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章著的《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以溪州(今湘西州的北部和张家界市西部的桑植县、武陵源区)社会历史发展与“改土归流”的关系为研究课题,探讨了湖南西北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在土司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图书 | 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胡炳章著的《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以溪州(今湘西州的北部和张家界市西部的桑植县、武陵源区)社会历史发展与“改土归流”的关系为研究课题,探讨了湖南西北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在土司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溪州地区经济环境 第一节 溪州地区地理与气候 一、溪州辖区的地理疆域 二、溪州的山川 三、溪州的气候 四、溪州的民族 五、溪州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溪州的物产资源 一、山林物产 二、溪河水产 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四、矿产资源 第三节 溪州地区的水陆交通 一、山道交通 二、水路交通 三、码头与驿站 第二章 溪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 第一节 采集与渔猎经济的变迁 一、原始的采集经济 二、古老的渔猎生产方式 三、渔猎生产工具的改进 第二节 农耕经济的发展 一、粗放式的原始耕作 二、田园耕作方式的普及 三、先进农耕技术的传播 四、溪州地区的畜牧业生产 第三节 日渐成熟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溪州的手工业经济 二、土司时期溪州手工业的发展 三、改土归流后民间手工业的繁荣 第三章 羁縻州时期溪州社会经济 第一节 五代与两宋的“圈地”热潮 一、酋长群体的“圈地”运动 二、迁入者的“圈地”行为 三、从“罔地”到租地的变易 第二节 轻徭薄赋下的生存压力 一、五代至宋的轻徭薄赋 二、采集、渔猎与农耕混合的生产方式 三、溪州百姓艰难的生存 第三节 羁縻制度下的溪州社会生活 一、溪州百姓的衣食住行 二、岁时节 日与婚丧嫁娶 三、商业贸易与社会交际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溪州地区社会经济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实力 一、人口增长的多元因素 二、人口增长与溪州土司的实力增长 三、溪州土司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第二节 土司时期的溪州社会经济 一、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 二、商贸集市的增长 三、溪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三节 土司时期的经济生活 一、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方式的落后 二、赋税与朝贡 三、土司时期人民的生活 第五章 溪州社会经济与“改土归流” 第一节 溪州土司“改土归流”过程 一、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改土归流” 二、溪州土司“主动纳土” 三、末代土司的归宿 第二节 溪州社会经济的巨变 一、精明开放的流官政治 二、蓬勃发展的溪州经济 三、方兴未艾的溪州教育 第三节 后人对“改土归流”的评价 一、榆讨土司制度的利与弊 二、改土归流与溪州社会文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炳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1318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14-06-01 |
首版时间 | 2014-06-01 |
印刷时间 | 2014-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8 |
CIP核字 | 2014083469 |
中图分类号 | F129.2 |
丛书名 | 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