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农业改进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的目的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章楷所著的《农业改进史话》为《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之一,着重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粮食作物品种、经济作物、林业、农具等方面的改进情况。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农民通常是用祖辈相传的老方法种田,它虽然不像西方的种田方法那样显得很科学,但传统的农业种田方法毕竟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基本上还是与科学道理暗合的。19世纪后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指出:西洋各国的农业技术有些方面比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更合理,故应该取法他们,把其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用到我们的农业生产中来。所以从那时起,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开始效法西方。《农业改进史话》就着重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粮食作物品种、经济作物、林业、农具等方面的改进情况。《农业改进史话》由章楷所著。

目录

引言1

一 从农学会说起3

 1 农学会的创立3

 2 《农学报》及《农学丛书》5

 3 中华农学会6

二 农业教育的兴办和发展10

 1 最早的高等农业教育10

 2 民初的高等农业学校12

 3 农业学校的师资和教材15

 4 国民政府时期农业教育的发展17

三 农业机构的建立21

 1 清末中央及各省筹建农事试验场21

 2 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关和农林试验场23

 3 抗战前十年的农业试验改进机构24

 4 抗战期间农业机构的调整变革26

四 粮食作物品种改良30

 1 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30

 2 小麦品种改良33

 3 水稻品种改良34

 4 玉米良种的引种和选育36

 5 其他几种粮食作物的良种选育37

五 经济作物的改良41

 1 引种美棉和棉作改良41

 2 烟草种植业的改进48

 3 油料作物的点滴改良52

 4 两种糖料作物的引种和选育54

六 园艺业的发展57

 1 园艺教育57

 2 果树业的改进59

 3 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改良61

七 垦殖业略述64

 1 清末东北地区的放垦64

 2 苏北盐垦66

 3 抗战期间后方各省的垦殖事业69

八 林业改进72

 1 国家规定植树节72

 2 三千里行道“左公柳”73

 3 调查考察树木森林和水杉的发现74

 4 “江苏教育林”76

 5 森林资源横遭掠夺破坏77

 6 茶业改进78

九 农具、施肥、病虫防治的改进83

 1 从“火犁”、电灌说到农机教育83

 2 施用肥料的进展87

 3 作物病虫害防治90

十 畜牧兽医业的改进和发展96

 1 家畜的品种改良96

 2 乳牛业的发展99

 3 兽疫防治和兽疫血清等的制造101

十一 蚕业的改进和发展105

 1 浙西嘉湖地区蚕桑业105

 2 从生丝外销到兴办蚕业教育108

 3 蚕种改良110

 4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113

 5 蚕业惨遭挫折116

 6 柞蚕业概况119

十二 养蜂新法引进和海洋捕鱼121

 1 养蜂新法的传入121

 2 20年代后期的养蜂热潮124

 3 抗战前的渔业改进126

 4 抗战期间及战后的渔业改进130

十三 农村合作事业的兴起和发展133

 1 合作思想的宣传和最早的合作社133

 2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34

 3 经营农村放款的金融机构137

 4 农业贷款银团和棉花运销合作社138

 5 江苏的蚕丝合作社及皖赣等省的茶业合作社141

 6 信用合作社145

十四 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148

 1 两类农业推广148

 2 抗日战争前的农业推广149

 3 风行一时的“乡村建设实验”151

 4 抗战期间及战后的农业推广158

试读章节

1 农学会的创立

提到《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就必须从“农学会”说起。

1895年,孙中山由檀香山回到广州。他在广州一面筹划反清的革命活动,一面打算在广州成立农学会。他计划中的农学会,主要任务是创办农业教育,编译农桑新书,讲求作物栽培方法,筹集资金开垦荒地等。他在报纸上刊登《拟创立农学会书》,征求会员。但在这篇征求会员的文章登出不过几天,他便因反清武装起义失败而被迫逃亡日本。以后他长期在海外奔走革命,再没有机会回到国内来组织农学会。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虽然没有成功,但一年后罗振玉等却在上海创立了农学会。罗振玉字叔言,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在淮安长大。初有维新思想。1896年来到上海,便和吴县人蒋黼等发起成立农学会,得到维新人士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赞助,也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支持。

农学会又称“务农会”,稍后其他地方也开始成立农学会。上海的这个农学会有时便称“上海农学会”或“江南农学会”,以与其他地方的农学会相区别。据梁启超的解释,“学会”就是士大夫集会起来的组织。上海农学会的会员当然也都是士大夫。据罗振玉说,当时的士大夫“多浮华少实,顾过沪时无不署名于农社以去”。这里说的“农社”就是指上海农学会。看来当时农学会的会员大多只是在会中挂个名而已。真正参加会务活动的只有罗振玉等很少的一些人。

罗振玉等成立农学会之初,曾想开展一系列工作,如编译出版农业书刊、兴办农业学堂、发售各种农业生产物资如种子、肥料、农具和杀虫药剂等。办事要有经费,为了积集一笔经费,该会曾计划在上海市郊开辟荒地作为农学会的公产,栽培某些作物,以其所得作为农学会的基金。这一计划经过试行,结果失败。以后该会便集中力量只做编译出版农业书刊一件事。

梁启超在一篇介绍农学会的文章中说:农学会“志愿宏大,条理万端,经费绵薄,未克具举。既念发端经始,在广开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这是说上海农学会创办之初,只从译书印报做起,其他想做的事情,因限于经费,不能一一实行。该会后来做出成绩的,也就只有译书和印报两件事。其他各项,有的试行失败而作罢;有的只是设想,根本没有动手进行。事实上,当时士大夫最擅长的也就是译书、印报等工作。“译书”就是编译“《农学丛书》”,“印报”就是出版《农学报》。

2 《农学报》及《农学丛书》

《农学报》创刊于1897年4月,初为半月刊,1898年起改为旬刊,至1906年停刊,前后出报315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定期刊物。《农学报》的内容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各级地方官员关于农业方面的奏折、公牍、规划,以及各地农政消息和农学会的工作报导;另一类是从东西洋农业报刊上翻译的文章。从1900年起,《农学报》中不再登载农政消息和农学会工作报导,大概从这年起农学会以编译书刊为唯一工作,不再从事其他活动了。

《农学丛书》的内容很庞杂,包括农业各学科,都是从外国农业书籍上翻译过来的;有10万余字的长篇,也有一二千字的节译短文,其中大部分是从日本农业书籍上译来的;同时也翻印了若干中国古农书。这表明罗振玉等既要引进国外的农业科学知识,对本国的传统农业也不偏废。《农学丛书》先后出版7集约600余万字。

农学会编译出版《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组成了一个班子,设理事二人,管理庶务的理事为蒋黼,负责编辑的理事为罗振玉。1898年,蒋黼病故,庶务、笔政全由罗振玉一人承担。日文书的翻译以日本人藤田丰八为主,并由藤田培训了数名中国青年译员,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是当年藤田培养的译员之一。西文翻译似未聘专人,以外又雇用司账、抄写、杂役等数人,用人很少,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

P3-5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农业改进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16304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092
丛书名 近代经济生活系列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