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周风雨录/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1815年3月,法国风云突变,拿破仑在戛纳登陆,卷土重来;军队争相归附,城市座座易主。刚复辟一年的波旁王朝风雨飘摇,巴黎进入戒备状态。国王路易十八却以阅兵为掩护,借华宴迷惑对手,半夜仓皇出逃。这批显赫贵族、护卫随从与羽林军在凄风苦雨中艰难跋涉,从巴黎向北逃窜……《圣周风雨录》始终弥漫着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

本书的作者是路易·阿拉贡。

内容推荐

路易·阿拉贡(1897—1982),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曾被誉为法兰西民族诗人。《圣周风雨录》是阿拉贡的历史小说代表作。1815年3月,法国风云突变,拿破仑在戛纳登陆,卷土重来;军队争相归附,城市座座易主。刚复辟一年的波旁王朝风雨飘摇,巴黎进入戒备状态。国王路易十八却以阅兵为掩护,借华宴迷惑对手,半夜仓皇出逃。这批显赫贵族、护卫随从与羽林军在凄风苦雨中艰难跋涉,从巴黎向北逃窜。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广博与精微,再现了法国历史上“百日政变”时期以拿破仑和路易十八为代表的两大政治势力的较量和逃亡阵线上的风风雨雨,揭露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专制独裁与警察统治,路易十八的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和宫廷贵族的奢华淫糜、羽林军的奸杀掳掠。《圣周风雨录》气势恢弘而又细致入微,既描绘了辉煌的历史画卷,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理,堪称历史小说的巨著和佳构。

目录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轮廓(总序)

辉煌的历史画卷深刻的历史哲理(译本序)

圣周风雨录

第一卷

第二卷

作者简介

译后小记

试读章节

多讨厌的三月天!大雨滂沱,浸饱了田地和道路;即使短时放晴,太阳从垂于天空的大块乌云之间露出来,也不足晒干格雷奈尔的空场。战马在这种泥淖的场地里操练,早已疲惫不堪。不仅如此,王宫卫队的军官也缺乏训练,许多人人伍才不过两三个月。参谋部里有不少帝国王公的旧同僚,甚至还有布奥拿巴的旧军官,诸如劳·德·洛里斯通、统领宫廷黑骑卫队的德·拉格朗日侯爵、国王卫队统领贝尔蒂埃·德·瓦格拉姆王爷,以及十八岁离家出走加入克莱伯军、现在格拉蒙骑卫队的雷泽将军。不过,也有不近情理的怪现象:有些老好人,各方面都不错,就像德-迦奈侯爵那样,才当个少尉;还有执政府时期就回国的人,雾月十八政变之后投靠了布奥拿巴,至今还原地踏步,复辟王朝根本不予提拔…一有些上校,甚至有些将军,在王宫卫队中,军裤上也只镶一两条杠…一反之,那些榴弹兵、宫廷骑卫、羽林骑卫、国王侍卫等等乌七八糟的人,委任状全是花钱买的;他们在家全是幼子,最大的长处就是从未为那个窃国大盗效过劳。无马可骑的骑卫,一旦要开赴战场,也许会拿到一支枪:他们可以组成出色的步兵,不过始终没有操练过。

只有原地踏步,好等将近三千名骑卫的洪流过去。

后天便开春了。特奥道尔轻轻抚摸着“老六底”,他这匹出色的灰坐骑的臀部。想来真有趣,骑卫的军装一律红色,不是以服饰区别,而是根据坐骑的毛皮划分成灰、黑两部。在寒冬季节,要搞到一匹既符合这种要求,又是骑兵可乘的真正战马,虽说大费周章,他总算如愿以偿了。当初,他自然想弄一匹盎格鲁一诺曼底混种马,讵料比登天还难,即使有他在凡尔赛的舅父帮忙,也无济于事。无可奈何,他又跑到卡尔瓦多斯省去寻觅,可是向他兜售的非驽即骀,根本不胜征战的劬劳。他要的是骏马良驹,第一天能冲锋陷阵,次日仍可驰骋沙场。运气还不错,总算碰到这匹混种马。它健壮有力,英姿勃勃,是传到诺曼底的东方黑毛良马阿拉伯戈多尔芬种的后裔,因此身段如刀砍斧削,骨架硕大矫健,浑身上下没有一点肥膘。据说,“摩尔头”种马的弱点是脚力不强,然而“老六底”似乎打破了这种传统说法。对这匹“老六底”,特奥道尔喜爱得发狂,全队上下对他也无不艳羡。此刻,“老六底”湿淋淋的,分不出汗水和雨水。好,走吧,从这儿到洛雷特区只有几步路,对你这有种的家伙来说,是不算一回事的;到了就休息,巴普蒂斯特总是给你备好料,他还是洗刷牲口的好手,让人给你刷毛,你喜欢吗,嗯?“老六底”伸长脖颈,并不回答。特奥道尔凝望前方,只见青石瓦屋顶的巴黎市区、郊区,以及位于左首的金光闪闪的残废军人院。这一上午练下来,虽然周身绵软无力,但是精神舒畅,反而排遣了昨夜在营房草垫上合衣而卧所产生的郁闷心情,因为他爱马,爱操练。不过,人的心情也好比天气,太阳出来,也不能尽行驱散乌云。这十天来,一种压抑的气氛笼罩着生活。如果情况明了,至少也不会……营区里的传闻,乍听好像谣诼,可是在城里到处又能听得到。在咖啡馆里,国王卫队、轻骑兵、宫廷骑卫,越来越出言不逊,决斗日趋频繁:当兵嘛,就是为了打仗。

从联军进驻巴黎,直到1814年夏季,经常是法国同外国人打斗;尤其是布奥拿巴的旧军官,动不动刀劈年轻德国人或俄国人。后来,只剩下法国人了,青年之间便开始拼命。晚间,在罗昂街的王家大酒店,同胜利者开怀畅饮。所有这些事情,简直荒唐透顶!好家伙,那个科西嘉人在昂蒂布登陆了,率领千把个刁民,又能怎样昵?再来一次冒险吧!他的眼中流露出讥诮的神色。自不待言,巴黎是保王派的天下。然而,行人看见他穿这身军装经过,便相互捅捅臂肘,窃窃私语,特奥道尔哪能视而不见!还记得一天晚上他喝醉了酒,那个姑娘对他说:“真可惜,你在红衣卫队!”杜伊勒利宫周围有人来回徜徉,形迹可疑。还有,已经招募了志愿兵,召回了休假的军人。从3月9日以来,一直处于戒备状态……1月份那时候,特奥道尔定做了红色军衣、白色和灰色军裤、开司米马裤,以及镶有朱红条的斗篷,他打扮起来,还像孩子一般开心。头盔镶金饰银,顶端包着金光闪闪的金属,垂下一束鬃毛,他又是摆弄,又是试戴,还用手指钩住衬了绒条的帽带,另一只手则抚摩着由弯曲的黑羽毛捧护的白饰缨。尤其是宫廷骑卫,对这种从盔缨飘散下来的黑羽饰特别得意。这套装束是一大笔开销,虽然特奥道尔除了继承母亲的东方人型的眼睛,还继承了她的一万里弗尔年金,但是他父亲却乐于替他付款,还给他购置了法国式马鞍、朱红色鞍□,以及行囊必备的成百上千的小物件。正如爸爸讲的,小特奥最讲究坐骑的鞍辔、马刀、长枪和子弹盒了。Quo mit et lethum……视死如归……这是宫廷灰骑卫营营纛上的豪迈的誓词,这一誓词也同样镌刻在每名骑卫头盔那颗金黄缨球的前面……特奥道尔更是常常默念,就好像这个誓言是他本人立下的,是他命运的指南,因而他每次跨上马,总感到心醉神驰,意欲冲向死亡……这无疑是恣意妄为,但他常常以这种孟浪之念排遣思绪,竟至头脑热昏,当上了国王的骑卫。

这种行止自然在他和他那些自由派好友之间造成了隔阂。甚至更糟糕。尤其像罗伯尔,像奥拉斯。想起他整个少年时期的这些伙伴,心里不免有苦涩之感。离开巴黎之前,怕是见不到面了。他不打算解释。路易丝实在不该插到她丈夫和这名宫廷骑卫之间。娴雅的路易丝,跟十年前去世的特奥道尔的母亲同名……还有其他部队的军官们,对王宫卫队同样没有好感。这情况上周就看出来了。当时,贝里公爵视察巴比伦兵营,受到的迎接颇为冷淡。亲王殿下身体矮胖,言语粗鲁,容易发火,他由一队宫廷骑卫前呼后拥;特奥道尔身在扈从之列,经过时听见有人窃窃私议。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巴比伦营中的官兵,同那些借口节省开支而被逼退役的人一样,心里自然要犯嘀咕,恐怕就是迟早为了取代他们,才把委任状匆匆发给这些黄口小儿;这些刚出校门的孩子,就像这个小阿尔弗雷德,跟闺秀在一起都难辨真假,他们哪个也没见过奥斯特利茨,也没见过别列津纳河。这种安排,无非是因为他们家庭可靠,忠于王朝……还因为他们家庭肯出钱!每人自行装备,组成这种宫廷卫队,国王倒不用花几个钱。诚然,每名骑卫每月有八百法郎的饷银,不过,他们家庭必须证实为他们的食宿花费六百法郎。P14-17

序言

这是法国20世纪文学中以历史事件为描述内容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处理的题材,是法国19世纪前20年间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反复斗争中极富有戏剧性的一段历史,即史书上所谓的“百日政变”。对于熟悉那个时期历史过程的读者来说,百日政变本无需多加介绍,但考虑到外国文学普及面在我国远远大于外国历史知识的普及面,也考虑到这本小说中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无不涉及那个时代的社会变故、世道沦桑,我们觉得仍有必要对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简要的概述:

……

阿拉贡逝世于1982年。从19刃年参加法国共产党后,他与自己的党在风雨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关于他逝世的公告中这样说:“他始终愿为党服务,就像他自己常说的那样,尽管有时对他是极其痛苦的。他入党五十五年,始终不渝,其深邃的入党动机胜过任何历史裂痕。”《圣周风雨录》写于苏共二十大与匈牙利事件后一两年,正当反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世界的时候,这本小说是否也多少反映了共产主义阵营中一个杰出人物当时的痛苦心情与心理上的“历史裂痕”呢?

后记

译后小记

这是一部智慧的书,而不是消遣的书。译来常不顺畅,读来也未必轻松。所谓常不顺畅,是由于作者笔触纵横捭阖,时难追寻;读来未必轻松,则是读者看到书中的奇文妙论,不待掩卷便会神思驰骋。读此书与译此书一样,获得的不是一时的消遣,而是闻道的欢欣。

本书原名《圣周》。有译成《受难周》或《神圣的一周》,恐不确切。天主教中星期五称“耶稣受难日”,而从棕枝主日到复活节的一周,则习惯称为圣周。1815年早春,风雨如晦。拿破仑在戛纳登陆,卷土重来,其势如暴风骤雨。复辟不久的波旁王朝风雨飘摇,国王与王公大臣仓皇出逃,一路凄风苦雨,艰难跋涉。一周是历史的缩影,风风雨雨是人生世事的写照。因此,我听从蒋信先生的高见,书名译为《圣周风雨录》。

蒋信先生曾译过四万余言,因另有著述而中辍,难免未竟之憾。沈志明君译了三章,亦未使人得窥全豹。但前辈时贤译事之功,不可埋没。

李玉民

1989年6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周风雨录/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路易·阿拉贡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6599
开本 32开
页数 6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5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Louis Aragon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