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铜镜世家/日月丽天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日月、叶阳所著的《铜镜世家》一书是在历史语境中通过刻画收藏家群像来考察当代铜镜收藏的现状和脉络,系作者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当代一流的铜镜收藏家的收藏经历、收藏理念和近20年的铜镜收藏市场的梳理和记录,穿插了藏家的人生经历和好玩的收藏故事。既有史料性,也有文学性,可读性强,是普及性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李日月、叶阳所著的《铜镜世家》是一部铜镜收藏史传著作,一部别开生面的铜镜收藏参考书。作者采访多位资深收藏家、商家和学者,以人写史,记载了20余年来中国铜镜收藏的人物、史实、场景、收藏理念变迁和市场波动数据,并收录当代最顶尖铜镜50余面。

本书全面、细致、权威,有六大看点:谁是大藏家、谁持啥理念、谁有好宝贝、价格走势图、镜圈大事记、学术方法论。还有“十三个第一”。

《铜镜世家》是青铜镜界的藏宝图,资深藏家的坐标系,新晋藏家的指南针,古董商家的数据库,铜镜学者的资料馆。一书在手,知镜不愁。

目录

53面铜镜影像

总目录

正文细目

导言:圈子生态与文化进步

正文:14篇史传

后记:本书缘起

附录:出版启事

试读章节

馮飛龍的范儿

青铜是人类高等艺术的滥觞,铜镜是中国顶级艺术的渊薮。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民间藏家以及国际藏家和博物馆均以激荡的内心感受、华美的修辞表达、慷慨的资产置换、博大的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或公开或潜行地向其致敬。

虽近代以来略有沉寂,然自2004年铜镜进入公开拍卖以来,在上海,在北京,在纽约,在伦敦,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这样的致敬仪式再次反复重演。这样的场景跟一个人有关,他也会在收藏界的一些私人聚会里、在国际艺术品拍卖的热闹现场频繁现身,收藏家兼拍卖顾问、伯乐和布道者,他有既光辉又争议的多面而复杂的形象,他就是馮飛龍。

——当今中国铜镜收藏界最引人注目的人,馮飛龍。

说馮飛龍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何许人也,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就如雷贯耳了:冯毅。馮飛龍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52年,他出生的时候,祖上专程寻访了一位隐居深山的世外高人,为他取了这个必须用繁体字的名字。成长环境的熏陶和多年的收藏浸润,造就了一个有智慧、有品味的收藏家。馮飛龍衣着朴素却风度翩翩。眼镜后面的神采笃定而有力,无论举手投足或是站行坐卧,都有一种巨大的存在感。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范儿”。

馮飛龍曾是工厂职工,1980年代初辞职下海,前后十多年,陆续开过餐馆、工厂、贸易公司,经商之余玩玩古董和艺术品。虽然馮飛龍曾在邮票和钱币两个领域都有不俗成就,但于内心而言,都只能算是业余玩玩,直到他收藏了铜镜,才开始集中精力搞收藏,成为一个“职业”收藏家。其内在逻辑是“认识提高了”——从艺术的角度看藏品,便从邮票和钱币走向铜镜;从艺术的角度看铜镜(不单单品相。品相是艺术性的一种,是次要的。强调审美和艺术冲击力),便从投资转向弘扬。直欲恢复(重塑)铜镜艺术的世界地位。

这是馮飛龍铜镜收藏的清晰路径:自1982年收藏第一面“黑霸王”西汉规矩镜肇始,至2002年入手“喜相逢”喜鹊猴子镜后,馮飛龍在铜镜收藏领域迅速发力,成为从艺术美学角度去收藏的典型代表:2004年推动铜镜上拍,奠定了他对铜镜收藏界不可磨灭的功勋:2005年以来发掘和带动新人,成为扩大铜镜社会化影响的首功之人:2011年海外购回“海兽王”唐代海兽葡萄镜,馮飛龍如飞龙在天,成就了他铜镜收藏事业的最大辉煌。

馮飛龍藏镜数量不多,约有50面,但质量均属上乘。且不说“黑霸王”的雄浑与秀美的水乳交融,且不说“喜相逢”的层次与力度的毕现于微小。更不说“海兽王”的圆雕浮雕工艺的登峰造极,单单是馮飛龍藏品中的二流品相的铜镜,依然是融刚健和雍容于一体,汇清新与犀利于一身。均是中国历代铜镜艺术的菁华,是现存几万面铜镜中的佼佼者,出类拔萃者,鹤立鸡群者,任意一面都可能是有些收藏家毕其一生之力可遇而不可求的镇馆之宝。

由于馮飛龍在铜镜收藏上的成就,更由于他的理高端念和饱受争议的言行,他已经成为近年来铜镜收藏界的曝光率最高、话题最多的一位明星收藏家!

从小爱艺术

但丁是一位拥有世界性声誉的伟大诗人,他在诗篇里不厌其烦的歌颂一切美的事物。在他的众多名句中,有一句特别的脍炙人口:“我向前走着,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了下来。”平静的惊喜,而略带忧伤的情绪,在意外发现的美好面前如花瓣次第打开。人类对美到极致的事物总是会产生一种敬畏感,所以是喜悦夹杂着忧伤。这是诗人的敏感。而对美的欣赏、对美的感知、对美的追求却不是诗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渴望美。对美的渴望是一种向善的力量,能创造奇迹。馮飛龍就是这样的一个奇迹。

序言

本书的宏观目标是在历史语境中通过刻画收藏家群像来考察当代铜镜收藏的现状和脉络。为此,我从人物传略、个人专项收藏史、收藏理念及其传播和演变轨迹、收藏数据和市场行情波动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且尝试涉及了少量铜镜专业知识,如命名、鉴别、修补和文化研究、美学研究等。这些光芒闪耀的珠玉,或隐晦,或直白,或游离。或群组,并没有刻意构建明显的框架逻辑。而是散落在各个藏家传记文章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有心的读者去发现。当然,仍然存在着一根把它们组织起来的线,就是对圈子生态的文学化表述。

圈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个预装的内生性特征。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多个圈子之中。彻底的寡居者除外——但他们并不存在。

圈子对中国人如此重要(当然不是说其他国家的人就不搞圈子,这是另一话题),是源自中国的官本位和人治传统。圈子在传统政治话语体系中又称派系,是一个关键词,并且是一个核心的关键词,是官员赖以混迹官场的本钱。主动挤入或被动加入一个圈子,“站了队”,贴上了“某某的人”的标签,便会成为一股政治势力的一员。否则就被边缘化,上无靠山,下无追随者,就是废人一个。更高层面的官员会组建一个圈子,做了老大要平衡多个圈子。孔子说的“君子不党”,是站在老大(国君、皇帝)的立场上讲话,把官僚打散了。实在是掌握了圈子的本质。

对于老百姓而言,圈子多数时候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是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的,并没有多少斗争的主动意志在里面。但这样的文化传统,由官而民,事实上造成了人们依附圈子而生存的人生法则,比如,一个员工进入不了单位的核心利益圈,就拿不到高工资。也造就了卷帙浩繁的圈子文化,绝大多数“分众”和“小众”的文化现象均依存圈子形态而产生、发展和传承。千百年后大众如雷贯耳的各种文化成就和文明成果,比如历法和星相学,比如唐宋诗词,乃至文字和算术,在最初的阶段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搞出来、几个人继承下来,积年累代在漫长的历史中才成为所有人的常识。

本书所讲的铜镜收藏的这个圈子。就是典型的原初状态的小圈子。其一是它足够的小,全国也就是几千人,核心圈不过几十人:其二是它足够的不起眼,半个世纪默默无闻,进入分众视野才是近五年的事,仍未进入大众视野:其三是它足够的有趣,让所有圈内人交付了真情和时间精力金钱:其四是它足够的热闹,就这么几十号千把号人,也是大圈里面套小圈,小圈互交叉,重重又叠叠,你来我往,矛盾丛生。

从这四点特征来看,可以推断出,它应该还有第五点特征,就是正在孕育文化。这个结论至少有以下几条例证:

首先,铜镜作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艺术门类——青铜艺术的重要一脉,自身有着神奇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一身兼容了思想(原始宗教、占卜、祭祀、儒道佛法器和观念)、科技(采矿、选矿、冶炼、铸模、铸造、打磨、光学、几何学、力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大文化(政治、战争、教育、外交、民俗、文学、历史和考古)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能观照现实生活,也映照着文明印记。

其次,铜镜自2004年进入拍卖会,拥有了一个面向公众的、程序合法的开放式渠道。人类的通用语言不是艺术,不是文化,而是货币。铜镜从而得以绕过艺术和文化的繁复深奥,通过价格暴涨的方式与所有人直接进行了一次无障碍沟通,获得了张扬自身价值的真正的群众基础。

再次,铜镜圈内部逐渐分化为品相派和品种派两大阵营。藏家、商家和学者三大主体,又有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协会组织穿插其中,各方交流探讨、争执对峙,形成不乏尖锐却不甚激进的矛盾。分化斗争的同时又有融合与团结的趋势,互相捧场,搞展会出图录发文章,共同宣扬传播铜镜文化。这种分中有合、斗争中有合作、进退有度的局面。丰富了镜圈生态,促进了铜镜文化的研究。

有个人给文化下了个好玩的定义,就是把好玩的东西玩出了技巧。按这个理论,铜镜是好玩的,因为喜欢而去研究,逐渐有了技巧:因为斗争的需要而去钻研,迅速提高了技巧。于是就有了繁荣的铜镜文化——君不见,大量罕见铜镜面世。诸多图录纷纷出版,藏家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商家也不甘寂寞插手研究工作,各方学者陆续进入铜镜研究领域,文化的、艺术的、经济的各种研究角度陆续开发,展览会、研讨会、拍卖会各种活动此起彼伏——这无疑是一段恢弘的时代佳话。相信再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几千年来被隔离于文化研究视野之外的铜镜,会有一个丰硕的学术成果,乃至成为显学。

这一切,均来自于民间的自动自发。换言之,来自于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铜镜收藏家。阅读本书,您可以看到,从叶德舜的首次个人铜镜展到李经谋的首家民间铜镜艺术馆,从馮飛龍冯毅)推动铜镜上拍到狄秀斌发起中国铜镜研究会,从丁方忠筹办面向公众的铜镜博物馆到刘东大力推广铜镜文化,这20年内尤其是近十年内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明显地形成了一个链条,即铜镜收藏从小众,逐步走向分众,再走向大众。如果铜镜文化能像前述的历法、唐诗和算术一样,成为人们的常识。这对铜镜而言,是还原并升华了其存在价值,可以说是一种复活;这对藏家来说,不啻为一项重大的人生成就,可以说是超越其铜镜收藏成就的大成就。

对于时间充裕的读者,慢慢品读的话,还可以从本书看到以下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席卷一切的时代,持有资本要素论,乃至是资本阴谋论的人为数之多难以估量。笔者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就有朋友认为,这些收藏家玩命吹大铜镜,无非是图个资本增值。这个话题争论起来毫无意义。读者可以认真看看文章,看看这些财富精英是如何支配他们的金钱的。这里面不仅有如何赚钱的技巧,也有保值的法门。更有钱多得花不了的时候,人的想法和心态,他们怎么想的,他们怎么做的,他们做到了什么,他们的人生会成为什么样的……在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全力追逐金钱到了三观混乱的年头,我尝试着以一个迂腐的食古不化的可笑心态,和藏家们聊了聊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写了出来。我无意于输出价值观,但我期望生活更美好。怎么看,怎么想,全凭读者一己之心了。

本书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试图采取一种原创性的写作技巧,即通过文风来对应人物性格——这是被“多人物、少细节、难评价”的局势逼出来的思路。这可能并非我首创,不过拙作《传记伦理学》初步对这种写法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性描述:文字(词语、句式)自身拥有多重属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和艺术的等诸多层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词与物有着先验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人物描摹领域,中外先贤均有可借鉴的标志性文本——则可以充分调配词语的能指和所指进行隐喻。做个简单的类比,如果有读者经常看《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就会轻易地明白一些稀松平常的词语的简单变化所蕴含的深意。

实际上,受限于采访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料数量和质量,并受限于文章篇幅,更由于才力所限,笔者仍然遗憾地忽略了一些我认为颇有挖掘价值的片段,这些内容将对有效还原当代铜镜收藏的整体面目、重要藏家的人生经历尤其收藏之路、重要铜镜研究成果等方面产生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这使得本书力图成就的一部既包含了所有重要藏家又完整再现该藏家的人生和收藏,既传达了铜镜的审美和文化价值又记载了铜镜的铸造、修补和鉴别技术,既有铜镜市场的统计数据又有铜镜文化研究成果提要的正大庄严的当代铜镜收藏史的远大理想遭受了挫折。而恰恰因为这些缺憾,将使本书呈现一种和蔼可亲的面目,可欣赏,可批评。欢迎批评。

最后郑重地提醒读者,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一切素材均原本取自传主自述。本书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收藏家的言行,再现其本真的一面,乃至是负面的批评。不谈那个靠不住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唯求留下一段无限逼近真实的文字——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你、我、他,亲,我们都越来越没有机会说假话了。

李明

2013年9月28日

于海上乐道园

后记

从买第一面铜镜开始,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藏铜镜用去了我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在铜镜圈子里,结识、见到、听说了许多人和事。有人资金并不宽裕,平日节衣缩食,可为求一好镜不惜倾尽所有:有人资金雄厚短时间内集大成;有人几十年从事铜镜学术方面的研究:还有人为坚持一观点不惜得罪所有人。也看到许多为求浮财坑蒙拐骗、搬弄是非无品无德之徒。因为有了执着、观点、利益便有了许多的共鸣、友谊、矛盾,更有了许多的乐趣和故事。

一镜一世界,一圈一江湖。古龙先生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希望这本书能将过去十年的铜镜江湖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后来者知道在二十一世纪初的铜镜江湖都有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叶阳

2013年冬

书评(媒体评论)

器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那些富而好礼、玩物而并未丧志的收藏家,实则是一批真正“为文所化”的文化人。为这样一批人立传,不仅需要史实、史才、史识,甚至还需要一份恬淡和勇气。就古玩文物的收藏而言,小玩家多为投机射利,不足挂齿,亦不足取资;大玩家则能心物合一,“器以载道”,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写“活”了几位因收藏铜镜而足以让人借鉴取镜的“大玩家”,故而值得一读。

——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同济大学教授 刘强

镜者,可正衣冠,亦可观自性,进而可照大干世界。读本书,可品味铜镜收藏家曲折丰富的收藏经历,亦可欣赏中国铜镜的艺术魅力,进而可窥见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学者、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陈家旭

立传,最重要的是策划和定位,即确定人物在历史和地域的时空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在本书摇曳多姿的文笔表象之下,是一部有清晰态度的史传著作——细致而深入的考察、宏大又精准的描述、不卑且不亢的评价。如果人物数量再多一些,会是一部铜镜收藏界的《史记》。

——品牌营销专家、畜纳商学院院长 喻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铜镜世家/日月丽天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日月//叶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3028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4126955
中图分类号 G894-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