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机器消灭秘密/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安迪·格林伯格著的《机器消灭秘密》是一部关于外力联合促成维基解密事件发生的书,描述了这些力量如何运作以使其众多秘密被曝光。

它暴露了那些将秘密置于危险中的人。对于那些追求透明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那些必须保守秘密的人来说,这本书是能映射出你最大恐惧的一面镜子。

内容推荐

《机器消灭秘密》一书中,安迪·格林伯格深入研究并生动再现了那些拥有全能技术的网络安全魔术师,他们将任何企图染指个人隐私的所谓国家机密的保密性打得粉碎。这本精心组织的著作是对此题材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书,即便现在你可能不感兴趣,将来也极有可能希望了解这些内容,因为任何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置身其中。无论你是初涉电脑屏幕之后的虚拟战场的新生,还是经验丰富的维基解密观察家,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你总会在其中发现一些新奇而有趣的内容。

本书全文由7章构成:第1章,揭发者;第2章,密码学家们;第3章,密码朋克们;第4章,洋葱路由器;第5章,保密检查员;第6章,全球化;第7章,工程师。故事的主线是阿桑奇及其维基解密,内文穿插讲述了几十年来加密与泄密、网络与黑客的相关历史及关键人物。通过对故事中一些主要参与者的独*访问,如朱利安·阿桑奇、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以及之前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维基解密神出鬼没的设计师,格林伯格揭开了这个世界上具有明确政治动机的黑客们的神秘面纱——他们是谁?他们如何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现在的揭秘者,过去的揭秘者

第1章 揭发者

第二部分 解密的演变

第2章 密码学家们

第3章 密码朋克们

第4章 洋葱路由器

第三部分 泄密的未来

第5章 保密检查员

第6章 全球化

第7章 工程师

试读章节

第1章 揭发者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决定打破他遵守了13年的保密规定,着手公开20世纪数量最大的绝密文件,他自己的后半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在监狱中度过。但此时此刻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用1969年的技术将7000多页的文件进行批量复印。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曾经待过的加利福尼亚军事智囊团(即,RAND)与美国总统办公楼仅隔两个台阶,却依然不具备复印机设备。这项技术的出现已经有20年历史了,至今仍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复印机技术在处理极端保密材料的单位中存在显著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作为一个38岁,有着浓黑头发并且拥有类似犹太人保罗·纽曼(Paul Newman)特征的男人埃尔斯伯格也需要寻求帮助。于是他联系了他的同事——一位来自维吉尼亚州的颠覆分子托尼·鲁索(Tony Russo)。鲁索很快就成为RAND中唯一知道并且认同埃尔斯伯格揭秘计划的分析者。

鲁索从广告代理处的一个朋友那里发现了一种最新式的复印机,并且这个朋友分享了他们的反战议程。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埃尔斯伯格花费了无数个晚上,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公文包把RAND的文件带出国会大厦,然后在一个黑暗的办公室中用老式的复印机重现越南战争中与美国相关的秘密历史:五角大楼文件。

这是一项沉闷的工作。埃尔斯伯格从47本合订本中拿出一本开始复印。起初尝试一次复印两页,但他发现靠近书脊附近的字迹歪扭而且模糊,所以他把书拆开一页一页地复印。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尝试着让自己的动作变得程序化”,秘诀是:

一只手拿起文件,另一只手将其按放在玻璃面上,盖上盖子然后按下按钮,等……复印完后提起盖子,再拿一张新文件的同时将上一张文件移到右侧……现在看来这次操作简单而熟悉了,但在当时却是一项新技术。在提起和盖上盖子时会花费一些额外的时间,但在当时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难道是为了保证复印的质量或者是复印产生的光对人的眼睛有坏处?难道那是一种危险的亮光?它的危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难道那种独特的绿色带有某种放射性?

这项工作有它的复杂性:埃尔斯伯格有意地将文件的一部分拿给一些参议员,如果有必要的话他也会分享给新闻机构和媒体。为了得到大量复印本,他需要将文件交到专业的复印办公室,在那里这些文件将会被很多长着好奇眼睛的办事人员翻看。另外不方便的是,整个文件从头至尾都盖有耀眼的“绝密”字样的印章。更有甚者分类符号夹杂在庞大的分类书籍的所有空白页边。

所以埃尔斯伯格起初用剪刀截掉每页的头和脚,而后升级为使用裁纸器。然后鲁索建议他从上到下测量复印机玻璃面的卡纸板长条的尺寸以其作为参照来剪裁。但即便如此,一些文字还是被裁掉了,同时小的、随机分布的“绝密”标记仍然隐约出现在页边缘。所以埃尔斯伯格必须再次梳理像百科全书般的文件来去除它们。当他准备好了将第一份公文包大小的文件交给一个纽约的复印店,然后在那里完成他的项目时,他快速地最后一次翻阅了整个文件后震惊地发现了有一页带有明显的未被修剪掉的“绝密”记号。他离开复印店回到便餐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在那里一边装作漫不经心地享用甜面包和咖啡,一边秘密地修剪掉残留的“绝密”记号。

这项工作因为当埤警察对埃尔斯伯格断断续续地拜访而不时地被打断。鲁索在广告业工作的朋友在处理办公室的安保系统方面不是很有经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无声警报——平均每周会出现3次烦人的警察对一个似乎经常在深夜处理复印工作的男人进行检查。在这种情形中埃尔斯伯格会漫不经心地将复印机旁边桌子上的秘密文件掩盖住,然后礼貌地迎接警察,等到警察离开后再继续他的工作。

为了,完成这项漫长的工作,埃尔斯伯格找了他的妻子、朋友鲁索以及鲁索广告业的朋友来帮忙,甚至他和他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一个13岁另一个10岁也来帮忙。(为什么埃尔斯伯格要把自己的孩子卷入这项工作?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他希望自己在联邦监狱中度过的未来时光,只能通过监狱中的玻璃窗口同孩子们谈话时,孩子们至少能明白他究竟做了什么以及他做这些事情的理由。)

虽然有了以上这种非专业团队的帮助,这个同时受过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教育的分析家还是花费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忍受着断断续续的苦闷与乏味,整理完成了全套文件,并将这些文件在商业复印中心复印了出来,最后创造出了8英尺高(2.44米)的一堆泄露的秘密文件。如果以每页10美分的价格计算,整项工作花费了埃尔斯伯格好几千美元。(鉴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与今天类比,金额甚至超过了2万美元。)有一次,他把一组文件寄送给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wil.1iam Fulbright),参议员的助手礼貌性地说要给他报销费用。但当埃尔斯伯格提出邮费总计需要345美元后,参议院的助手马上收回了刚刚的承诺。威廉·富布赖特后来告诉埃尔斯伯格,他会将埃尔斯伯格为他提供的这份文件送到国会听证会上去,之后同样也撤回了他的那个承诺。

美国军队的一等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被认定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揭秘者,不仅仅是在泄露数量级方面大于埃尔斯伯格的五角大楼文件,相比于将7000多页的文件复印很多遍,曼宁的揭秘方式就非常容易了——前者就好像花费数月的辛勤劳动去收获~季的庄稼,而后者却只需要在脸书(Facebook)上的维尔农场(Fal·m vilk:)玩耍几个小时。

曼宁在伊拉克作为一名低级情报分析员的时候将一张标有“雷迪.嘎嘎”(Lady Gaga)的可重复读写的光盘插入到他的个人办公电脑的光驱中,这台电脑只能与军队高安全保密的IP路由网络(简称:sIPRNet)连接。SIPRNet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它既不能通过插头连接到互联网也不能接收无线信号。但曼宁能够轻松地将光盘上的音乐复制到电脑里或从光盘中将其删除掉,同样他也可以将任何绝密文件刻录到光盘中然后花几分钟时间将它们删除。曼宁说“我一边听音乐,一边跟唱着雷迪.嘎嘎的《电话》(Telephone),同时偷偷导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数量的秘密文件”,接下来他会在几个月后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这件事情简单且乏味。”

……

P3-5

序言

文字诞生,“秘密”接踵而至,

“隐藏”与“破解”之间的战争,永无休止……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著名黑客朱利安·阿桑奇及遍布世界的同道者们,将黑客技术持续推新,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强大的机器。他们立志于让一切信息透明,让秘密无所遁形,与世界上生产秘密的机构或组织战斗。

本书的作者安迪·格林伯格是一位电脑信息安全领域的记者,专注于高端科技、信息安全等领域,此前曾任福布斯网和《福布其斤》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现作为资深作家供职于《在线》杂志。

《机器消灭秘密》一书中,格林伯格深入研究并生动再现了那些拥有全能黑客技术的魔术师,他们将任何企图染指个人隐私的机构的保密性打得粉碎。这本精心组织的著作是对此题材感兴趣的读者的必读之书,即便现在你可能不感兴趣,将来也极有可能希望了解这些内容,因为你终有一天会置身其中。无论你是初涉电脑屏幕之后的虚拟战场的新生,还是经验丰富的维基解密观察家,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你总会在其中发现一些新奇而有趣的东西。

《机器消灭秘密》(英文第1版)于2012年在美国与英国同期出版,《机器消灭秘密》(英文第2版)于2013年在美国出版,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该书版权并同期出版。故事的主线是阿桑奇及其维基解密,穿插讲述了几十年来网络密码和黑客安全的相关历史及关键人物。通过对故事中一些主要参与者的独家访问,如朱利安·阿桑奇、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一伯格,以及之前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维基解密的神出鬼没的设计师,格林伯格揭开了这个世界上具有明确政治动机的黑客们的神秘面纱——他们是谁?他们如何工作?

电影《第五产业》(the fifth estate)由本书内容改编而成。

书评(媒体评论)

迷人的研究。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福布斯》杂志记者安迪·格林伯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惊人的揭露性调查,带领我们进入了电脑屏幕背后阴暗的作战室。

——《克利夫兰老实人报》(The Cleveland Plain Dealer)

在斯蒂格·拉松(Stieg Larsson)创造出莉斯贝特·萨兰德(LisbethSalander)前,电脑黑客从未被描写成这样的英雄——值得庆幸的是格林伯格也分享了一些拉松在制造悬念上的天赋。

——《石板杂志》(Jslate)

格林伯格深入研究了所有拥有强大黑客技术的高手,他们粉碎了在挖掘个人隐私问题上的保密性及所有国家秘密的保密性。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当立法者和执法者还在为这些问题的哲学性和实践性争论不休时,格林伯格介绍的这些人已经打定了主意,并且他们已经走在了前列。如果你想了解他们是谁,以及为何他们如此强大,没有比看这本书更好的选择了。

——《新科学家杂志》(New Scientist)

格林伯格描绘了一个新的现实。政府和企业的彻底透明并非一个决定,而是一种真切的生活。

——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裸公司》(The Naked

Corporation)、《宏观维基经济学》(Macrowikinomics)畅销书作者

对于那些想要理解“公开和保密”、“匿名和具名”之间的争论及其重要性的人,本书是必读之物。经过细致研究,本书提供了那些编写审查、镇压代码。甚至是传统法律古怪先驱的第一手资料。他还捕捉到了该运动不懈分布的性质,正是这一性质推动了一切。

——丹尼尔·苏亚雷斯(Daniel Suarez),

《守护神》(Daemon)、《杀戮决定》(Kill Decision)畅销书作家

安迪·格林伯格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密码学必然是互联网的精髓。没有技术知识的人和那些生活并呼吸着字节的人将获得一幅新的愿景,一支看不见人的军队。

——贝吉塔·约斯多蒂尔(Birgitta Jonsdottir),

冰岛国会成员及国际现代传媒学院主席

这是一场关于社会透明度革命的故事。它暴露了那些将秘密置于危险中的人。对于那些追求透明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那些必须保守秘密的人来说,这本书是能映射出你最大恐惧的一面镜子。

——休·汤普森(Hugh Thompson),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人民安全公司创始人兼CEO

格林伯格生动的故事使那些最终汇聚成维基解密的力量——那些人、那些政治、那些技术变得鲜活起来。

——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骗子与局外人》

(Liars and Outliers)、《应用密码学》(Applied Cryptography)作者

安迪·格林伯格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引人注目的人物和强大的技术编织在一起,可以比印刷机发明以来任何技术都更深刻地改变政治。读完本书,我既受到了启发,也感到了恐惧。

——戴维·培根(David Bacon),IBM华盛顿研究中心

本书指出未来很少有企业和政府的秘密是安全的。要了解维基解密现象以及针对敏感机构秘密不断增长的斗争,本书是你必须读的。

——斯蒂芬·所罗门(Stephen Solomon).

纽约大学阿瑟·卡特新闻学院商业和经济报告计划编辑

这是一次深入争议世界心脏的环球探险,那些才华横溢、离经叛道,且反复无常改变游戏规则的人拿起手中的工具并将它们变成了在某种情况下改变历史进程的武器……格林伯格寻找并抓住了这个故事。

——《论文杂志》(Paper magazine)

一系列深刻复杂的动态肖像描写……总之,格林伯格创造了一部精彩的读物。

——《纽约首府》(Capital New York)

格林伯格擅长解释的所有技术细节都引人人胜,这本书翔实描写了关于人类的壮举与失败、理想主义、信念以及背叛。

——《爱尔兰时报》(The Irish Times)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机器消灭秘密/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迪·格林伯格
译者 王崧//王涛//唐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21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2017070318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