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大师小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可以说是佛洛伊德毕生贡献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本书中,心理分析大师秉其行医多年的细微观察和洞见,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将潜意识的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为我们掀开了遗忘、错误、迷信等等日常现象的奥秘。为什么丢东西?为什么打破杯子?为什么忘了约会?为什么摔伤腿?为什么忘记别人的姓名?为什么说错话、写错字?本书的丰富实例将引您跨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带给你新的观点,新的思考方式。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20世纪最有才智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开创者,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精神分析引论》等。

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探讨了表面上没有意义的口误、笔误、误读或忘掉人的姓名等情况。他的崇拜者和批评者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名字的“暂时性遗忘”

第二章 外国字词的遗忘

第三章 名词与词序的遗忘

第四章 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

第五章 口误

第六章 误读和笔误

第七章 印象及决心的遗忘

第八章 “行为的错误执行”

第九章 症状性行为与偶发行为

第十章 错误

第十一章 双重过失行为

第十二章 决定论:变化及迷信——一些观点

试读章节

我详细考察了一部分特例,试图进一步了解这种“暂时性遗忘”现象。这些特例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却显得脉络清晰。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暂时性遗忘”不仅是“遗忘”,其中还有“错误提取”的现象。即某人试图回忆被遗忘的名字,却想到了别的名字——代用名。虽然当事人立刻意识到自己弄错了,但这个代用名似乎被一种极大的力量推动着,要强行冒出来。我们本想回忆(或再造)被遗忘名字的过程,却被另一种心理过程所代替,从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替代品。

我的假设是,这种“暂时性遗忘”现象的出现,并非由于心理机制的反复无常,它实际上是遵循某条合理、合法的路径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我认为代用名与被遗忘的名字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能够证明这一点,我就能在研究“暂时性遗忘”的根本原因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1898年的那篇文章中,我采用了这样的例子:我费力地回想奥尔维耶托屋顶那幅壁画《最后的审判》的作者,结果我的脑海里冒出来的,不是那个壁画作者Sign。relli(西尼奥雷利)的名字,而是另外两位艺术家Botticelli(波提切利)和B。l‘珀f.如(波特拉菲欧)。这两个名字出现在脑海里的时候,我马上判断出来自己错了。但是,当别人告诉我正确的姓名时,我却不能毫不迟疑地辨认出它。我仔细思考了3个名字之间的共通之处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西尼奥雷利这个名字之所以被遗忘,既不是因为名字本身奇怪,也不是因为名字出现的位置有什么特殊的心理学特征。与代替它出现的波特拉菲欧相比,我对西尼奥雷利和波提切利两个名字更加熟悉。至于波特拉菲欧,我仅仅知道他是米兰学派的一个艺术家而已。对我而言,遗忘发生的地点也没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寻找答案的线索。当时,我和一位陌生人一起乘坐马车,走在从拉古萨到Herzegovina(黑塞格维纳)的路上,途中要路过Bosnia(波斯尼亚)。路上我们谈到了意大利旅游。我问他,是否去过奥尔维耶托,是否看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壁画。

P2-3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大师小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弗洛伊德
译者 张登浩//高兴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81039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5
12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