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雨春晚情(电视导演黄一鹤的心路历程)/传媒人物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先生曾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用古诗词形象地归纳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指立志、下决心,表示能在恶劣的形势下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发展的主要方向,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指追求、忘我地奋斗,表示尽管遇到各种困难,却依然能秉持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和执着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第三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指功到事成,表示在历经挫折和磨炼之后逐渐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也能豁然领悟,从而在事业上做出创造性的独特贡献。

纵观黄一鹤八十年的人生之路,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竟恰与这三境不谋而合:第一阶段求学与立志,几番辛苦,完成“知”之大境;第二阶段孜孜以求,坚忍探索,打开“行”之大境;第三阶段磨难历尽之后,功到垂成,构筑起人生的辉煌大厦,实现“得”之大境。他的一生可谓在电视艺术道路上艰难跋涉、执着开拓的一生,从最初的追寻到事业的巅峰,铺路、建设、推翻、再建设,从来没有停歇过。

漫漫人生,风雨兼程,其中留下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如果没有“知”、“行”阶段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得”阶段的硕果。所以,黄一鹤与春晚的故事,不能不从他与军营的故事讲起。

黄一鹤的艺术生命是与新中国一起起步的,若不是机缘巧合,那也是命运使然。1949年,年仅15岁的黄一鹤投笔从戎,刚走进部队的大门便进入了某部文工团,从此学习跳舞、拉琴,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文艺兵”。

文工团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它不仅具有宣传鼓动、振奋军威的功能,在活跃部队文化氛围、加强对外交往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在战时,特殊的环境又决定了文工团不仅要为战士服务,还要为战争服务。尽管年龄小,黄一鹤也可谓经历了“南征北战”。他先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从北京到郑州,从郑州转战江南,进湖北,入四川,参加解放战争。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跟随第一批抗美援朝部队到了朝鲜。在朝鲜,打了两年仗,参加了五次战役,立功一次。在革命的大熔炉中,黄一鹤不断经受着磨炼,他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人的坚毅、英勇,因此也锻造了自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

当时,我军的军事设备还很落后,没有制空权,敌人的飞机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所以,除了参加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舒缓紧张的军旅生活外,黄一鹤还要同战友们一起参与战地救助,帮助抢救、护理伤员等。那时候生活条件极差,战友们身上都生了虱子,他拿烙铁用土办法帮战友们清理,照顾伤员,同战友们一道克服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困难。也正是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黄一鹤逐渐养成了一种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作为“文艺兵”,各种动员演出、文艺表演还是黄一鹤的主要任务。在部队、在文工团的十年间,这些演出经历既构成了他最早的文艺实践,同时也帮助他完成了自身关于音乐、艺术认知和修为的“原始积累”。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黄一鹤最早接触到了我国古典文学,那些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的传统文人形象,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革命人生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他的头脑中渐渐扎了根,他不仅崇拜他们、羡慕他们,更从内心深处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在文工团从事音乐工作,还是后来转业到电视台成为电视工作者,黄一鹤身上始终都怀有一种使命感的深层原因。

有诗人曾说:穿过军装的人,就忘不了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它似乎不曾留下烙印,却悄然地融进了血液。的确,在紧张而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军人的意志得到磨炼,情操得到陶冶,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当兵人心中永远的连队与战友。绿色的军营给军人带来的不仅是锃亮的钢枪、高亢的军歌、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关于连队、战友的温馨记忆。在军营的十年。无论是战争经历还是文艺工作经历,都对黄一鹤后来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音乐实践经验的获得到艺术气质的培养,再到音乐理念的生发形成,黄一鹤多年之后的许多成功艺术实践都与此息息相关。这期间,有一件事影响黄一鹤一生艺术创作理念,他至今仍记忆犹新。

P3-5

目录

第一乐章

 第一篇 硝烟中走向音乐之路

 第二篇 攀登艺术新高地

一、电视艺术规律的自觉探寻者

二、一首古典名曲的新生

第二乐章

 第三篇 结缘迎春晚会

 第四篇 打造荧屏丰碑

一、最早的互动:电话点播为观众增加话语权

二、最大胆的决定: “就是要搞现场直播!”

三、最新鲜的创意:主持人架起连通荧屏内外的桥

四、最具境界的构想:政民联欢,与民同乐

 第五篇 打开两岸文艺交流的大门

一、吹响文艺解放的第一声号角

二、雕刻电视艺术的新品种

三、推出一首永不褪色的经典老歌

 第六篇 宁在创新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

 第七篇 泥淖中打出的“翻身仗”

 第八篇 追求完美的收官之作

一、唯一一届引入“对抗性”元素的春晚

二、唯一一届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春晚

第三乐章

 第九篇 放不下的春晚

 第十篇 探险晚会新天地

一、服装节文艺晚会《大连之夏》:文化元素唱主角

二、电影节文艺晚会《银海山茶红》:出画入画放异彩

三、公、检、法、武警大型晚会:戴着“镣铐”的

 优美“舞蹈”

 第十一篇 陶醉电视艺术片花园

附录

 附录一 黄一鹤旧作两篇

对《春节晚会》的思索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1985)导演手记

 附录二 黄一鹤友人文章四篇

黄一鹤印象——春节联欢晚会札记

黄一鹤的“拼”与“啃”

不仅仅只有笑声

开春大典

黄一鹤艺术工作年表

内容推荐

黄一鹤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真情、清新、质朴”六个字。当然,这一切在开始时是潜藏的,朦胧的,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道路之后,是在千多部作品的实践摔打中,才逐渐意识到,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和观众对话。当然,这里包括说什么和怎么说。为了找到这六个字,黄一鹤走了一条这么长的路。几乎熬尽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在上述追求下,近几年来黄一鹤拍摄了像《梁祝》、《红莓儿开》、《张明敏的歌》这样一些作品,就是在春节晚会这样的以喜庆、红火为主要色彩的作品中。黄一鹤也尝试着融进了“动情”的场面以试图强化晚会的感情冲击力,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田园、宫承波编著的《风雨春晚情(电视导演黄一鹤的心路历程)/传媒人物书系》总结了黄一鹤的电视艺术人生历程,着重描述黄导的春晚创作经历及秘辛。

编辑推荐

黄一鹤,高级编辑,电视文艺导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办人之一,执导过五届春晚,是央视春晚历史上单人任导演届数最多的一位,堪称“春晚第一人”。在从事电视文艺导演工作的40年间,曾先后执导各类电视艺术片及电视晚会一千多部,其电视文艺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各类电视作品奖。田园、宫承波编著的《风雨春晚情(电视导演黄一鹤的心路历程)/传媒人物书系》分三部分总结了黄一鹤的电视艺术人生历程,着重描述黄导的春晚创作经历及秘辛,图文并茂。书中有众多名人的题词、书法、绘画,像范曾为春晚创作的《春牛图》,田连元、于洋、陈佩思、姜昆、洪民生、侯耀文的题词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雨春晚情(电视导演黄一鹤的心路历程)/传媒人物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园//宫承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72970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2014270414
中图分类号 K825.42=76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