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地灵人杰,古代有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徐乾学、叶方蔼、夏昶、王履、卫泾等名士,祖冲之、魏良辅、汤显祖等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近代有叶楚伧、沈体兰、胡石予等,当代更有王安、丁善德等,王清主编《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民文卷共3册)(精)》全面收集了与昆山有关的民间故事。
图书 | 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民文卷共3册)(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昆山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地灵人杰,古代有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徐乾学、叶方蔼、夏昶、王履、卫泾等名士,祖冲之、魏良辅、汤显祖等也曾在此留下足迹,近代有叶楚伧、沈体兰、胡石予等,当代更有王安、丁善德等,王清主编《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民文卷共3册)(精)》全面收集了与昆山有关的民间故事。 内容推荐 王清主编《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民文卷共3册)(精)》全面反映昆山的传统文化,采集并编录了有关昆山地域特色民间文学,分为《文曲星·人物故事》、《聚宝盆·事件故事》、《傀儡湖·地标故事》三册,采用一如既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昆山历年积累的优秀民间文学故事集中展示。 目录 湖荡故事 傀儡湖和鳗鲡湖的传说 锦溪湖荡美谈 五保湖传奇 淀山湖传说三题 善良的澄湖神 漫说昆山湖泊 黑鱼溇秘闻 白水潭传奇 昆山水潭传说 河塘故事 戚浦塘和戚继光 关云长宝刀开出鸡鸣塘 桥渡故事 锦溪的“三十六座桥” 锦溪古桥传说 全功桥史话 歇马桥与梁红玉 接官桥与卫泾荣归 水乡古桥探幽 通灵桥和《石头记》 尚书浦上有座吴家桥 聚福桥与张果老 风雨江桥渡 寺庙故事 莲池禅院奇闻 朱良建庙祭海瑞 萧寺与海瑞 一宿庵和正德皇帝 敬造关皇庙 新庵庙镇龙 新安庙祈福 土地庙里的郎中像 火烧寝铺庙 石墩叩拜孟姜庙 秦峰塔辉映延福寺 山王庙和卜太太 正仪城隍逸事 慧聚寺今古传奇 张浦寺庙传说 楼亭故事 刘伯温督造文昌阁 归有光见村楼怀旧 迷楼趣闻 汤显祖迷恋牡丹亭 仙鹤亭边的青蛇恋 野鹤亭建造丑闻 塔坊故事 白塔镇双龙 情牵妙峰塔响石 尚书坊里的美丽传说 陆家浜两坊传说 山丘故事 两匹玉马绕玉峰 孙悟空误认花果山 赵陵山命名出典 玉峰桃源洞传奇 探秘桃源洞 文笔峰传说 猴泥山由来 宅院故事 沈厅建筑趣闻两题 陶澍建造震川书院 自得庐主人轶事 贾宅沉浮录 地名故事 从宋里到石浦 张昭魂牵张家厍 话说雉城 弥漫仙气的龙潭湖 陶家村父子双雄 无马姓的马庄 玉漳鸡和外尤泾 悠悠长纤路 计家墩与计家台 管里村降龙退洪 漫说周庄涉韩村落 双窑别称 太平军驻守扎营坝 锦溪有座“张良坟” 地名掌故集锦 编后记 概述 状元故事 顾鼎臣传说 顾鼎臣闻灾察访 顾鼎臣私访陆家湾 顾鼎臣与铲刀汤 顾鼎臣怒斩杨知县 卫泾夺魁天赐良缘 卫泾乡间佳话 卫泾与朱熹的忘年交 昆山状元数风流 张謇怒斥沈家浪子 帝王故事 孝宗驻跸锦溪镇 隋炀皇帝和昆山琼花 康熙遂园赞“三徐” 康熙御临百花街 乾隆游巴城 巴王传奇 贤士故事 顾炎武心旅苦程 顾炎武北游山东 归有光轩外拾聊 归有光的故事 《治家格言》误传《朱子家训》始末 将军故事 韩梁大军移师昆山 韩世忠留迹锦溪 韩世忠扬威金城 昆山祭祀刘猛将 刘猛将灭蝗 尉迟恭结缘城隍潭 大唐卜将军传奇 费毓卿炮毙孤拔 文人故事 名门徐家父子一脉相承 施耐庵英明预言 魏校屈居“二甲” 冤死文字狱的徐骏 才华横溢的“胡布衣” 胡石予先生二三事 叶楚伧巧解纠纷 县令故事 祖冲之精算圆周率 祖冲之上任 祖冲之断鸭 祖冲之赛车 艺家故事 大音乐家陶岘 昆山艺家风云录 名医故事 神医卖膏药 潘道根碰着“倒扳账” 磨盘药引救活两条命 神奇的昆山伤科 一帖药郎中 “天医星”意外获良方 土方郎中治险病 平民故事 杨千斤惊帝 窑师傅奇遇铁拐李 猎户和蜘蛛 争锋“宝箱” 凡人趣事 发家故事 沈万三传说 沈万三发家秘闻 沈万三结缘张三丰 沈万三嫁女 神乎其神的聚宝盆 沈万三轶事两题 创造故事 六神丸秘方与雷允上药号 陆家浜创业故事两则 螺蛳炖酱 戏说正仪“顾记”美食 朱元璋赐名“万三蹄” 周庄第一灯 “陆家浜鼓手”佳话 抗争故事 陆兆鱼起兵抗清军 徐民望舍身请命 荷花怨 三株浜少林弟子 钱武举扬名东吴 富安桥除霸 “退毛中丞”王绚 “蓑衣真人”何中立 县官和剃头匠 牛郎气煞小财主 何英夜奔余杭山 方还智退张宗昌 李家浜出了个武状元 前赴后继的周庄义士 锦溪大力士传说. 昆山抗争故事集锦 破案故事 昆新交界线案情 冤案登报记 包阿公遇鬼 林则徐巧断麻鸭案 陶和尚设计除盗贼 归震川二审金狮案 昏官阿哈马 勤廉故事 林则徐巧计赈灾 陆允中廉政爱民 宋公殉廉 祖冲之题联讽贪官 姻缘故事 老囡嫁人 并蒂莲传奇 魏良辅父女互媒 昆山巨富联姻记 宣卷迷救妻 寡妇门前搭廊棚 蟑螂花传奇 许仙捉妖 描画通信传递相思 聪慧故事 村妇斗秀才 蓬莱仙子 女状元智觅情郎 蟋蟀状元 昆山对联趣话 丁益山打官司 幽默故事四则 求学故事 魏良辅寻师 魏良辅独传梁辰鱼 风俗故事 烂斩糖送灶君公 青龙星和磨刀雨 由“断龙”舞出了“段龙” 陆家段龙舞由来 江西人觅宝 乞丐与红白喜事 周庄阿婆茶 方言故事 昆山方言故事拾趣 昆山俗语选解 试读章节 昆山马鞍山,山不高而多灵气,地不大而多秀气。东山半山腰有一座仙鹤亭。明嘉靖年间某天,一位少年突然在亭子旁的草丛中发现一条小青蛇,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好像受了伤,还在流血。这位少年好奇地用树枝一拨,那青蛇尾巴还在蠕动。于是,就把身上的一件白布衫脱了下来,将小青蛇包好带回了家。 这位少年是顾鼎臣的孙子,名叫顾正青,年十八岁。他天生好玩,不是到山上捉鸟摸蛋,就是到河边钓鱼摸蟹,由于祖父已经过世,父亲在外做官,家里人都宠着他,顾正青可以无所顾忌地玩耍。当他将受伤的青蛇带到自己房里,见青蛇腰部有伤,就找药涂上,还用白腰带包扎好,并放些饭团米碎食物,然后将装小青蛇的小木箱放在自己的床底下。第二天早上,他看到小青蛇开始活动了,好像睁开眼睛在向他点头,顾正青喜出望外,感到小青蛇得救了。 有一天,顾正青困到半夜,突然发现房里有个一身绿衣的年轻姑娘,正坐在书桌前写字,顾正青吃了一惊,立即从床上爬起来,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只见这位姑娘长长的头发、圆圆的面孔,忍不住喊道:“你,你是啥人?” 这姑娘面孔一红,回过头来轻轻地说:“我,我是小青。是你从山上脱下衬衣包我回来的青蛇呀,你看,那根包伤的白带子还扎在我腰上呢!” 顾正青见她腰里果然扎着白带子,就疑惑地问道:“你就是那条小青蛇?” “是呀,我就是小青蛇变的,你听说过《白蛇传》的故事吗?” “听说过,听说过,我敬佩白娘娘、小青,也同情许仙,他们都是好人呀!” “但白娘娘、小青都是蛇精变的,你怕不怕?” “我不怕,蛇精也是人么。难道你就是小青?” “我就是小青。自从白娘娘姐姐被法海和尚压在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里后,我几次去救她都没有成功。这一次,我带了几个姐妹又去杭州救她,不想被那法海请来的仙鹤童子将我咬伤,才落到这马鞍山的草丛里了。幸得被你救了性命,我应该好好谢你呀。” 顾正青高兴地说:“小青,不必客气,今后我们做个好朋友,可你不能再变蛇了!” “好,我就做你的丫头吧!”小青激动地说。 此后,顾正青编了一个谎言,对家里人说是从山上带回了一个穷人家的讨饭姑娘,人称小青。他们见这个丫头聪明伶俐,都很喜欢她。 这顾家重文轻武,崇尚读书做官,而顾正青喜欢舞刀弄枪,有闲还学些文化。正好,小青文武双全,不但教武艺,还教他识字。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如兄妹。小青还会看病,一次老夫人肚痛难忍,小青去配了一帖药,就药到病除,老夫人更喜欢她了,给她配了一间房间,就安排在顾正青的边上。 转眼,小青在顾家住了三年,顾正青的文才和武艺都大有进步,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小青几次想离开,却又合不得离开,好像有爱情魔力在吸引着他俩。 一天深夜,顾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手执钢刀,飞檐走壁,在四处寻找“猎物”。原来是顾家的仇人买通大盗来刺杀顾鼎臣孙子的。 强盗发现后面的小楼里透出灯光,估计是顾家孙子顾正青的卧室,两个强盗从屋上跳下,正准备进楼,只听得一声高喊:“抓刺客!”一个娇小的身影手舞宝剑,拦住去路。两位大盗一惊,反身欲逃,被小青飞身擒住,翌日就送县衙问罪。 自后,京中送来急信,说是老爷出征攻打番邦,被困孤城,危在旦夕。这次关外告急,急得老夫人茶饭不香。正在这危急时刻,顾正青请愿要上前线去救父。 P155-P156 后记 经研究,2014年的《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丛书决定编撰《民文卷》,因为“民文”属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文”为“民间文学”的简称,俗称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昆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有关人物、事件、地标方面的美谈。以前只局限在口头传承的层面上,从未有过系统性的文字读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趁采录((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机会,出版了一集《昆山市资料本》(简称《资料本》),这是昆山历史上第一本民间文学汇集。随后,各地乡土刊物都开辟专栏,介绍产生于昆山各地的民间文学。最近,昆山市文联将历年积累的优秀民间文学编撰成上下两卷规模的《昆山民间故事精选》(简称《精选本》),应该说,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昆山民间文学已经相当丰富了。 由于((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丛书应该全面反映昆山的传统文化,当然不能缺少“民间文学”这部分重要的“非遗”内容。编撰本卷时,除了选择一部分前人的采录成果外,还需展开新一轮的挖掘和采集,并编写出具有“民文”要求的文字来。现将这次最新采录的民间文学分门别类地编进了这套文丛,成为一套与时俱进的“民文”结集。 通过我市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入采访和妙笔生花,已经形成了50多万字的故事读本,很多内容鲜为人知。经过对这些民间故事的梳理和整合,现分成三册出版:《文曲星·人物故事》、《聚宝盆·事件故事》、《傀儡湖.地标故事》。书名都具有浓郁的昆山民间传说色彩,每书各设十个左右栏目,将相关内容集中展示,以便查找和选读。 所选故事追求情节曲折,叙述流畅,语言生动。本卷的鲜明特点是大多故事结构丰满,或“串联”,或“并联”,使这些传说既适合阅读,更适合演讲。 为体现“民间文学”应具有“民间草根性”和“文学高雅性”相结合的要求,所以卷中故事既有历史底蕴,又有传奇色彩,盼望能达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为此,有些真实史料的描述或平铺直叙的介绍都不宜人编;有些耳熟能详的题材被反复撰写,只能择优选用。但如果同一题材各有独辟蹊径的切入,则有共存的价值,可以体现出民间文学“一题多解”的多姿多彩。 在这次采风活动中,发现了一批选材灵敏、运笔神通的写作高手,因此他们的文稿采用率较高。有些来稿虽然文字稍逊色,由于题材新颖而没有轻易否定,帮他们修改完善后得到采用。所以,本书的作者遍及城乡,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作者,又有初露锋芒的新作者。在此,对于他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民间文学的作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完成今天的写作,所以所署的作者姓名只表明在传承、优化过程中的一位末端接力者,其中也包括了前人的心血,在此也感谢那些在各个时期为昆山民间文学作出过贡献的无名英雄。 为了既要避免大量重复,又要全面反映我市“民文”收集的新成就,所以本卷只择选了少部分《资料本》和《精选本》中的作品。在前期出版的《美食卷》、《地名卷》中用过的民间故事也没有入编本卷。至此,如果通读《资料本》、《精选本》和《民文卷》的话,就能基本了解昆山民间文学的整体风貌了。 图文并茂是((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丛书一向追求的风格,只是由于今年三册的文字量较大,所以只能削减照片的采用量。有些文章由于作者没有提供合适的照片,为美化版面,也选择了一些与文章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图片,只是为了介绍一些与昆山有关的各类信息而已,特此说明。 正当《民文卷》发稿之际,惊闻我市资深“民文”作者陈法章先生不幸中风猝死,本卷选用了他多则生前撰写的民间故事,以表对他的深切怀念。 昆山民间文学还在产生,还在优化,争取在适当的时候继续收集和出版,让昆山的民间文学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民文卷共3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80935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5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2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8 |
宽 | 152 |
高 | 5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