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返巴比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爵士乐时代最伟大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最具创造力,最优秀的抒情代表作!

在本书中,挣扎在社会与家庭剧变中的菲茨杰拉德,以满溢的情感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直击人心的动人经典。

在他俩无意识地开始折磨着彼此的爱,将它撕裂成碎片之前,他曾是如此深爱着她。在最闪亮的时代也是最孤寂的时代,用带着悲伤的爱与希望去呐喊。

内容推荐

本书是菲茨杰拉德继《本杰明的奇幻旅程》后,又一本精彩的短篇小说合集。书中收录了菲氏1926~1937年间陆续撰成的八篇作品,其中包括刊载于《星期六晚邮》的《富家男孩》《宝贝派对》等六篇精彩短篇小说;著于1931年,被誉为作者最优秀作品之一的本书;以及作者晚年的短篇杰作《长路漫漫》。

在本书中,挣扎在社会与家庭剧变中的菲茨杰拉德,以满溢的情感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直击人心的动人经典。从自信满满的浮华年代,到自我沉沦、走向绝境,菲茨杰拉德用他的笔,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写下无数让人为之心碎却又低回不已的文章。良善与冷酷,华丽与落寞,爱情与仇恨,喜悦与悲怆……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落幕的钟声中,呈现出那绚丽时代那稍纵即逝的璀璨之光。

目录

富家男孩

宝贝派对

最后的佳人

魅力

风暴渡航

两个错误

重返巴比伦

长路漫漫

附录:爵士年代的宁静之音

试读章节

富家男孩

1

如果先从单个人说起,在你认识它之前,你会发现你已创造了一个典型;如果先从一个典型谈起,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创造出来。这是因为我们全是古怪的人,全都藏在我们的面孔和声音之后,比起我们想让人认识、或我们想认识的自己更古怪。当我听到有人宣称自己是一个“平常、诚实、开放的人”时,我会确信他一定他隐藏了一些,确切无疑的、也许是可怕的事情——他辩称的平常、诚实和开放,是他提醒自己犯不法行为的方式。

故事中,典型没有多数,更没有复数。只有一个富有的男孩,这是他而非他兄弟的故事。我一生都生活在他的兄弟们当中,而这位一直都是我的朋友。此外,如果我写关于他兄弟们的故事的话,我应该一开始就必须攻讦所有的谎言:穷人对富人津津乐道,而富人向来只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一个他们所建构起来的狂妄的结构。所以当我们在读一本关于富人的书时,我们要预备好对非现实的认知。即使是聪明热情的生活报导记者,也会将富人住的乡村写得像仙境一样不真实。

我来告诉你们关于真正的富有。他们和你我不同。他们极早就拥有并享受财富,而它对他们意义重大。财富以一种方式,让他们在我们硬心肠之处显得柔和,在我们信任的地方显出冷嘲热讽,除非你生来富有,否则很难理解。他们心底深处在想,他们比我们优裕,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到生活所需的报偿和庇护所。即使当他们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世界。甚或沉沦到我们之下,他们仍然在想他们比我们优裕。他们很不同。我唯一能够描述小安森·亨特的方式,就是把他当做外国人一样去接近他,然后固执地将他附会在我的观点里。否则我有片刻接纳他的观点的话,我就会迷失——除了一出颠倒次序的电影式叙述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表现的。

2

安森是六个孩子当中的老大,他们将来有一天要分享一份一千五百万元的财富,而他已到了懂事的年龄——七岁了吧?这是本世纪之初,当胆大的年轻女人已经坐着刺激的“汽车”,沿着第五大道行驶之时。那时日,他和他弟弟有一位女家庭教师,她说得一口又清晰又轻快又好的话,所以这两个男孩就跟她说着那样的话长大——他们的用字遣词都非常活泼清晰,不像我们说的话那样含混不清。他们虽不像英国小孩说着纯正的英语,却学到了对纽约市时髦人士来说显得古怪的腔调。

到了夏天,这六个小孩从七十一街移居到了北康涅狄格州的大房子。那并不是一个时髦的居住地点——安森的父亲想尽可能延迟孩子们对那一面生活的认知。他略优于他所处的阶层——那个组成纽约社会的阶层,而到了他这时期,这个阶层已经变成俗不可耐、正式得粗鄙的“镀金年代”了。所以他要他的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拥有健康的体格,长大过着正当的生活,并且成为成功人士。他和他太太细心照料着他们,视他们如自己一样具有才能,直到两个大一点的孩子离家求学去;不过,这在巨大的住宅里实行起来很困难——在我自己年幼度过的中小型排房里,就简易多了——我不曾远离超过能听见我母亲的呼唤声,能感知到她在场、赞同或不赞同的范围之外。

安森第一次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是在他在康涅狄格的村里了解到带有妒羡意味的美国式尊敬。同他玩耍的男孩,他们的双亲总会问候他的父母;而当他们的小孩被邀请去亨特家玩时,也都会微微感到兴奋。他将此当做事物的自然状态,而且对所有不是以他为中心——在金钱上、在地位上、在权威上——的群体有一种不耐烦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一直伴他度过余生。他厌恶与别的男孩为了争先而竞争——他期望优先的地位能自然而然地赋予他,如果不能,他就退人自己的家庭里。他的家庭很富足,因为在东岸,财富多少还是一种封建、宗族形式的事;而在俗不可耐的西岸,财富则将家庭成员分化而形成“小团体”。

到了十八岁,安森去纽黑文市念大学的时候,已经长得又高大又结实,带着学校规律生活而形成的澄净肤色与健康光泽。他的头发黄黄的,在头上长成有趣的样子,他的鼻子是鹰钩样的——光是这两点就使得他称不上英俊——不过,他具有自信的魅力,以及某种率直的格调。上流社会的人在街上与他擦肩而过时,不需旁人告诉他们就明白,他是个富家男孩,上过最好的学校。虽然如此,他真正的优越感却阻碍了他过成功的学院生活——独立却被误认为以自我为中心,适当的敬畏拒绝接受耶鲁大学的标准,被以为贬低了所有那些具有这样标准的人。所以,早在毕业之前,他就开始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纽约。

他住在纽约他自己的家中——拥有“那类不可多得的仆人”——由于他的善良、幽默,以及卓越的办事能力,他很快就成为自己家族的中心。

P3-5

序言

梦想的幻灭与再生——菲茨杰拉德与《重返巴比伦》

郑天恩

《重返巴比伦》(Babylon Revisited)是菲茨杰拉德继《本杰明的奇幻旅程》后,又一本精彩的短篇小说合集。相较于《本杰明的奇幻旅程》以收录菲氏早期的著作为主(1919—1924),《重返巴比伦》所呈现的则是菲氏中晚期作品的另一种不同风貌。

论者认为,以《伟大的盖茨比》(1925)为分界,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伟大的盖茨比》之前,菲氏的作品普遍洋溢着自信、清新的风格,虽然笔端偶尔会流露出忧郁的气息,但是整体而言展现出的仍然是一种纯粹而美丽的感觉;但是到了后期,随着《伟大的盖茨比》的叫好不叫座,他所深爱的妻子泽尔达(Zelda)的精神问题,以及浮华度日所带来的生活压力,种种因素的交织,使得他的作品风格不再如前期的轻盈,而是转趋沉重、阴郁与虚无幻灭。本书收录了菲氏自1926—1937年之间陆续撰成的八篇作品,其中包括了六篇刊载于《星期六晚邮》(Saturday Evening)的精彩短篇作品;撰于1931年,被誉为菲氏最优秀作品之一的《重返巴比伦》(Babylon Revisited);以及作者晚年的短篇杰作《长路漫漫》(The Long Way Out,1937)。

正如前面所述,和《本杰明的奇幻旅程》相对照,《重返巴比伦》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重。它的内容充满张力,感情宛如要满溢而出,直击人心,但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优雅、翩翩起舞的爵士年代,而是一种挣扎、一种呐喊、一种不平静的生命历程所发出的,让人为之心碎却又低回不已的声音。菲茨杰拉德的写作风格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主要原因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从社会方面来说,20世纪20年代早期,美国在哈定与柯立芝两位总统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那是一个消费至上的年代,爵士乐、汽车、电影……象征着繁荣的一切事物都大为盛行;年轻人追求享乐与奢华,流连忘返于舞厅与夜总会之中:那是一个人人做着“美国梦”,梦想一夕淘金的年代,也是菲茨杰拉德笔下。浪漫而华丽的“爵士年代”。但是迈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畸形的繁华逐渐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产业衰退,社会不安,人们不务生产,只是将手头的钱投入股票市场追求纸上的虚幻财富,其结果就是1929年的经济大恐慌。大恐慌一夜之间戳破了繁华的假象,也让爵士年代的奢华归于幻灭,正如作者在《重返巴比伦》一文中借着酒保领班鲍尔之口所发出的感叹,“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作者个人而言,这段时间也是一段不幸的时期。他与泽尔达的婚姻一直处于不稳的状况,对感情的执著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矛盾,让菲茨杰拉德备感煎熬;1930年,泽尔达精神崩溃住进了疗养院,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恶劣,情况甚至恶化到了互相写书抨击彼此的地步。梦想的幻灭与现实的动荡不安,让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视野和深度。

在《重返巴比伦》中,这种情感的煎熬可说是处处可见。和《本杰明的奇幻旅程》不同,这本书的主要场景不再是华丽的别墅与夜夜笙歌的派对,而是一幕幕更为深沉与阴暗的画面——暴风雨中的渡船、空荡荡的里茨饭店吧台、老旧荒废的赛马场,以及精神病疗养院——以这些忧郁的场景为开端,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艰难,以及对于年轻时代梦想幻灭的慨叹,透过极其洗练而动人的文笔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这本书并不只是单纯地将压力转嫁给读者的无味读物。在书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过去所熟悉的菲茨杰拉德的身影;他对泽尔达的爱一如往昔,对浪漫与美的追求也始终不变。然而,正因为他心中有着不变的追求与执著,所以在面对现实的剧变时,感受到的痛苦也特别深刻。这种深刻表现在书中,便成为了一篇篇打动人心,让人阅后不免掩卷长叹,但却又忍不住低回品味其中深意的作品。如果说《本杰明的奇幻旅程》是晶莹剔透的钻石的话,那这本《重返巴比伦》便是纹理深沉的青玉原石,外表看似平凡,但却隐隐散发着内敛而温润的光泽。

如同村上春树所言,这是一本“漂浮着美丽而哀愁气息的书”。没有生命的坎坷,无法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菲氏在本书中所展现的,正是历经劫难后发自内心最深处的肺腑情感,也正因为如此,本书才能在历经六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继续让无数世人为之动容。午夜梦回时,阅读这本《重返巴比伦》,那种内心的悸动与低首沉吟的感触,将带给所有读者一种永难忘怀的阅读经验。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每次阅读《重返巴比伦》的开头时,总会感受到一种新鲜的冲击。它在最朴实的文笔中,散发着美丽与哀愁的气息;菲茨杰拉德的这篇作品就是宇宙,极小的、个人的宇宙的缩影。

——村上春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返巴比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柔之//郑天恩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0767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2
14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