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年之痒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新著是张鸣“玩”博客一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汁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现在。他的随笔集都是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然而尖锐,从历史直指当下,历史只是材料,当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

全书分为“社会”、“教育”、“文化”三大板块,张鸣从批评教育开始,一路说开去,自言是“大事基本不落,拍砖基本不累”。书中,他痛批了《北大菜市场和清华写字楼》、《没有文化的大学教授》、《大学校长的素质》、《学官的教授头衔》、《教育的钱该怎么花》、《文抄公病案的中国特色》,还针砭时弊,对《中国版的波将金村为何总是生生不息?》、《 70年后,我为我的房子付多少钱?》等社会热点问题大胆发言。

内容推荐

张鸣,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著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本书为其随笔作品集,共收作品77篇,分成社会、教育和文化三部分。

目录

自序·一边拆字,一边码字/001

社会/001

 当人不得不共处的时候

 犯了错的人也应该有尊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体性乖戾的传统

 群体性事件与信息公开

 派性政治和娱乐政治结合,生什么?

 从古代行会的违规处置谈起

 政府道歉的标准文本

 劣胜优汰的政治逻辑

 去掉车份,出租车问题才能解决

 从官礼到官礼市场再到官礼假货市场

 官员复出背后的制度困境

 民迷信与官迷信

 莫把官场当戏场

 “内部人”维权的禁忌

 就怕贪官有文化

 密切隔开群众

 中国版的波将金村为何总是生生不息?

 自家人骂得,别人骂不得

 告别内战思维,让林毅夫回乡

 官话焉得不雷同?

 莫让黑社会成了气候

 70年后,我为我的房子付多少钱?

 不能不正视的社会鸿沟

 社会应该给向善者一个机会

 从养狗办到“委员”

 曾经的钓鱼执法

 天下何处不衙门

教育/073

 把研究生培养过程放在阳光下

 北大菜市场和清华写字楼

 没有文化的大学教授

 大学校长的素质

 学官的教授头衔

 教育的钱该怎么花?

 教育之不能承受之累

 如何学得明白些?

 文抄公病案的中国特色

 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火里

 大学生为什么考试作弊成风?

 失败教育和“愤青”养成

 大学教师的种类

 学衔垄断与士风日下

 请用政治的高度,规定吃饭的营养含量

 课堂上的戾气和杀气

 北大:大学乎,太学乎

 平民上升的渠道不能被阻塞

 失败教育,家长共谋

 作为“包工头”的校长们

 学校教育不能被关进官本位的铁笼

 学术不是自家园子里的菜

 “学店”的生意为什么这么好?

文化/147

 读书的态度

 一个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的读书生活

 在真实和荒诞之间

 “受活”还是“活受”?

 傅乐成先生《中国通史》序

 我们曾经有过的民主实践——刘建军《你所不识的民国面相》序

 成为拆迁废墟的古城

 全盘“文明”的时代

 曾经的体育课

 奴才的创造性

 小报告与大字报

 唐德刚走了,史学有点儿寂寞

 日本“开国”的联想

 走运的曹汝霖

 从洋枪队到八旗洋枪队

 小站练兵的风波

 汉阳陵的残片

 末世贵胄的货与色

 香山-珠海-唐绍仪

 下跪,关乎观念,也关乎利益

 地戏与文庙

 安顺的小吃和麻将

 谣谚里的北大荒

 曾经的余杭

 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随想

 来自于传统世界的NGO——平江庙会、路会组织的走马观花

试读章节

当人不得不共处的时候

小时候读《孙子兵法》,很诧异一本讲怎样打仗的书,却总是把“伐谋”、“伐交”放在前面,而战争,则成了排在后面的选择。长大以后,书读多了一点儿,才知道战争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成本极高的一种行为,不仅要为当下买单,而且有时还要支付未来的费用,特别是这种行为风险极大,弄得不好,不仅亏损,而且可能蚀了老本。当下,国际社会像美国小布什那样,迷信武力,动辄用战争解决问题的越来越少了,人们逐渐相信(尽管未必情愿),不同国家的人们必须共处,必须学会共处。可吊诡的是,有时在一个和平没有战争的国家内部,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策略选择,却往往是战争。

做生意的,想的往往是我全赚,而别人亏到底,零和博弈,空手套白狼,商业欺诈盛行,干的都是一锤子买卖。做官的,对自己仕途上的竞争对手,往往是必置于死地而后快,坑得越狠越好,甚至不惜收买杀手,实行肉体消灭。上学的也是这样,小小年纪,在中学时就学会了互相倾轧,互相保密,自己的排名上升,别人的排名下降,是最大的快乐。越是在所谓尖子生云集的高考试验班里,这种狼与狼的战争就越是激烈。进入大学竞争程度下降,但战争却未有穷期,毕业分配时图穷匕见,依旧是你死我活,谁要是找到了好单位,首先要防的是什么人写匿名信告他。当然,人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除了赤裸裸的肉搏,也往往喜欢用阴谋权术加以遮掩,整个社会,阴谋丛生,《三十六计》这样的阴谋大全,居然成了古代兵法的正宗。连孙、吴这样过去号称兵学圣人和亚圣的,现在都得屈尊于那个地摊货(指《三十六计》)的作者之下。大家热衷的,无非是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浑水摸鱼这样的权谋诈术(以上所列,均是《三十六计》上的篇名),总之一句话,把对手或者别人整死了算。

然而,就算我们没有人类的感情,没有爱,没有怜悯,更没有尊重,我们大家都是狼,或者狼同志、狼先生、狼小姐,在和平的年景,将对手置于死地,或者打倒之后无法复起的可能性有多少?只要你稍有理智就会明白,这种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而且一旦对手没有死掉,明白过来,一个带着仇恨和报复心态的敌人就诞生了。所以,从稍微长远一点儿的距离看,人们最常见的竞争策略选择,实际上是最下策。

其实,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是一样的道理,你活,人家也得活,你死我活的事情,只能发生在真实的战争场景中。现实生活中的人,三教九流,无论是对手还是非对手,无论是同行还是冤家,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必须跟他们共处。即使是最激烈的竞争,前提也只能是共处,而不是幻想着对手哪天突然人间蒸发。

既然是不得不面对的情景,最佳的策略当然只能是选择如何应付。无政府主义者的克鲁泡特金,写过《互助论》,把互助说成是人的天性,当然有点儿理想主义。不过,一旦人们意识到共处是不可动摇的前提,互助其实不失为一种最佳的策略抉择。如果说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合作,那么国内社会、社区的社会,里面所有的人,共同发展的最佳策略,都只能是合作,或者说互助。俗话说,人抬人高,人挤人低,合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比相互拆台的效果好。在这点上,真羡慕人家美国人,再幼稚的演讲,再低水准的表演,观众都能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真心诚意地将“great”、“wonderful”相互奉送。虽然让我们看起来显得有点儿肉麻,可是人家的捧场却是真实的,合作精神也确实比我们强到不可以道里计。

现在的问题,经过太长时间的“与人奋斗”,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与人和平共处的能力。阶级斗争为纲是明令放弃了,但人间的战争却仍在继续,心里也知道不好,但碰到事情,首选的方案,还是战斗。有心一改前非者,又掉进了囚徒困境的陷阱:担心自己的好心,换来别人心狠如故,只好明知两败俱伤,依然硬着头皮干下去。每个人都把自己装在进退两难的笼子里,无论如何走不出来。原地踏步没有出路,前进又势所不能。在这个当口,甚至还有好事者,时刻准备重新点燃阶级斗争的烈火,让中国再一次陷入打打杀杀的浩劫中去。

人斗争斗得太久了,讲团结也讲得太久了。什么时候拿出自己的理性来,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囚笼,把口头的团结和实际的尔虞我诈都丢到海里去,切实地操练一把合作,尝到了甜头,也许事情还会有点儿转机。

P3-5

序言

一边拆字,一边码字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不过,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喜欢出去走走。见各式各样的人,听千奇百怪的故事,见识五花八门的事情。中国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表现之一是不断发明新笑话娱乐大众,害得相声小品一个劲儿萎缩。老百姓也没闲着,大家各显神通。每次走出去,总让我有新鲜感。以前出门,要带个笔记本,看到什么,就记下来。现在进步了,带着笔记本电脑,不仅可以写东西,还可以上网。有时候看到什么事儿,当时想不明白,回程到飞机上忽然想通了,拿出来就可以写。飞机落地,一篇文章写好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待在家里,时常整天不出门,从网上、报纸上,或者别人特意给我传来的东西里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如果有特别在意的,就写点儿东西。我的笔很快,小时候练出来的。码字码得再多,好像也不怎么耽误时间。

能码字,也是种权力。“文革”起,我成了狗崽子,天天挨揍,老师还组织批判,简直有没法活的感觉。后来境遇改善,一是换了个老师,二是学校开始搞大批判,没人写黑板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在那个地方,我算是能写会画的,一个板报不算什么,于是我就不怎么挨欺负了。不仅不挨欺负,还经常因为写板报,给领导写稿子,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可以不上课,晚上多吃一顿加餐,让我的同学感到很羡慕。他们有时会愤愤,一个狗崽子,怎么会这样受优待?但是,没办法,他们谁也出不了板报,写不出大批判稿。记得当时有位阶级意识特别强的老师,特意安排了两个贫下中农子弟,跟着我学,意思是等他们学会了,就把我淘汰掉。可惜,这俩宝贝,跟了我一年,也没学会,其实我倒是认真教来着。当年批判的对象,都是全国性的大人物,我不认识他们,他们更不认识我。今天看来,这样的批判很不应该,但当时的我,身处北大荒的山沟里,无论怎么批,都构成不了对这些人物的伤害。对于当时的全国人民而言,这样的批判,只是一种例行的仪式,有时候还带点儿娱乐的性质。可是这个仪式,却救了我,所以,到今天,我依然感觉没法痛恨我当时的所为。以后觉悟高了,估计忏悔也悔不到这个上头。

再后来,我成了学者。其实我这个学者,在初学阶段,倒是蛮像那么回事儿的。原因是当初我特别想做一个纯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线装书。可惜那时候,没多少人当我是学者,只认我是个教书匠。到现在,我经常被人称为学者,其实倒不大像学者了。经常要对时事发声,开了很多专栏,也骗了不少稿费。

走到这个地步,说实在的不是我的本意。要追究责任,只能说是赖现在的大学。一个人从事某个职业,或多或少会对这个职业感到有点儿敬意,我就属于对教书这个行当敬意比较多的那种人。眼看着这个职业被一些官僚糟蹋得不成样子,而且越来越不成样子。凡有人心者,不能不气。正好,这时候有人约我写评论,于是就从批评教育开始,一路骂开去。到今天,趋势是越骂越多。人称,大事基本不落,拍砖基本不累。还好,我还有时间写点儿带注释的文字,也能教点儿还受学生欢迎的课。否则,真的该改行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年之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560837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