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强编著的《从后宫走向前朝--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介绍了,《甄嬛传》只是皇后争斗史的一角,这里要讲的是历史长河中历代皇后从后宫走向前朝的争斗轶事!
后宫,是最残酷的争宠密集地;前朝,是最黑暗的集权根据地。看各个皇后们,怎样从后宫的争宠走向前朝的集权。
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有一些女子,她们既能在后宫兴风作浪、独领风骚,又能走向前朝让文武百官俯首帖耳、臣服足下。她们是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往往积聚着比男人更大的胸襟、气魄和能量,无论这股能量是大是小,总能在历朝历代掀起巨大的波澜。这,就是历代走向前朝的皇后们。
在中国古代宫廷制度中,女子不能从政,包括皇后在内,她们不能干预朝政之事。然而,自秦汉以来的400多位皇后中,仍不乏手握大权、甚至皇权的皇后们。
夏志强编著的《从后宫走向前朝--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依照历史事实和相关历史典籍,选取了自汉代至清代的50位皇后,如汉章帝皇后窦氏、唐太宗皇后长孙氏、清太祖皇后叶赫那拉氏等,对她们从政的事迹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叙,全书文风简洁明快,论述颇为生动。
这些前朝的皇后,或干预朝政,或直接从政,虽然情况各不相同,历史评价或褒或贬,但她们都敢于挑战男性主导的皇权,本书试图从皇后从政这个视角,再一次审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
(1)初期,帮助刘邦得天下
女人当政,是从西汉时刘邦的皇后吕雉开始的。
吕雉当政十五年,先后“替”刘盈、少帝、刘弘三位年少的皇帝把持政权,虽然没有政权更迭的危机,可政治黑暗到令人无法想象。
吕雉作为女人没有什么政治主张,她的施政举措只是以“看家护院”为主,而巩固政权的筹码便是吕家的外戚。
有关“漂亮的吕雉嫁给小小的亭长刘邦”的故事,堪称是“一枝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最好的注脚。
按照秦朝的规定,基层组织为“里”,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如果套用现在的基层组织,“里”可比照街道居委会,“亭”至少可比照街道办事处。年轻的刘邦娶吕雉的时候,是泗水亭长。
之所以说是“一枝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主要是因为刘邦少年之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与美貌的吕雉不够般配。好在刘邦也有一样好处:虽然农业生产还是学不来,可吏事却一学就会,当亭长也属于发挥了他的长处。后来,他结交了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为日后成就霸业,积累了最重要的人脉。
吕雉的父亲吕公也是有官有职的人,他与沛县县令是好友。县令因为遭人诬陷在家躲避,吕公上门安慰,恰巧刘邦也去县令家问候,于是两人就算结识了。
据传吕公会看相。在县令的餐桌上,吕公注意到,这个叫刘邦的年轻人虽然官职不高,但生得仪表堂堂、气宇昂然:方脸、高鼻梁、美胡须,完全是贵相、官相。就像一般家中有女待嫁的父亲一样,吕公动了心思。
酒足饭饱以后,刘邦准备告辞。吕公拦住他说:“我喜欢研究相术(在西汉几乎成风),今天看见你,感到你的前途不可限量,是大福大贵之命。所以,我想问一句,你成家了没有?”
刘邦客气地说:“本人很穷,没有漂亮的女孩愿意嫁给我,所以至今还是孤身一人。”
吕公连忙说:“我的长女相貌还可以,我想把她嫁给你,不知你的意见怎样?”
真是“天上掉下个吕妹妹”!刘邦真是很惊喜,因为他知道,吕公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家境殷实,娶了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子,对自己的前途一定会有帮助!于是刘邦欣然同意。
回去后,刘邦立即打听吕公长女的情况。一听说吕雉生得漂亮、聪明伶俐、性格活泼,还有一些“文化”,于是马上请媒人上门说亲。
那边厢,吕公回到家后,把见到刘邦并许嫁女儿的事情和吕夫人讲了。
吕夫人可没看好刘邦,她说:“你一向说,咱们的姑娘命相奇贵,要嫁给贵人!怎么一个小小的亭长,你就同意了?况且,他家的状况也不好,穷得很,咱姑娘过门不得受苦吗?”
但是吕公认准了刘邦,不顾夫人的反对,坚持把女儿吕雉嫁给了这位刘亭长。
奈何亭长的官太小,那点儿俸禄不足以养活家人,还需要做些农活儿日子才能过得下去。过去,刘邦孤身一人没有牵挂,他不爱干农活儿就不干,可现在不同了,刘邦娶了媳妇了,媳妇又漂亮又能干,他不由得也就勤快了。所以小两口恩恩爱爱,下田劳作所得,加上刘邦的亭长收入,小日子过得不错。
婚后,吕雉先后为刘邦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子取名刘盈,就是后来的惠帝;女儿即是后来的鲁元公主,两个孩子都很得吕雉喜欢。
秦二世元年(前209),秦廷命令各郡县遣送罪徒到骊山建筑始皇陵,沛县县令让刘邦押送罪徒。在大泽中,刘邦酒后放了罪徒,待酒醒了之后,他知道自己惹了祸,便不敢再回沛县了。他自动放弃亭长职务,辗转在多个地方游荡。
令刘邦没想到的是,他虽然居无定所,四处流荡,吕雉却带着子女,一下子就找到了他。
刘邦非常惊讶,问吕雉是怎么找到自己的。
吕雉说:“无论你在什么地方,空中总有云气盖着,我善于观察云气,所以知道你在哪里。”
刘邦高兴地说:“有这种事情?我听说,始皇帝常说‘东南有天子气’,莫非我刘邦有这个福气吗?”
当时,由于无法忍受秦二世的残暴统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刘邦也纠集一帮好友起兵反秦,号称汉军。吕氏家族的很多人都参加了刘邦的队伍。
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5年,反秦义军基本上形成了刘邦、项羽两大队伍。秦灭亡后,刘邦与项羽的战争不可避免。在刘邦项羽两军的对峙中,刘邦长时间处于劣势,甚至让项羽抄了老家,刘邦的父亲和吕雉都被扣为人质,只有两个孩子逃出,为刘邦所救。
虽然战事不利,但刘邦的艳福却来了。
一次,刘邦被项羽追得迷了路,不得不逃到一个小村落,在一户人家中安歇,这户人家姓戚。吃过饭后,戚氏突然提出要将女儿嫁给刘邦。
刘邦说:“我逃难到此,承蒙留宿,已经是感激不尽了,怎么好再娶您家贵女做妻子呢?”
戚氏说:“都说我女有富贵相,我相信她应该嫁给你。”
于是,刘邦在落难途中又与戚氏定了婚约。戚氏就是后来的戚夫人,她与吕雉合演了一出夺嫡大戏。
公元前203年,即汉高祖四年,楚汉签订“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停战协议后,项羽才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送还给刘邦。
不久,项羽失败,刘邦正式称帝。P1-3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始终没有肃清。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在顽固的封建思想中,女子无疑是受压迫的,即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也不例外。她们只能深居后宫,而当她们没有子嗣。或者失宠于皇帝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就极其悲惨了。
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这些身份地位高贵的皇后不为吃穿发愁,但她们最多只能统领后宫,无法走到前朝——政治永远是男人的天堂或地狱。后宫女人不得干预朝政,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被长期作为一项禁令。
然而,即便如此,在我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的四百多位皇后中,仍不乏干预政治、干涉皇权者,甚至有像武则天这样的女皇,以及像慈禧那样实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后。
在中华民族泱泱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叱咤风云的统治者多为男子,女性掌权者屈指可数。但从名气来说,女性统治者大多声名显赫,吕后、窦后、武后、慈禧太后等更是耳熟能详,她们在历史上的功与过至今仍被史学家广泛讨论。
一般来说,后宫干政容易造成皇权旁落、外戚把持朝政,甚至整个朝政的动荡。如整个汉代,几乎就是一部外戚干政的历史,汉初吕氏强势干政。继之是强悍的窦氏、王氏等。汉武帝“杀母立子”尽管残忍,实在是鉴于前事的不得已之举。西汉始终没有解决后宫干政的局面,最终造成了‘‘新莽代汉”的后果。
甚至到了唐代,武氏将后宫、外戚干政推向了顶点,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称帝的女皇帝。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外戚都是武则天鼎革的谋划者、参与者,当然也是姑母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为了谋夺继承权无所不用其极。直到武则天去世,中宗复辟,武氏家族势力才消落,但取而代之的又是中宗皇后韦氏势力。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本书所列的五十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均曾干预朝政或直接临朝听政。虽然情况不同,后世对她们的评价也或褒或贬,但她们敢于向男性主导的皇权挑战,这种精神便是可钦可敬的。她们中有的被废黜,有的丢了生命,甚至累及家族,有的受到后世的尊敬……无论结局如何,她们的生命都曾绚丽如花,都曾在皇帝的后官与历史的前台上,掀起过一阵如磐风雨……
我们试图从“后宫走向前朝”这个视角,再一次审视和解读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或许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