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单读(7旁观者之痛)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媒体人许知远以全新的角度选编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字,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为多元,思想更为宏大。

纯粹且有生命的文字,朴实但有分量的思想,组成了《单读(7旁观者之痛)》。在本辑中,有伊恩·布鲁玛回顾二战时期父亲个人史的《零年》,有张承志分析人与灾难之深刻关系的《大国的诅咒》,有科幻作家韩松探讨在现代都市生活的《拯救黑夜》……每一篇文章都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做了特别的注脚,向我们警戒着生活与活着的不同意义。

本书由许知远、肖海生主编。

内容推荐

本书为《单读》系列文集的第7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旁观者之痛”,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个角度,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本期内容包括:茨威格传记作者在《被征服的茨威格》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探讨茨威格为何会选择自杀,揭示这位以擅长刻画人物内心而著称的奥地利作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著名作家伊恩·布鲁玛在《零年》中,回顾了父亲在二战期间的凄惨经历,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战争、人性与希望;记者林姗姗走进著名的九号院,试图拼凑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宏大图景和决策制定参与者的各异群像,从更为个人化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前进之路的;旅加记者邹波则在“柳树屯教堂”,思考了自己在到达加拿大之后对于移民身份的困惑和融入新环境的挣扎;作家云也退从周立波起始,将时间倒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回顾了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等相声名家,在不同时代里如何运用相声与笑声反映时代特色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本书由许知远、肖海生主编。

目录

【话题】

旁观者之痛/许知远

被征服的茨威格/乔治·普罗尼克

零年:1945年的历史/伊恩·布鲁玛

大国的诅咒/张承志

【对谈】

从家史到20世纪中国的主题

 ——许知远 vs. 周锡瑞

【影像】

看与展览:作为社交的拍摄/龙荻

【报道】

初抵柳树屯教堂/邹波

九号院的年轻人/林珊珊

【随笔】

在花莲听杨牧的课/郭玉洁

父亲/于威

遥远的葵花地/李娟

满洲里的性瘾/唐棣

拯救黑夜/韩松

所有人都笑了/ 云也退

试读章节

对世界文化的乡愁。

曼德尔施塔姆的名言。我忘记了它的出处,大约总是1910年代的圣彼得堡,或许正是在那个流浪狗咖啡馆。一群俄国青年常聚集于此,他们声称自己是“阿克梅派”,要创造一种美学与思想标准,曼德尔施塔姆是他们的领袖之一。

沿维也纳的环城大道散步时,这句话意外地冒出来。这两座城市颇有些类似。它们都不是自然生长,而是突然被强加来的。彼得大帝最初希望把圣彼得堡变成阿姆斯特丹的复制物,然后让它努力地模仿西欧的风格。维也纳则在19世纪后半叶突然冒出来,歌剧院、议会大厦、帝国图书馆、维也纳大学……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的风格交替出现,维也纳就像是一座主题公园,过分用力地想变成豪斯曼的巴黎。

这生硬的模仿令人不安。置身于涅瓦大街时,仍能感到曼德尔施塔姆的意味。几个世纪来,俄罗斯一直生活于西欧的阴影中,它在渴慕与诅咒间摇摆。这刺痛了很多代敏感心灵,你既被他人的文化所滋养,同时又感到隐隐的痛苦,你无法参与其中,只能是旁观者与模仿者。所以,曼德尔施塔姆以更大的雄心来重新理解一切,他要打破边缘与中心的划分,让所有时空都被再度诠释——“我需要奥维德、普希金和卡图卢斯再次出现,我对历史上的奥维德、普希金和卡图卢斯还不满足。”他和同辈人的雄心带来了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

维也纳也曾是边缘者。“它就像19世纪的拉斯维加斯。”一位文化史学家后来评论说。整座城市由当时各种时髦风格堆砌而成,而同时堆砌着的还有这座城市迅速增加的权力、财富与对身份的渴望。  或许是纯粹的幸运,维也纳将文化视作这身份的主要来源,书籍、音乐、哲学变成了世俗性宗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是弗洛伊德、马勒、勋伯格、克里姆特、施特劳斯的维也纳,也是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的维也纳……时至今日,那股惊人的创造力仍令人惊叹与着迷,它是如何出现的,又是怎样消失的?

今日的维也纳像是一座可爱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完美的精神废墟,时光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一刻。在它的城市博物馆里,所有展览都停留在1914年之前。似乎从此之后,历史就消失了。

是的,线性的人与事的发生并不构成历史,唯有非凡的创造力、截然不同的思想与情感才意味着历史。比曼德尔施塔姆早七十年的恰达耶夫不就感慨说,俄罗斯没有历史,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以此来控诉俄国智识生活的停滞。

在维也纳,我同时感到“对世界文化的乡愁”与“没有历史”的焦虑,这两者从来紧密相联。

我对于维也纳的最初印象来自茨威格。少年时着迷于他文字中的戏剧性,不管是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中的大师,还是试图发现世界尽头的冒险家,他赋予他们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一种灼人的激情。不过,印象最深的仍是《昨日的世界》。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翻阅几页。但阅读从未超过前200页,也就是1914年大战爆发时。“人们对不可阻挡的持续‘进步’的坚定信念,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信仰力量。”茨威格这样描述当时的情绪,他们都相信未来会更繁荣、更自由、更富创造力。让我着迷的是什么?一个骄傲、敏感青年的成长,他成为诗人、周游列国、结交高贵的灵魂,还是维也纳那令人神往的文化氛围——所有人都在谈论某篇文章、期待一幕歌剧,连小酒馆里的小市民也对乐队的演奏不无要求。

如今想来,再没有比“对世界文化的乡愁”更能表达我的朦胧感受了。茨威格的维也纳正是我期待的‘‘世界文化”精神,它高度开放、自由,继承又打破传统,对各种新尝试难以餍足。它也正是我对现实生活的反抗,让我从一个匮乏平庸的生活中逃向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但我从未了解这个更丰富的世界。那一串闪耀的名字与作品,既让我兴奋,又让我感到困窘,一种旁观者的困窘。

将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发生着各种动荡、变革、转型,但所有的事件却没有构成那种“真正的历史”。我们似乎在回应各种外来的潮流——从社会思潮、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到审美标准。这回应让我们慌乱不堪、疲于奔命。

这状况正在改变吗?历史正在向中国倾斜吗?相比于博物馆式的维也纳,北京是一座新的博物馆,杂乱的堆砌正在进行。它正代表财富与权力的新潮流,人人好奇于这样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是否代表历史的新潮流。而这财富与权力是催生出新的创造力,还是反而腐蚀与摧毁了创造力?你分明感到这潮流的巨大力量,同时感到其中新的封闭性,它过分执着于表达受挫的自尊,失去了开放性与好奇心。这样的潮流可能制造出足够多的喧嚣,却没有真正的创造与影响。

我能感到内心的焦灼。这旁观者之痛,似乎唯有依靠对世界文化更广阔的理解与雄心,才能真正治愈。

P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单读(7旁观者之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知远//肖海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58780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2014212011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3
12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