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幸福要回答,一本书解开幸福的终极秘密,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恰到好处的幸福。
让所有人读完都豁然开朗的幸福故事,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摄影美图,关于美食,关于旅行,关于婚姻,关于幸福的一切……
曹文轩倾情作序,80后经典偶像张敏首度推荐,《时尚COSMO》《乐活》《三联生活周刊》《女友》等多家杂志媒体人联袂推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有心平静了,才可能觅得幸福。周桂伊编著的《心若宁静便是幸福》由数十篇短篇故事构成,分为六章。每一章、每一节看似关联不大,但细细品读,每一段文字都与心灵平静有关,都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切的感受幸福。内心强大的人,不是有多么彪悍,而是能够平静的正视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的内心。作者用犀利的语言,直戳抱怨的人们,让人敢于直视自己的伤口,勇敢的走出偏执的泥沼,斩断不必要的念想,原来,幸福从来没有离开过。
人人都在追寻幸福,可通往幸福的路上,有那么多虚掩的门,太多人走过错过,与幸福失之交臂。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在各种物欲的诱惑下,人心越来越浮躁,幸福感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何找回我们曾经的幸福感?《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作者周桂伊运用幽默感性却不乏哲理的述说告诉我们,通过自省,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才是找回幸福感的正确途径。
书中并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是通过作者多年采访的经验,讲述聚光灯下的名人佳丽、朋友闺蜜、普通却有代表性的倾诉者的故事。这些场景也许你似曾相识,也许你正身在其中,愿你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自己的开悟。人生这条路我们共同前往,愿我们的内心都更柔软而坚定、温和且有力。
全书彩色印刷,收入四十余张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图片,关于美食、关于旅行、关于婚姻……关于幸福的一切。
死于贪婪
野心是拿自己想拿的,贪婪则是别人的也不放过。
“贪婪”,在人类起源之初不是一个道德词汇,更像一种选择机制。“贪婪”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一个原始人食量比其他原始人大一些,所以他需要更多的食物,对应地变得更凶残一些。这就和一棵大树霸道地伸出巨大树冠阻挡其他小树获得阳光是一个意思。自然法则留下了这些“贪婪而变得强壮”的,淘汰了“无私实质是无能”的。
可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的贪婪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只是变本加厉。毛姆在小说《午餐》里,他用一顿饭的时间刻画了这个事实。作品描述了一个贫困的青年作家不得不请一个陌生的女读者吃饭,衣着优雅的女读者声称“这只是一道菜的便饭”,然后在“我从不吃……”的反复表白里,吃下了鲑鱼、鱼子酱、芦笋、冰淇淋、桃子;喝了香槟、咖啡。毛姆对女读者的描述是“爽朗的”、“兴高采烈地”、“仔细认真地”,而贫困作家则是“脸有点苍白”、“心一沉”、“非常慌张”到绝望得“再也不担心账单了”。
2014年,美剧《绝命毒师》席卷艾美奖、金球奖、美国导演工会奖等各大奖项。它的英文名叫作Breaking Bad,直接译过来就是“逐渐变坏”。故事讲的是,一个失败的中年男人沃特·怀特突然被查出患了癌症,面对儿子轻微智障、女儿尚未出生,家境一贫如洗的状况,他决定铤而走险贩毒,本意只是为家里留一笔家用。然后,该剧用47集2000多分钟的时间,缓慢而深刻地揭露了贪婪隐藏在普通人的体内,一旦变异如何迅速蔓延并侵占我们的灵魂。
在《绝命毒师》的第一季里,当沃特·怀特还是个不得志的初中化学教师时,妹夫在他的生日派对上揶揄他,他不过是苦笑。他心地善良到有些懦弱,做成第一笔毒品生意,嫌搭档给司机钱太少,从自己那份里又抽出几美元填补上;而到了第五季,他为了减少分赃伙伴,遇神杀神、遇鬼杀鬼。他为自保第一次杀人时,浑身颤抖、泪流满面地不停地说“对不起”,第四季结束时他苦心设计连环计,把贩毒搭档炸鸡店老板炸死。
为了这份贪婪,他变得吊诡、敏锐、偷天换日、滴水不漏也无所不能。最后他因为一本草率放在马桶上的笔记本而泄露身份,观众表示有些不像他谨慎的做派。对此,老白的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在一次专访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只是变得不在乎、草率了。他曾经是一个科学家,所以对他来说是不存在观点的,只有被证明的理论,一旦证明之后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但人性不是这样的,当沃特·怀特开始真正领略贪婪、自负、骄傲等人性的阴暗后,他突然开始做出很情绪化的反应——记得他是怎样杀掉迈克的,那是完全癫狂的状态,你能看到他黑暗一面的完全释放。所以要他坐在马桶上随手读着这样一本至关重要的笔记本然后再把它放回去,完全有可能发生——因为他已经变得越来越真实。”
贪婪得浑然不觉时,人便会以为自己是上帝。
老白离我们一点也不远,老白就是你,也是我。
《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覆灭于早已注定的那场洪水灾害,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不可逆转,但曾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工业文明,最终也将人类推向灭亡。
因为贪婪,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就开始抱怨收入太低,得到了暴利又开始想争取权力,得到了权力又想压榨他人。刚开始我们还有所忌惮,渐渐地我们麻木到忘记目的,只记得杀戮本身。
因为贪婪,我们得到了爱人的心还要他全部的钱、放弃家人只对自己好,逐渐限制对方的自由,甚至要求他牺牲梦想,直到对方终于承受不了,耗尽温存。
但也正是因为贪婪,我们才承受得了恐惧、离别和煎熬。
我们不可能脱离贪婪,从婴儿的贪吃到老年的守财,贪婪贯穿我们一生。仇视富二代的屌丝,一旦得到他的垂青,立刻愿意在“宝马”里哭;华尔街的高级白领说:“我的报酬是丰厚得有点过度,但是它过度得远不厉害。”现在社会,贪婪披上了一夜成名、富翁相亲会入场券、奢侈品的外衣,它改头换面,几乎等同于梦想本身,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在这个社会,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变得越来越难。
给物质规划一个度,才留得下感知温柔的能力。节制,是尊严的开始。如果你内心的贪欲隐隐作痛时,你就问问自己,什么是想要的,什么又是可以要的。因为野心和贪婪的区别就在于——
野心是拿自己想拿的,贪婪则是别人的也不放过。
P33-36
愿你在他人的故事中,成全自己
周桂伊
为杂志写作十几年,常常是与许多人深谈几小时后擦肩而过;而我,在关掉录音软件之后依然站在角落默默观察,交完稿子之后却重新陷人沉思。表象之外,往往有更深刻的原因;标签之外,每个人的困惑自有出处。一个编辑跟我开玩笑:我们双子座举重若轻,你们摩羯座举轻若重。
其实,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活得还是挺沉重的。一睁眼要还的房贷,千里之外父母逼婚的督促,堵车时狼狈接着上司问责的电话,甚至是情人节女友甜蜜暗示的礼物……那些本该美好的东西,却常常让我们焦虑、愤怒、不理性,他人莫名其妙,我们身在其中也不一定真得其解。那些童年留下的阴影,想隐藏的记忆,无力解决的问题,很多不确定,都在关灯之后,沉沉睡去。
我是谁?经过怎样的童年、欢乐和苦痛,才成为今天的我?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类似问题,静下心来问过自己的不多。我们不停追逐更加充裕的物质,我们在不重要的人身上花力气,我们追求人生的制高点……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疲惫不堪。采访倪妮的时候,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来不追求人生的制高点,因为所有的制高点都意味着下一步就是低落,跟跷跷板一样。所以我追求平衡,我认为平衡的那个阶段。就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我喜欢那些面目平静的、善于倾听的、举重若轻的人。他们在人群中,并不特立独行、光芒万丈,却越走近,越有让你感到安心的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和自己的平静相处,是一生都要修炼的课程。环境也许是客观的,但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却是主观的,说到底,世界只存在于内心那个自我构建、调整和修复的地方。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独特的修行,若得一分自省,人会换一种思辨的眼光看待自己。“修行不是修美梦,是修梦醒”。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生命中,总有些东西是我们得不到的。承认和接受它,带来超脱、平静和释然,带来自我救赎的能力。 小书荣幸地得到了曹文轩老师的提笔序言,高中时代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就知晓了作为评委的他,现在可以得到他的指点很开心;它还得到经典偶像张敏老师的首度推荐。在写书过程中,很多朋友给了我动力和支持,出现在封四的各位资深媒体人:苗炜、娜厮、卢昊、李天珏、彭伟、刘昆,她们是我工作中的战友,更是给我更多角度和机会看待这个世界的人。澳籍华人、亲爱的闺蜜王莎莎专心研修西方心灵成长课程,探讨中西不同文化的碰撞,给我很多启发。特别感谢李丽雅、乔永真,以及本书责任编辑张雪娇,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最后,感恩家人给予的巨大支持。写作,是自我提醒、自我修正的过程;家,却藏着人生所有终极幸福的秘密。
笔及之处,斗胆欢谈,愿你在他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愿你在别人的开悟中,找到成全自己的方式。拉开跟自己的距离,才更懂得接纳当下,愿我们共同前往,变得柔软,却坚定;温柔,却有力量。
因为,宁静就是幸福。
当下荣辱不是永恒的,因为人生漫长,得失会转换。浮沉之后,一颗从容、有力、平静的心,却是岁月最好的礼物。
——演员 张敏
读这本书,是走一条指引你更了解自己、觉察当下、自省自知,自我承担的路。
——身心灵作家 王莎莎
人和自然一样,自有其平衡,不要担心偶尔的暴风雪,也许它帮你带来之后的关于平静的顿悟。
——媒体人 娜斯
梭罗说,每个男人都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这是残酷的真相。但桂伊说,宁静就是幸福,这却是生活的美好愿景。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苗炜
以前,总觉得平静是压抑的代名词;现在,明白了这是高级的情绪管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又有何不好呢?
——《时尚COSMO》副主编 卢昊
桂伊写了十年杂志,《心若宁静,便是幸福》是一位青春才女洞悉这个世界之后的感知与灵性。
——《女友》(校园版)主编 刘昆
桂伊细腻又练达,拥有如此格局,以亲闻亲历来写作心灵成长的故事,不失为“以格育人。”
——《LOHAS乐活》杂志编辑主任 李天珏
桂伊用她的方式与见解,在这个最缺又最不缺心灵鸡汤的小时代,分享如何“修梦醒”“平明暗”。
——《伊周》城市版副总监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