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甲午较量(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上,中、日有过三次大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万历年间,以丰臣秀吉败走为结局,中朝获胜。近代史上主要有二次,第一次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第二次是抗日战争,中国赢了。

2014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120年,两个甲子的周期。杨东梁所著《甲午较量(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为我们整理一下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其间的各方因素与背景。

内容推荐

甲午战争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战争惨败和苛刻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创深痛巨,奇耻大辱。

杨东梁所著《甲午较量(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从第一手资料入手,辅以大量的军事、经济数据,以及真实、珍贵的历史图片,用通俗的语言,历史比较的方法,对120年前甲午战争中、日交战双方,从封建专制与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变革,从军队建制到武器装备的军事能力,从师夷长技与求知识于世界的学习观,从求强求富与殖产兴业的近代经济发展,从中体西用到文明开化的文化教育,从战略设置到海防执行的备战状况,从对外政策到外交斡旋的对外交涉能力,从中华民族觉醒与军国主义强化的战争影响,共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立体解剖和对比。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北亚列国争雄的外交源流,说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真相,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实况,分析战争结局给中、日两国的直接影响,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经验教训,以警示今人,告诫来者。

目录

第一章 封建专制与君主立宪——中、日政治体制之比较

 一、腐朽、没落的清朝封建专制制度

1 慈禧植党擅权,独揽朝政

2 挪用军费,大办六旬庆典

3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4 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5 派系朋党勾心斗角,主战主和内斗激烈

6 中央地方争权夺利,各省督抚势力膨胀

 二、日本政治制度的转型

1 “藩政改革”与维新政权的建立

2 “戊辰战争”,实行武装夺权

3 “明治维新”开始大刀阔斧改革

4 “废藩置县”,官制改革

5 颁布《宪法》,显示军国主义特征

 三、中、日两国政治体制之优劣

1 两国高官的一场争论

2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第二章 走马赏花与下马看花——两种不同的学习观

 一、“学习西方”的不同指导思想

1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2 产生不同学习观的原因

 二、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

1 由美国人带领的清朝使团

2 “求知识于世界”的岩仓使团

第三章 “采西学,制洋器”与“殖产兴业”——中、日发展经济之比较

 一、清廷的“求强”、“求富”

1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2 “救时第一要务”的提出

3 从军事领域开始办洋务

4 由“求强”到“求富”

5 商办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日本的“殖产兴业”

1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2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三、两条不同的发展经济之路

第四章 “中体西用”与“文明开化”——中、日文化教育之比较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学东渐”

1 儒家文化的双重性

2 “西学东渐”热随朝代更替逐步衰落

3 “西学东渐”的又一个拐点

 二、日本的兼收并蓄与“文明开化”

1 “兰学”在日本的传播

2 “文明开化”政策促进日本资产阶级改革

 三、清廷创办的新式教育

1 兴办新式学堂

2 派遣留学生

3 推动近代科学技术传播

 四、日本的教育改革和近代教育

1 开启教育改革

2 大力提倡实业教育

3 资助、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4 军国主义教育的形成

 五、中、日教育改革的不同结果

第五章 新旧参半的清军与迅速近代化的日军——中、日军事力量之比较

 一、清军的编制与装备

1 异军突起的“勇营”及“防军”、“练军”

2 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3 清朝军事体制的落后性

 二、日军的编制与装备

1 改革军事制度

2 改革军事机构

3 重点发展海军

 三、清军的人员素质

 四、日军的人员素质

第六章 和战不定与处心积虑——中、日备战之比较

 一、清廷战略判断失误

1 清政府“联日制西”幻想的破灭/001

2 日本频频挑衅,清政府被动应对

 二、日本处心积虑,以求一逞

1 日本将对外扩张的国策付诸行动

2 “长崎事件”成为新的推动力

 三、清廷和战不定,备战松懈

1 对日本的战略布局盲然无知

2 国民国防意识薄弱,军队不知为何而战

 四、日本精心准备,措施得力

1 全力筹措军费,扩充军力

2 制定周密作战计划

3 重视情报的搜集与利用

4 鼓吹“正义之战”

5 在国际上发动舆论战

6 以“国际法”为幌子肆意歪曲事实

第七章 “以夷制夷”与纵横捭阖——中、日对外交涉之比较

 一、战前外交

1 围绕“宗藩关系”的较量

2 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

3 对两个“三角关系”的处理

 二、战时外交

1 围绕“高升号”事件的交涉

2 平壤之役与黄海海战后之外交活动

 三、签约前后之外交

1 “威海之战”对和谈之影响

2 《马关条约》的签订

3 列强干涉与日本反干涉

4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东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第八章 沉沦中的觉醒与光环下的隐忧——战争影响之比较

 一、对中国的影响

1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2 中华民族的觉醒

3 对中国近代化的刺激

 二、对日本的影响

1 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 军国主义体制的强化

3 日本成为“东洋盟主”

结束语:两种不同的战争史观

后记

附录:19世纪下半叶中、日大事年表(1852-1900)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清政府及主持大局的李鸿章对日本的战略意图、谋篇布局并没有摸准。其情报搜集既不系统,又不细致,情报来源主要靠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世凯和驻日公使汪凤藻。袁世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驻朝前后达九年(1885~1894),但他在朝鲜“一味铺张苛刻,视朝鲜为奴,并视日本为蚁,怨毒已深,冥然罔觉”②。他对日本有所防范,但又持轻蔑之态。1887年,日本制订征讨中国策,1890年完成军备改革,袁世凯均懵然不觉,甚至做出“日人方亟亟自谋,断不至败坏和局”③的错误判断。1893年春,袁世凯几次向李鸿章报告,一再声称:“然揣倭时势,决不敢与华生衅,特知华志传和局,故为跳梁,冀售诡谋。倘华持定见,不稍假借,倭自必改图”④。这种妄自尊大、麻痹轻敌的思想主要在不明日本国情所致。1894年春,日本已完成战争准备,只待时机到来。李鸿章也得悉日有出兵赴朝之意,遂急令袁世凯调查。4月8日,袁世凯复电说:“详审在韩日人情形及近日韩、日往来各节,并日国形势,应不至遽有兵端,调兵来韩说或未必确”①。此时,朝鲜全罗道古阜郡已爆发东学道农民起义,5月31日,占领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政府向清廷请求派兵“助剿”。6月1日,日驻朝使馆派人面见袁世凯,怂恿道:“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又说“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廷出兵。翌日,日本内阁正式决定出兵朝鲜。6月5日,成立战时大本营,随即命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海军陆战队400人回任。时局至此,袁世凯还报告说:“大鸟不喜多事……自无动兵意”②。直到6月9日,大鸟率军抵仁川后,袁世凯才感到形势不妙,于18日急电李鸿章要求增兵,但为时已晚,一个月后,战争爆发了。

按常理,一国的驻外使馆是代表本国政府与驻在国进行沟通,加强联系,表达意图,了解所在国动态的重要外交机构。但清廷驻日使馆远没有承担起自己的任务,驻日公使汪凤藻虽提供了一些信息,开展一些外交活动,但未能对日本准备开战的计划做出准确判断。我们可以从汪凤藻于1894年6月份发回的四份电文中,了解到他对时局的看法。

6月5日(阴历五月初二),汪电:“闻倭议派兵赴韩,曾否钧处商洽,祈示。”③

6月13日(五月初十),汪电:“遵电面询伊藤,据称‘韩乱亟,道远接应难,故派兵稍多,然军需止十艘’云。经力阻,始允俟乱定,彼此撤兵。随后当与钧处妥商办法。”④

汪凤藻关于日本“意叵测”,“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的判断和建议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还没有意识到战争已迫在眉睫,只认为日本“志在留兵,胁议善后”而已。同时,汪凤藻对伊藤博文“允如约”的表态深信不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李鸿章和清政府。月16日(五月十三),汪电:“倭派兵增至五千余,意叵测。”

……  P152-P154

序言

2014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N年,按照农历干支纪年60年为一周期计算,这一历史事件至今已是第二个周期。

认真回顾过去的120年,正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在120年前爆发的那次中日之战,震撼了东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并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那次战争的结果,是庞大而虚弱的清帝国被东邻岛国日本打败,战争惨败及苛刻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创深痛巨,奇耻大辱。这促使了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从而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索,奋不顾身地努力拼搏,斗志昂扬地在东方奋起,以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侵略者一方的日本,甲午战争对其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在日本近代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这场战争是日本从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日本从此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一步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军国主义笼罩下的日本,因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尝到甜头,其扩张野心急剧膨胀,同时它也步入了历史歧途,为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败涂地埋下了种子,种下了祸根。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温故知新,从中总结、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特别是需要在当今国人中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总结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勿忘国耻,矢志强国。

首先是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所谓落后主要是指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尽管当时在经济总量上、军事装备上清政府不一定都比日本差(应该说互有优劣),但在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艰难而蹒跚,最后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达到复国强兵的目的;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又通过“文明开化”政策,改造本国的封建文化,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的社会启蒙。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清廷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军事理论的陈旧。19世纪堪称是一个海洋的世纪,制海权的掌控成为决定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但清朝统治者昧于天下大势,耽于安逸,缺乏远图,近代海权意识淡薄,对海洋战略格局的漠视,导致了国防战略的严重失误。当海军建设稍有成就,就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从1889年(光绪十五年)起,竟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拨银30万两用于供慈禧太后享乐的颐和园工程,致使北洋海军从1888年开始就不再添置新舰,从1891年起两年之内停购军火。反观日本,则把“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语)的思想奉为圭臬。他们于1882年制定了一个发展海军的8年计划,到1890年要建造大小舰船48艘;1891年,又提出一个9年计划,拟新建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为筹措资金,又大力发行公债,明治天皇本人还率先垂范,于1887年3月从皇室公帑中,拨出30万日元资助海军建设,这与慈禧太后擅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的行径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另外,在海战理论上清朝也是消极、保守的。李鸿章的海军战略始终坚持“以守为战”、“保舰制敌”,这不但限制了晚清海军建设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也导致了在海战中被动挨打,直至困守威海,坐以待毙。

教训之二是有备才能无患。日本针对中国的备战是处心积虑的,从19世纪80年代初,即以中国为“假想敌”作了充分准备。仅以海军为例,至1891年已建成“松岛”、“桥立”、“岩岛”等3艘4000吨级的铁甲舰。1892年又从英国购买了当时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面对磨刀霍霍的侵略者,清政府却没有一种急迫的备战心态,反而“不以倭人为意”。一旦战争迫近,作为陆海军统帅的李鸿章更缺乏敌情观念,对日本的野心认识不足,只寄希望于外交谈判和列强调停,以至“坐失先机,着着落后”。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一支军队如果不能居安思危,那么离挨打、失败就不远了。

教训之三是温故而知新。甲午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120年,但对我们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时至今日,日本总有一些顽固的右翼分子还在做着当年的“甲午梦”。不久前,日本出版了一本名为《从日清战争学习、思考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引者注)领有权问题》的书,该书鼓吹要通过一场类似甲午战争的胜利来解决钓鱼岛问题。这就是日本安倍政府推行挑衅中国政策的社会基础,同时也证明在日本确实有些人继续陶醉于昔日“东洋霸主”的光环中。但是,狂热的日本右翼势力彻底打错了算盘,正如2013年最后一次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时下,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于甲午战争中的中、日双方进行对照分析,以捋清关于历史规律的思考认识,增强我们的时代责任感。

俗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可见比较方法之重要。什么叫比较?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正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或者说,比较是鉴别事物,治疗惰性思维,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剂良药。对此,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总之,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就容易了解到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一般和个别,相同与相异,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是树立一个标杆,选择一个参照物,通过对照进一步认清自身的生存环境、发展水平、困难障碍和前进方向。把比较这样一种分析方法用之于历史研究,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发现历史本质,探寻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研究法。

历史比较研究法的问世由来已久。在我国,西汉时代的司马迁写《史记》,已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他写人物“合传”,实际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并列进行研究、叙述。而在欧洲,19世纪中叶已形成了“比较历史学”。到20世纪,比较研究方法已被各国许多学者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大多是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的巨匠。马克思曾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列宁经常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革命形势,比如它总结1917年“二月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就把1848年的法国革命与1917年的俄国形势进行比较,指出异同,做出科学预见,以指导革命运动。

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120年前甲午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能力、备战状况、对外交涉、战争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经验教训,以警示今人,告诫来者。

后记

我从上中学起就对甲午战争史深感兴趣。这次战争,中国遭受失败之惨,所订条约之苛,丧失权益之巨,蒙受羞辱之深都是空前的。当时,还是一个少年的我就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此,我开始搜集、阅读有关甲午战争的资料,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的出版,为我学习甲午战争史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

后来,又读了贾逸君、郑昌淦两位先生的专著《中日甲午战争》,促使我想把自己学习甲午战争史的心得写成文章。几经易稿,竟然完成了一篇三万余字的长文。脱稿后,我把文章寄给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工作繁忙的范老对一个中学生的习作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委托他的秘书王忠先生仔细给予审阅,并提出意见,给予鼓励。学术大家诲人不倦的风范,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上大学读的是历史系,也一直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虽然研究方向是近代历史人物,但思绪中仍不断浮现出“甲午情结”。留校工作后,教学、研究之余,也颇关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动态。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图书馆、北京历史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伟大祖国”历史讲座,我应邀承担一讲——《气壮山河的甲午海战》。事后,书目文献出版社又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这本小册子是我研究甲午战争习作的第一次公开问世。

1990年10月,山东社会科学院等12个单位联合举办甲午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我有幸与会,在会议期间,和我的老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商量,决定撰写一本《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的专著。这既是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做点实事,也是想了却我从小就想研究甲午战争史的宿愿。

1994年9月,在山东威海举办了“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一书被会议组委会提供给与会学者。该书出版后曾产生一定影响,“导言”被《抗日战争史研究》全文转载。1999年,日本友人岩田诚一先生决意将其介绍给日本读者。他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下了很大功夫,用三年多时间,终于在华立女士(她精通日文)的协助下将此书译成日文,在日本正式出版。这对日本读者了解中国学者研究甲午战争的成果无疑是有益的。

今年,正逢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我决定换一个角度,即从中、日两国的对比上,对甲午战争和东亚政治再作反思。这一想法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现在这部小书终于杀青了,我也总算松了一口气。

在写作过程中,多蒙责任编辑周红女士的关心、帮助,她在书稿的立意、架构、内容调整上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另外,李立新、杨涛在选取书稿插图上给予帮助,付出辛劳,杨阳、孔勇、贺轶洋也协助做了些辅助性工作,这是我要一并致谢的。

另外,在撰写本书时,吸收了史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的一些研究成果,作者不敢掠美,书中注释已有反映,于此亦致谢忱。

杨东梁

2014.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甲午较量(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比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东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3014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4278665
中图分类号 K256.30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