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作者赵珩长于北京,因于父辈关系,自小与很多著名文化人、学者接触,八十年代以后从事文史工作,更与许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老辈文化人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如王世襄、朱家溍、翁偶虹,以及六十年代已经去世的陈梦家等。作者以沧桑笔墨叙述与这些前辈交往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既是一部师友记,也是一部浓缩的当代中国文化史。

内容推荐

由赵珩著的《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收录了《永远的长者——怀念启功先生》《晚年的苗子先生》《一弯新月又如钩——陈梦家先生五十年祭》《档案学方志学的大家——忆傅振伦先生》《太初先生与绍良先生》《义宁之学的传人——王永兴先生》等名人的生平事迹。

目录

自序

永远的长者——怀念启功先生

斯人去矣 大雅云亡——王世襄先生

附:畅安先生的学问

晚年的苗子先生

史树青先生二三事

一弯新月又如钩——陈梦家先生五十年祭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怀念朱家溍先生

档案学方志学的大家——忆傅振伦先生

我的姨公许宝骙先生

太初先生与绍良先生自序

永远的长者——怀念启功先生

斯人去矣 大雅云亡——王世襄先生

附:畅安先生的学问

晚年的苗子先生

史树青先生二三事

一弯新月又如钩——陈梦家先生五十年祭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怀念朱家溍先生

档案学方志学的大家——忆傅振伦先生

我的姨公许宝骙先生

太初先生与绍良先生

义宁之学的传人——王永兴先生

治史藏书两相得——记黄永年先生

古都保护的直言者——徐苹芳先生

一位被湮没的学者——记袁行云先生

邮坛雅望尊一老——忆吴凤岗先生

粉墨筝琶终不悔——记翁偶虹先生

从生理学家到顾曲名宿——记刘曾复先生

小如先生与戏

文化古城的拾荒者——邓云乡先生

在上海美丽园的日子——记黄裳、施蛰存、郑逸梅、陈从周、金云臻

附:庆余别墅与王元化、朱维铮

与扬州有关的两位学者——卞孝萱先生与祁龙威先生

我所知道的袁翰青先生

《辞源》的两位主编——吴泽炎先生与刘叶秋先生

翠微路2号院中的三位传奇人物——丁晓先 李又然 关露

杨锺羲和他的《雪桥诗话》

夏枝巢与《北京市志稿》

陈兼与先生和《旧都文物略》

瀛生先生和他的《京城旧俗》

留作他年记事珠——也谈唐鲁孙先生

寒夜客来.失之交臂——关于逯耀东先生

“翠微校史”拾零——住在西北楼里的教授们

怀念父亲

后记

试读章节

11月28日,畅老走了。

直到30日的中午,我才从上海友人的电话中得知畅老去世的消息。自那时起不断地接到各方面的电话,谈的都是有关畅老去世。急忙打开电脑,网上仅有两三条关于王世襄逝世的报导,到12月l日的上午,网上访谈、追忆和博客中的信息才铺天盖地踵至。大家都为畅老如此简单、寂然的后事(29日即行火化,并于同日安葬在万安公墓)而感到遗憾和惋惜,或许遗憾的是未能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寄托一点哀思;而惋惜的是中国从此失去了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化人。

畅老后事如此低调、迅捷,认真想来,正是他一生的为人风格,我相信他确实早有这方面的安排与嘱托。联想几年前夫人袁荃猷先生的去世,如出一辙。因此我始终没有给敦煌打电话,畅老走得如此安静,没有惊扰任何人,此时再打电话给敦煌表示哀悼,确实有些多余了。

半年前畅老住在朝阳区中医医院的时候,敦煌到我家来过两次,叙述畅老的病情,说是时好时坏,有人去看他就特别兴奋。我说要去看他,敦煌说等好些再说,免得他见到我又要说许多话。大约是9月间,敦煌来电话,说他住进了协和ICU病房,并说无碍,不久一定会出来。我知道协和的ICU管理严格,每天只有下午半小时的探视时间,又要换隔离衣,于是相信了敦煌的话,始终没有去看他。

最初拜识畅老是在二十三年前的1986年春天,那时他还住在东城南小街芳嘉园15号院的老宅中。这里的东屋西屋,也是苗子先生和张光宇先生一度住过的地方,“文革”后期,几位老先生在此度过了一段逆境中的美好时光。畅老最初接待我是在他北房东侧的厨房之中,屋里异常杂乱,光线幽暗。我的初衷是向他约稿,后来说起家世和我的父亲,畅老自然亲切了许多。尤其是畅老说到硬木家具,更是兴奋,只是我对此道纯属外行,后来他突然问道:“听说您家老太太50年代在后门桥(地安门)买过一个明代的‘气死猫’(一种放在厨房用来储存食物的窗棂状橱柜,能使猫看到橱柜里的食物却吃不到,故此得名),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我说那是我祖母买的,其实只是四框是明代的,两扇门儿是清代后配的,那柜子仍在我家使用。话在不经意间,我也没有十分在意。那日聊了许久,出门时蓦然回首,厨房门首贴了张白纸,赫然写道:“本人概不为人鉴定文物。”

是年夏初,我尚住在和平里二区的蜗居,有天早晨六点半,我尚未起床,猛然听得一阵叩门,打开房门一看,居然是畅老,手里还拎着一个硕大的冬瓜,看来是早上买菜之后来的.开门见山,畅老略略寒暄后即道:“我想看看您家那个‘气死猫’。”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畅老一直挂记着这件“气死猫”,念念不忘,以至于登门造访。我请他随便看,畅老里里外外观察,然后说道:“不错,是个‘城门柜儿’,料差了点儿,两扇门是清代的工。您能不能让我照几张相片儿?”我说当然可以,于是畅老从个蓝布兜儿中取出照相机,从各个角度照了几张。

张宗子曾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畅老一生钟爱木器家具,执着如此,正是他深情真气之所在。

近二十年来,或许是因为“文物热”升温,朱家潛、王世襄的名字才为人所熟知、追捧,关于他们的书籍、画册出版了不少,更赋与了许多传奇色彩,并被誉为“奇人”、“泰斗”、“名家’,他们一生为文物鉴定所作出的贡献才为人赞颂。其实,季黄(朱家滔)与畅安(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经历都并非顺畅,他们出身世家,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更兼家学濡养,功底深厚。除却自身的专门学问之外,涉猎广泛,兴趣宽博。季老擅丹青,通音律,文武昆乱不挡;畅老更是养鸽子,蓄秋虫,架大鹰,训獾狗,样样精到.有人称他们为“玩儿家”,我总以为说得太轻浮了些。得以拜识季老、畅老二十佘年,并被他们以为忘年之交,除了世谊的缘故之外,更是觉得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向他们请教,每次往谒攀谈,总有未能尽兴之感。

畅老是位不拘小节的老人,我有两次请他来出版社开会,他都会提个买菜筐子莅会,且坐不多久就会打起鼾来,但每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又会滔滔不绝,聊得很热闹。记得有次我们应邀在地坛公园参加个会议,畅老始终是昏昏欲睡,晚宴时聊起营造学社,尤其是营造学社在宜宾李庄的生活,畅老却十分兴奋。

P7-9

序言

《逝者如斯》收录了我对数十位已故学人的回忆小文,都是我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各界人物。

六十年来,大约也就是从我八九岁时开始,由于家庭的原因和后来的工作关系,获得了很多与学人接触的机会。他们不仅是我崇敬的学者,也是我的长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们的学术成就和道德操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逝者如斯》收录的仅是我比较熟悉的部分学人。

我没有资格评价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不可能十分熟悉他们的全部经历与学术领域中的业绩,只能就我在接触中的印象做些点滴的回顾。而由于年龄时段不同,产生的印象也不同。各种记忆五花八门,拉拉杂杂,伴随着我的成长,其中大多只能算是生活中的一些“侧记”。

六十年一个甲子,几乎涵盖了一个人最宝贵的人生。当我认识他们的时候,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有的是卓有成就的中年,也有的已经是垂垂暮年,所以对我来说,他们是上一代或是上两代的长者。如果在世,年龄大都在百岁以上,就是个别最年轻的,也已经在八十以上。他们今已离去,但却留下了在某一学术领域的贡献和成就,留下了对家国和民族的热爱,也留下了他们的风骨和生活情趣。他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播人.

中国的这一两代知识分子,经历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让他们历经坎坷与磨难。但是他们一生矢志不渝,从治学到为人,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们是大时代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

学人首先是人,人都会有很鲜明的个性,也会有性格的差异,甚至是缺点。无论生前身后有如何的光环,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好尚和喜怒哀乐。文中会尽量还原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希望今天的人多少能够领略到他们的德行与风釆,这也是写这本“侧记”的初衷。

六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因此有些记忆会不够准确,或者包含了更多的主观印象和感情色彩,不可能让读者了解到老一辈学人的完整人生。关于这一点,也希望读者谅察。

“逝者如斯”一一是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而每一个今天的生者,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逝者”.我在写每一篇小文时,不仅会在眼前浮现他们宛若在世的音容笑貌,同时也在思考着,当我们这些今天的生者成为逝者时,将会留给未来的生者什么样的记忆?

后记

《逝者如斯》共收录小文三十三篇,其中包括附录两篇,涉及现当代学者五十余人。大部分文章是第一次发表,其中也有六七篇曾收入过我的其他几本书中,此次稍有增补或修订后收入是书。

文章基本以人物的学术和文化背景进行编次。第二部分的几篇文字是《北京青年报》在“私人别史”访谈中整理的口述,后又经我审订修改的,在文字上难免有些口语化的痕迹,因此单辟一类。对于在上海、扬州等地和台湾的学人,也另行归类。其中《在上海美丽园的日子》和《“翠微校史”拾零》两篇,则是对多位学者的杂忆。

“私人别史”几篇口述文字的整理,《北京青年报》副刊的资深编辑王勉女史付出了很多精力,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得到中华书局领导的厚爱和支持,尤其是在编辑过程中,得到责任编辑李世文先生、徐麟翔女史的许多帮助,无论是在酌定体例,搜集图片,扫描信函、照片原件,还是在目录排列和版式设计中都提供了很多帮助,多次往返书局与寒舍之间,十分令人感动。

扬之水先生欣然为本书封面题签,陆灏先生为扉页题签,并对个别错谬给以指正,在此并致谢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27140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7171294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