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潮流迭起、异彩纷呈,老一辈作家坚守良知,佳作不断;中年作家们勇猛精进,成就卓绝,殊为我们文学时代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也都姿态各异,身手非凡。文学在精神特征、话语表达,在价值、美学和艺术策略上既有坚持,又有新变,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特的文学时代。
为了全面、系统和较为及时地总结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文学,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格局和重要史料进行认真切实的梳理,并且遴选出其中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一方面为后人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文学史编撰提供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文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权威性、系统性和集成性的大型选本,特邀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学者和著名批评家编选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
吕效平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戏剧卷)(精)》是此丛书之一,为戏剧卷,共10部戏剧。
吕效平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戏剧卷)(精)》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系列戏剧卷,包含李龙云的《天朝上邦·国事》、姚远的《马蹄声碎》、刘锦云的《神荼郁垒》等10部戏剧。
前言 何言宏
出版说明
导言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中国大陆戏剧文学观察 吕效平
天朝上邦·国事 李龙云
马蹄声碎 姚远
神荼郁垒 刘锦云
知己 郭启宏
厕所 过士行
窝头会馆 刘恒
莲花 邹静之
成败萧何 李莉
春琴传 曹路生
傅山进京 郑怀兴
[1900年正月,隆冬三九。早半天。
[宝华寺——北京西城一座既小又残破的古庙。
[幕启。老舍走上。
老舍《天朝上邦》由《家事》、《国事》、《天下事》三部多幕剧组成,其中,《家事》的故事是从两个老太太讲起的:一位是我的姑母;另一位是我大姐的婆婆。而《国事》的故事则是从我的大姐夫——那位不会骑马的骁骑校讲起的……
[舞台前区的灯亮了。多甫大姐夫、福海二哥与珍秀斋南纸铺的高掌柜出现在光区里。
[多甫大姐夫左胳膊上搭着一沓子两尺多长、半尺多宽的高丽纸,右手一个蒲包,正在踌躇满志地对福海二哥诉说着什么。福海二哥与高掌柜则微皱双眉,十分无奈地袖着手。
老舍1900年隆冬,在洋人打进北京之前,就在老王掌柜与福海二哥已深切感受到洋教势力的可恨与可怕的时候,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多甫大姐夫,却在频繁出入于当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桩远比养鸟、票戏、干炸丸子更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书法与绘画。
大姐夫(十分亢奋)二哥!二哥!昨天您是没瞧见!一进当铺的门儿,就见纪家裁缝铺的掌柜递上去一张画儿,当铺的“二缺”张嘴就给了六两!画儿上您猜画了点儿什么?就画了俩小虾米儿!(伸出左手,用拇指尖儿掐着小拇指肚儿)不点儿小个儿,跟俩苍蝇似的!告诉是定子臣画的!裁缝铺掌柜说,定子臣的棉袍、夹袄、汗褐儿……没一样不是纪家做的。定子臣脾气拐孤,家里有的是钱,可做衣裳从来不给钱,给画儿!
福海二哥(始终想抓机会劝劝大姐夫)多甫!你听我说,学画画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大姐夫(根本不容别人说话)您先听我说完喽!(急切地)纪掌柜说,这张虾米儿,是定子臣光绪十五年送来的。那年八月节,裁缝铺给定子臣做了两件丝棉大袍、两身棉袄棉裤、一件罩裤、一顶风帽。好嘛!长的短的四五身,就画这么俩小虾米儿!敢情那画儿按尺寸卖!这事儿也太容易了吧?这不比咱们旗人关钱粮还方便吗?非学画画儿不可!非学不可!(转对高掌柜)高掌柜,您是开南纸铺的,让二哥去搬您,一句话,请您领我去会会那个定子臣!(说着用力啐了口唾沫)
高掌柜(始终无奈地站在那里,最终嘬了嘬牙花子)多甫!我得跟你实话实说。定子臣早就不在府里住了,搬庙里去啦!
大姐夫(惊讶地)啊?搬庙里去啦!(十分困惑地)他,家里那么大一份产业,为什么呢?
高掌柜为什么?这叫名士!搬庙里有二三年了。我这儿有他的笔单。哪怕订件堆满了案子,但绝对不书不画……
大姐夫(更加困惑地)为什么呢?
高掌柜跟你这么说吧,凡在纸铺里挂笔单的,都是爷!有一位爷,曹甲三,擅画青绿山水。笔润高、行市大不说,还单规定了四不画……
P001-002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凡十三卷十八册,经过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终于面世,无疑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学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首先表现于它的世界性的历史处境。2001年发生于美国的“9·11事件”对于世界格局的改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还是在精神、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都非常巨大。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谈判,终于加入了“WTO”。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自不待言,其对我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实际上也非常深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就发生和发展于这样的世界背景,并且和这样的背景发生着或显或隐的内在联系。
在中国内部,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对于世界体系的进一步融入和改革开放在多方面的拓展与深化,市场化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初步形成,媒介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发达,文学体制包容性的扩大和评奖制度的调整,以及中国台湾开始于上世纪末的政治转型,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祖国的回归,都不仅使中国各个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文学与文化关系,也与此前大为不同。这些“变化”和这些“不同”,二十一世纪以来表现得尤为迅猛、尤为突出,文学处身其中,无论是主动被动,还是直接与间接,自然与它们深切关联。在这些关联中,我们关注最多和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文学——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作家、诗人,我们的文学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和我们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编辑与文学出版工作者等等——都力图以他们的劳作去书写、把握、追问、反思与介入我们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广大民众的精神与生存,在我们的文学中得到了异常丰富的表现。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潮流迭起、异彩纷呈,老一辈作家坚守良知,佳作不断;中年作家们勇猛精进,成就卓绝,殊为我们文学时代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也都姿态各异,身手非凡。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出现了那么多非常杰出的作品。我们的文学在精神特征、话语表达,在价值、美学和艺术策略上既有坚持,又有新变,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特的文学时代。这个时代虽仍在进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未来必定宏阔,必有大成。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和较为及时地总结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文学,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格局和重要史料进行认真切实的梳理,并且遴选出其中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一方面为后人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文学史编撰提供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文献,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权威性、系统性和集成性的大型选本,我们特邀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学者和著名批评家编选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
我们的“大系”,充分借鉴和学习了赵家璧先生1935-1936年间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来各辑“大系”的历史经验,也据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既有常规性的“理论批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杂文”、“报告文学”和“史料”诸卷,也专门设立了“翻译文学”和“随笔”卷,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强调和突出“翻译文学”对于汉语文学的重要意义,也反映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笔”文体的持续兴盛。我们希望,我们的“大系”在学术精神上既能对前辈有所承传,也能具有新的尝试和新的开辟。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虽然较早地动议于2009年,并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启动,纳入了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出版规划,也获得了我们学术前辈的热情鼓励与肯定,但是,为了保证编选工作的客观性与严肃性,为了这项浩大的“学术工程”所必须具有的时间的沉淀,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文学结束几年后方始推出。各卷主编作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与文学批评界都极活跃与非常著名的学者与批评家,工作繁忙,而能勠力同心地沉潜数年,共襄盛举,真的应该深深感谢。昔者赵家璧先生在其《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前言”中曾经说过:“我们相信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间许多英雄们打平天下的伟绩,是值得有这样一部书,替他们留一个纪念的。现在我们做成了,我们觉得了却了一件心愿!”对于我们这套“大系”来说,值得纪念的,除了我们的很多作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们的文学“伟绩”,还有我们的前辈与我们的同仁们对“大系”所付出的很多热情、很多心血,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也非常想说:“现在我们做成了,我们觉得了却了一件心愿!”我们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文学必将取得新的“伟绩”,我们的文学研究界与批评界,也必将有一次新的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