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礼仪精神与世界文明(干部人文修养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朵瑰丽的奇葩,就是礼仪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重礼好义的民族,诸多的圣贤哲人崇尚谦和礼让,追求以礼治天下的社会和谐之美,在5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造就了独树一帜的礼仪文明。她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为维系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祖国的安定与和谐,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兴盛发展,而且播迁到了朝鲜、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正因为这朵奇葩开得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中国才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富有特色。古代的神话传说以及后世文献记载中显示,“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先民们把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而不理解的自然万物之中,开始有了朴素的祭祀礼仪,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成为最主要、最常见的内容。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推广与完善,礼仪逐渐形成,特别是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提出礼治纲领,把上古礼仪制度推向比较系统完备的阶段。春秋时期的孔子纳“仁”为礼之内核,提出了系统的德政礼治教化思想,把“礼”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领。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后,儒家礼仪真正在政治制度、社会关系、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成为核心,从此历朝历代对礼仪制定、颁行与教化更为重视。

中国古代“礼”的内容极其庞杂、广泛。据记载,早在周代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它包括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各阶级、各阶层、各领域的行为规范。从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一是政治制度方面,二是社会关系方面,三是思想道德方面。这些行为规范几乎渗透到了古代社会的各层面,无论是朝廷还是普通百姓家庭,都被笼罩在“礼”的巨网之下,范围之广、控制之严,是许多法律法规望尘莫及的,“礼”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中国古代不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其精髓深人人心,成为价值追求的至高境界,进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其思想、行为之中,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良好思想道德、高尚理想追求、丰富人文精神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了数以千卷计的礼学著作、制度和文献,可谓浩如烟海、世界独有,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门显学。

当我们循着历史的脚步去品味那道德深厚、志趣高雅、富有魅力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时,无不为历代先贤那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风范而倍感自豪与骄傲。然而,当我们面对历史审视当今时,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一些优良的礼仪精神与规范正在丢失,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中华礼仪文明的声誉与发展。比如忽视礼仪的道德内涵,片面强调礼仪的形式,使礼仪成为一种演示、一种包装,培养不起人们的道德之心、向上之志,因此缺乏善行的事不时见诸报端。2010年12月28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刊文《在“礼仪之邦”行善难》,写到一位78岁的老人滑倒后,人们只是眼睁睁地围观而不去救助,结果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救治老人逝去了。由此该文作者哀叹:在“礼仪之邦”行善太难。尽管这些事情只是个案,也不能完全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有的国家在指示牌上特意用汉语写着: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地吐痰,不准攀爬文物,等等。他们提防的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而是来自于“礼仪之邦”的中国游客。据2010年《环球时报》报道,上海世博园开幕不久即出现了哄抢预约券、推人、打骂、冒充残疾人坐轮椅混进去等情况,以致工作人员怒喊:“不要给中国人丢脸!”这种种怪现状,很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再比如,现在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知识、学技能、考试分数、升学率,大力实施的是英才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一个民族、国家,如果缺乏一批批站在世界前列的人才,是难以持久繁荣发展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一手硬、一手软,特别是不能忽视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在孝亲方面就是停留在抽象的要求上,缺少一套既体现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又符合时代文明需要的孝亲礼仪教育。中国自古就大力倡导:“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礼仪宣扬孩子早晨起床后要向父母问候,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冬天给父母暖好被子,夏天使父母居处凉爽,等等。古代有“割股奉母”的孝行典型,讲的是唐贞观年间一位叫郑兴的村民,得知割下股肉能够治好久病未愈的母亲,他毫不犹豫地那样做了,此事受到了唐太宗的颁诏褒奖。当然我们不能够机械地、僵化地照搬古代的一些做法,但是从小进行规范的孝亲教育与培养是必须的。当下孝亲礼仪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学生在父母、长辈面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没有基本的孝敬之心。笔者前两年曾经亲见了一件事:一天早上,在一所小学的门口,看到一位中年女同志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一位穿校服的女学生。到了校门的路边时,小学生下车了,那位母亲却急慌慌地掉转自行车往回返,还自言自语道:“坏了!忘了拿书包了。”那位小学生却漠然地对母亲说:“傻帽儿,书包也忘带了。”这件事尽管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说明血浓于水的孝亲思想的确在逐渐弱化。我们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德行能够走多远呢?一个人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敬爱,他能够滋养出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情怀吗?心灵的荒芜首先是从孝亲的苍凉开始的,情感的冷漠必先由敬爱之心的缺失而繁生。

再比如,在礼仪规范与教育上,也有“西化”的倾向,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2010年的亚运会在广州举办,亚运会火种在居庸关长城的北烽火台采集。一位穿着白色礼服、露出整个右肩至胸的女青年采集火种的大幅照片刊登在报纸等众多媒体上。这种服装到底是哪家哪派的,根本看不出来。这样一种面向世界的庄重仪式,为什么不能够穿上体现民族特色的服饰呢?非要袒胸露背不可吗?这是“礼仪之邦”的礼仪风范吗?我们反观希腊,希腊人在安排采集奥运会火种时,总是让采集者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从动作编排到场景布置,从神情举止到仪式程序,都富有民族特色,典雅、大方,富有意蕴。有些偏激的球迷在自己支持的球队或球员获胜后就会把上衣脱下来,光着上身,情绪冲动地舞蹈着,目中毫无他人,完全丢掉了中华民族“彬彬有礼”的礼仪传统。殊不知,他们发泄的是自己的情绪,丢掉的是国人的文明。

现实中,中华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丢掉了许多。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我们需要用中华文明礼仪滋养心灵、培育素养,展示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与威仪。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孔子的得意弟子、历代文人学子大加称誉的颜渊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现在法律越来越健全,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礼仪教育呢?古代圣贤对这一问题看得也比较透彻、明白,汉代经义名著《白虎通义》讲道:“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孟德斯鸠则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礼招待的人喜悦。”歌德说:“一个人的礼仪,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讲礼仪、倡文明,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追求、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我们国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奋力前行,逐渐发展起来、富裕起来,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富裕了的人们更要倡导文明礼仪。在这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堪称典范。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领导同志在重要活动中总是体现得庄重高雅、彬彬有礼,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风范,深受世人高度评价。连一贯与我们持不同立场的一些政要、学者、记者也认为中国领导人颇具泱泱大国的文明气度。历史证明,缺乏礼仪的国家,是不文明的国家;缺乏礼仪的民众,是素养不高的民众。学习了解、科学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对于彰显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风貌,对于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育当代领导干部文明素养,都有着思想、行为的重要指导意义。

P12-16

目录

前言/1

导论/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一 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18

二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规范/36

三 礼仪是中国古代教化的主课/46

中华礼仪的基本精神

一 中华礼仪之魂——仁德/56

二 中华礼仪之用——和睦/74

三 中华礼仪之纲——恭敬/82

四 中华礼仪之形——端庄/88

五 中华礼仪之质——尚志/94

中华礼仪的世界价值

一 “礼敬天下”的思想文化价值/102

二 礼义相彰的思想文化价值/106

三 “以礼经国”的思想文化价值/109

四 “贵和尚中”的思想文化价值/113

附录

一 中华传统礼仪典籍/117

二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135

三 中华传统礼仪典迹/143

四 常见的礼仪规范/170

主要参考文献/185

后记/187

序言

本书的主要目的:传承中华民族光彩辉耀的礼仪文明;探究引领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领导干部文明素养升华提供传统文化精髓。

本书基本遵循以下思路: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文献采集上,依据历史典籍、权威论述、规范文本;现实意义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上,注重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特色追求上,力图思想鲜明、深入浅出、简明可读。

内容推荐

张继春编著的《中华礼仪精神与世界文明》主要研究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凝炼成的基本精神;第三,中华礼仪精神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意义。《中华礼仪精神与世界文明》中的这些探讨将为传承中华礼仪文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领导干部文明素养、探究引领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目的:传承中华民族光彩辉耀的礼仪文明;探究引领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领导干部文明素养升华提供传统文化精髓。

张继春编著的《中华礼仪精神与世界文明》基本遵循以下思路: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文献采集上,依据历史典籍、权威论述、规范文本;现实意义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拓展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上,注重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特色追求上,力图思想鲜明、深入浅出、简明可读。

本书的主要目的:传承中华民族光彩辉耀的礼仪文明;探究引领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领导干部文明素养升华提供传统文化精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礼仪精神与世界文明(干部人文修养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继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02114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5:47