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大国性格
内容
试读章节

查理大帝和文化精神——持刀剑的基督——皇帝的继承人查理

查理大帝(742—814)是日耳曼三四个具有才干的统治者之一,是他,第一个向往世界帝国,这是无数日耳曼人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是今天再次占领了他们心灵的梦想。这一梦想不时诱使查理大帝开始征战邻邦,一再获胜。然而,虽非他本人所愿,他却是日耳曼民族分裂的种子,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法兰克人,而不是日耳曼人,犹如一千年以后的俾斯麦,始终认为自己是普鲁士人一样。

这种情况可能只出现在一个伟大人物身上,而且在8世纪。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知识尚处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关于查理的历史虽然只有很少文字记载,然而对子孙后代还是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们可以想象,庄严的法兰克国王正襟危坐,努力学习,掌握了读书本领后,他开始试图书写类似德文文法那样的东西。当他的艾克斯拉沙佩勒宫廷用优美的拉丁文装饰起来后,他已收集了不少古老的日耳曼民间传说,记录了一些日耳曼历史。圣·博尼费斯等其他大人物从来不和稍微脱离教规的人说话或共桌进餐,但是查理大帝在穆罕默德侵略法兰克后不久就给哈隆·阿尔·拉西德写信和送礼物去,在偶然的戎马倥偬间隙,他常常说,“让我们做些使今天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吧。不要让别人指责我们白白浪费光阴!”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责任感和在他以前没有任何日耳曼人享有过的威信。对于人们的记忆来说,这样的话比任何战役更有生命力,因为它具有普遍意义和足以使后辈仿效并得到鼓励的力量。

查理大帝身材高大茁壮,精神饱满乐观,对世界具有远大的目的。他喜欢讲话并讲得很好,语句清晰服人。虽然他性格专横急躁,但所有关于他的记载,都认为他和蔼可亲。谁也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孩子,但在他60—70岁期间,他还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他非常钟爱自己的女儿,为了能与她们终生为伴,他不答应她们出嫁,但可以自由谈情说爱,并认他们的孩子为自己的孙辈。他曾经为一个爱妻的亡故而悲哀了好几年。这位爱妻曾丢失过一枚魔术戒指,他常常在艾克斯拉沙佩勒皇宫他爱妻丢失戒指的水池旁边长时间地默坐。

世界对查理大帝的思想早就有所察觉,至少在一件事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公元781年,查理大帝从朗古博特出发夺取意大利几年以后,战争已稍事平息,他重新访问了这个国家,当他站立在一座代表千年文化的古老的纪念碑前时,他深深地被这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和相比之下他自己民族的愚昧无知缺少文化这一事实所震动。不像今天的野蛮主义者,查理大帝承认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虽然这个国家有可能被武力所征服。这位第一个条顿族皇帝把意大利的核桃树和杏树移栽到他自己北方的花园里去,这一事实最雄辩地说明了日耳曼人是如何地向往着美丽的南方。与此同时,为了更崇高的任务,查理大帝在他40岁时,不畏旅途艰险,亲自骑马越过1.2万英里,去学习这个被征服国家的文化与精神。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从比萨、帕尔玛,穿过阿尔卑斯山带回自己宫里五六位从事文学和传奇的学者。给予他们与亲王一样的俸禄及充分的创作自由。享有这种待遇的人即使在社会上也令人另眼相看,因为当时连高级官员都得不到充分的自由。而在另一方面,他严格控制贵族,不断地派出暗探,经常是一名教职人员和一名文官,到男爵的庄园去看看,他们是否荒芜了给他们的领地。

查理大帝比较轻易地征服了朗古博特和巴伐利亚,但为了征服萨克森,他却花了30年的时间,并且即使在征服后,也只在短暂的时间内维持他的统治。出于日耳曼人的预感,这个实际上分裂为很多部落的强大的民族抗拒法兰克人,更反对查理企图借以征服他们的基督教。日耳曼人第一次互相在战场上厮杀。因为萨克森人狂热地坚持古老的信念,禁止信仰基督教,违者处死,而法兰克人决心以自己手中的刀剑,把基督教强加于他们。即使查理大帝不惜一次杀戮4500名萨克森人,这也是以基督的名义进行的。

这一切使查理大帝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萨克森人不禁要问,自由平等在哪里?新的信仰不是这样向他们许诺的吗?一次,一个被俘的萨克森贵族维杜肯特与查理大帝在一起吃饭,虽然两人坐在不同的桌子上,维杜肯特还是看见了在他们面前台阶上的一些乞丐。

“看来您的基督生活很贫困”,维杜肯特嘲笑这位幸运儿,“难道要我向那几位已经被你饿死的基督低头吗?”查理大帝面红耳赤。编年史记载下了这段话。

查理大帝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时已快六十岁了。应当时受到重大压力的教皇的请求,查理大帝进军罗马,把教皇的敌人打得粉碎。

P15-17

书评(媒体评论)

德国思想界人物同国家与政治的脱节现象,使得德国的历史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当这个国家强盛的时候,其思想精神总是遭到涂炭,反之思想精神就得到发扬。这本新书的目的就在于试图摆脱德国人个人的命运,而阐释德国民族的性格。从阿尔明尼乌斯到希特勒,这是一部不断重复充满悲剧和嘲讽的历史。一个培育了歌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怎么会一再走上野蛮主义的道路?全世界的人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本书将对此提供一个答案。

——艾米尔·路德维希

日耳曼人此时在欧洲大概是最健康、最强壮、最有活力及最富裕的人民。……他们都是粗野而欢乐,以声色调剂其虔诚。他们可能是残暴的,因为由他们对犯人所使用的可怕刑具可以证明,但他们也可能是仁爱而慷慨,而很少在肉体方面表现他们神学上的凶猛;在日耳曼,宗教裁判曾遭受无畏的反抗,却通常被压制。他们强健的精神宁愿嗜酒的幽默而非枯燥的机智,融化了他们的逻辑感及美感,而使他们失去了法国人或意大利人心灵上那种文雅与明敏。他们贫乏的文艺复兴沉没于书籍的崇拜;但是具有坚强的耐性,纪律的勤勉,凶猛的勇气的日耳曼思想,使他们得以打败罗马权力,而且已经给予他们产生历史上最伟大学者的希望。

——威尔·杜兰

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原序

楔子

第一卷 统治世界之梦

 从卡尔大帝到古腾堡(800—1500)

第二卷 教义的斗争

 从路德到开普勒(1500—1650)

第三卷 国家与精神的分裂

 从大选帝侯到歌德(1650—1800)

第四卷 世界公民及民族主义分子

 从贝多芬到俾斯麦(1800—1890)

第五卷 衰落

 从威廉二世到希特勒(1890—1940)

序言

《德国人》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

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而在作者笔下的德国历代统治者,从古代条顿族首领,德国的皇帝和将军,到纳粹头头希特勒,无一不怯懦狠毒,凶残野蛮,背信弃义,野心勃勃,妄想征服全世界。

这本书写成于四十多年前,是正当全世界人民对德国民族所作所为都感到困惑、惊愕、愤怒和仇恨的时刻,于1941年出版的。作者对德国法西斯深恶痛绝,早年迁居瑞士,并于1932年加入瑞士籍。1940年以后,路德维希定居美国, 《德国人》是他在美国写成的。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德国人盲从希特勒,到处杀戮抢劫,对人类犯下了滔天大罪?路德维希深刻地解剖了德国人性格上的弱点,并且指出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甘心忍受战败屈辱的地位,听信了希特勒蛊惑人心的谎言,甘心情愿听任法西斯的驱使。路德维希谴责德国人的愚昧无知,为他们误入歧途而惋惜不已。读者从作者的分析中,会看到他对德国人的否定多于肯定,但贯穿全书的,仍是他对德国人的深情厚谊。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罪责,已由历史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作者在这本出版于战争期间的书中对德国人的无情鞭挞,用意在于期望一切追随希特勒的德国人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改邪归正,使德国悠久和优秀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译者深信,由于作者爱之深切,而对德国人作出的过分的批判,不会抹煞德国人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艾米尔·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的布列斯劳(Breslau,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编者注)。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创作了《歌德》、《拿破仑》、《俾斯麦》、《威廉二世》、《天才和性格》和《艺术和命运》等一系列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而蜚声欧美文坛。他曾对美国记者谈话中称: “我15岁开始写作。在20岁到40岁期间撰写了一系列戏剧,其中有12部戏剧汇集成一部文集,半数在舞台上演出过。早年受到霍普特曼和尼采的影响。30岁以后,首先试图撰写俾斯麦传,此后利用青年时代为写戏剧搜集的素材,专心从事创作刻画心理的传记文学。……我从来也没有要找到新的历史材料的野心,更多的是利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塑造形象性的人物,使读者读起来,好像在大街上邂逅于故人旧友一样。”《德国人》也许是作者撰写的最后一部巨著,他在数十年创作无数德国历史伟人传记的基础上,通过本书将德国历史串连一起,刻画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阐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梦想主宰世界的卡尔大帝,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行星规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狂飙运动中兴起的伟大文学家歌德,愤世嫉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在作者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这本书是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侨居美国的德国人的反思。在这本书战后湮没了近三十年后,美国又于1980年重版发行,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温故而知新,无疑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内容推荐

本书写成于美国加州,1941年用英文出版,正值全世界对德国民族之所作所为不仅困惑、惊愕,而且仇恨并愤怒的时刻。该书在二战之后湮没了近40年。1980年在美国重版。本书正标题为“德国人”(THE GERMANS),副标题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Double History of a Nation),显示作者力图用心理学上的“人格分裂”为理论框架,描述日耳曼民族“内心分裂”的历史。

本书重点描述公元800年至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兴衰: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为牛顿万有引力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狂飚运动中兴起的伟大文学家歌德,愤世嫉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德国人的精神里,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攀登人类文明高峰,这是作者“崇敬”的一面;而凶残野蛮,背信弃义,怯懦狠毒,野心勃勃,妄想征服世界,这是作者“很反感”的一面。

编辑推荐

《德国人》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

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大国性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艾米尔·路德维希
译者 杨成绪//潘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84752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1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516.1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