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铁山人一直姓铁
内容
编辑推荐

《铁山人一直姓铁》作者刘德学深刻描写了南芬露天矿的历史以及铁山人的精神世界,用人物作为活生生的符号,串联起南芬露天矿差不多百年的过往,还有它对共和国的贡献以及它自身的明天。

本书用各个层级的人物作为活生生的符号,串联起南芬露天矿近百年的过往还有它对共和国的贡献以及自身正在准备操作的明天。

内容推荐

忘记什么,别忘记劳动。

刘德学著的这本《铁山人一直姓铁》中写了一群有品位,有性格,有德行,有抱负,有担当,有爱好,有态度,有温度的在亚洲最大单体露天铁矿劳动的铁山人。这些人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体现着没有铁,骨就会软、血就会淡、魂就会散的时代工匠精神。

连皮带骨地写南芬露天矿的历史以及几代铁山人的灵魂,用各个层级的人物作为活生生的符号,串联起南芬露天矿近百年的过往,还有它对共和国的贡献以及自身正在准备操作的明天。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酒中装王国

第二章 铁山衍南芬

第三章 恨别鸟惊心

第四章 感时花溅泪

第五章 铁山前世考

第六章 日月换新天

第七章 拐杖敲夕阳

 No.1:原动力车间主任彭昆明:精忠报国

 No.2:原副矿长于兴源:培训1200个待业青

 No.3:孙宝昌家里还留着飞鸽牌缝纫机;从下坑到打大钎的徐福林:活到100岁感知幸福

 No.4:原动力车间工会主席赵明沛:骑单车跟白云交流天真

 No.5:原总工程师李明俭:用科技改变铁山

第八章 晚霞红满天

 No.1:排土车间司机孟繁崇:开别拉斯540的上帝

 No.2:运岩车间主任叶永新:墙上挂着MT5500运矿车照片

 No.3:排土车间发动机大拿詹俊山:要退休,还要把技术全留下

第九章 唯改革者胜

 No.1:南芬铁矿后勤服务部主任赵克南:一粒米中有乾坤

 No.2:纪委副书记赵云峰:刮骨疗毒使他更看到希望

 No.3:文化艺术顾问王志华:铁山需要精神和文化的制式

 No.4:刘秀文的排水班:军事化、透明化、人性化

 No.5:任期最长的矿长刘刚:一切要对得起矿工

第十章 中流砥柱坚

 No.1:供电车间班长王立仁:接好两个班儿

 No.2:机动科副科长高松权:在铁山修够学分

 No.3:矿办调研员陈亮:怕丢总在叫自己魂儿

 No.4:穿凿车间三班班长邰永伦:和女儿将比赛进行到底

 No.5:运矿车间司机班班长郑广夫:车就是自己的一个家

 No.6:运矿车间检修一班班长辛波:身上有种洗不掉的味儿

 No.7:碎矿车间生产标兵孟祥江:差点死于石葬;碎矿车间共产党员标兵刘传义:不害怕那是骗鬼

第十一章 巾帼胜须眉

 No.1:运矿车间工会干事黄静:把爱拴在心尖上

 No.2:重型运矿车女司机姜艳:开上车就感觉美

 No.3:矿团委书记朱丹:矿山的好声音

 No.4:地质科副高级工程师王立凤:六西格玛黑带

第十二章 此生偏爱菊

 No.1:炸药厂办公室主任侯明辉:生产精神矿石

 No.2:矿业设备修造厂工人李文斌:情愿为铁山死几次

 No.3:矿宣传部原部长刘世玉:心中有三块土地:祖国,故乡,铁山

第十三章 哥仨正破壁

 No.1:原南芬铁矿车队李洪:母亲就是教科书

 No.2:原南芬铁矿汽修车间李欣:大喇叭下的小男孩

 No.3:南芬铁矿安全科科长李鹰:逃离后的折返

第十四章 大国工匠录

 No.1:穿凿车间牙轮钻司机长闫晓坤:给“响尾蛇”动手术

 No.2:爆破车间生产安全员刘振东:追求爆破美学

 No.3:矿技术科龚明:VB编程

 No.4:运岩车间工人技师徐长兴:自己的魂就是人参铁矿石

第十五章 有病要化骨

 No.1:矿关工委:高利贷隋况调查

 No.2:露天矿碎矿车间党支部书记张鹤鹏:矿工遭遇“卡街”

第十六章 梦该归何处

 No.1:排土车间设备主任王铜:一颗螺丝紧到什么程度都要走心学

 No.2:大学生林作栋、李治、杨帅、吴佳夺、马世涛:我究竟该如何存在

 No.3:矿办文书王昌猛:国企老,自己还年轻;矿团委干事谷峰:展示青年魅力

第十七章 蓝领多创客

 No.1:排土车间修路班班长陈海江:修的也是天路

 No.2:运岩车间焊工班班长吴风海:别人喜欢叫他老猫

 No.3:运岩车间检修三班班长张贵林:他还不知自己是个创客

 No.4:排岩车间检修班班长徐春文:奖励你一台轿车是玩笑

 No.5:排岩车间电气班班长金贵财:他想叫大家都成为好师傅

 No.6:三级突出贡献技术型人才翟联:身上的头衔多,有好几个“长”

第十八章 精神最销魂

 No.1:二级厨师崔智家:王府井橱窗有他的摄影作品“矿山之夜”

 No.2:碎矿车间工人黄明文:做了几十年的画虎梦,还没醒来

 No.3:运矿车间库房综合保管员季宏武:想叫工人喜欢他创作的诗歌

 No.4:矿两办主任孟令财:业余时间练心静,魂定

第十九章 三代在矿山

 No.1:原南芬铁矿矿长毛宪永之子毛岩松:还想和老爸打捞子

 No.2:原露天矿矿长、党委书记毛宪永:不能自拔的爱恋

 No.3:排岩车间电气设备员毛志达:走爷爷的路

第二十章 未来在路上

 No.1:矿党委书记金树奇:人走茶不凉

 No.2:主管生产副矿长王长军:有现场和矿工的地方就能找到他

 No.3:人参铁矿石:神奇的传说是否还会延续传说

 No.4:南芬区发改局纪延妍、徐长青:独立工矿区改造

 No.5:南芬铁矿的年龄:对共和国的贡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酒中装王国

说起南芬露天矿,它真的有好几个名字。有人习惯叫它露天矿,有人叫它亚洲最大的独体矿山,有人叫它官方的简称——本钢南芬铁矿,有人写新闻报道,或者是起草什么文件的时候,叫它本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铁矿等。其实人们最习惯的叫法还是叫它铁山。 这个简称非常地直接和硬朗。 铜墙铁壁就足以叫人震撼,何况是一座铁的大山呢?山本身就是叫人敬畏的,铁的大山更能让人仰慕。

我也更习惯叫它铁山,似乎非常喜欢铁山这个名字。你可以试想,一座山能被叫做铁山,一定是一座有力量的山,一定是一座雄伟的山,一定是意志力非常坚强的山,一定是非常有味道的山,一定是有沧桑有故事的山。

在这有故事有沧桑的山上的铁山人岂不是更有故事?

人们知道它是一座含铁矿石的山,不过人们把它叫做铁山,更多的意思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是一座含人参铁矿石的山的含义了。

对铁山的记忆和认识,在这次长时间的采访之前,可以说完全是碎片化的。不过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我生命的过往中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在我思考的经年里也是始终在过滤的。

过滤到了今天,这些碎片终于被一种东西黏合到了一起,而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人对事物的认知度,就像纯净水一样,经过几十层过滤,终于找到了事物的本质。

在很多记忆的碎片中,有小火车上的通勤矿工,他们大声豪气的,仅仅就用一只手把着小火车车门口上的栏杆,另一只手拎着饭盒。有时候,不小心,饭盒会碰翻。但他们不会怎么忧郁,脸上还是带着特有的铁山人的豪气,其实内心还是很心疼的。

当然也有的饭盒被挤翻,还是会血脉贲张,因为那个时候的一个饭盒,差不多也是一个江湖。碰倒了饭盒其实就相当于触碰到了江湖。

沸腾的车厢内,几个工友凑到一起还会打两把扑克,即使车到站,输了的人的脸上也要被贴上纸条。很多人还会大呼小叫地把贴满纸条的工人推搡着走上一小段距离,那脸上的笑容全是凯旋,即使这种低廉的凯旋,也让他们感到满足。

有从矿山到选矿厂的电气运矿车,非常准时,不一会就一趟,“咣当咣当”地在那条运输线上很有规律地来来回回地走着。两边儿的居民就是听着它来作息的,夸张地讲,在夜里,要是运矿车没有准时地开过,没准就睡不着觉了呢!

电气运矿车从西边上来,是空空的,可是从东面下来的时候就是满满的了。

只要它一来,大家就都知道,铁山就活着,铁山就醒着。

在王家堡那个地方有个万人坑。人们可能更习惯叫它庙儿沟万人坑。万人坑的名字可以说在当时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比铁山要有名气。

我的这些碎片化记忆的源头其实是源于我的亲二伯父。完全可以说,由于有了二伯父,我才知道本溪有个南芬,因为有了他,我才知道了铁山。

更是由于知道了铁山,才叫我很多的记忆里唯独铁山的记忆具有铁的兀素。

我的二伯父叫刘传喜,要是活着现在应该在90岁以上。十多年前在二伯父的葬礼上,我跪在他灵前的时候,泪水和记忆混合在一起,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他曾多次领我去铁山的情景。

那些丝丝缕缕的记忆,那些应该逝去的记忆,那些已经升腾的记忆全都融进了泪水之中。

他其实和很多铁山人一样,都是把平凡的血汗贡献给了铁山的一代人,都是把普通的付出留在了铁山的一代人,是始终把矿山当做自己的命,当做养家糊口的一个重要的营生的一代人。

不管铁山是先进还是落后,也不管铁山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都忠实地不离不弃地在铁山的大门口守望着。他们像几根肋骨,不管铁山富态,还是消瘦,这几根肋骨都能心甘情愿地插在铁山的体内,哪怕骨折。

二伯父单位小房子的窗台上总是放着一瓶酒,瓶子是化验室用的瓶子,里面装着一块人参铁矿石,还有一支人参;他的宿舍放衣服的整理箱里也有一瓶,里面同样有一块人参铁矿石和一支人参。

二伯父其实不喝酒,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泡两瓶酒,而且是一模一样的。上班能看着,下班后还能看着。退休后他把酒捧回了老家,一直存放了很多年,有事没事还会看一看,只是自己不喝,也不叫别人喝。

铁山给予了他们一切,他们也把自己的全部给予了铁山。他们视铁山为父母,铁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他们和铁山一样的厚道和真诚;其实很多很多铁山人早已把铁山当成自己的国,自己的王。

二伯父刘传喜在矿山一直是个采样工。他也属于老铁山人经常说的那种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女的铁山人。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铁山工作,在动力车间当焊工的大儿子刘德昌已经退休,都快十年了,二儿子刘德亮现在在矿山的地质科,还有两年也要退休。

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每逢节假日都要去二伯父那里。

他当时住在日伪时期留下的大房子里。大房子是灰白色的屋顶,内部设施极其简陋。东西走向,两头开门。房子中间是火墙,两边是大通铺。P2-4

序言

东经123°50’,北纬41°07’,这是本钢南芬露天铁矿的地理坐标,通俗地说,就是它的门牌号。

不用赋予它什么其他的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普通的坐标。它就是一个浸满血泪的坐标;它就是一个在一个多世纪的过程中,始终让自己的母体源源不断地在发散着人参铁品质的坐标;它就是一个在无数过往里,把铁的种子都毫无保留地种在了咱们本溪的各个角落,乃至中国许多需要的地方的坐标。

它是时刻准备把自己一点不剩地献给铁山人的一个坐标。

这个地理坐标里的故事可以写成新版《一千零一夜》。

这个东经123°50’、北纬41°07’的地理坐标,本钢能记住,南芬能记住,本溪能记住,中国能记住,历史能记住,未来能记住。但它自己似乎不记得什么。

这个地理坐标是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坐标。

这个地理坐标是铁之源、钢之本的坐标。

这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熔古铸今的坐标。

走进铁山,贴近铁山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坐标下,有一群有品位、有性格、有德行、有抱负、有担当、有爱好的铁山人。

而且特别要说的是,这些铁山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魅力和符号。他们身上的符号(symbol)含义就是:铁山人一直姓铁,没有铁,骨就会软,血就会淡,魂就会散。

有了他们,铁山才有了故事,有了历史,有了传奇,有了未来!最重要的意义是,一座物理意义的铁山被铁山人加上了精神意义,由此铁山是双重意义的铁山。

后记

我在几十年的创作和写作中,始终遵循着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绣的原则,更把每一次采访当做净化自己和过滤自己的一个过程,而这次写《铁山人一直姓铁》的过程被净化和过滤得就更彻底一些,以至于到现在,铁山人的精神还在我的体内循环着。

我把这种循环尽最大的本真本原写出来,其实就是想去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现在很多身上已经缺铁的人。很可能我懂得桑养蚕的道理,自己的蚕也能结茧,茧也在抽丝,最后丝成锦绣能锦绣到什么样子,只有交给读者和时间。

物理意义上的铁山比较简单,它就是一座含有人参铁矿石的山脉。如果不是人类需要,它极有可能就会以非常不著名的一座山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存在着,它的呼吸也就仅仅是和天地交流着。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座自然属性的铁山,它安静得出奇,那个时候,你看山就是山,听山就是山,不苟且,有远方和诗的韵味。

如果我们把山比作一个巨大的容器,你给它装进去什么,山就变成了什么。铁山刚刚被开采的时候,它看山不是山,听山也不是山,只不过像一个被揉搓的线团,任意地被抽离。

当它回到人民怀抱的时候,也就是新中国建立的时候,铁山才被赋予了’一座真正的山的意义。

从此后,铁山的设备有了归属感,铁山的矿石有了灵魂,铁山的车间有了故事,铁山的班组有了传奇,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几代铁山人给予它的。

这个时候的矿山才从物理意义上的矿山变成了精神意义的矿山,也就是说,铁山还是那座铁山,但已经被赋予了双重意义。

写报告文学,我自己的主张是,被采访对象和采访者最好是不被什么约束,不被什么指定,也就是说,被采访者尽最大可能不要避重就轻,最好不要避丑就美,双方都是以诚意和诚实的态度来交流。我的这次比较漫长的采访,还是基本做到了。

我最大限度地想叫我的采访对象不放大,不缩小,不掩饰,不修饰,这些也基本上做到了。其实,之所以要这样想和这样做,就是想竭尽所能,把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写得更真诚和更可信。只有这样的报告文学,才能叫有诚意的报告文学。

铁山人真的是非常可爱可敬。有一群人是“受恩深处宜为家”的,有一群人是“宁在枝头抱香死”的,有一群人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有一群人是“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有一群人是“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的,有一群人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有一群人是“此生只为一事来”的,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体,铁山才真的可以叫铁山。

人和人相遇会产生生命,铁山和铁山人相遇,既产生了财富和精彩,也产生了精神和意义。

石头里总是藏着非常稳定的念头,这种念头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风雨侵袭,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石头里那种稳定的念头是不会变的。而铁矿石里藏着的不仅仅是非常稳定的念头,它骨子里还蕴含着勇于献身和牺牲的精神。哪怕是被粉碎,哪怕是被溶解,哪怕是被演变,只要是为了人类,它都心甘情愿,即使最后自己一干二净,片甲不留。

铁山人一直在劳动,他们身上的很多意义也还是劳动。在劳动中甘心平凡,在劳动中体会责任和担当,在劳动中体现匠心和创客精神,在劳动中勇于奉献和牺牲。

南芬露天铁矿的入口是从西面进来,如果诗意地说,他们已经从西方带来了“真经”,他们的“真经”其实就是劳动和创造。

或许真的是铁矿石的灵性给予了铁山人这样的风采,也或许是铁山人感化了铁山,一句话,铁山和铁山人是一体的,他们是融合的,他们更是相铸的。

矿石是铁的母体,铁又衍生出钢,我们现在的世界,差不多都是钢铁支撑的。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很多人还是多少忘记了矿石这个母体,以及和这个母体同生共死的矿山人。我们说现在很多人文化沙化,信仰矮化,意志软化,理想物化等,我倒是觉得这些人的身上缺少了铁的成分。有的动物的皮很值钱,有的动物的肉很值钱,人什么地方有价值?应该是他的骨头。其实骨头有价值的前提是,你的骨头里需要有铁的成分,没有铁,骨会软,连同你的血还会淡,魂更会散。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能品味青春以及体验衰老的灵魂,人是这样,大自然的山川河流也是同样。

据现今理论数据,铁山的铁矿石还能开采半个世纪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差不多再有两代人,铁山就会真的老去,甚至行将就木,到那个时候,好几代铁山人就不会在了,那么铁山应该怎么办?

世界上只有人类会自己埋葬自己的同类,并会用祭祀的办法来怀念,但作为人类和人类使用过的大山等,该怎么办,尤其是已经老去,或者是行将就木的大山,不能简单地“埋葬”就万事大吉。这里涉及法规、伦理,更有对后代的一个交代。因此说,铁山现在已经在做复垦方面的工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如法规没有深入,顶层设计还没有完全到位,资金方面的缺乏等,但铁山依旧会老去,铁山也将不再姓铁,这是从现在到以后这几代铁山人要好好做也必须好好做的一件大事情。

铁山的将来到底姓什么,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我们有能力和理由要让去年的桃花回到今年的枝头上,铁山人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

铁山为我们人类服务了这么多年,该给它一个最后的交代。铁山人也正在思考这件事,更在做这件事。

真的,别忘了铁山,更别忘了铁山人。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世界,等后来人再一次相遇铁山的时候,新铁山留下的应该是前人对后人的感恩和敬重。

刘德学

2017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铁山人一直姓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德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90142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201708122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