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南旧事/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海音女士是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同时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本书是她早年的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佳作。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发生的故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雅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内容推荐

《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自1960年出版以来,不但在台湾畅销不衰,在大陆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地融人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目录

冬阳 童年 骆驼队/1

惠安馆/4

我们看海去/70

兰姨娘/100

驴打滚儿/124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142

试读章节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的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的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P1-3

序言

追寻母亲的足迹

饭桌上,腌得青脆爽口的‘菜心,嚼在嘴里嘎巴嘎巴的。母亲在对座盯着我望了一会儿,突然笑说:“听你嚼的声音,真清脆,真好听!”母亲这么开心,我也忍不住笑了。

母亲一向喜欢吃,也喜欢做,更爱做给别人吃。谁都喜欢到她家做客,也喜欢回请她,因为她能评赏出各家菜的优点,能体会主人在厨房的辛苦。她说过一句豪语:“我不在吃上委屈自己!”又说:“吃东西平易近人的人,交朋友也一样。”

近几年,母亲糖尿病缠身,三餐顿顿得吃药,每天还要注射胰岛素,饮食更要小心控制。吃的乐趣被剥夺,可说是母亲晚年的憾事吧!

偶尔血糖降到“接近”标准时,父亲就会心疼地说:“晚上咱们带你妈去外头吃顿饭吧,你妈最爱吃……”想到这儿,我知道,母亲望着我嘎巴嘎巴嚼着菜心,一定打从心底羡赞。

“妈,你也可以吃啊!”我说,“菜心多吃又没关系!”

“不,不对劲儿。我的牙不好,吃起来不够‘漂亮’。”

“漂亮”,好一个形容词儿,我和父亲都笑了。生病减少了母亲往日的犀利干练,但是语言仍然那么生动俏皮。灵活的语言,正是母亲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母亲天生有一对敏锐的耳朵。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榻榻米上,兴趣盎然地听她学童年北京街头的小贩吆喝。她的记忆力真好,几十年前街头的情景,那声调、手势、吆喝的内容,好像一直留在脑海里。她学着水果小贩放下担子,一手叉腰,一手捂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吆喝,包括产地、味道、价格、名称都出来了,她说:“那真是意味深长啊!”母亲学完了,总不忘分析那些小贩夹上一两句反映人情世故的话。

1999年的夏天,为了撰写《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我追寻母亲的成长足迹,从南半球的澳洲飞回,踏上了北京——她从五岁起,住了二十五年的地方。

第二天,在祖炽、祖煌二位堂兄的陪同下,由泽宁侄开车,我们访问了北京师大附小、当年的春明女中、琉璃厂、晋江会馆、夏家老宅、南长街、中山公园、厂甸等地。母亲的北京生活都在南城,她的《城南旧事》顿时展现在我的眼前。

永光寺街一号的夏家老宅,是一栋大小有八个院子的平房,但是正院的东面却有三间坐北朝南的小楼房,母亲嫁到夏家就住在这小楼上。大局改变后,这栋房子被分配给二三十家人居住,院子就被动消失,仅剩下才可过人的通道;三间小楼也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无踪。现在听说要把这栋住宅拆了改建楼房。

想想当年,与寡母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台湾姑娘小英子,嫁到有一个公公、两个婆婆、八个兄弟、三十多口的书香大家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七十四岁的祖奎堂兄记忆犹新,他说:“六婶(母亲)和大家相处得很好,谁也对她说不出一个不字来。她并非逆来顺受,却也不会使人欺负她。她有一套大家庭相处的智慧。等到六叔、六婶经济条件好了,就搬出了老宅,他们是夏家兄弟中,第一个搬出老宅的。把六叔、六婶两人搁在一块儿,就是一个字儿,新!”

南长街是他们自组小家庭后住的地方,我就在那儿出生。在《宋妈没有来》这篇文章里,母亲写道:“我们在北平的家,小方院当中有一棵大槐树,夏季正是一个天然的天棚,覆盖全院。大的孩子在树阴下玩沙箱,奶妈(宋妈)抱着咪咪坐在临街的门槛上‘卖呆儿’。我伏在书桌上,迎着树影婆娑的碧纱窗前书写,只听见疾笔沙沙。寂静的下午常是在这种环境下度过的。”

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寂静的下午,我站在南长街的小方院里,大槐树没了,临街的门槛还在。我明白了,当年宋妈为什么老爱抱着我坐在这儿,因为对面就是中山公园的边门,南、北长街又是一条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多热闹呀!

1930年,外公最小的弟弟因为抗日,被日本人毒死在大连牢里。外公自北京去收尸,伤心又生气,回来不久就吐血,次年一病不起,竟以四十四岁的英年,病逝在北京。算算外公在1922年从台湾故乡头份渡海到北京,在那儿一共住了九年。外公去世时,母亲只有十三岁,是家中老大,下面有六个年幼的弟妹;而外婆是个乐天知命、识字不多的旧式妇女。母亲在文章中提到:“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了。父亲去世后,我童年的美梦从此破灭了。”

为了节省开支,外婆一家八口不得不搬离梁家园温暖的小楼,住进北京南城南柳巷福建、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在那儿住,不用缴房租。那天我和堂兄在胡同里穿梭了一阵子,才找到破旧的晋江会馆,里面仍住有几户人,但早已不是台湾老乡了。

一家八口挤在小小的会馆里,会是个什么情景呢?后来我在交大宿舍里问祖奎堂兄,他说:“在我的印象里晋江会馆的气氛很融洽,当时北京的台湾人社团有它的特殊性,既不属于北京社团,又不属于日本人,也不属于真正的台湾。住在里头的人彼此了解,抱得也比较紧,亲密团结。我记得林家住的前院有很多花草,屋子里的灯光老是亮着,家里一些说台湾话的乡亲走动,气氛很温暖。”

外婆板桥亲戚、文坛前辈张我军的长子,七十四岁的光正表舅在北京寓所回忆当年时说:“爱珍表姑(外婆)个性开朗、活泼、喜欢开开玩笑,我们都很喜欢她。当年你外公去世时,北京的台湾同乡都很为林家担忧,但你母亲扛起了这个家。后来她的果敢、干练、包容的性格恐怕就是那时锻炼出来的。以你母亲的聪明才智,是有条件念大学的,但她放弃了普通高中去念北平新专,为的是一毕业就能出来工作,赚钱养家。”

孤儿寡母留在异乡,是不是很凄凉呢?不,一点也不会。三姨告诉我:“大姊经常在下班时带些糖炒栗子、坑枣等回来,一家人晚上就围坐火炉边,在微弱的灯光下吃着,一点也没有孤儿寡母的悲戚,这都是大姊带给我们全家的。”母亲在一篇文章中也写到:“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心里盼望着,脚下不由得就加快了。”

母亲常说,她最爱看全家人围聚灯下的画面,即使那是别人的家庭或是画报、电影上的镜头。

1990年,母亲和父亲二度来澳洲探望我们。有一天,我带他们去参观维多利亚画廊,那天正是澳洲名画家佛瑞德·麦卡本(Frederick McCubbin,1885—1917)的画展。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向母亲解说。母亲在其中一幅“迷途” (Lost)前注视甚久,画里是一个小男孩坐在丛林地上,用手捂着脸哭得很伤心。在澳洲开拓年代,生活艰苦,父母双双打工,孩子乏人照管,很容易迷失在树林里。

母亲说:“我看了好心疼,真想把他从画里牵出来,送他回家!”

她买了一张复制品带回去。

几天后,母亲从台北打长途电话来说:“我把那张‘迷途’摆在书房里,每次看着看着眼眶就红了!”

“妈,那是画啊!”我笑了说。

“可是你瞧那个年代也真有这种事的啊!”

“对,不只孩子会走失,大人也一样,不过那是一种自愿性的失踪。”我说,“澳洲自古以来就有一种Swagman,这种男人情愿餐风露宿,有家不归,就爱在外流浪。惟一的伴侣就是一只狗。一旦客死异地,被过路人草草埋葬,墓碑上简简单单几个字:‘他没有留下姓名’。”

“别说了,我。简直不忍心听。”母亲说,一“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什么有人想离开家呢?我可不做这种事儿!我’就怕曲终人散,客人走了,看着空荡荡的客厅,烟雾在灯下绕着,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哭。”

前几年,母亲热衷学粉蜡笔画,我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她的画,直到去年过年回台湾,在母亲书房的画架里才发现她的一叠画作,除了少数几张花鸟外,其他全是“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的家园景象。

这是不是就是她常说的,“家是永远看不厌的。”

黄昏时候,到了琉璃厂。我背着相机,左手举着录音机,右手拿着笔记本,站在那条专卖古董和文房四宝的文化街上,西方游客如织,一群群青年学子穿过这儿放学回家。“在椿树上二条,开始了我成为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清晨起来,母亲给我扎紧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黄辫子,斜背着黄色布制上面有‘书包’二字的书包,走出家门,穿过横胡同,走一段鹿犄角胡同,到了西琉璃厂……到了厂甸向北拐走一段,就是面对师大的附小了。在晨曦中我感觉快乐、温暖,但是第一次父亲放我自己走去学校,我是多么害怕。我知道我必须努力地走下去,这是父亲给我人生第一个教育,事事要学习‘自个儿’。”母亲在《我的京味儿回忆录》里写道。我仿佛看到那个梳着小黄辫子,闪着好奇大眼睛、白净可爱的英子,向我走来……

“以前厂甸到春节总排满了摊贩,后面有座庙,黄鸟叼签算命的就在那儿。”不知什么时候祖炽堂兄站在我旁边说。

“黄鸟叼签算命!”母亲曾说过,她小时候最喜欢在厂甸看算命的指挥小黄鸟叼着命签给人算命。有一次算命老头突然指向人群说:“这个小姑娘有个直挺好鼻子,主意大着呢,有男人气,你们看着,赶明儿能做女校长!”

命运没让这个好鼻子的姑娘做校长,却成了作家林海音。

(本文作者为林海音的二女儿,从事写作、编辑多年,曾与母亲面对面工作十年。目前居住澳洲,著有《林海音传》等十六本书。)

夏祖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南旧事/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海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4141
开本 32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8
14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