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从字面上看,它是一本自然科学的论著,读起来却完全没有同类著作的枯燥和呆板,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法布尔生动活泼的拟人化描述中,蝉、蚂蚁、螳螂、蜜蜂、蝴蝶、萤火虫……各种各样充满了灵性的昆虫呼之欲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可爱的虫儿视为人类的朋友。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又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这在其他自然科学论著中是前所未有的。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博物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名著,其中部分章节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文章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法布尔将其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能力与“现场直播”式的生动写作能力完美结合。侣75年,法布尔满怀“对科学真理的热情”,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举家迁往乡间小镇塞西尼翁。1880年,法布尔又在当地置办了一处“荒石园”,他在那里开始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法布尔用自己独有的“法布尔风格”,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他对昆虫生活的细致观察,征服了全世界读者。他将昆虫的生活以及为繁衍种族进行的斗争和人性世界相联系,通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传世佳作。这是“虫虫世界”中的荷马史诗,更是文字的舞蹈、生命的呼喊、童年的重现。《昆虫记》共有十卷,本书精选其中的经典部分,配以原版精美彩色插图,将法布尔对科学真理的挚爱、对自然的独到理解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2.玫瑰形饰物
萤火虫不仅要在干草秆儿一侧进攻猎物,使猎物失去知觉,而且还要在这个危险的地方把它吃掉。可想而知,它为这么一餐所做的准备工作可绝不简单。
萤火虫是怎么消灭掉猎物?是不是真正地“吃”它呢?换句话说,它是不是先把蜗牛化整为零,切成小块儿,然后再用咀嚼工具细细磨碎呢?应该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在捉到的萤火虫嘴上,发现过固体食物的踪影。从严格意义上说,萤火虫不是在“吃”,而是在“喝”。和其他肉食性蝇类的幼虫的进食方法一样,它也是先把猎物变成稀的肉粥,然后再慢慢享用。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用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一只蜗牛被萤火虫麻醉后失去知觉,这个过程通常是由一只萤火虫独立完成的,即使是遇见大型蜗牛,它也是单打独斗。不久,一些客人匆匆赶来了,两位、三位,越来越多。大家围坐在桌前,与真正的主人不发生任何争执,一起共享筵宴。几天以后,我把蜗牛壳口朝下翻转过来,壳里面的东西就像锅口朝下倒汤那样,一股脑地流了出来。显然此时美餐已经被享用完毕,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些没什么吃头儿的残羹冷炙罢了。
事情已经很明显了,萤火虫轻轻地叮咬了蜗牛几次,动作极像我们最初看到的“拧”。几口下去,蜗牛的肉就变成了肉粥。客人们在肉汤里注人各自的胃蛋白酶(或消化液),然后分得了自己的那杯羹。用这种吸食法吃东西的萤火虫,除了那两颗叮刺猎物并注射毒素的尖牙以外,口腔里再无其他消化食物的“装备”。所以,萤火虫的尖牙在向欺负对象体内注射毒素的同时,无疑还注射了一些能使肉质液化的其他物质。通过这番彻底转换,萤火虫就可以把蜗牛完全地消灭掉,
尽管有时蜗牛所处的位置不佳,要维持其平衡很难,但萤火虫还是能利落地把它们做成精美的佳肴。下面来看看这精彩的一幕。我把蜗牛饲养在一个容器里,容器顶部盖着一块玻璃。有时候蜗牛会爬到容器的顶部,用身体的黏液把自己粘挂在玻璃上。由于它们只用很少的黏液粘着自己,所以只要有轻微的晃动,蜗牛壳就会从玻璃上脱落,掉到瓶子底部去。
萤火虫也会经常爬到容器顶部的玻璃盖子上,它们借助着攀爬器官来弥补腿部力量的不足。它会先选好一个猎物,仔细探查一番后,找到一条可以下嘴的小缝,轻咬一下,使躲在缝隙内的蜗牛失去知觉。然后,萤火虫便毫不迟疑地开始制作蜗牛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锅粥就是它们的饕餮盛宴。
当萤火虫吃完大餐以后,蜗牛壳就完全空了。然而,那仅靠薄薄一层黏液粘挂在玻璃上的壳并没有脱胶,甚至不曾有丝毫的移位。这个蜗牛壳中的“隐居者”还没来得及发出任何抗议,就逐渐化成了肉粥,从最初被攻击的那个点上一点一点地被吸食干净了。所有的这些小细节无不向我们,表明,萤火虫的麻醉式叮咬是多么迅捷、有力,而它食用蜗牛时所用的技巧又是多么娴熟。
为了捕捉到爬到高处玻璃片上或草秆儿上的蜗牛,萤火虫必须具备特别的腿或攀爬器官,才能让自己不跌落下来。很显然,单凭它们笨拙的短腿是不够的。
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萤火虫确实拥有一个特别的攀爬器官。在它身体的腹面,靠近尾部的地方有一个白点。在放大镜下发现这个白点是由十几个粗短的肉质小管(或称作指形物)组成的,这些小手指时而聚集成一簇,时而伸展开来像一个玫瑰形饰物。它不但可以帮助萤火虫黏附在光滑的表面上,还有助于攀爬。
如果萤火虫想要牢牢地停留在玻璃片或草秆儿上的话,只要伸展开这个“玫瑰形饰物”,像一张大手一样支撑在物体表面上就可以了。它分泌出的天然黏液,帮助萤火虫牢牢地附着在支撑物上。如果萤火虫想要在物体表面上爬动或是往高处攀爬,只需交替开合这个“玫瑰形饰物”即可。
玫瑰花形的指形物虽然没有关节,但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事实上,它们更像小管,而不是手指,因为它们无法抓握住任何东西,只能靠黏液吸附在物体上。
这些玫瑰花形的指形物非常有用,因为除了吸附和攀爬的功能外,还有第三种功能,那就是充当海绵和刷子。每当萤火虫餐后休息的时候,它就用刷子在头和身体上刷来刷去,放心,脊椎的韧性足以使它完成这个精彩的表演。它非常仔细地,从身体的一端一点一点地刷到另一端,这说明它对清洁自己的身体怀有极大的兴趣。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萤火虫要如此细心地清洁和修饰自己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把壳内的蜗牛变成肉粥,然后再花几天的时间吃掉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整个过程肯定会把身体弄得很脏,因此,清洁和打扮便成了它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P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