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温故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追寻往昔“中央研究院”风雨历程,为兼济天下的现代书生画像。追求自由而有所承担,敢于说不的书生,开创“中央研究院” 一段传奇。本书据多方面史料,辑录“中研院”大事及组织规程,并配有八十余幅历史老照片,追踪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生动讲述“中研院”这方清醇的学术天地,在世变大局里,历经什么样的曲折反复,才得以维存长续。

内容推荐

一群书生聚集“中央研究院”,留下多少逸事篇章: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郭沫若、赵元任、陶孟和、董作宾、李济、顾颉刚、吴晗、周一良、王叔岷、王世杰、郭廷以、雷震、王世襄、费正清……这些曾经与“中研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他们对社会事务孜孜关怀的入世情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依据多方面史料,辑录“中研院”大事及组织规程,并配有八十余幅历史老照片,追踪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生动讲述“中研院”这方清醇的学术天地,在世变大局里,历经什么样的曲折反复,才得以维存长续。

目录

序言

甲辑

 中研院院长和政治:以蔡元培为中心

 开创学术的自主空间:从蔡元培说起

 “独立之精神”:从选举中研院院长的一次故事谈起

 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

 未知世界的冒险和鼓励:从一个学术评鉴的故事说起

 “进军西北”:创立一个研究所的故事

 “中央研究院”的任务:胡适和蒋介石的“抬杠”

 再论“中研院”院长和政治:胡适、雷震和蒋介石

 “白色恐怖”阴影下的“中研院”:从费正清说起

乙辑

 “公”与“私”之间:从丁文江的故事说起

 所长所长:从傅斯年说起

 “胖猫”与“小耗子”

 胡适和顾颉刚

 顾颉刚离开北京

 胡适与吴晗

 “战友”:傅斯年和吴晗的一段学术交谊

 自由翱翔的学术天地:从周一良的故事说起

 田野工作,甘苦共之:从董作宾的一则故事说起

 “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从王叔岷的故事说起

 为什么是史语所的“拒绝往来户”:以王世襄为例

丙辑

 研究院大事简编

 研究院组织法

 研究院研究所组织规程

 研究院研究中心组织规程

附录

 刘广京先生学述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向来被视为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重大面向之一。原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大夫”,已然在现代的历史舞台上消失,现代“知识分子”作为自由流动的社会群体,取而代之。然而,不论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的角色如何转换,不变的是,我们的社会里总是存在着一个拥有“文化资本”的群体,借由他们掌握的文化知识生产技能,既换取个人的生存资源,也为谋求人类群体能够朝着理想进步的方向前进,奋斗不懈。

然而,对“士大夫”或“知识分子”而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总是无可奈何的。特别是,面对着掌控国家机器的政治权威的“败政失德”,“士大夫”或“知识分子”的“理”,往往和现实里的“势”,激烈冲撞;它的结果,也往往必然是:手无寸铁的“书生”必须饱尝对现实处境的无力感(乃至萧肃凄寥与惊恐寒战夹杂并存的苦涩。自认直道而行却形影踽踽的“士大夫”或“知识分子”,史不绝书。中央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术建制(academic establishment),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大本营,它的组成分子里,也总是有人遭遇这样的命运,身为中研院创院院长的蔡元培,便是个中着例。

蔡元培的生命道路,首先便是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是大清帝国的翰林,誉享士林。但是,在革命风潮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分,蔡元培却加入了革命“造反”的行列,他脱下了翰林长衫,卷起袖子,亲自“下海”,进行制作炸弹的实验,那枚炸弹要瞄准的对象,则是大清帝国的权贵。“革命不忘读书”,蔡元培也是中国留学生队伍的成员之一,远扬他乡,羁旅异域,以追求新知为职志,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等德意志帝国的高等学府,都留下他的身影,他更是德国著名的史学流派“兰克学派”的大将之一兰普希特(Karl Nathanael Lamprecht)的“德意志文明史”课程的生徒之一。待得革命功成之后的岁月,蔡元培固然戮力于教育学术领域,先后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即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表率士林;然而,他的“政治热情”,不曾稍减,传统“士大夫”向来关怀国是的行止,屡屡明白可见。当然,在政治立场纷乱不已的现代中国,对于他的政治抉择的批判,也从来不曾停止过。

P3-4

序言

创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屹立至今八十年,仍是华人学术社群里的巍峨殿堂。在20世纪的华人世界里,战乱不绝,纷扰不已,研究院的创设、维系、成长和茁壮,实在是历史的异数。走过八十年岁月的研究院,一路行来,风风雨雨,正也积蕴了无数的逸事篇章,足可启迪后世。这部小书,就是个人在专业学术领域耕耘之外,略施副力,研治书写研究院的历史典故和前辈风范的成果。

当然,史学工作者回首旧轨陈迹,与个人当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这部小书的观照视野,往往难免反映自身生活世界的感触所及。例如,笔者述说傅斯年怎么评鉴吴晗的学术业绩,释论青年周一良如何在学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讲述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研究院曾经意欲“进军西北”的故事,其实都是对当前学术生产体制的现实,进行历史的反思,尝试指陈此际学术生产体制的 “合理性”,并不见得是“理所当然”。对于研究院的学术领袖和政治事务的千丝万缕,本书也有所勾描。理未易察,善未易明。计较是非对错,做出打圈或打叉的唯一选择,往往只会让复杂多样的历史图像,变得那么单调失真。

书评(媒体评论)

创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屹立至今八十年,仍是华人学术社群里的巍峨殿堂。在20世纪的华人世界里,战乱不绝,纷扰不已,研究院的创设、维系、成长和茁壮,实在是历史的异数。走过八十年岁月的研究院,一路行来,风风雨雨,正也积蕴了无数的逸事篇章,足可启迪后世。这部小书,就是个人在专业学术领域耕耘之外,略施副力,研治书写研究院的历史典故和前辈风范的成果。

——潘光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温故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光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2155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