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加藤嘉一所著的《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是日本在华最具话语权专栏作家首部奋斗智慧书。在这不靠谱年代,你困惑,是因为你被裹挟,你没有遵照内心,你不够异类,我们都在路上,加藤嘉一与你促膝深谈,年轻人该怎么活,怎么学,怎么奋斗。

内容推荐

加藤嘉一所著的《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不是一本鼓吹成功学的书——“鼓吹成功学的青年导师很快会过时”。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作为直接用中文创作、媒体曝光率最高的旅华日本专栏作家,现在的加藤嘉一已然拥有“新青年偶像”、“时代骑士”的称号,但他排斥成功学,他坚信那句话:“成功是毒药。”为此,他特意在本书的引子当中,讲述了自己的“失败史”。

与加藤以往的作品相比,在本书中,他首次专门针对年轻人最为关注的求学、生活、奋斗、人生、未来、理想等相关话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作为同龄人,坦诚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希望只是提供一己的判断、适时的提醒、即时的交流、被忽略的信息、更具开放性的方法论,以及另一种思维角度,期望能够给困惑中的年轻人以最大的帮助和建议。

目录

序 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引子 我好像挺失败的

第一章 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

 我很欣赏韩寒的风格和个性

 国家实力取决于底层群体

 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

 假文凭的土壤

 中国官员将是弱势群体

 塑造80后价值观是中国核心利益

 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

第二章 我在北大这些年

 感恩北大国关

 回忆北大

 北大离清华有多远

 中国该怎么办北大

 北大学生打工去吧

 大学生如何成为公民

 我与中国:从零开始的八年奋斗

第三章 中国青年缺乏公共意识

 一位日本青年眼中的中国青年

 我一直在思考中日青年的距离

 健康的民族主义

 中国90后犬儒的微笑

第四章 中国人是在崛起还是衰落

 致北大学子:中国人是在崛起还是衰落

 中国男人为什么不如中国女人强势

 林丹的帅气是综合的、跨越的、立体的

 中国女性的地位正强有力地赶超中国男性

第五章 我可能过于自律

 我可能过于自律

 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东西

 黑海的石头:我的人生观

 大众化的“思想”

 一个日本80后的中国感言

 日本青年眼中的中国那些问题

 让跑步与写作同行

第六章 我是谁——Who Am I

 信仰变成实用,后果堪忧

 不必过多“围观”裸婚现象

 中国城市养孩子成本高得没必要

 追求大房子背离可持续发展

 日本的“打工族”幸福吗

 番外 加藤嘉一最佳现场

 三十而立:80后其实不反叛不自信,一直被压抑

 “父母皆祸害”源自社会不健全

 对抗父母——80后在软性叛逆

 我和郑亚旗、栾阔对谈录

 对话林楚方:谈韩寒谈冯小刚谈AV女优

 如何认识日本、日本青年及其谋生战略

 对话封新城

 我不是什么“日本韩寒”

 我是为中国卖命的

试读章节

引子 我好像挺失败的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三农”二字对我来说绝不陌生。从小就熟悉土地的气息,深信:人生一世。百年之后,我也会回到那里,寻找初衷……

我家周围都是竹山,每天跟父亲、爷爷一起到山里摘竹子,快快乐乐,没啥压力,也不需要什么文化和知识,只是靠着体力帮家里的忙,吃饭,睡觉。太阳每天升起。记得有一天,太阳暴晒,紫外线很强的下午,我不听爷爷的劝。告,爬到竹子顶上,结果坠落下来,受了重伤,从那一刻开始,我得了恐高症,再也不爬高处了。

幼年时代的事情和日子,除了三岁时差点失去我生命的撞车事故的那一瞬间以外,我基本不记得了。上一次回国时,我跟母亲闲聊我小时候的故事,她对我说:“嘉一,你小时候就很调皮,到公共场合乱碰东西,乱砸东西,乱踢东西,真拿你没办法,只是记性很好,任何事物,比如路啊、衣服啊、楼啊,一看就能记下来,从不忘记。你从小一直好走极端,你这个人挺矛盾的。”

快快乐乐的体力生活没持续多久。

11岁离开伊豆,来到旁边的小县城,因为父亲要创业,还为我们盖了新房子。结果很失败,他不仅没弄好事业,还使得家庭陷入无家可归的绝望之境,家也被别人拿走了——父亲没钱还债嘛,理所当然。从11岁一直到我来到中国时18岁,我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学业体育,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不得不受到家庭搬迁的影响,以及父亲所遭受的负债的影响。

作为一名长子,我经常代表全家跟追债的黑社会谈判,接他们乱打来的电话,听他们嘴巴里的脏话,应付他们,安抚他们,处理他们……我不想回顾那些无法忘掉的时空和场面,它给我的心灵蒙上了一辈子都抹不掉的阴影和痕迹。

那些日子持续了三年多,就是我在14岁到17岁期间,没有一天是睡过三小时以上的,没有一天是安眠过的,虽然我也没有睡不着。从未失.眠过。为什么?因为实在太累了,不睡就崩溃了。我也差点饿死过,15岁的一段时间,大概两周左右吧,我家真没钱了,我带着弟弟,每天到超市里“试吃”的地方免费吃东西,偷偷吃东西,有时还要被当服务员的中年阿姨提醒:“你们俩别吃了,这里不是让你们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

没什么自尊,不要不值钱的自尊——它能让我吃上饭吗?

没钱,没钱,没钱。跑步也不行,除了受伤以外,因家庭原因也不得不退役。好好学习又有什么用呢?我家没钱,还有弟弟和妹妹要完成义务教育呢,长子怎么可能到东京那个物价超高的地方上学呢?不要做梦。

高二冬天退役后,我虽然把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中,成绩也日益攀升,却缺乏一种根本的动力,因为我从未想过好好上大学——先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再说。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哪有发展权;解决不了发展问题,哪有幸福权?当时,我的生存状态与后来我在中国西部农村所接触到的那些“因贫困而上不起学”(而非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一模一样。我特别明白那些有上进心却无可奈何的孩子们的心情——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看到家里没吃的,还有弟弟和妹妹在等着吃饭的情况下,却无法下决心向父母表达真心——我想上学。

在令人绝望的少年时代,即使是勉强,我也坚持跑步、学习,哪怕是没希望,没结果,最起码要给自己和家庭的尊严一个交代。这是我走过那些年的唯一动力。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却放不下信念——不应该放下。我活着,有信念,也有正义。

日本人是相信“老天”的存在的,我们把它说成“神”。父母和老师从小对我们说,“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做好事,才能升到天国;做坏事,则陷进地狱”。还有,“即使是夜里的马路上没有车,你也不要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别以为谁都没看着你,至少神在看着你”。

因撞车而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幼年时代,因贫困而漂流在生存边界的少年时代,我一直在奋斗,即使绝望,也没有自弃。我在绝望中的奋斗,好像只有老天看着,没有忘记我。18岁的我,在无意中得到了作为公费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机会,可以免费上学,而且,可以实现从小向往的“出国梦”。老天最终帮了我,它没有忘记我。

从2003年至2010年,我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了本科和硕士,拿到了学位,虽然我也始终不相信文凭等于文化。一张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重要的还是奋斗。

我在北京的这些年,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化到一定程度,越来越需要外来、外国、外界的声音,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起伏很大,有山有谷,充满风波,来自民间的、草根的……年轻的我就获得了一点点话语权,开始在舆论上,以实名的方式公开表达观点。

2008年至2010年,我每年基本接受300次采访,写200篇文章,做100次演讲。我度过了简单而充实的日子。感谢老天给我到中国谋生、成长的机会。北京是让我成长的地方,我永远不会忘记北京的太阳、北京的百姓,还有,北京的马路。

不过,此时此刻,实话实说,我累了,真的累了,真的真的累了。

不知来华后付出八年以上时间的我的奋斗史意味着什么,总感觉自己挺失败的,无休息的日子,辛辛苦苦获得的话语权,好像只是意味着祸,而不是福。我依然什么也不是,人生是一条长河,我的八年奋斗,似乎只是摧毁了道路,失去了良心,打破了底线。真不知接下来该怎么走,我的路在哪里,我的心在哪里。

是老天正劝我说,“是你该停下来的时候了”吗?

我哪知道……P9-12

序言

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2010年6月,我出版了一本成长史叫《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描写自己这个“伊豆的少年”走到第二故乡北京的生活经历。不少朋友劝我说:“加藤,你还这么年轻,这个时候出自传是否有些早呢?”我想了一阵子——其实那本书不是所谓的“自传”,只是回顾了一下自己从第一个故乡——伊豆走到第二个故乡——北京的旅程当中所经历过的故事,顶多可以说是我对“人生第一阶段的总结性叙述”。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我父亲生病了,他得了胰腺癌。我在冰冷的医院走廊里,被医生告知:“你父亲没有维持生命的希望了,最多三个月,请你作好心理准备。”我没有崩溃——家庭怎么办?我是长子,有责任把家庭的团结维护下去,于是就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下来一些文字,也就成了这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的主要内容。

我度过了黑暗的少年时代,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到达了北京首都机场,从零开始在华的生活。我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浮躁而迷茫,盲目而困惑,这既是我们在北京这一大城市“蜗居”的必要成本,也是所有年轻人面临的必然命运。

这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出版的时候,正值中国的高考结束,学生们开始填报志愿,或者选择出国留学。听出版社的编辑说,这本书受到不少青年学生的热捧。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2011年,我多次走进中国各地的高校,每一次,我都会告诉学生们的体验是:“各位,我也经常游走于世界各地,了解其他国家大学生的谋生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上大学,怎么找工作,怎么找到房子等,实话实说,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大环境和大时代是最为艰难而且令人困惑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比你们更拥有竞争力。我也发现,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很羡慕你们,他们都觉得中国经济发展神速,令人惊讶,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充满激情,享有成长的空间和机遇。大家别忘了,不是所有国家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像你们这样在生存、发展、追求幸福上所遇到的压力的。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压力,这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才能获得的。总之,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比你们父母那一代更幸福,必须认识到这一来自上一代和海外朋友们对你们的重视和关怀,在此基础上,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我最后说一句:你们别自卑,要自信,在当代高考录取竞赛中,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很多!” 

每当说完这些,大学生们毫无例外地给予热烈的掌声,其实,他们并不是为我这个来自海外的演讲者鼓掌,而是针对他们自己的鼓舞和渴望。听到我讲述之后,他们终于醒悟过来,并且明白:“是的,我们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超级大国美国的环境要艰难很多,不需要自卑,只需要勇敢。”我则很享受他们自我鼓掌的那一时光,自以为“我还是说了一点给力的话”。

的确如此,中国每年的高考考生有1000万左右,能进北大的只有3000人左右,这一竞争度无疑世界第一(清华也同样,作为北大人,我绝不是轻视清华,清华也是个好学校,北大和清华应该同舟共济,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培养、输出大师)。不过,从我在北大读书期间开始,学生们对校园生活感到没那么快乐,甚至厌烦,觉得尽快走出校园、走向美国(最好是哈佛)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时此刻,我可以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北大已经变成哈佛的预科班了。这是社会现状与青年认知之间的严重鸿沟,是中国高校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以及中国崛起的悲哀。

我曾于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当过外教,教过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的聪明才智始终让我感到惭愧,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在教书和交流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中国的未来一定取决于人才开发,以人为本,靠人发展。如何制定合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使人变成人才,才是影响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2008年3月26日,人大校园内咖啡厅,我跟班上一名男生聊了一个小时。当时他读高二,他初二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日语,是我最老的学生之一。他小时候在日本待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日语说得很标准。见面前他主动给我打电话用日文解释:“加藤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您,能否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给我?”

学生的诉求和邀请,我绝对不会拒绝。我在中国最珍惜与学生之间心连心的交流。这次跟他见面是因为他要从人大附中退学,去英国读高中,然后接着上英国的大学。我作为他的老师,必须弄清楚他作出这一选择的理由。

我们俩从回顾过去的故事说起。他对我说:“老师,你也成长了。”我就假装生气:“这是什么话!别跟老师这么说!”开玩笑而已,其实我一直很享受跟学生的这种平等关系,没有压力,只有友谊。感谢老天给我在异国他乡当老师、接触青年才俊的难得机会。

他要离开“今天的中国”、去“现在的英国”的理由,主要是他想“挑战”一下自我,面对新的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让我回想起他读初二时特别调皮、不懂事的情景。个子长得已经和我差不多——1.85米的他毫不客气地对我说:“老师,你也明白,如果是在中国,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上北大、清华都没问题,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我不觉得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追求这样的生活让我缺乏动力。我不想把生活搞得这么简单,我想以其他方式过充实的生活。”

说得充满思想,受益匪浅。

我一直向学生们反复强调“独立思维、培养个性”的重要性,看来今天开始开花结果了。那次我跟学生的聊天是深聊,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这才是真正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中国师生之间都能有像我们这样的沟通。目前,中国的高中生,还有无数的大学生正处于困惑状态。学生承受着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巨大压力,但无论如何都要前进。因为’,在类似今天中国这样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的学历才能向上走,向前走。在他们看来,读不到好高中,就读不到好大学,读不到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就很困难,如若发展不好,就很难拥有好的社会地位,也过不上幸福的生活。从现实来看,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就像我平时反复强调的那样,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后文凭时代”,文凭不等于文化,上学不等于教育,光有文凭,或光上好学校对一个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是不足的。做好人比做好事更重要,培养文化比好文凭更重要。但愿这能够成为贯穿在当代中国广大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共识。

可以肯定的是,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是面临祖国快速转型与多种文化冲击的转折一代。如果他们想改变社会,首先必须接受自己是属于“被”转折一代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再把视线切回到高校教室。每当我走进教室,首先跟学生们共享一个沟通规则:“大学是搞什么的地方?是搞教育和研究的地方。它才是社会上最大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应该是开放、自由、包容的场所。那么,从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课堂民主比其他民主要重要得多。”

下一瞬间,学生们也一般给予我掌声,说明大家平时在教室里表现得有些沉闷,课堂不够自由、开放,一般都由老师们单方面讲述,甚至学生被灌输理论什么的。我的演讲往往也起到使学生们释放平时所积累的不满情绪的作用,令人欣慰。

与上述“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很多”一样,这是我每一次务必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我说:“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担心自己过于浮躁、迷茫、纠结,我也曾收到过无数类似的邮件。但我告诉你们,在当今中国正面临如此快速转型的大环境下:年轻人浮躁、迷茫、纠结是正常的,不这样才是不健康的。如果你们对任何问题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对自己的未来都能够规划得那么清晰,对祖国的未来都能够透视得那么明朗,那么,这个国家才是没有未来的。不折腾的社会是不会有进步的,不折腾的年轻人也是不会有进步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们,你们现在浮躁、迷茫、纠结的状态本身是极为正确的。让我们继续浮躁、迷茫、纠结,好不好?!”

当前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在拥有一定程度物质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摸索所谓的“选择”中,有些孩子已经深刻认识到,“机会不是单数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他们可以选择出国,开拓自己的视野,探索另一条成长之路。我的学生中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现状。

每年到高考季节,我都会深思高考对中国人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本着自己有限的经历,现在得出的结论是:高考对中国孩子的成长而言一定是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选择不是单数的,而是多数的。或许,一旦有了选择,年轻人就会变得更困惑。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现代化时代,我不相信今天的孩子不比上一代幸福。

我重申一遍,在人生道路上有了选择的今天的孩子比毫无选择的他们的父母一代要幸福得多。有些孩子正是因为有了选择而变得更加困惑。然而,这才是幸福的困惑。既然有了选择,就没有理由回避它,要有勇气面对它。

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也是年轻人,咱们的前辈们也曾年轻过,或许至今依然抱着年轻的心态去追求年轻。 “年轻”实际上是没有年龄限制和分界线的,是值得社会全体成员去共享的一种美德。

让我们抱着一种年轻的心态,靠自己的行动,携手证明: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加藤嘉一

初稿曾发表于《新京报》,2010年7月3日

第一次修改于广东中山,2011年7月15日

第二次修改定于北京,2011年8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加藤嘉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0545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4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