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书。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了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们的烦恼,解答家长们的困惑,帮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长,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

内容推荐

孩子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特技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等等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自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作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家长该怎么做?老师该怎么做?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作者来为你们支招。

目录

代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周洪宇)

序——告诉读者(杨颖)

初衷

第一章 不都是孩子的错

 一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二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个案一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个案二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个案三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结束语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 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

个案一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个案二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个案三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二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结束语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案一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个案二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二 习惯、性格与命运

个案一 疯狂的“神童计划”

个案二 让到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个案三 机会在上瞬间消失

 三 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

说诚信

说读书

说守时

 结束语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二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家访

再说家长会

最后说说“请家长”

 三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一要学习

二要接受

三要主动

四要理智

 结束语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一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第二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第三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二 赏识教育有奇效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三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

 四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结束语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近30年的普通老师,可就是这“第一线”,这“30年”,不仅使我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更主要的是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如: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等等。或许有的观点早已有专家提出,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的独家视角,但却是我在常年与学生的接触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晤出来的,至少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次的论证。

下面就“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说说我的体会和认识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似乎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观点。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这漫长的大约12年时间里,父母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许多人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似乎也承担起了抚养、教育的义务:用进口奶粉,选择高级幼儿园,陪着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直至选择优质小学、高价中学……但往往事与愿违,用一位困惑中的母亲的话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呢?”殊不知他们的失败往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做或者做得不好。

学校、老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育。

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首先是影响——因此称“第一任教师”。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这里面包含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生理现象:孩子在遗传父母亲的一些特点(尤其是缺陷)时,往往会更加突现该特点。我从我的众多学生身上取得了不少的例证:妈妈大眼睛,女儿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亲的脸偏长,儿子的脸更长;父母有一人嘴有点儿前凸,孩子凸得更厉害……我不懂遗传学,不知我的这种感觉有没有依据或者普遍性,但是父母在性格、品质乃至行为习惯上对孩子的遗传或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王海洋,我高中带了三年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读大三。他是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学生,高中期间入党,曾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访日本,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家长说起来总会归功于我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其实不然,我认为王海洋健康成长的最大功臣是他的爸爸妈妈。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他军人父亲的刚毅、正直,医生母亲的理智、细腻。这里面有遗传因素,更有父母亲的影响和教育。王海洋在接受《今日父母》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过:“如果把我比作父母种植的树,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善加引导而不是粗暴修剪的,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个性。”王海洋的幸运就在于“第一任老师”的言传身教帮助他奠定了成长的坚实基础。下面附上王海洋自己写的一篇“家庭教育感悟”——《我的父母是园丁》,家长们可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我的父母是园丁——家庭教育感悟

北京大学 王海洋

借用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人们常常把子女的培养比作培育一棵树,父母就是园丁。那么,我就是父母共同培育的一棵树,从我的母亲那里,我学到了理解、宽容和关怀他人;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刚毅、灵活和坚持不懈。

我和母亲的沟通一直很畅通,长久以来,我心里有高兴或是不愉快的事情都愿意和母亲讲。通常在我讲述的过程中,母亲都会耐心而认真地听我讲完而不中途打断,并尽量以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我的母亲曾经对我说,她每次在处理我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提醒自己把心态放在“我”的位置上思考一下,然后再决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样,她就能理解我,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能够恰到好处。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前要反复思考如何巧妙地把握处理的“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似乎很多父母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使用过于尖刻严厉的词语.把教育变成了教训。而一般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刺激后都很难接受过于严厉的批评,口服而心不服,就会采取拒绝沟通的方式对抗父母(我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我喜欢和父母间融洽的关系,很少有沟通的障碍和代沟。很多孩子有事情不愿意和父母讲,原因是他们曾经有过和父母谈话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评或指责的经历,同时,很多父母没有足够耐心坐下来认真倾听自己孩子的讲述或是等他们把话讲完。父母们总是主观地以成人的标准判断着孩子们行为的对错,而忽视孩子世界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他们仍在成长过程中这个事实。

我父亲从军三十年了,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果断的作风,说话做事干脆利落。我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男人要刚毅果敢。在家里,我和父亲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密而融洽,生活中喜欢彼此间开开玩笑。父亲平时不怎么管我的琐事,但却在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我,他总是在恰当时刻以意向明确的有效行动来指出我的不足。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比较松懈,成绩下滑,父亲在没有告诉我之前主动来到学校向老师了解我的情况,而回到家里却对此事一笔带过——这在心理上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足够的压力,提醒我不敢放松学习。父亲在平时总是行动多于言语,但是他每次表达的意见却是我从不敢轻视的。P4-7

序言

从教近30年,担任从初一到高三班主任26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家长,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教训、教育理念及教育个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几年已不满足于做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而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在给家长进行家教讲座时,在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后,经常能听到一种呼声:“关老师,您讲的这些对我们太有用了,您把它写出来吧!”于是逐渐萌发了把已有资料(包括获奖论文、心得体会、教育个案、学生来信、我给学生写的鉴定等等)整理出来,留给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们的想法,也算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为教育事业作最后的一份贡献。

在众人的鼓动说服下现在终于有了“成书”的“企图”。坦白地说我的“企图”很单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过获得什么经济利益,甚至在和出版方接触时说出了“我可以一分钱不要”的话。我仅仅是希望我的经验、教训、体会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助家长和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老师们一臂之力。

由于我近30年来始终从事的是初中、高中教育,接触的学生从年级来说是从初一至高三,从年龄来说是12岁~18岁;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们基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实行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等等,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来为你们支招。

后记

今天是2004年10月1日,祖国55岁生日,一个大喜的E1子。就在今天,我的首部书稿完成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记得在2001年我做完胆囊摘除手术,从麻醉中醒来时,我tY-在教的高三学生们来看我,在病床前,孩子们动情地提出:“老师,我们想抱抱您。”于是,一个个1米8左右的大男孩们,每人都俯下身来,轻轻地搂着我,贴贴我的脸,不等孩子们离去,我已经是热泪盈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此时两眼一闭,离开这个世界,我心足矣。”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人世间最真情的回报。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做了大半辈子老师,把用心血积累起来的教育箴言编写成书,让家长们、孩子们以及年轻一代的老师们能够从中受到些许启发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这样的想法:现在我更没有遗憾了。从教近30年,我不仅桃李芬芳(不敢说“满天下”),而且把我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感想、理念以及大量实例个案——回顾、整理出来,不但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更主要的是当我离开我所热爱的这份工作时,我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毫无保留的。我曾力图用我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知道我的“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我自知有好为人师之嫌,但我做的是一种奉献,所以乐此不疲),但能得到我帮助的人毕竞范围太窄,人数太少了。这回可好了,看到我这本书的人要比接受我面传口授的人多多了。而且我相信,对于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和培养好学生的老师来说,我或多或少都会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书稿完成后,我对自己这本书的评价是两个字:一是浅。我不是专家学者,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因此没有高深的理论,只限于我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和自己肤浅的认识。但我想,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更易于接受。二是俗。我不是学中文的,文学修养一般,不会运用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我用的都是大实话、冬白话、大俗话。我一边写一边念给我的学生、他们的家长还有年轻的老师们听,有人说我写的像报告文学——这是高抬我;有人说我写的更像聊天、拉家常——这恰恰是我的风格。我在公众场合讲话、讲座都不愿照着发言稿念,我更愿意用口语化的方式与受众交流,这样更亲切。

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完成这本书,这里面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我要用它感谢一个人——我的好朋友、望年交彭彭。10月1日是她的生日,我用这本书的完成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是她促成了我的成功。出书的想法早就有,但只不过是想一想、念叨一下而已.总觉得我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老师想出书简直是异想天开。今年4月由于过度劳累大病一场,出院后在家休息时,儿子怕我寂寞首先提出:“您不是一直想写书吗?那就做您最想做的事吧。”我嘴里答应着,心里犹豫着,还是缺少勇气。这时候彭彭十分坚定地支持我:“关老师,您写吧!凭我对您的了解,您一定能写得很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真是雷厉风行,转天就给我找来了出版社的人,这一下把我逼上了“绝路”。反悔?退缩?这不是我的性格,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了笔。从构思到完稿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在学校担任着年级组长、班主任,每周12节课,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忙里偷闲。为了便于修改和保存,一边写还要用我不快的速度敲进电脑。好在要写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不用现编,再加上彭彭隔三岔五就要打电话问上一句:“关老师,写多少了?”“关老师,快写完了吧?”让我不敢懈怠。今天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给彭彭发了个短信:“全部完稿,作为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彭彭用短信回答:“祝贺您!!!”再一次感谢彭彭。

也许写书会上瘾,完成这本书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围绕家庭教育写的,而我的长项应该是学校教育。所以我的“贼”心不死,又在开始构思我的下一本书——以“札记”的形式,把我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料奉献给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们。

2004年国庆之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关承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31509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7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09
14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