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旅/书话文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谈书的书,若论文体,大概应归入“书话”类。给“书话”取名,似应有点书卷气,但又不可晦涩,于是取了《书旅》这个名字。书旅,意思是读书仿佛是在书中旅行,目接森罗万象,心游天地之间。发愤忘食,乃艰辛之书旅,有所收获,乃快意之书旅。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李乔是研究中国行业神的专家,有专著行世,并以大量的杂文、随笔活跃于文坛。

这是本谈书的书,书名《书旅》,意思是读书仿佛是在书中旅行,目接森罗万象,心游天地之间。发愤忘食,乃艰辛之书旅,有所收获,乃快意之书旅。

目录

卷一

 细听太史公的绝唱

——写在《韩兆琦<史记>新读》边上

 用两杆秤读一部传记

 读《看了明朝就明白》

 关于《蜀碧》

 “挺经”蠡测

 毛泽东评《经史百家杂钞》

 关于“读书,人便愚,多读更愚”

 叹《水云楼词》

 从《十批判书》到《读(随园诗话>札记·论秦始皇》

 我们有证据!

——默思《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

 烈烈“三不朽”,凛凛一将军

——读《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

 满天风雨满天愁

 三松堂里无玄虚

 鬼才杂文

 老牛堂的血脉

 满纸沧桑,满纸清雅

——谈赵珩和他的书

卷二

 师爷的著作

 绍兴师爷的恐惧

 清代“考工记”

 商人之书二题

 堕民与《我谈“堕民”》

 《中国流氓史》补谈

卷三

 关于宋明市民心态史的一封信

 滴酒观世界

 学术田野的旅人

 至琐至细 大俗大雅

——谈邓云乡先生的《燕京乡土记》

 怀旧与平民史

 “红底金字”年代的北京孩子

 读《天桥》记

卷四

 鲁迅祭书神小考

 江绍原与《发须爪》

 中国民众造神史的一个个案

——《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自序

卷五

 序跋小史

 一个“弱”字,驰骋天下

——序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纵横谈》

 我写《清代官场图记》

 《烈日秋霜》自序

 《人在史中》自序

 四乐居里的忧思

卷六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小释

 “水浒真义奚在?”

——史家罗尔纲的《水浒》一家言

 刘老老不简单

——读《红楼梦》札记

 王癞胡芳名考

——读《阿Q正传》札记

 鸿渐

 读孙犁

卷七

 愿天下有志者都成了读书种子

 考据谈屑

——从《新编日知录》谈起

 日记大千

 书山乱叠读《夜语》

 “知人论世”的方法

 《古今谭概》的易名及其他

 韵语书话

后记

试读章节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四美具”三个字,我想移来概评王春瑜先生的史学随笔集《看了明朝就明白》。史识精卓、学养深厚、文采焕然、裨时益世,即王先生之书的“四美”。这“四美”恰好就是曾国藩给好文章立的标准,即义理、考据、辞、经济(经邦济世)四项。曾国藩的标准,实际就是“四美具”的标准。

先说史识。我与王先生相交二十余年,算是相知颇深,我感觉,他可能是当今史家中受鲁迅先生影响最深的一位,他的精卓史识,常与鲁迅相通,许多就是由鲁迅的启发而来的。他的许多读史随笔、札记和杂文,“鲁迅气”很重,不论是思想,还是文章作法。“看了明朝就明白”这个书名,这个立意,我看就大有鲁迅的影响在。鲁迅爱谈明史,特别是晚明史,他挖起封建老根来,常常举明朝的故实做例子。他常说,现在的一些事,“原来古已有之”。他说的“古”,好多都是指的明朝。王先生敬仰鲁迅先生,有极强的忧患意识,故著文时常步鲁迅遗踪,着力于挖封建老根,以图清除我们社会中的封建遗毒。由于王先生自身就是明史学者,所以他在挖封建老根时,自然常常论及明朝。王先生先看懂了明朝,然后写出了这本书,于是我们就可以随着他的指点,先弄懂明朝的一些事,进而便可以弄明白现代的许多事的历史根由。比如,“四人帮”控制的专案组何以竟能将堂堂的国家主席、开国元帅囚禁起来,折磨致死,殊令今人特别是年轻人所大惑不解,但书中的《明朝特种监狱——诏狱》一文,给出了答案。一看明朝的诏狱,就会明白了,原来,这是由于“四人帮”步了明朝锦衣卫的后尘,搞法外之法。

再说学养。书中的《明朝的阿Q》一文,也很让我有“看了明朝就明白”之感。阿Q本是民国时未庄人氏,但王先生以他的考据功夫,从繁杂的明代史料中爬梳挖掘出了好几位明朝的阿Q,让人既感到新奇,又让人明白了:原来明朝也有阿Q,原来阿Q精神的历史是那么的悠久绵长,真不愧是千古相传的“国粹”。王先生写史学作品,一向重考据,他引证的许多材料,若不是读了无数史料是发现不了的。我写《行业神崇拜》时,读过百余种野史笔记,自我感觉已经不少了,但一读王先生的书,真有一种“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惭愧。“文革”中给挨斗者挂黑牌,是否有历史渊源可寻?王先生根据一本稀见的《闲中今古录摘抄》(黄溥作)考证出,挂黑牌之举乃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朱元璋因对元朝降臣危素不满意,便下令“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素不如象’,挂于危素左右肩”。他不仅给危素挂黑牌,还把危素的名字拆开来写,以示污辱,这与“文革”中给“牛鬼蛇神”挂黑牌,并把黑牌上的名字打上叉子是多么的相似,真是看了明朝就明白呀!王先生的考据功夫,与他师从谢国桢、陈守实二位先生关系甚大。谢陈二师都是极重考据的史学名家,王先生既深受二位先生的教泽,又颇有出蓝之象。

再说词章。史家写美文,自古不多见,能把史著写成美文,委实不容易。司马迁的《史记》,可谓史家写的美文,鲁迅谓之“无韵之离骚”。当代许多史家都在追求写“史学美文”,但成功的不多,王先生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位。王先生的文字,清雅、洗炼、劲健、自然,常含有一种深挚的忧患情怀,让人读后怦然心动。如他在书中评点明朝的一个太监做的一首诗时写道:“‘曾人皇家大网罗’(笔者按:太监诗中的一句),真是可圈可点。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其实就是一张黑暗的大网,插翅难飞的宫女、太监,像笼中鸟,失去自由,消耗尽青春年华,直到无声地死去。他们是何等的不幸。”这样的史评文字,流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忧患情怀,深含着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深刻批判,行文则是清雅、洗炼、自然,给人以难得的美感。

最后说此书可以裨时益世。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历史上的事,不过是隔帘花影,与现实是不大挨边儿的。但实际上,现实都是由历史而来的,现实也终将会成为历史的一个片断。谈历史,常常就是为了谈现实。在这本书的每篇文章的末尾,都有一节文字,题“金生叹曰”(金生叹是王先生的一个笔名),内容是将谈论明朝史实与谈论现实杂糅在一起,再引出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教训和哲理。“金生叹曰”显然是源自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和蒲松龄的“异史氏曰”的,其简洁、精警也有类先贤,但其内容则都是站在现代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如《长啸·王孙·名妓》一文末尾,金生叹曰:“朱元璋大封诸王,控制要害,分制海内,目的是为大明江山‘广磐石之安’。在朱元璋看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他的子孙都是龙种,不会挖自己的墙脚,因此最靠得住。但历史事实,终于粉碎了他的迷梦。……其子朱棣谋反,夺了其孙建文帝的权,搞得天下大乱,鸡飞狗跳。在明末大乱中,他的子孙何尝起过半点屏藩作用!可见血统论早已休矣!谁还想将这种封建僵尸复活,肯定是对历史潮流的反动。”这一“金生叹曰”,既有睿智的史识,又有沉重的慨叹,使人不禁油然联想起三十多年前血统论嚣张至极的动乱年代,那是我们曾经亲历过的可怕的年代。王先生的“金生叹曰”,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一定要铭记“文革”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要让那段痛史重演。P14-16

序言

我国历史悠久,并且首先发明了印刷术,历代所印之书,总数虽不可确考,但以一人之力,终其一生,所读之书也不过是存世之书的九牛一毛而已。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历代读书人写读书心得的书却很多,甚至从东汉起,专门有了“书后”的文体,韩愈、柳宗元文集中屡见之,后人仿效者不少,明代名士王世贞更著有《读书后》八卷(按:前贤郭沫若、钱穆引《读书后》,均在“读书”下加逗号,将“后”字与下文联属,不知《读书后》乃书名,此一时疏于查考所致也)。不过,这类书与诗话类体裁有别,更与近代的书话有很大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书话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其中最为读者熟悉的是郑振铎的《西谛书跋》、阿英的《阿英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前年是郑振铎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中华书局重新编选郑先生的书话文字,印成《漫步书林》,堪称郑振铎书话精华。199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除《阿英书话》外,另有《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郑振铎书话》、《巴金书话》、《唐弢书话》、《孙犁书话》、《黄裳书话》。就我而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本科、研究生时,鲁迅、阿英、郑振铎、唐弢的书话,深深启迪了我。鲁迅的名文《买(小学大全)记》,使我感受到了清代文字狱的血腥,此文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郑振铎的《西谛书跋》,丰富了我的目录学知识。阿英的《小说闲谈》对研究明代文化,特别是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1年,唐弢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连载《书话》,虽属千字文,但文笔清新,我每篇都必看,增加了现代文学史的知识。后来结集出版,我买了一本,爱不释手。所谓书话,无非是有关书及著者的种种话题。这类作品,受到包括我在内的读者的欢迎,我想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书都是学者作家化或作家学者化的结晶。单就郑振铎、阿英、唐弢而论,郑先生是中国文学史的权威、藏书家,也是文学家;阿英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专家、藏书家,也是文学家;唐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也是有“鲁迅风”之誉的杂文家。因此,他们写的书话,信手拈来,道人所未道,文字简洁,甚至文采斐然,读后不仅增加学养,还因文字娱目,而感到愉悦。这几本书无疑是传世之作,书话这种文体,也必将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正是本着传承书话文体的愿望,我主编了这套《书话文存》。诚然,先贤们的学问成就、文学业绩,我辈难以企及。但是,加盟本文存的作者,都既是学者,也是作家。王学泰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也以研究游民及江湖文化驰名学界,并写了不少杂文、随笔;李乔是研究中国行业神的专家,有专著行世,并以大量的杂文、随笔活跃于文坛;伍立杨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年的政治史,有深入的研究,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著,更以散文家为读者熟知;赵芳芳虽没有以上诸位的名气,但从她已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一花可可半梦依依》、《朱颜别趣》以及收入本文存的新作来看,她不仅饱读诗书,且文字温润似采采流水,她写的书话,别具风格,使人耳目一新。知识性、可读性是书话的命脉。就此而论,我敢说,本文存是与前辈们的书话一脉相承的。

编一套书话文存,余有志于此亦久矣。前年京中及陕西有出版社编辑来舍下约稿,我提出编此文存,他们都表示欢迎。但后来报选题,都被单位一把手否决。老实说,时下某些出版社的一把手,根本就是学术外行。去年我跟商务印书馆的王乃庄、常绍民、丁波先生说起出版这套文存,他们都很支持,此书才得以面世。这里,我对商务印书馆深表谢忱与敬意!

2010年2月20日

农历年初七,于老牛章

后记

这是本谈书的书,若论文体,大概应归入“书话”类。给“书话”取名,似应有点书卷气,但又不可晦涩,于是取了《书旅》这个名字。书旅,意思是读书仿佛是在书中旅行,目接森罗万象,心游天地之间。发愤忘食,乃艰辛之书旅,有所收获,乃快意之书旅。

对于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读书能长知识,还有一个心理原因,就是文革时代不让年轻人读书,我曾被弄得愚不可及,因而心里存下一种对没有书读的恐惧感,所以,多年来我拼命地读书,大量地买书,仿佛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消弭这种恐惧感。

我的职业,非官而近官,官场红尘时时袭来,但我总是提醒自己,切莫失去读书人的底色。古词云:“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我喜欢这几句词。

读了书,便想写点与书有关的文字,如书话之类。孙犁、黄裳二位先生的书话,我甚喜欢,于是生出模仿之念。已故史学家姜纬堂先生曾鼓励我:“你就学黄裳的路子。”但我心里明白,天下闻名的“黄裳书话”是很难学得像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效颦一下。我最初写的几篇书话书评类文字,受到了王春瑜、邓云乡和阎崇年几位先生的称赞,其中有一篇,还被孙犁先生注意到了。先生们的鼓励和关注,成为我后来经常写作书话之类文字的起点。现在这些文章要结集出版,我要向先生们道一声谢。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的巨擘,中国文化的重镇。我能在商务出书,真感到莫大的欣喜和荣幸,同时也感到惶恐,我怕辜负了商务这块牌子,怕耽误读者的时间。我感谢商务的出版家对小书的肯定,特别要感谢对于小书的编定给予直接指导和帮助的王乃庄、丁波两位先生及编校工作者。

李乔

2009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旅/书话文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680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