越来越严重的一个病症,除已招致读者的厌弃外,也与大数据时代的节奏相悖逆,是应该引起众创作同仁警觉的时候了。

2014.10.8初稿,10.18定稿  于英伦沃克汉姆红房子

目录

心灵有约

 等着我/倪萍

 当兵上战场/周大新

 致鱼山/叶梅

 八月,别走/艾平

 一个人的车站/范小青

 出发抑或抵达/朱蕊

 红高粱白高粱(节选)/崔济哲

 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杨杨

 身体内的闪电与玫瑰/杨献平

 大抵如此(二则)/王晓莉

 故园石羊/和谷

 屋顶上的梦/宁肯

 一个医生的日常手记(节选)/蓝燕飞

世说新语

 东坡赤壁怀古/陈世旭

 虞美人/徐刚

 古文观止/(瑞典)马悦然

 沉郁岳阳楼/刘醒龙

 却金时代的一块石头/詹谷丰

 诗豪刘禹锡/王剑冰

 向郑侠致敬/小山

 夜宿白鹿洞书院/刘伟

 一条必然的路/陈启文

 终南山/朱鸿

又上心头

 山在山的深处/朱秀海

 不冻泉/王宗仁

 冬天的记忆/田珍颖

 我的小院我的故事/柳萌

 回忆采访陈景润先生/徐可

 送别黎丁/韩小蕙

 咫尺无限/王多圣

 草湖人家/安谅

 亲情的盛宴/苗莉

 哥伦比亚的老游击队员/黄怒波

 外科医生的手/格致

百花深处

 浪打沙湾寂寞回/王巨才

 从看画和画燕逆飞说起/林岫

 向死而生的飨宴——《鲁本斯、凡·戴克与弗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展/萧歌

 信天游/刘成章

 蔡家桥札记(节选)/(美国)孟昌明

 书案上的印经板/江洋才让

 清水音乐/刘云

 盖叫天“皆无俗气”?/王晖

 诗意的蝉/汤世杰

人与自然

 行色/朱以撒

 岛上(节选)/于坚

 亲爱的花朵(节选)/安然

 中药芬芳/林文钦

 银雀山庄(外一篇)/王彬

 槐念/宁新路

议论风生

 净手拜读经典/刘兆林

 穷人/乔叶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论文/陈歆耕

 对我来说,散文是什么/穆涛

 人生不是为了爬行,而是为了飞/李犁

 桃子核桃杜拉斯/马小淘

行走天涯

 海上的棋盘/张承志

 初探湄公河/张曼菱

 京城的告密(节选)/张亚丽

 西塘的心思/任林举

 五店市听墙/许谋清

 蓝色赛里木/苏叶

 遥远的灯光/阿成

 去凤凰/皮佳佳

微信选粹

 乌镇的乌托邦/朱大可

 沉默不是金/刘瑜

 当你站在新疆看中国的时候/刘亮程

 《橄榄香》:董桥和他高雅清贵的朋友们/纳兰妙殊

 强奸犯站出来的那一刻/微友A

 三堂课改变富二代/微友B

 贵族精神不是用钱买来的/维杰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微友C

 送给二十岁出头的姑娘/仇小丫

编后絮语/韩小蕙

序言

每个年度,文坛上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体裁的新作涌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它们之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精品,然而,时间的波涛不息,倘若不能及时筛选,并通过书籍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这些作品是很容易被新的创作所覆盖和湮没的。观诸现今的出版界,除了长篇小说热之外,专题性的、流派性的选本倒也不少,但这种年度性的关于某一文体的庄重的选本,则甚为罕见。也许这与它的市场效益不太丰厚有关。长江文艺出版社出于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的目的,不计经济上一时之得失,与我部合作,由我部负责编选,由他们负责出版,向社会、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这一套选本,此举实属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每年一套,准备长期坚持下去。

我们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我们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我们认为,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我们不会忘记许多著名选本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们也希望这套选本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套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编选,雷达同志总负责,具体的分工是:

中篇小说卷由牛玉秋同志负责;

短篇小说卷由胡平同志负责;

报告文学卷由李朝全同志负责;

散文卷由韩小蕙同志负责;

诗歌卷由霍俊明同志负责;

微型小说卷由姚雪雪和陈永林同志负责;

随笔卷由李东华同志负责。

中国作协创研部

内容推荐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这本《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精选2014年中国优秀文学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其中包含八个板块:心灵有约、世说新语、又上心头、百花深处、人与自然、议论风生、行走天涯、微信选粹。包括倪萍的《等着我》、张承志的《海上的棋盘》、阿成的《遥远的灯光》、刘亮程的《当你站在新疆看中国的时候》等优秀新作。是一本能代表年度散文水平的图书。

编辑推荐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这本《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力求选出2014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散文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本书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4年中国散文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作协创研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7521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201427310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6
16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