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别人的底线
在一次的喝水环节中,大部分孩子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然后去喝水,此时的潼潼也走进了盥洗室,我顺口就说了一句:“连潼潼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要抓紧时间了。”此时的潼潼看了我一眼说了一句:“对呀,老师,连我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怎么还不来呀?他们也太慢了吧!”此时的我心中一怔,看着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家伙眼神里闪烁着一丝“得意”,我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的难受。
潼潼动作很慢、反应迟钝,在我潜意识里,只要潼潼能做到,其他小朋友都应做到。正是我的这种的想法,潼潼内心深处已经客观地承认了他无论救什么就应该是最后一名,孩子对我的不经意的话已经习惯。此时回想起孩子那“得意”的眼神仿佛是对我工作的嘲笑。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老师在工作中经常会找一些“标杆”来“激励”其他孩子,例如,连某某小朋友都做到了,其他小朋友可不能比他差啊!也许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赶超了某某幼儿之后在那等待老师表扬的时候,殊不知那些被当做“标杆,,的小朋友的自尊心却被老师不经意地践踏着。也许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不经意的践踏下,孩子对自尊变得不敏感了,甘愿当做被人指责的底线。作为老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在面对由我们的工作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时,我们不是故意的,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件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将某一个孩子作为别人的底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自尊心都需摹精心呵护。
(高卫红 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幼儿园)
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
两年前的一天,班里一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
一天早晨,下着大雨,上课铃响后20分钟,这名学生还没有到校,我打通了他家的电话,他母亲说他没去的原因是因为家中没有雨衣,他却说自己有点头疼。我于是告诉他打电话的目的只是担心他的安全,并安慰他好好休息。这是一名性格内向、孤僻的男生,既不与老师交流,也不与同学来往。因他曾经两次未按时返校住宿,我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过,要他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可是他一直沉默。班会课上,就请假问题,我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我对他们说:同学们有事有病,不能到校,最好能让老师知道,因为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惦记着你、想着你、为你担心。没想到我这一句话对他触动颇深。他在长达5页的信中写道:“您的话就像一股暖流浸入我孤寂的内心。”他开始向我敞开了心扉,倾诉他的心里话,从此他摆脱了心灵沉重的负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说服教育是教师教育学生时常用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每天都在反复强调:“不许迟到,不许打架,不许吸烟,只许看新闻……”;每天都在语重心长地“独自”:“×××,最近你的学习退步了,分析一下原因,是不是又放松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千万不要荒废大好的时光……”。对于教育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要求,老师不讲又不行。但现实中“说”而不服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学生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常常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直接对抗。为什么学生不理解老师的善意?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还在固守着“我们是真理的化身,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使用单调、乏味、公式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学校只有道理,没有感情。殊不知没有感情的道理让学生难以接受。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富有人情味的语言竟能如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因为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丰富的感情,老师充满真情实感的话语,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那份关心与爱护。这就是富有人情味语言的魅力。
既然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能如此打动学生的心,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就开始更多地使用富有人情味的语言。
用口头语言“说”要语气柔和,语意贴切。有的学生迟到了,我就说:尽量早点从家里出来,如果已经晚了,路上千万不要着急,安全第一。学生因为分文理班要离开,我就说:别忘了我们,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书面语言“说”要言辞委婉,寓意深刻。李××,是个感情细腻的女孩,她父亲因车祸去世后,她常在成长笔记中倾诉内心的痛苦,我特意在她生日的前一天写道: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我在这里真诚地祝贺你: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最近很少看到你笑。我非常喜欢你微笑的样子……
体态语言伴随着语言“说”要自然、适当。开学初,为了尽快消除与同学之间的隔阂,我会根据学生的变化,用欣赏的眼神望着她,微笑着说:我觉得你留这个发型真漂亮,非常适合你。一名学生因被车撞而送进医院,家长、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在忙着挂号、询问医生诊断情况,他因惊吓而哆嗦,我赶到后一直握着他的手,并不断安慰他:不要紧,你的头脑很清醒,别怕,领导、老师、医生都在。
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以使教育效果超出想象。这可以使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们脱掉了自我保护的盔甲,与老师讲真心话,有的学生即使到了其他班,甚至上了大学仍然愿意与我讲心里话;可以使老师的话更具有权威性了,学生接纳了老师,老师的话说服力强,有的事情过去讲几遍都不起作用,现在说一遍就可以了。
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以使师生关系变成平等的朋友关系,老师要讲公开课,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生病了,就连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都要悄悄地问老师“您好些了吗”?有的学生还给老师送来药品。得知某位老师将要结婚,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好祝贺的词语:Congratulations!(祝贺新婚!)并装饰得鲜艳夺目,充分表达了大家的良好祝愿。
事实表明,情通才能理达。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教育需要有人情味的语言。
(王雪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
P69-71
闫玉双
《改变教育行为》这本书终于脱稿了。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完成一本书,我都要用“终于”这两个字。因为,每本书都是我们心血的结晶,每本书的脱稿都是来之不易的。
《改变教育行为》全书分九个部分:对自己发问、向习惯说“不”、重视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多一份理解、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差异、注重教育过程、改变潜规则、探讨新方法。本书稿件来自北京7个区(县)和秦皇岛海港区,反映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书中回答了——究竟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老师获得成功。
这十几年来,我们紧紧地扣住“尊重”二字,开展了15年的尊重教育研究。15来,我们体验尊重、感受尊重。我们先后出版了:回归人自身——《寻找自己》;寻找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平等对话的平台——《两代人的沟通》;在鉴别、批判、互动中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做一《我的选择》;在互动中得到发展——《我和学生共成长》;对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思教育习惯》。这几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尊重”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改变教育行为》是由2001年出版的《我和学生共成长》(6篇),200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习惯》(51篇),2009年所征集的近300篇稿件中选取的59篇,共116篇汇集而成。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改变教育行为》反映了尊重教育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收录了老师的经典之作。
“尊重”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习惯的力量又太强大了。这十几年来,我们用尊重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那些我们熟悉并习惯的做’法一个一个地放在“尊重”的天平上来“秤”。迄今为止,尊重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上千篇广为流传的案例。
我们征集《改变教育行为》稿件的过程,也是老师们交流、磨合、碰撞的过程。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交流中说:“我在教育中尊重了学生,还真见效,这个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原来,上课时,一个男同学给一位女生传纸条,上面写着向女生求爱的话,被老师发现后,把纸条没收了。男同学找到老师,希望老师千万别把这事告诉家长,希望老师千万别在班里公布纸条上的内容。老师答应了他,但是同时也给他提出不要再理那位女生等若干要求,说只要在放假前,做到老师的要求,就在本学期结束后把纸条还给他。双方都很信守诺言——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那位男生没有和那个女生说过一句话,也没有违反过一次纪律;老师也没有把纸条内容扩散。老师自认为很尊重学生,并作为成功经验拿到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当时,在场的有一位老师提出:“这是尊重吗?这是要挟,是捏着学生的把柄要挟学生,学生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尽管他没有违反一次纪律,但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身心能够得到愉快发展吗?”那位交流的老师一拍脑袋说:“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儿。”于是,这位老师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针对自己认为是“尊重”的做法,提出“捏把柄不可取”。
陶西平主任一直支持并关注尊重教育的研究。他早在2001年就明确指示:尊重教育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怎样做,要用一句话提炼出怎样做,让人一听就明白,比如“请学生坐下来说话”。李德顺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研究的结论要简单明了,就像人们不一定非得懂得灯泡的原理。但是要收到一摁开关灯就亮的效果。
秉承着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我们一直在“怎样做”上下工夫。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我们力求在标题上就体现出怎样做。比如,好心取代不了孩子的需要;还给学生午休时间;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能“加油!”;不轻易地“肯定”与“否定”;不当孩子的“裁判”;春游后不写作文;把试卷面朝下发给学生;超越自己就是赢;从孩子的行为中汲取教育营养;控制情绪不迁怒他人;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变甄别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记住学生的名字;不吝啬鼓励的话语;不露痕迹地帮助残疾学生;把老师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师生相互问好;身体比成绩更重要;等等。
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现在,尊重这一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它就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并且已经绽开嫩绿的枝叶……
《改变教育行为》即将与大家见面了。本书讲述了116个故事,在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有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发问,有作者对已经习惯了的做法的思考,也有作者尝试进行的改变。也许,您能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触动;也许,能引起您的一些思考;也许,在我们共同的思考和改变中,能对教育改革起到一点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我们努力着!
我们期待着!
2010年元月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对自己发问
培养“人中人”/003
超越自己就是赢/005
座位不是“名次”的代名词/007
真的比正确的更可贵/009
说真话,流真情/010
“不”字挑战学校管理/012
弯下腰。捡起来/014
爱管闲事也是好学生/016
老师也是普通人/018
小题大做,浪费孩子感情/020
控制情绪,不迁怒他人/022
向习惯说“不”
不轻易地“肯定”与“否定”/027
只言“利弊”不说“对错”/029
回答问题不必统一姿势/032
不必要的发型统一/034
“经验之谈”不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036
“打小报告”不可取/038
不当孩子的“裁判”/040
不调动舆论压制个别学生/041
不窥视学生/043
舞台上不应只有“小明星”/044
别把老师对性的恐惧传染给学生/046
挑战权威/048
重视每—个孩子
集体的荣誉不能用学生的心灵做筹码/053
不让学生当“义工”/055
这时,老师也应安静/056
师生相互问好/058
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060
爱也会是伤害/062
帮助,不露痕迹/064
直呼我名,未尝不可/065
把老师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067
他不是别人的底线/069
教育需要人情昧的语言/070
俯下身来说话声更高/072
微笑的老师更美/074
对孩子多—份理解
不能让公正的孩子受委屈/079
我给学生传纸条/081
做好事理应被表扬/083
不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085
不给学生留遗憾/087
用鼓励的话语指出孩子的不足/089
竖起你的“大拇指”/090
不吝啬鼓励的话语/091
记住学生的名字/092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094
替科任老师多一份担当/096
唤醒“醉酒”的爸爸/098
善待孩子的每一次炫耀/100
“老顶”/102
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身体比成绩更重要/107
好心取代不了孩子的需要/109
还给学生午休时间/111
占课并不能占有学生/113
头脑不是容器/115
“插嘴”有智慧的火花/117
把玩的快乐还给孩子/119
把童年还给孩子/121
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124
告诉孩子活动安排/126
别了,“唯我”课堂/128
申办示范校。学生做评审/130
尊重差异
不和别人比/135
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137
不给特殊的孩子设置特殊的座位/139
家乡话也是一种教育的资源/141
分层留作业顾及学生感受/143
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能“加油!”/145
允许“吃不饱”的学生课上读《书虫》/147
“以画代写”促进了学生进步/149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150
用兴趣引领孩子/152
寻找逝去的游戏/154
为适合自己的“加油!/156
注重教育过程
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理由/161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163
参与比结果更重要/166
变“相马”为“赛马”/168
多听听孩子的自我评价/170
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世界/17l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173
珍惜孩子的“原生态”/175
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177
再小的孩子也不能欺骗/178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180
学做人,充斥于教育的各个环节/182
改变潜规则
把作业本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课桌上/187
变甄别性评价为诊断性评价/189
改报告为敲门/191
改进评选方法,杜绝送礼恶习/193
让规则充满人性/195
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刀切”/197
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199
紧急情况,无须请示/200
批改作业时变“×”为“?”/201
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203
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205
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207
协商处罚/209
由“闭上嘴”到“Are you ready”/211
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212
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214
探讨新方法
从孩子的行为中汲取教育营养/217
那一刻,我选择了沉默/218
慎请家长/220
要允许孩子说“不”/222
春游后不写作文/224
突破教材的限定/226
走出禁铟,选择作业/229
我向学生敞开了心扉/232
把问题还给孩子/234
把试卷面朝下发给学生/236
表扬要有针对性/238
教育无须长篇大论/240
传递感谢条/242
寻找自己的“座位”/245
后记/247
陶西平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这本书问世了,这是“尊重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它的出版体现了一种正确的研究方向。
“尊重”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是对曾经一度居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的挑战。以“和”为主线、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所倡导的“和谐”是相互尊重的过程和结果,“仁”所倡导的“爱人”是相互尊重的内心基础,这些都体现着教育的真谛。当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以后,“尊重”更成为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当对自然、对其他人的“尊重”成为共识并见诸行动,才有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所以,以“尊重”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就承栽着更为神圣的使命。回想起来,我们曾经一度停留在教育是培养工具的认识上,从而将人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边缘化,那时谈不上“尊重”。现在,当以“人”为本已经居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时,“尊重”就历史地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尊重”教育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种认识,一批有志之士在15年以前,开始倡导“尊重教育”,并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益探索。“尊重”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好像并不难接受,但是,通常很容易从一种礼节性的层面,对其做形而上的理解。实际上,“尊重教育”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途径,是一种对已经成为积习的教育的否定。因此,“尊重教育”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始终把它当做一种实践研究看待。特别是由于一线的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参与,使这种实践研究有了深厚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研究出现殿堂化倾向的今天,这种案例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15年来,尊重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由于教育效果的显现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蹲此,教育研究必须持之以恒。现在社会的浮躁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研究,甚至影响着教育研究的评价制度,所以,许多课题常常重视演绎、推理而忽视实践、实验,重视论文写作的华彩而忽视探究应有的耐心,看似成果不断涌现,但结题以后就束之高阁。因此,15年如一日持续研究的精神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其次,要重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有机结合,使研究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是究竟素质教育怎么办,却仍是难题,这与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有关。专家们有许多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有些甚至深奥到很难理解的程度,但实际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却依然故我,教育行为并没有什么改变。带有元命题性质的理论研究当然必要,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研究紧跟,没有丰富的案例支撑,也很难体现它的价值。因此,“尊重研究”体现的实践性在今天对所有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要使研究者勇于反思,不断创新,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通过挑战自我来完善自我。研究者居高临下,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通病,总认为自己所倡导的、所认同的观念想当然地已经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其实这只是用来指导别人行动的。其实,自己认识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做到的,自己做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做好的。由于自己没有实践的真实的体验,所以,很难真正指导别人的实践。教育者的教育习惯是教育理念最真实而又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研究首先就是要以所倡导的理念改变自身的教育习惯。“尊重教育”研究,始终注重引导大家进行教育反思,特别是对教育习惯的反思,通过反思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同时,用自身的实际体验影响别人。所以,这是一项具有很强实效性的研究。
在《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这本书中,讲述了116个小故事,都是“尊重教育”课题研究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结晶。生动而深刻。每个故事和它的标题,都在试图回答一个“素质教育怎么办”的问题,都在向许多过去不容置疑的教育习惯进行挑战。我想,这确实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研究方向。
在本书出版的时候,我要向“尊重教育”的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致以由衷的敬意!
2010年2月15日于北京
(作者系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名誉主席)
本书全书分九个部分:对自己发问、向习惯说“不”、重视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多一份理解、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差异、注重教育过程、改变潜规则、探讨新方法。本书稿件来自北京7个区(县)和秦皇岛海港区,反映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书中回答了——究竟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老师获得成功。
本书是由2001年出版的《我和学生共成长》(6篇),200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习惯》(51篇),2009年所征集的近300篇稿件中选取的59篇,共116篇汇集而成。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本书反映了尊重教育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收录了老师的经典之作。
本书讲述了116个故事,在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有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发问,有作者对已经习惯了的做法的思考,也有作者尝试进行的改变。也许,您能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触动;也许,能引起您的一些思考;也许,在我们共同的思考和改变中,能对教育改革起到一点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来自一线教师思考的结晶。书中讲述了116个鲜活的小故事,向许多过去不容置疑的教育习惯进行挑战。在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有对自己内心的发问。有对习惯做法的质疑。也有进行改变的尝试。一个标题一个做法。每个故事和标题都在试图回答:“素质教育怎么办!”
本书主要讲述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