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记者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资深媒体人积累10年的行业经验首次披露记者群体生态圈著作。对话20余位媒体精英,讲述他们的个人曲折经历,描绘了一幅幅中国记者的典型画像。或从职务,或从区域,或从类别等角度,一一展示记者圈这一封闭性极强群体的特性。本书是了解中国记者圈潜规则的必读精品。

内容推荐

外行看记者,常会感觉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群体;内行看自己,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群体,不在其间闯荡三五年,无法识其真面目。

这是一本资深媒体人积累10年的行业经验首次披露记者群体生态圈著作。对话20余位媒体精英,讲述他们的个人曲折经历,描绘了一幅幅中国记者的典型画像。或从职务,或从区域,或从类别等角度,一一展示记者圈这一封闭性极强群体的特性,对圈内行之有年的潜规则,大胆加以客观揭示,还您一幅清晰、到位的记者圈景。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记者概述

 陈峰:中国记者典型画像

 谭军波:一位传媒游侠的体制内外轮回

 记者的管理与组织

 对话 朱伟峰:解读记者

 

第二章 新闻教育与记者发展

 中国的新闻教育

 对话 张咏:密苏里新闻教育转型之争

 记者的成长路径

 记者转型

 孙军自述:离开是因为热爱

 中外记者比较

 对话 辜晓进:深入美国记者圈的中国记者

 

第三章 职业媒体人实录

 媒体管理层的设置

 媒体中坚——主任

 对话 郑良中:主任最重要的素质为判断力

 核心岗位——主编

 对话 朱德付:市场化媒体主编更要有情怀

 

第四章 区域媒体圈

 京沪穗媒体圈之沉浮录

 经典人物 “好人好报”范以锦

 省城媒体圈

 南昌:从七雄争霸到两强相争

 地县市媒体圈

 整合打天下——《佛山日报》总编辑宋卫东谈地市媒体博弈

 

第五章 类别媒体圈

 体制内记者圈

 周瑞金:改革呐喊者

 都市圈

 对话 王晖:机制创新成就都市报的崛起

 经济圈

 网络圈

 对话 陈彤:网媒编辅是全面手

 外媒圈

 白德华自述:20年执著追逐大陆新闻

 香港某资深记者自述:尴尬中谋生存

 加藤隆则自述:天命之年固守一线采写

第六章 媒体工作流程与舆论监督

 工作流程

 舆论监督

 简光洲:公众利益至上

第七章 媒体观察

 记者的社会地位

 富士康引发的企媒关系思考

 席庆:一位资深公关的媒体烦恼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道细细的红线

 胡润:记者是天使

 严介和:成败皆媒体

 山西记者乱相思索

 记者圈五大潜规则

后记

试读章节

记者圈之院校区域化

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校友、老乡是重要的人脉资源,也是深入交往的基础,在记者圈也不例外。记者入行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因此,校友成为新记者初入行时的最重要的人脉资源。

记者入行之后,同事成为其新的人脉资源网络。这点和其他行业相似,如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离职员工有个联系网络,互通信息,也相互提供帮助,这就是典型的同事人脉网络。由于记者群体的流动率比较高,旧同事人脉关系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

总体而言,记者群体中少有唯校友是举的现象,还是十分看中记者自身的新闻素质。但由于新闻行业为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名校生在把握机会上占尽优势,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记者的院校派系之分现象。

国内的新闻教育普遍滞后,因此在理论基础上,全国各大新闻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差距并不大。但是就实践能力看,差距十分明显。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一名新记者的成长需要通过实战才能进步。这也是知名媒体记者成长迅速的原因之一。这有点类似医生,一名新医生如果被分配到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由于见识较广,一般比分配到低一级医院的同学成长要快。

在机会上,名校毕业生则占尽优势。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这些强势媒体集团基本上只向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武大等10多所名校招聘毕业生。国内名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新闻事业发达,也使得毕业生有较多的选择。

新闻院校学生一般有半年的实习期,他们选择到心仪的媒体去实习,进而寻找到机会留下来工作。笔者读大学时,就有师兄想进《珠海特区报》,于是他先到那里实习半年,表现不错最终留下来了。名校学生在实习方面也占优势,既可借助校友资源联系上好的媒体,也可抓住媒体来学校招收实习生的契机。2001年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在复旦大学招聘了几个实习生,其中几个表现优秀,最终签订了劳动合同。经过七八年的打磨,他们中已经有人做上了杂志的主编或知名公司的公关总监。

在党报一统天下、媒体内部人事制度未放开之前,媒体多倾向于向当地的新闻院校招聘毕业生。即使是中央级媒体,地方驻站记者也主要招聘当地新闻院校的毕业生。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其新进记者多来自于上海本地的院校。

如此一来,媒体中的院校区域化现象十分明显。如在上海的媒体中,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占主流,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媒体,南昌大学新闻系和中文系毕业生掌控了江西大部分的媒体。

不过,广东和北京的媒体有点特殊。北京的媒体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为主,在党报体系、新华社体系中为数不少。但是,由于北京的媒体众多,人大的毕业生不够用。为此,北京的媒体一直有从京外高校招聘学生的传统,因此使得北京的媒体记者出身比较多样。但总体而言,人大的毕业生在北京的媒体中占据主流。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媒体发达,但当地毕业生多对从事新闻工作不感兴趣,加上中山大学没有新闻系,导致广东的媒体也从外地大量招聘采编人员。但总体而言,中大、暨大、人大、复旦、北大、南大在广东的主流媒体中具备实力,一些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广东地市一级的媒体较多。

在新闻院校中,不能不提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国内知名的专业新闻院校,为广电领域的“黄埔军校”,其毕业生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台。浙江传媒学院在南方也有一定实力,但其毕业生主要在二、三线城市工作。

由此可见,京沪穗三地媒体竞争的背后,其实也是国内几所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在上海为复旦,在北京为人大,在广州为中大。电视台、电台这块则为中国传媒大学所垄断。

在记者群体中,党校出身的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体制内媒体中。媒体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对记者编辑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比较高。但在体制内媒体中,不少采编人员是通讯员出身,有的老记者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于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记者往往会参与党校学习,从而拿到文凭。

记者初入行时,学校的知名度和校友资源会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进入到媒体之后,个人的天赋和对工作的投入则决定其发展前途,院校出身的影响力作用不大。

评价记者是否优秀的标准在于其文章。为此,在一些市场化媒体中,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照样能够得到快速晋升。如《2l世纪经济报道》的编委王云帆毕业于苏州大学,凭借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被晋升为编委。

不过,一旦记者成长之后,面临晋升、转型时,其学历背景则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记者群体中,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媒体高层的录用,所看中的不仅是业务能力,此时校友资源的作用则会凸显。长此以往,有的国内媒体会逐步形成由某院校主导的局面。

P36-38

序言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此乃至理名言,我最快看完的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每两周看四本,因半个月内需还给图书馆。而家中书柜里有不少书,买来四五年还顾不上翻几页。不过,根据本人的切身体验,书除了“非借不能读也”外,还有“非时不能解也”。

对于很多书,只有在经历切身体验、有过丰富阅历之后,读来方能深刻理解书之内涵。2009年年初,我重读了美国学者撰写的传播学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终于理解其意,也对中国乃至世界新闻管理体制有豁然开朗之感。16年前,我在大学学新闻时便看过《报刊的四种理论》这本书,但印象不深,也理解不透。在经过10年的媒体实践工作,与中国港澳台地区、美日欧等各地记者多次深入交流之后,重看《报刊的四种理论》,我终领会其深意。

任何学科的最高表现形式为理论,这也是哲学为何成为人类最高学问的原因。相对于经济、法律等学科,新闻学科理论并没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在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国家,不少著名大学仍然认为新闻学不能登大雅之堂,拒绝设立新闻院系。

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逝世后,根据其遗嘱捐款给哈佛大学设立新闻院系,但遭到了哈佛大学的拒绝,后来哥伦比亚大学勉强接受了这笔捐款,设立了新闻学院。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始颁发普利策奖,这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项,其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类似电影界的奥斯卡奖。

由于常春藤大学普遍抵制设立新闻院系,所以美国的新闻教育集中在中西部的州立大学。像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它在中国的名气甚至超过其在美国本土的名气,实乃文化交流上的罕见现象。英国、日本的名牌大学更是没有设立新闻院系的传统,新记者的成长只能靠老记者手把手教和独立摸索。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新闻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初,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便设立了新闻系。民国期间,国内32所高校中有26所设立了新闻系。有识之士纷纷借助创办报刊针砭时弊,启发民智,呼唤社会变革,进而迎来了中国报业发展的激荡时期。而今,新闻系是国内的热门专业,全国开设新闻院系的高校有七八百所,在校学生数约20万。

但是,当今的新闻教育一直为业界所诟病。新闻理论陈旧,教师业务实践生疏,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专业知识比较肤浅。为此,中国记者的专业知识仍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此外,国内的媒体环境极为复杂,导致记者群体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

由于新闻教育系统性理论缺失,新闻教育实践差,中国的记者群体特性以媒体类别划分为特色,而非以接受新闻教育程度为区隔。正因如此,中国记者的成长、转型和其所处的媒体类别息息相关。要想了解中国记者的特性,需先搞清楚中国的媒体类别。

外行看记者群体,往往会感觉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群体;内行看自己的同行业者,则往往会感觉这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群体,没有三五年的工夫难以弄清楚行业潜规则。记者圈是个封闭性极强的群体,且有一套行之多年的行业潜规则。

记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孙志刚之死、延安黄碟事件等的报道推进了中国法制建设。但是,山西假记者猖獗、矿主打死媒体工作人员、封口费盛行等则让这个群体蒙羞,令人瞠目结舌。

网络的兴起,原则上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记者,能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而记者这个群体在中国经过百年的发展,自有一套内生法则与自我纠正的系统。分析现在,则可预测未来。我们了解了记者这个群体的特性,则有助于深人理解新闻背后的含义。也只有熟悉,方能有效开展沟通与实践。

后记

本人踏人新闻行业纯属偶然。还记得1993年7月高考后,填志愿时,我稀里糊涂地填上了新闻系。而当时,自己最想读的其实是经济或者法律。只不过当时自己想闯荡天下,觉得当记者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因我到19岁,还从未离开过江西中部那个闭塞的小县城。

也正如此,大学期间及工作后,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经济与法律。2001年开始做财经记者,也算是实现了年少时关注经济的梦想。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在《昆山日报》社开始了最初的新闻实践。那时的昆山远未有今日的知名度,到昆山工作只是为了追随爱情。感谢《昆山日报》社前总编辑马炳忠以及报社的其他同仁,在我新闻工作起步阶段提供了诸多的帮助。《昆山日报》社虽然只是中国最小一级的党报,但在那我养成了体制内媒体的严谨工作态度。

《昆山日报》社4年的记者生涯为我打下新闻行业的根基,而昆山后来声名鹊起,为我提供了诸多的新闻素材,此乃意料之外。2001年10月,我从《昆山日报》辞职,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任记者。此后,我又先后任《中国经营报》资深记者、《每日经济新闻》产经部副主任、《胡润百富》杂志主编等职。

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是他招纳我进上海新闻中心,自此有机会成为一名财经记者。《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章轲、上海解放分众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锰、胡润百富机构董事长胡润等三位前同事和老板,在我面临阶段抉择时,提供了发展机会,谢谢他们三位对我的帮助和厚爱。

回顾这段经历,我觉得十分幸运,在于我遇上了中国经济媒体大爆发的大好时机。鄙人才疏学浅,能在短短4年内,从一名普遍财经记者成长为杂志主编,全凭机遇所赐。

2007年初,我辞去《胡润百富》杂志主编一职,转行在上海做公关业务。朋友初多有不解,但最终都能理解我的选择。如果从大学学新闻算起,到转行之前我和新闻有过14年的亲密接触。但自从杂志进入轨道之后,工作的重复让我倍感乏味。且自觉在记者职位上已没有上升空间,唯有转行。

转行之后,在和客户接触之中,让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从事多年的新闻行业。一年过后,我发现国内大部分的公关人员对媒体多少有所了解,但对记者这个群体却是十分的生疏,他们在和记者交往时往往无所适从。

此外,本人是新闻科班出身,深感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实践大大脱节。目前新闻专业是国内大学的热门学科,学新闻的在校学生约20万,行业后继有人,令人倍感欣慰。当今新闻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能够深度讲述国内记者这个群体的书却极少。

本人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媒体长时间工作过,也从体制内媒体到体制外媒体,从报纸到杂志。加上大学同学多在新闻单位,以往的_T作和生活圈还是以新闻界为主。为此,面对公关人员缺乏对记者群体的了解,以及在校新闻学生少有记者群体介绍的状况,我在2008年年初萌生了写作《记者圈》这本书的念头并付诸实践。

俗话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虽然本人学过4年新闻,在记者圈里呆了10年,但真正写起来仍然发现很多方面并不了解。记者圈水很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为此,在书稿采写当中,一方面我将自己多年的媒体观察写出,另一方面采写记者圈内的知名人士、有特色的人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或者观点,来形象阐述记者群体特性。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当中,我北上京城,南下穗深,西进南吕,江浙沪自然更是重点,先后采访了60余位新闻业界资深人士。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故事或观点为本书稿添色不少。缺少了他们,中国记者圈不会有那么的精彩。

本书在构思和采写当中,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帮助。大学同学伍华、李华、阮小琴帮忙联系了部分重要采访,旧同事吴志明、刘秀丽也为联系采访出力不少。《第一财经日报》的全秋梅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此外,最要感谢我的妻子林洁,我频繁的出外采访和繁重的写作减少了与家人欢聚的时间。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本书稿的采写和出版不会如此的顺利。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本书不是论文,更不是小说。本人无意在书中褒贬某人或某个媒体,只想以一个圈内人士的眼光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介绍记者群体特性。如果本书能够对您的工作或者学习有所帮助或者启发,则是对本人最大的安慰。

肖经栋

2009年11月31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记者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经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65026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4.2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