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字记》的出版过程中,姜庆共先生和刘瑞樱选择了12位与上海字体书写、设计工作有着紧密关系的职业人作为他的采访对象,以他们亲身经历的个人经验和感悟,整理和记录了每个人的访谈口述。12位人士的精彩文字为本书增添了理性的回顾性文案,与本书图像的展示相互映照,更加深了本书的学术厚度。
图书 | 上海字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上海字记》的出版过程中,姜庆共先生和刘瑞樱选择了12位与上海字体书写、设计工作有着紧密关系的职业人作为他的采访对象,以他们亲身经历的个人经验和感悟,整理和记录了每个人的访谈口述。12位人士的精彩文字为本书增添了理性的回顾性文案,与本书图像的展示相互映照,更加深了本书的学术厚度。 目录 人类的印迹与城市的表情——李新 请先阅读 二十世纪上海中文铅活字字体设计、铸制简表 参考资料 18431861 1868—1899(图001—008) 1900—1909(图009—030) 晚清上海印刷业的变迁——印刷教育工作者郭宝宏口述 1910一1919,(图031—048) 1920—1929(图049—071) 1930—1939(图072一117) 我们字体设计最辉煌的时间段是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 表现内容、变化最多——工商美术收藏家左旭初口述 1940—1949(图118156) “姚体”我刻了一千三百多个字,那个时候我只想怎么样为 自己报社做一些贡献——刻字工姚志良口述 1950—1959(图157—187) 我们成立字体室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整理和统一 新旧笔画的字形——字体设计师陈其瑞口述 1960—11)69(剧188—230)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设计了“留兰香牙膏”包装 ——包装设计师赵佐良口述 1970—1979(图231272) 宣传画的特性决定了标题字体的变化不宜多,要求规范、 大气、醒目、具有号召力——美术编辑林伟光口述 1980—1989(图273332) 画插图、写字,以前动手对做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书籍设计师袁银昌口述 1990—1999(图333—352) 美工老早(以前)-1“万金油”,百搭呀,样样要做的 ——美工陈立建口述 黑板报是居委会的一个窗口,主题要明确,版面要清爽 ——美术爱好者乔照华口述 2000—2014(图353—400) 字体对我来讲是画面的一部分,是当作图形去写、去设计的 ——插画师薛颖峰口述 最后,封面上“繁花”两个字是我自己写的——作家金宇澄口述 希望“新人文宋”能给当下的中文正文字体的设计、排版 带来新的思考——设计教育工作者陈嵘口述 后记、鸣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字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姜庆共//刘瑞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2913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4-12-01 |
首版时间 | 2014-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 |
CIP核字 | 2014169538 |
中图分类号 | J292.1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1 |
宽 | 144 |
高 | 3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