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俄罗斯证人(目击历史漩涡20年)/锐思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1989-2009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作者这里记述的俄罗斯的20年,不仅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千年,还跨越了时代!可以说这是一部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力作,每一个想了解上个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人,都不妨读一读它。它超越史籍,超越文学!没有一本当代俄罗斯的史书和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历史真实和趣味的出色作品抗衡。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深层次透视俄罗的书,一本份量颇重的别开生面的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红色帝国的最后时光;叶利钦时代的暗淡记忆;新世纪的交错光影。

该书在大的历史巨变的背景下,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很多事件,深入细腻的展示出很多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的形象,包括那个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书中的每个人,每件事,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特点,无不反映出沧桑之便中普通人的心态,命运和人性的美与丑。该书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苏联解体前夕和解体后的俄罗斯。全书25万字,并附有很多生动的图片。

目录

序·深层次透视俄罗斯的力作(陈瑞铭)/1

卷一·红色帝国的最后时光/1

 1989年/3

横穿苏联大地,火车驶向莫斯科/3

美丽的夏令营/5

蟑螂,还是蟑螂/6

我的小老师:寻根的男孩/9

十月革命节那天我去了红场/12

会说中文的小客人/14

飞往伏龙芝市:我看到的东干人/15

新年伊始:20万人集会/18

 1990年/21

在导师家做客:第一次走进苏联人家里/21

我看到的“小白桦商店”/22

不寻常的五一节:叶利钦和尼古拉二世/23

玛丽娅:我们都退党了/24

基辅: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25

列宁格勒看“白夜”/27

动荡的东欧,洒满阳光的西欧/29

苏共二十八大:最后一届党代会/33

面包没有了/34

告别苏联/36

卷二·叶利钦时代的暗淡记忆/37

 1992年底—1993年/39

第二次北上:莫斯科已经是俄罗斯的首都/39

巨大的流动商亭:从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41

难以理解的火车“一夜情”/43

红场:三色旗在空中飘扬/44

“中国人很聪明”/46

“威登哈”里的中国商品馆/47

莫斯科街头的枪炮声:十月宪政危机/49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陷于“休克”/51

 1994年/53

房东瓦莲季娜,孤独的俄罗斯老太/53

华商在机遇与风险中生存/57

出兵车臣/60

 1995年/62

夏夜噩梦/62

我看到的俄罗斯黑手党/66

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的红场/68

我的海外免税公司/70

“越南楼”和“莫丹”/72

 1996年/75

鹰城老华侨的辛酸经历/75

叶利钦竞选,连任/80

有钱却孤独的女律师/82

俄罗斯的传销/84

可爱的“小情人”/86

 1997年/88

莫斯科火爆的中医诊室/88

夜总会:脱衣舞女的“狂欢”/90

赌场频现华人身影 /92

 1998年/94

叶卡捷琳堡见闻/94

金融危机飓风:哀鸿遍野/96

俄罗斯新富豪“鸽王”/98

兵营:最大的中国皮货市场/100

兵营“女皇”的辉煌与落寞/103

 1999年/108

终于遭遇抢劫/108

中国海外第一超市——莫斯科天客隆的命运/112

我见到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114

叶利钦提前辞职,代总统普京亮相/115

卷三·新世纪的交错光影/117

 2000年/119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119

奔萨的中俄合资农场/123

切尔基佐沃集装箱市场/124

切尔基佐沃市场里的中国人/128

两颗新星:卡巴耶娃和维塔斯/132

 2001年/136

和东方博物馆合办“中国牡丹画展”/136

莫斯科的东方茶香/139

广东商客遭遇“俄警”抢钱/142

“白乌鸦”柳芭,流浪的灵魂/143

丽达与安格尔:谁是孩子的父亲/150

 2002年/156

列宁:金牛星座的男人/156

《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159

令人惊心的莫斯科人质事件/164

中国人开的茶馆反不受欢迎/165

俄罗斯人盛赞中国改革/167

我见到了政坛“开心果”日里诺夫斯基/169

爱情,家庭,婚外恋,俄罗斯人如是说/170

 2003年/174

俄罗斯妓女:飞向世界各地的“夜蝴蝶”/174

新纳粹:俄罗斯光头党/179

中国“风水”迷倒莫斯科人/181

伊巴杰夫宅邸和“滴血教堂”/184

莫斯科浪人:工程师宁愿与垃圾为伍/186

萨拉托夫烦琐的注册公证/188

莫斯科记者爱卧底采访/193

俄人眼里的中国“黑手党”/196

 2004年/199

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街”的日子/199

森林湖疗养院/203

和俄罗斯律师一起解救中国偷渡者/209

别斯兰悲歌/214

 2005年/216

盛大的节日: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216

俄罗斯“80后”:莫大学生娜佳/218

 2006年/223

赤塔——离中国最近的俄罗斯城市/223

刘少奇远在异国的亲人——采访刘少奇长孙夫妇/226

红场上我见到了“列宁”和“普京”/230

 2007—2009年/233

叶利钦去世/233

梅德韦杰夫,比普京还矮的人/235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文化主教”/236

末代沙皇得到彻底平反/241

列宁生命中的女人/242

切尔基佐沃大市场彻底关闭/250

附录 苏联解体纪实报告/252

 改革的兴起/252

 反酗酒运动 /255

 4次重要会议和改革总方针的制定/255

 成效与问题并存/257

 1988年:国内困境与外交成果/259

 反思历史/262

 罢工风潮/262

 叶利钦重新崛起/263

 苏共党内斗争激化/265

 二十八大:苏共最后一届党代表大会/268

 风雨飘摇中的苏联/269

 新联盟条约——保存联盟的最后努力/271

 “8·19”事件/272

 联盟解体/273

 苏联解体:一个时代的结束/275

后记 2010年·俄罗斯及其未知的未来/277

试读章节

蟑螂,还是蟑螂

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位于红场附近的尼科尔斯卡娅大街,宿舍则在莫斯科最南端,乘地铁在终点站“布拉格”下车后,还须坐五站公共汽车。

搬家那天,应我们的请求,学院派了几个学生,帮我们把行李从夏令营搬到宿舍。那几个学生有来自中亚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波罗的海的亚美尼亚,还有一个蒙古留学生,瘦瘦高高的。

宿舍楼很高,灰色,像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砖头,孤零零地立在莫斯科南郊。我们的房间在二楼,是个一大一小的套间。大房间住两个人,小房间住一人,据说很优待了,苏联学生每个房间都要多安置一个人。室内陈设很简单——床、桌椅和墙柜,墙上糊着壁纸,已经很久没有更换,退色开裂;桌椅破旧;浴盆泛着黄色。胖胖的女管理员发给我们一人一条旧毛毯,浆洗过的但同样很陈旧的床单和被罩。她告诉我们,做饭可以到公共厨房,在走廊里。但是我们听说很少有人在那里做饭,俄罗斯学生也好,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好,大家几乎都在自己房里用电炉做,尽管那是违反校规的。

已是9月的最后一天。我收拾好东西,吃过简单的晚饭——黄油涂在面包上,一杯牛奶,独自站在窗前向外张望。天已经全黑了,远处街灯闪烁。我,现在在莫斯科的一所大学宿舍里,周围寂静无声,外面是莫斯科南郊的深秋之夜。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偶尔有汽车疾驶而过。屈指算来,到莫斯科有一个月了,可这个国家在我眼中却变得更加模糊,像远处昏暗的街灯。街灯那面,有几栋居民楼,亮起了点点灯火,我望着那栋楼,真想知道苏联人在里面怎样生活,他们如何看待苏联的改革,他们对中国又了解什么。回想这一个月,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加上语言不通,看不懂报纸,听不懂广播,我们似乎与世隔绝了。国内明天就是国庆节,这个时候的北京一定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们此刻却远在异国他乡。想到这里,一丝孤独和寂寞涌上心头。

不想在这时却有人敲响了我们的房门。是谁呢?我们刚刚搬来,不认识一个人啊。开了门,原来是两个年轻的大学生,他们也住在这栋楼里。其中一个是帮我们搬过家的亚美尼亚人萨沙,另一个是他的同学阿布。他们带来了蛋糕和鲜花,祝我们节日快乐。我和同屋的同事又惊喜又感动,我们真没有想到,刚到学校第一天,竟有人记得我们的国庆节并来祝贺。请他们进屋坐下,谈话中得知,阿布的爷爷是中国人,我们更高兴了,这里居然有我们的老乡。

夜里,听到屋顶开缝的墙纸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什么东西在爬动,开灯却吓了一跳,原来是蟑螂!不仅在墙上爬动,地上也有不少。在突如其来的灯光下,大大小小的蟑螂立刻四处逃散,我惊坐在床上呆了半天——我最怕这种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小爬虫了。关了灯躺在床上,窸窣声复又响起,再也睡不着觉,脑中全是乱窜的蟑螂,又觉得它会突然爬到床上,于是翻来覆去,心想有一整年时间都要与蟑螂为伍共同生活,这日子可怎么过?后来干脆不去想它,任它在黑暗中出没。但可气的是大白天也常常看到它们的踪影,特别是在做饭的时候,饭香味往往会引得它们爬出来,甚至有时候趁你不注意,飞快地爬到你刚刚做好的菜里,让你恶心得将一盘没吃一口的菜全部倒掉。住在另一间小屋的同事也说,蟑螂有一天夜里居然从她的鼻子上爬了过去,她反映敏捷,飞快地用手挥了下去,没想到一股粘粘的东西沾了她一鼻子,后来鼻子上居然起了个小包。莫斯科的宿舍很脏,到处是蟑螂,而且据说不光是宿舍里,好多居民家中也有很多蟑螂,难怪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苏联什么都缺,只有蟑螂不缺。真是如此。

几天后第一次去了学校教学楼——离红场不远的一栋白绿相间的大楼。这栋楼建于19世纪初,有着哥特式教堂的风格,窗户呈大叶片状。十月革命前这里是东正教下属的宗教书刊印刷所,1930年历史档案学院在此建立。走进楼里,感觉窄小而拥挤。正值课间休息,年轻的大学生们聚在狭窄昏暗的楼道里,嘈杂热闹。我们是在职进修生,没有课程安排,来这里是办理留学生的一些手续。外事办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一头浓密的披肩棕色长发,大眼睛像两颗谈紫色的透明玻璃珠,扫在你脸上的目光没有任何表情。

那天中午我们在学校食堂用餐,餐厅同样窄小而拥挤,队排得很长,买了饭又很难找到座位,用餐环境很不舒服,但那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并不在乎这些,他们似乎愉快得很,排着队,说笑打闹着,然后凑在小餐桌上一起用餐。我记得那是唯一一次在这里用餐,后来再没有去过。

俄语学习也开始了,所谓“学习”就是每周一次将这所学院所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七八个人吧——集中在一起,读一篇俄文报纸,老师再提几个问题,约一个小时就草草结束了。老师是学校在我们的要求下派来的。其余时间完全由个人自行安排。进修生就是这样,抱怨也没用,主要靠自学。这和我想象中的“留学”相差太远了。如果自己不抓紧,一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学不到什么。于是我很快就找了阿布,我们互教互学,我教他学中文,他教我学俄文。

P6-8

序言

深层次透视俄罗斯的力作——我读《俄罗斯证人》

陈瑞铭

今年4月初的一天,吉娜(本书作者,在莫斯科时习惯于叫她的俄文名字)来电话说,她的一本书就要出版了,现在手里有出版社的简装本,很想让我看看,提些意见。我们约好,在北京的某处见了面,她把那本厚厚的简装书递给我,封面印着《俄罗斯证人》几个大字。

我拿着那本书回到家中,晚饭后翻开第一页,开始阅读。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全方位对一个国家深层次的透视,一下将我吸引住,我的目光难以离开书本,一页页,一篇篇,连续两个晚上,我几乎是一口气将它读完。

合上最后一页,掩卷默思,觉得这是一本相当有深度和水平的书,一本反映俄罗斯这20年的别开生面的书,一本融真实性、历史性、文学性、哲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难得多见的好书。没有对俄罗斯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没有在那里的长年生活和积累,没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没有人文关爱之心,以及深邃的思辨能力,很难写出这样一部力作。

1989-2009年,俄罗斯这2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苏联解体,俄罗斯陷入空前经济危机,百姓生活凋敝,社会盗匪猖獗,车臣战乱以及恐怖分子的频繁活动,使这个一度称雄的世界大国,沦落为二流国家。90年代中后期,我作为高级顾问多次陪同代表团和公司前往莫斯科,目睹了一个民族的悲哀和痛苦,经历了苏联解体后最混乱的时期。作者对那一时期的记述,如此真切和生动;透过那些篇章,十几年前在莫斯科经历和看到的一切,都历历再现在我的眼前。

解体前夕的苏联究竟是什么样?解体后俄罗斯百姓的心态以及那个国家又发生了什么?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变迁和历史?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改革又有些什么了解和看法?这个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境况如何?这些很深入很具体的情况,国内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作者这本书恰似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切。一个历经沧桑的国家,一个多灾多难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他们仍在自己的道路上艰难痛苦的探索与跋涉。

作者笔下的普通人物极其生动形象,读后令人深思和难忘。有钱却孤独的女律师,天真可爱的小邻居马克西姆,既善良又生性挑剔的退休老太瓦莲季娜,快乐的小老头萨沙,迷上中国文化的俄罗斯人,80后的年轻一代,迷茫的“白乌鸦”柳芭,以及残忍的入室抢劫者,贪婪的警察,出卖色相的妓女……千姿百态,五光十色,万花筒般呈现于我们眼前。这是历史大变动中的各种人生,他们在作者笔下都栩栩如生地得到了反映。

作者对莫斯科的华人也有深入精细的描写。卢日尼基大市场的庞大与繁华,越南楼的简陋肮脏,“莫丹”的夭折,“兵营”的辉煌与落寞,中国海外第一超市天客隆的命运,切尔基佐沃大市场的兴衰和那里的中国商人的状况,当地老华侨的曲折人生等等,以及华人的机遇与风险,书中都有极其生动真实地描述。

而对于俄罗斯这一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作者也都有准确和精彩的概述。“休克疗法”的后果,宪政危机,叶利钦提前卸任,普京当选总统前后等等,这些概述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处于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命运。

总之,书中引人深思、感慨、悲哀、忍俊不禁的地方随处可见。此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资料。在一些文章中,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浓浓的氛围,那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叶利钦去世后,普京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感谢鲍里斯·叶利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拥有新宪法的自由民主的俄罗斯,向民众敞开了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大门。十几年前,我在莫斯科时也从电视中亲耳听到索尔仁尼琴讲述的这样一种观点:“我们俄罗斯是以最愚蠢与最悲哀的方式摆脱了社会主义的。”这些年来,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对俄罗斯这20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评价不一,莫衷一是。而吉娜的这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及自己的思考所提供的鲜活真实的素材,应该说为研究和评价俄罗斯历史变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而俄罗斯这20年惊心动魄的变化和历程,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必然具有参考和借鉴的启示的意义。

吉娜,我在莫斯科认识她的那一年(1998-1999年),她正在翻译一本难度极大的文学作品,俄罗斯作家写的《达·芬奇传》,在一些翻译难点上她常常来询问我,于是我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她思维敏捷,优雅大方,好学,不愿意过枯燥乏味的生活,与有教养的俄罗斯人相处极好;她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和观察力,但她能写出这样的好书来,也是我没有料到的。她的思想深度和文笔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2010年4月9日 北京

后记

2010年·俄罗斯及其未知的未来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1989—2009年这20年耳闻目睹亲历的心血之作。除了苏联部分是当年记下的外,很多篇章也是当时写下的,因此文字具有最初的清晰和真实。

本书卷一部分,正如我最早发在敏思博客时题记里写的,那些文章是据我当年的日记写成,我在整理它们时,仍然有着身临其境的鲜活的感觉。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是一幅帝国败落和大厦将倾的画面,动荡不安,危机四伏,风雨飘摇……那是一个帝国的黄昏,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卷二的内容是叶利钦执政的整个201世纪90年代。这部分文章在概述大事件的背景下,着力从小人物小事件的角度,反映俄罗斯那段最暗淡和沉重的时光。在撰写那些文字时,俄罗斯人迷茫的面孔,贫困的生活,动荡的时局,几乎崩溃的经济危机,车臣恐怖分子制造的多起惨案,华人在俄罗斯历史巨变中经商遇到的坎坷和风险,以及我个人的有着时代印记的经历,这一切就是那个时期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在写其中的某些章节时,我恍然又走在莫斯科阴暗天空下的大街小巷中,坐在拥挤的地铁里,或是在办公室上班时,透过各种人,各种事,仿佛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那个正在经历沧桑之变的民族的呻吟,然而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卷三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新的时期,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一个新时代。2000年开始,年富力强的新总统给俄罗斯人带来了希望,使饱经苦难的俄罗斯民族走上复兴之路。普京确实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在任职期间使俄罗斯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他没有能够全部解决俄罗斯社会存在的各种十分严重的问题。也从这个时期开始,我有了可以更深层次,多角度,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对这个国家和民族作更深入了解的机会。这些都反映在卷三的有关文章里。

这20年的俄罗斯,跌宕起伏,痛苦沉重,色彩斑斓。大历史的悲剧,小人物的命运,构成异常生动的历史画卷。那些大的历史事件世人皆知,我在书中只是作为背景概述,而俄罗斯普通百姓在大的历史变迁中的千姿百态,种种心态,不同的际遇,高贵的卑贱的,美好的丑陋的,善良的残忍的,以及华人的各种境况和遭遇,如万花筒般呈现在我眼前。这是全书的重点,是我真正想记录下来的,也是我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我想将一个真实的苦难的顽强不息的民族,一个不断遭遇劫难却不甘屈服的民族和那段特殊的历史写下,让更多的人了解。

2002年始我作为《环球时报》驻莫斯科特约记者为该报供稿。这里将发表在《环球时报》上的其中5篇文章收入该书。

在本书基本完成之后,今年3月底,车臣恐怖分子又在莫斯科制造了新的爆炸事件。看着那些消息,爆炸声犹在耳边,无辜者的鲜血犹在眼前。俄罗斯百姓又在遭受新的伤痛……这场看不见战线的战争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书中都有记述,但遗憾的是不知道它何时才能结束。

本书其中的一些文章最初发在作者的敏思博客上(2008年11月在敏思开了博,名字是北极光),受到敏思博客编辑部和网友的好评及青睐,在此真诚地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而在成书的过程中,南方日报出版社以及本书责任编辑阮清钰对我帮助很大,深表谢意!

此外,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老所长,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学会会长李静杰老师,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曾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2年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授予经济学荣誉博士称号的陈瑞铭老师,著名作家,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蓝英年教授等,都对这本书提出过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陈瑞铭老师读过了全书后,还耗费精力为本书写了精彩的序言。

还要感谢为本书写了精彩评语的读者和敏思网友。

顺便说明一点,书中涉及到俄罗斯百姓和旅俄华人的地方均为化名。

我深感遗憾的一点是,自己拍下的有意义的照片不是很多,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而书中不少图片来自俄罗斯网站。原因除了没有很强的摄影意识外,还因为没有物质条件——我在2004年才有了自己的数码相机。

我的敏思博客的网址是http://blog.stnn.cc/ximengz/Efp_Blog.aspx,发在那里的很多文章没有收入本书,有兴趣者可以到那里浏览。

再一次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我也谨将此书献给所有对俄罗斯以及这段历史关心和有兴趣的读者。如果你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点什么,那将是我最大的喜悦和收获。

郑建新

2010年4月9日赴俄罗斯远东前夕于北京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女性的细致和深入,满怀人文关爱之心,深刻记述了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巨变下,一个民族的痛苦与思考,悲哀与顽强。文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全方位展示了苏联解体和解体后的俄罗斯,是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李静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学会会长

1989-2009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作者这里记述的俄罗斯的20年,不仅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千年,还跨越了时代!可以说这是一部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力作,每一个想了解上个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人,都不妨读一读它。

——陈瑞铭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荣誉博士

字里行间,无不浸满历史风云,篇篇段段,无不折射时代变迁;每一件事,都再现了社会巨变下的真实;每一个人,都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或丑陋;作者开启了一扇让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的窗口,准确地剖析了一个民族的内涵。

——读者

作者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的坎坷艰辛,做了真实生动地描述和剖析。对旅俄华人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难忘的记忆。感谢作者用文字将它记录了下来。

——旅俄华商

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笔触深刻,文字优美,从大事件,到普通百姓,那些文字令人难忘。读过此书,一个如此真实、生动、苦难和具有生命力的俄罗斯呈现在我眼前。

——敏思网友

超越史籍,超越文学!没有一本当代俄罗斯的史书和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历史真实和趣味的出色作品抗衡。我相信,每个读本书的人一定会时而眼含热泪,时而开怀大笑,而且,会有一种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强烈欲望。

——敏思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俄罗斯证人(目击历史漩涡20年)/锐思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建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0170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12.60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