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捧回奥斯卡的“小金人”也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集体梦想,然而,我们对奥斯卡究竟了解多少呢,年年都豪华登场的奥斯卡究竟“风往何处吹”?“奥斯卡大叔”背后有没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获得奥斯卡奖对一部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阅读本书,或许您会从里面获得对奥斯卡将这个名义上为美国国家电影奖,实际上借着全球化的浪潮成为世界电影产业风向标的事物有全新的认识。
图书 | 聚焦好莱坞(奥斯卡光与影)/美国电影研究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奥斯卡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捧回奥斯卡的“小金人”也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集体梦想,然而,我们对奥斯卡究竟了解多少呢,年年都豪华登场的奥斯卡究竟“风往何处吹”?“奥斯卡大叔”背后有没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获得奥斯卡奖对一部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阅读本书,或许您会从里面获得对奥斯卡将这个名义上为美国国家电影奖,实际上借着全球化的浪潮成为世界电影产业风向标的事物有全新的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电影研究中心编集的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第四卷,共收入31篇文稿。本卷主旨聚焦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八十年来的历程,描述好莱坞演艺梦幻与现实交汇的银幕传奇,以及它在全球无远弗届的强势传播。奥斯卡的“光与影”是依托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机制创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需要梳理、解读、沉思并展开论述的诸多话题。 目录 序 特稿 中国著名导演谈好莱坞 梦想的好莱坞 热点聚焦 奥斯卡80年光与影 奥斯卡辨识:人性底线及其美学境界——略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文化脉理和意义 小金人注入“强心剂”——2007/2008年度美国电影暨奥斯卡奖述评 清波一池水如镜——中国学者美国电影研究综览 奥斯卡奖的新面孔与好莱坞政治学 星光闪耀在奥斯卡奖另一边——初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民国时期“奥斯卡”在华传播 熊猫汤姆和花木兰随想 专题与个案研究 好莱坞制片模式引发的思考 美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美国科幻片中的科学技术形象 科恩兄弟与美国独立电影 美国独立电影与女性电影奠基者玛雅·黛润 美国社会影视的发展与人类表演学 好莱坞与美国现代生活方式的传播——以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为例 美剧创作模式的启示 美剧中场景转换的新手法 付费电视品牌营销策略——以HBO为例 迪斯尼乐园的成功之道及启示 预见“007”——007系列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好莱坞“灰姑娘”剧情模式研究 美国无声片中的犹太人形象 中美电影交往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 中美大学影视教材比较研究 巩俐在好莱坞 “迷惘与渴望的边缘”——王家卫谈《蓝莓之夜》创作始末 华人闯荡好莱坞的奋斗历程 抗战陪都重庆电影市场的好莱坞景观 啼笑因缘——范朋克与上海 附录Ⅰ:2007—2008年度美国影坛大事记 附录Ⅱ:历届奥斯卡金像奖主要奖项汇综 附录Ⅲ:英文提要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聚焦好莱坞(奥斯卡光与影)/美国电影研究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卢燕//李亦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723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6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5.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